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外賣、打網約車、騎共享單車、在線訂票......這些由數字驅動的服務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數字經濟規模佔我國GDP比重已近4成,對GDP貢獻率近7成。2020年,面對新冠疫情的衝擊,中國能夠實現經濟快速復蘇、增速由負轉正,與近年來我國新業態新模式支撐的數字經濟發展密不可分。
在此背景下,中國城市數字經濟論壇于12月28日—29日在上海舉行。本次論壇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上海總站主辦,國際傳媒港(上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和北文時代(北京)文化有限公司承辦。在12月28日召開的主題為“數字生活——數字生活新服務 人民生活新享受”平行論壇上,攜程、餓了麼、得物等數字經濟領域的“玩家”與上海社科院互聯網研究中心主任惠志斌,共同探討企業遇到的難題,以及對未來的期待。
疫情催動本地生活數字化加速
“(在疫情發生後),攜程經歷了創立20年以來前所未有的退單高峰,高峰時段可能有數百萬份訂單,公司幾萬名員工在十天時間內處理完。由於春節期間不能外出旅行,今年第一季度公司虧損12個億,大多用來賠付原本準備旅遊而不得的出行人;第二季度逐漸復蘇;到了第三季度,隨著國內旅遊逐漸恢復,今年第一次取得盈利的成績。”攜程副總裁孫天旭表示,雖然接下來面臨全球疫情的反復,但她相信熱愛旅行的人需求還在,能夠面對接下來任何情況。
為了能夠快速復蘇,攜程開啟直播模式。截至目前,今年攜程已經做了100多場的直播,創造了接近25億元的銷售額。
“以前人們認為攜程是一個交易型的平臺,今年國人不能出國玩,旅遊需求切換到國內,需要更多旅遊的靈感,所以攜程要迅速轉型,從靈感到優惠,從預定到服務,從行中服務,到行前服務,根據疫情的變化,做出戰略調整。”孫天旭表示,在線旅遊方面數字生活的轉變能夠給消費者和商家提供更好的服務。
除了“出行”,“外賣”也是數字生活不可或缺的環節。
從最早的商業形態以場為中心,到了電商時代以貨為中心,本地生活是以人為中心,劃出3-5公里完美的生活圈,覆蓋身邊所有的吃住遊等等,然後又有很好的配送體系滿足大家對於消費餐飲、消費萬物的需求。
在疫情期間,以前不太習慣於網上消費的用戶,可能不得不選擇去學習用網絡來進行消費,外賣平臺用戶數量增加。
“(在疫情期間),對於商家來説,由於線下獲客渠道少了,要學會把自己的門店上線,進而獲得更多的外賣訂單。”餓了麼副總裁藺珉表示,為了實現無接觸配送,公司鋪設智慧取餐櫃,對於本地生活服務行業來説,在疫情的催化下,數字化的進程大大提速了。
藺珉稱,在疫情期間,凡是能夠提供正常服務的,商家的外賣訂單量佔到總營收比例的60%。對於小微商家,以前原本只需要服務周邊社區即可,現在沒有多少人線下消費了,小微商家需要到線上尋找機會。
當“玩家”在吃喝玩樂等領域競爭之際,也有一些“玩家”喜歡在傳統電商領域發掘機會。區別於傳統的電商模式,得物APP增加鑒別真假與查驗瑕疵的服務,平臺95後用戶佔比達80%以上。
“當我們買一件認為比較重要的商品時,通常會找一個比較懂行的朋友,陪自己一塊去了解,這是延續了很多年的行為。而在線上消費場景下,一開始沒有其他公司提供這樣的服務。”得物APP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楊冰認為,無論線上還是線下,這種需求是一直存在的,但懂行的朋友變成了查驗真假的服務研究人員。
對於如何做好鑒別師的工作,楊冰表示,首先是要堅守最底線,即辨別偽和劣,這比較容易甄別,畢竟“一件商品該賣一千塊錢的,賣99塊錢是不符合常識的”。其次是用戶體驗,基於平臺數據信息的分析可以做很多延展服務。
過去幾年,很多國家相繼出臺來數據保護、數據隱私等相關法律,各個平臺經濟體也會有相應的動作。這一方面是合規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企業營造自身競爭力的關鍵。
“數據、個人隱私等已經成為監管者最看重的問題,中國存在大量的互聯網企業,擁有海量數據後,如果不能夠很好保護用戶數據權益,這一定是不可持續的過程。”上海社科院互聯網研究中心主任惠志斌表示,平臺企業擁有連接和賦能的作用,同樣也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只有承擔更多的責任,未來才有更大的商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