到2025年,機器人産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超過20%;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企業及一大批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建成3-5個有國際影響力的産業集群;製造業機器人密度實現翻番……12月2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5部門聯合對外發佈《“十四五”機器人産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上述具體目標,並提出到2025年我國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製造集聚地和集成應用新高地。
機器人産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
《經濟參考報》記者從當天工業和信息化部舉辦的新聞發佈會上獲悉,“十三五”時期,我國機器人産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
一方面,規模、技術和産品實現突破。從規模上看,2016年至2020年,我國機器人産業規模快速增長,年均複合增長率約15%,其中工業機器人産量從7.2萬套增長到21.2萬套,年均增長31%。從技術和産品上看,精密減速器、高性能伺服驅動系統、智慧控制器、智慧一體化關節等關鍵技術和部件加快突破、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整機性能大幅提升、功能愈加豐富,産品質量日益優化。
另一方面,應用水平大幅提高。我國已經連續八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國,2020年製造業機器人密度達到246台/萬人,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2倍。工業機器人應用領域已經覆蓋汽車、電子、冶金、輕工、石化、醫藥等52個行業大類、143個行業中類,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在倉儲物流、教育娛樂、清潔服務、安防巡檢、醫療康復等領域實現了規模應用。
與此同時,産業鏈基本完備。我國機器人産業已基本形成了從零部件到整機再到集成應用的全産業鏈體系,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創新有序推進,整機研發及批量製造能力不斷增強,産業鏈應變能力和協同發展能力持續提升。
不過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機器人産業還存在一定差距。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王衛明表示,比如技術積累不足,原創性研究、理論研究、正向設計能力欠缺;産業基礎薄弱,關鍵零部件質量穩定性、可靠性等還不能滿足高性能整機的需求;高速、高精、重載等高性能整機産品供給缺乏等。
供給和需求兩側“雙向發力”
《規劃》立足機器人産業高質量發展,從技術、規模、應用、生態等角度提出了未來5-15年的發展目標。包括,到2025年,機器人産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超過20%。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企業及一大批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建成3-5個有國際影響力的産業集群。製造業機器人密度實現翻番。
到2035年,我國機器人産業綜合實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機器人成為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汪宏表示,實現“十四五”發展目標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從供給和需求兩側“雙向發力”。
具體而言,一是著力夯實産業基礎,加強機器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補齊專用材料、核心元器件、加工工藝等短板,加強標準體系建設,提升檢測認證能力。
二是著力增強産品供給,面向重點行業需求,集聚優勢資源,推進高端機器人産品研製,拓展機器人産品系列和種類,提升性能、質量和安全性。
三是著力拓展市場應用,實施“機器人+”應用行動,組織産需精準對接,推進機器人典型應用場景開發,加快工業、服務、特種機器人推廣;四是著力優化産業生態,支持機器人産業鏈上中下游協同創新、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加快培育優勢特色産業集群。
實施“機器人+”應用行動
近年來,伴隨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步伐的加快,工業機器人需求激增,應用範圍持續拓展。會上發佈的數據顯示,製造業機器人密度由2015年的51台/萬人大幅增長到2020年的246台/萬人,達到全球平均水平的近2倍。
同時,掃地機器人、導購機器人、無人機、手術機器人等服務機器人也走進公眾生活,在家居、娛樂、醫療等領域實現了商業化應用。
不過業內指出,與經濟社會發展以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相比,我國機器人應用仍顯不足,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汪宏介紹,“十四五”期間,將面向産業轉型和消費升級需求,大力開展“機器人+”應用行動,重點從三方面發力:
一是深耕行業應用。在已形成較大規模應用的領域,比如汽車、電子、機械、倉儲物流、智慧家居等,著力開發和推廣機器人新産品,開拓高端應用市場,深入推進智慧製造、智慧生活。
二是拓展新興應用。在初步應用和潛在需求比較旺盛的領域,比如礦山、農業、電力、應急救援、醫療康復等,結合具體場景,開發機器人産品和解決方案,開展試點示範,拓展應用空間。
三是做強特色應用。在特定細分場景、環節及領域,比如衛浴、陶瓷、五金、傢具等細分領域,噴釉、拋光、打磨、碼垛等關鍵環節,形成專業化、定制化解決方案並複製推廣,打造特色服務品牌,形成競爭新優勢。(記者 郭倩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