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網課成為“學生黨”每天的必修課。與此同時,中國數字教育發展迅猛。截止到2020年3月,中國在線教育用戶達到4.23億,比2018年年底增長了2.22億。手機在線教育用戶規模4.2億,比2018年底增長了2.26億,在疫情期間有108萬教師在線開授了118萬課程。
中國城市數字經濟論壇于12月28日—29日在上海舉行。本次論壇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上海總站主辦,國際傳媒港(上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和北文時代(北京)文化有限公司承辦。在12月29日召開的主題為“數字教育——在線教育助力‘後疫情時代’教育生態創新”平行論壇上,在線教育企業及專家學者紛紛探討線上線下融合、如何平衡公益與利益等問題。
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如何融合
“作業幫從2015年成立到現在增速是蠻快的,無論是(用戶數量)增長,還是營收增長都處在一個高速的階段。”作業幫執行總裁蘇靜表示,快速增長的原因一方面要得益於“十三五”規劃期間,信息化工程讓很多學校有了在線學習的習慣;另一方面是在疫情期間企業推出免費的直播課,對家長和學生進行知識普及,讓他們知道什麼是線上的課程,而不是像過去想象的那樣把課程從線下搬到線上。蘇靜認為,疫情後最大的變化就是在線教育的滲透率提高了,家長和學生對於模式的理解發生了深刻變化。
學而思網校今年的增速也不錯。在在線教育的環境下,學而思網校將教和學分離,通過這樣的形式,讓更多學生和家長進行體驗,了解網課是怎樣教學的。學而思網校事業部總裁劉慶遜介紹,“在疫情期間,學而思率先推出免費直播課,(用戶數量)增速肯定是翻倍”。
伴隨著在線教育的突飛猛進,未來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之間將是何種關係?
“在線教育學生可以自己學習,但是絕對不能放棄老師和學生面對面、眼對眼、心對心的交流,這中間還有育人的工作”,上海交通大學慕課研究院院長蔣建偉表示,現在在推的模式是由本地的老師來完成線下和線上的融合,在線平臺的更多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知識,在線下課堂裏,老師與學生共同解決問題。
與會者普遍認為,對於學生來説,受教育的核心主體一定是在學校內,校外時間則是通過在線的方式獲取更多有益的補充。
“作為校外的部分一定是為校內服務的,不能説一個孩子在校外就能完成德智體美勞的全面教育,所以校外教育是一個工具、方法和助力。”蘇靜表示,未來線上線下的融合、校內校外的融合,一定是一個趨勢,都是以人為核心,去尋找自己喜歡的課和內容,這可能是未來學習的方式。
對於蘇靜的觀點,劉慶遜表示認同。“線上與線下相比,可能在時空方面是有一定的便利性,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實現更好教育的補充。”
商業利益與教育公益如何平衡
在需求的帶動下,大量教育企業相繼成立。
工商資料顯示,不到一年的時間,在線教育和數字教育註冊的企業達70萬家。教育是一個偏公益性質的行業,但是企業運營需要盈利,如何在企業追求商業利益與教育公益性之間尋找平衡?
“教育這個行業首先要守住‘義’這個底線,在這個底線之上,再去平衡‘義’和‘利’之間的關係,當兩者衝突的時候,要先考慮‘義’這個點”,蔣建偉表示,如果教育更多是取“義”的話,也不能讓企業沒有“利”,所以做教育需要有情懷。
對於蔣建偉的觀點,劉慶遜表示認同,“學而思一直堅持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讓更好、更多的教育資源惠及到全中國每一個孩子。從今年疫情期間開始,學而思網校建立了一個團隊,直到今天還在給全國學生做免費的授課。”
此外,現場嘉賓認為,在線教育平臺可以助力實現教育資源均衡化。
“我們平臺的用戶70%來自於三線以外的地區,這些孩子對學習的渴求,跟一二線城市的孩子有些不一樣,我們通過數據的分析發現他們可能在學科類的知識方面更欠缺”,蘇靜舉例稱,一二線城市的高中生欠缺的是物理、化學方面的知識,但是貧困地區的孩子還需要補充學習語數外等基礎學科。
“從數字經濟角度來説,數字教育包括軟硬體裝備、信息化技術。教育跟其他行業不一樣,它是育人的方式,不是簡單解決我們批改分數的問題,更多的是育人的方方面面,這一點應該需要加強”,北京師範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院長、互聯網教育智慧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黃榮懷認為,在線教育需要從制度層面加強建設:第一,大數據、人工智慧必須要合法合規;第二,人工智慧、大數據在應用過程中需要遵循原則;第三,需要確保産品服務質量;第四,加強場景規劃建設,比如網站不得含有黃賭毒內容;第五,加強隱私數據安全保護。
武漢市教育局局長孟暉表示,對於一個企業而言,追求商業利益無可厚非,但絕不能只追求商業利益,當社會責任、公共利益跟商業利益産生衝突的時候,肯定是應該把公共利益放在前面,這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