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數字經濟發展的載體和空間,數字經濟也為城市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動能。今天上午,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上海總站主辦,國際傳媒港(上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和北文時代(北京)文化有限公司共同承辦的“中國城市數字經濟論壇·2021”拉開帷幕,在會上發佈的全國城市數字經濟競爭力綜合排名中,上海位列第二名,被評為我國數字需求最為旺盛、數字基礎設施最為完善的城市。
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測算,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39.2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位;數字經濟保持9.7%的高增長速度,佔全國GDP的比重升至38.6%。那麼,數字經濟與城市高質量發展是如何聯結起來的?又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哪些真切可觸摸的影響?未來還將把我們引向何方?與會嘉賓對這些話題進行了探討。
按下快進鍵的數字經濟,“創新”更務實落地
用一個詞來概括數字經濟在過去一年裏的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吳志強選擇了“創新”。他解釋道,這裡説的創新別有深意,不再是一個停留在理論上的概念,而是有著完整的鏈路——經過實踐檢驗並切實帶來了收益和成效,“也就是説,現在數字經濟的創新應用越來越接地氣了。”
騰訊公司副總裁、華東總部總經理張立軍則引用了“數實融合”四個字,“近年來,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兩者的融合更廣更深了,”他説,而融合帶來的新理念、新場景,有力助推了實體經濟發展。
與此同時,按下快進鍵的數字經濟正不斷滲入城市生活的各個角落,在上海,從市民習慣使用的隨申碼,到就醫時只需醫保電子憑證“掃一掃”,再到最近長寧區為獨居老人裝置的智慧水錶,以用水量實時監測老人的生活狀態,數字經濟工具讓城市的溫度觸達人心。
在此背景下,數字經濟也成為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在華為中國區智慧城市首席專家、數字經濟首席專家聶俊宇看來,數字經濟是一個城市實現“換道超車”的絕佳機會。吳志強也表示,中國的各個城市將依靠數字化賦能,實現迭代升級,“數字化更高的城市將在競爭中佔據優勢地位,更快地發展為信息革命時代的4.0城市模式。”同時,他也指出,數字技術的創新應避免走入誤區,“單純為了智慧而智慧是愚蠢的,應用於經濟發展、生態環保等現實情況中的數字技術才是真正智慧的。”
數字經濟,成為城市的“眼”“腦”“手”“脈”和“血液”
數字經濟將在生活和經濟發展中將我們引向何方?“未來正呼嘯而來,數字經濟浪潮中無人旁觀,各個領域都是參與者,”張立軍説,現在我們正處於一個各方面技術不斷積累的時期,在未來的某一天,不同領域的數字技術將相互碰撞激發,出現指數級的爆發增長。他進一步解釋道,這種跨領域的融合已初見端倪,例如,在自動駕駛領域,90%的路面測試如今都可以通過計算機的模擬倣真環境進行,自動駕駛系統開發的時間和成本由此大大節約。
聶俊宇提出,在數字經濟和技術的加持下,未來城市將是全面感知、能思考、有溫度的,而數字技術則在城市發展中扮演著“眼”“腦”“手”“脈絡”和“血液”的角色。他具體解釋道,“眼”是指數字技術將感知到城市全方位的信息、“腦”則是指負責城市運行的管理決策、“手”就是城市的應用和服務,比如醫保電子憑證等政務服務,數字技術要將這些服務送達到市民手中,而“脈”指的是城市的數字化基礎設施、“血液”是城市裏安全可信的數據信息。
“未來的城市將出現智慧群落,”吳志強説,高度智慧化的城市將不僅擁有一個智慧的“大腦”,不同的社區、園區、企業、單位都會擁有自己的“大腦”,而這些“大腦”將互相聯結,以更高的效率、更聰明的決策共同治理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