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②促進中國産業互聯網與服務業深度融合對策

副標題:

來源:澎湃新聞 | 2021-03-24 11:54:03
澎湃新聞 | 2021-03-24 11:54:03
原標題:
正在加載

  一、政府層面:完善服務業互聯網營商環境

  (一)完善互聯網基礎設施

  從總體上看,中國産業互聯網發展基礎設施這相對完備,截至2019年,中國産業互聯網企業累計服務近4000萬家企業,在2019年中國互聯網百強企業中,從事于互聯網數據服務和互聯網基礎服務的企業數量分別是41家和10家,生産製造服務企業為13家,科創企業為24家,B2B電商企業為11家,牢固的企業架構和堅實的組織基礎成為中國産業互聯網發展的重要基石。但是仍存在部分傳統産業和農村地區網絡化程度低,數據中心建設不完備,存在數字資源難以共享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依賴於系統性佈局,寬帶移動互聯網數據中心,以及電子證照、電子檔案等平臺設施建設,實現服務人民群眾的普惠互聯。

  各地還應該根據自身發展特點,因地制宜的制定數字化方案,可以在數字化轉型代表性較強的區域開展,先行先試,如雄安新區著重探索數字經濟生産要素流通機制,這將選擇側重於構建數字經濟新型生産關係,福建省就圍繞“數字絲路”,智慧海洋等開展了區域特色試驗,川渝地區則是側重於數字産業集聚發展模式的探索,

  (二)加強服務業互聯網人才培養

  據2018年教育部門的測算,中國人工智慧人才儲備相對不足,人才缺口超過500萬,每10個崗位中只有一個才能招聘到符合條件的專業人才。對此,應加緊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以儲備充足的人才作為人工智慧發展的後備力量。

  首先,開展校企合作,加強人工智慧相關學科建設,以“産學研一體”的方式建立人才培養輸出機制,這樣可以實現人才培養和産業創新落地的雙贏局面;其次,建立健全高精尖技術人才支持政策和激勵措施,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鼓勵創新行為;再次,還可以從社會上通過開展人工智慧競賽的模式大力選拔人工智慧人才,促進完整生態鏈的形成,加快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此外,還應該注重對複合人才的培養,加大對既精通工業生産流程或專業技術(如醫療),又懂信息技術的跨界融合人才的培養,從整個行業未來發展趨勢出發,實現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

  (三)加快服務業互聯網行業標準建設

  加快包括頂層制度與法律規定在內的産業互聯網標準的制定和推廣應用,可以促進網絡內各個個體之間信息對接、溝通和整合的暢通,還有助於夯實網絡信息安全基礎。在制定産業互聯網標準體系框架時,應該由政府、企業和服務機構等各方共同參與制定,共同研究産業互聯網的潛在風險,實現萬物互聯的安全信息共享和協同聯動的信息安全機制。針對不同行業,互聯網還應該制定有個性化的細化標準。同時還要加快這一系列制度與國際通行市場規則銜接,堅定向國際化、市場化、法制化的營商環境邁進。

  (四)兼顧數據隱私保護與靈活監管

  隨著大數據收集範圍的擴大,隱私洩露和網絡安全等隱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日益凸顯,要增強網絡安全保護和防禦能力,一方面,産業佈局中要重視數據,生命各週期的監管與保護;但是另一方面監管也要留有餘地,應該採用“包容審慎”的監管,放鬆事前審批,轉而重視對事中事後的監管,這樣不僅可以緩解現場審核等程序所耗費的人力,還可以為未來發展留出空間,鼓勵各産業發揮網絡效應,促進創新成果在生態中的分享,從而維護市場的健康發展。

  二、傳統服務業企業:結合自身優勢和特點,擁抱互聯網思維

  (一)加快企業信息化、數字化進程

  企業數據治理能力的增強可以從優化企業生産服務流程,降低生産經營成本,提高企業經營績效,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等多個角度為企業釋放強大增長潛能。傳統服務業企業想要加速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就應該加強數據資産管理能力,首先,要大量累積企業內部的數據和收集,引入外部數據,對數據的收集、傳輸、存儲、清洗應用等各個環節做出系統性佈局;其次,應不斷拓展數據的應用範圍,深度挖掘和釋放數據價值,實現産品全生命週期數字化;與此同時,企業還應把智慧人才團隊的培養與打造貫穿始終,加大對精通工業流程和互聯網技術的跨界人才的培養,利用智慧人才紅利實現可持續發展,不斷提升産品質量和經營效益。

  (二)加強新技術應用和創新

  傳統服務業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應該利用數據價值鏈創造價值。只有傳統服務業與互聯網産業深度融合,才能創造出有價值的大數據,這個過程中,企業應該積極利用新技術,引進人工智慧,智慧控制技術,互聯網技術等,減少信息的不對稱,將産業自動化升級為智慧化,實現産業創新供應鏈,營銷鏈,客戶管理的全方面、一體化整合,用數據驅動價值鏈轉型升級。

  (三)以“標誌化”和“深度化”場景應用引領數字化轉型

  “標誌化”是以産業發展的瓶頸問題或關鍵節點為契機衍生出來的場景應用,可以作為傳統服務業數字化轉型的“適應器”,可以降低轉型過程的數字成本,並且規避轉型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例如京東數科打造的“數字農牧”就是通過農牧養殖“標誌化”場景的打造,對農牧養殖業進行追蹤、監督、管理,助推傳統農業轉型升級。“深度化”是通過將傳統産業與數字技術進行深度結合,將數字化技術應用到具體細分的各個場景,“深度化”場景應用是數字化轉型的助推器,可以實現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共贏,加快傳統産業轉型,例如AI機器人産品在數據中心、軌道交通、物資運送等領域的廣闊應用,就是“深度化”應用的一個代表。

  (四)促進線上線下交互

  傳統服務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最終目標還是實現線上線下的融合共生,這種新的産業生態體系基於自由流動的數據資源,利用數字技術作為仲介,借助多元數字科技平臺,在共同價值導向下,將線上線下的品牌效應深度融合,互相滲透,在催生新的商業模式的同時,為優化産業結構提供良好的生態化環境,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服務質量為消費者提供服務。

  三、互聯網企業:面向企業端服務延伸

  (一)整合客戶資源和數據資源,發揮規模效應

  儘管互聯網企業在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取得的突出成就主要還是集中在政府服務供給數字化方面,而未來將會有各行各業的企業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來,這就要求互聯網企業對客戶資源和數據資源進行整合,發揮規模效應,打造開放的“一站式”平臺,引導區域行業園區等不同層次的整體開放資源,構建數字化技術即解決方案社區,為更多企業打通數據壁壘,實現網絡資源的共享和服務效率的提升。

  (二)向服務業垂直行業全面延伸,完善服務業領域佈局

  互聯網企業應該從服務業垂直行業全面延伸,完善服務業領域的整體佈局,成為培育企業技術中心、産業創新中心和創新服務綜合體。以“産業+互聯網+金融”的模式為例,金融和實體産業通過産業互聯網形成雙向連接,“科創中心+龍頭企業+産業金融”的模式,使得産業鏈、創新鏈和資金鏈變得更加開放,財政股權投資,社會産業投資和銀行信貸投資組成的金融系統更加穩定,同時借助第三方支付金融超市連接與銀行相關的整個金融系統,産業可以用金融工具打造孵化和並購的資金池,為産業資源聚合和資産規模放大提供可能,從而串聯整個生態圈,重塑産業結構。

  (三)完善人工智慧數據平臺等關鍵平臺建設

  産業互聯網生態系統建設中,關鍵的一環就是平臺搭建,平臺模式是數字化轉型和落地的主要實現模式,也是網絡化協同推進的重要途徑,利用人工智慧數據技術推動大型企業雲平臺的建設,一方面可以成為産業要素資源的連接臺,作為産業數字化轉型的“工具箱”,破解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不敢轉、不會轉、不願轉、不善轉、不能轉”難題,另一方面可以構建多層次多企業協同推進機制,大企業雲平臺的實現,使得小企業可以依託平臺接入數字化智慧系統,平臺可以利用雲接入其雲處理等技術,共享所有數字資源和數據能力,分佈在平臺上的企業可以利用平臺對企業自身的資源、業務、生産供應鏈等多個環節進行優化,實現生産能力、創新資源等的對接,推動內部系統縱向集成和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橫向集成,實現“産學研”系統一體化,加速形成數字合力,共同創造價值,促進産業生産效率和質量産生質的飛躍。

  (作者蔣媛媛繫上海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江濤繫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研究所碩士研究生。本文係國家社科重大課題《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編輯:李雪菲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熱點推薦
正在閱讀:數字化轉型②促進中國産業互聯網與服務業深度融合對策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