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怎樣的人工智慧基礎教育

副標題:

來源:光明日報 | 2021-02-03 11:31:05
光明日報 | 2021-02-03 11:31:05
原標題:
正在加載

人工智慧被視為影響第四次工業革命和教育革命的標誌性技術,人工智慧基礎教育的重要性也已成為社會共識。隨著《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的頒布,教育部先後提出將有關編程教育納入中小學生必修課程及高考等政策,並在北京、廣州等5個城市進行試點。這被普遍認為有利於推動人工智慧在基礎教育階段的發展。

儘管不少學生將編程列入校外學習清單,高中生對信息學奧賽的參與度也大熱,但據《開發者技能報告》數據顯示,中國學校的編程教育滲透率僅為0.96%,美國和英國則分別為44.8%、9.31%。此外,在資本的驅動和教育競爭焦慮的“哄抬”下,人工智慧基礎教育出現的一些亂象,不可不察。

比如,人工智慧被窄化理解為編程,國家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付之闕如,專任教師隊伍專業化程度較低,課程教材等資源配置質量良莠不齊;學校教育受到校外培訓擠壓的同時又嚴重依賴於校外力量,學校教育社團化、小眾化、擇優化傾向嚴重;區域差異、城鄉差異、校際差異及性別差異較大;教學評價單一化與競賽功利化並存等問題凸顯,等等。人工智慧基礎教育隨著其重要性的提升,愈發呈現工具化、資本化、分層化和功利化傾向,這顯然與人工智慧基礎教育的初心和科技向善的價值理念相違背。

加強人工智慧基礎教育,是未雨綢繆應對未來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和要求。在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人工智慧不僅要被作為“術”,即提供科學知識與核心技術的內容載體和工具方法,更要被作為“道”,提供觀念理念與思維認知,助力“實現人的自由”“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基礎教育不同於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受教育者專業的技能、習得精深的知識,而是旨在為兒童打下未來身體發展、人格發展、學力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基礎。科學素質、科學素養已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素質和必備素養,可以預見的是,面向未來智慧社會,計算機科學等必將納入核心科學的範疇。那麼,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人工智慧基礎教育?

計算機科學作為一門真正要深入到中小學教育中的科學,被賦予了促進公平的更多責任和期待。從教育對象的全納性出發,作為計算機科學分支的人工智慧,應貫穿從小學到高中的連續學校教育過程。以科學或信息技術課為載體的人工智慧教育,不應只是部分學生的“特長”、部分學校的“增光項目”、部分地區的“優先權”,而應是面向所有學生的普及教育、紮根于日常課堂教學中的基本素養和必修學科,注重可教性、可學性與可獲得性。越是欠發達地區,越應落實課程的普及化開設和差異化教學,並將其作為促進公平、提高學校吸引力的抓手。

學校教育的知識傳授目標之本在於“傳道”,之末在於“授業”。知識的增加是一種外顯的行為變化,而知識隨著技術發展與社會更迭會不斷發展和變化,知識的學習也是無法窮盡的。人工智慧的發展正在重新定義人類知識和能力的價值,強化對知識機械記憶的教育將越來越沒有價值,而學校教育和課本教材的更新速度也遠不及科技知識發展的速度。況且學校教育的時間非常有限,知識的傳授並不是越多越好,通過知識的學習來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素養才是內隱的核心。

有必要指出,教中小學生編程,不是為了讓他們會背代碼、算數學、寫程序,人工智慧作為學習的內容載體和路徑形式,最終的目標應是讓學生掌握基本原理、問題解決的思路與方法、培養批判性思維的科學精神及學習興趣。當前,各級各類的編程類、信息學等競賽激勵過早介入,形成了惡性競爭和拔尖篩選機制,同樣扼殺了人工智慧基礎教育的可能性和公平性。未來,有必要進一步優化競賽機制和功能。同時,也應通過多種方式的引導,增強人們對人工智慧基礎教育厚基礎、重實踐、強思維、求創新這些核心目標的關注和理解。

編輯:李雪菲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熱點推薦
正在閱讀:我們需要怎樣的人工智慧基礎教育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