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區域與城市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0年)》全文

副標題: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上海總站 | 2020-12-29 20:13:40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上海總站 | 2020-12-29 20:13:40
原標題:《中國區域與城市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0年)》全文
正在加載

中國區域與城市數字經濟發展報告
(2020年)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上海總站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
2020年12月

版權聲明

  本報告版權屬於報告發佈方,並受法律保護。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報告文字或者觀點的,應註明“來源:《中國區域與城市數字經濟發展報告》”。違反上述聲明者,報告方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前  言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席捲全球,人類社會已經全面進入數字經濟時代。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將數字經濟發展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加快數字化發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大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在黨和國家政策引導下,各級地方政府紛紛將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區域數字經濟發展百花齊放。

  東部經濟發達省份和城市數字經濟競爭力指數較高。2019年數字經濟競爭力指數排名前十五位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分別為廣東、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天津、福建、四川、重慶、湖北、安徽、河南、陜西、湖南。2019年數字經濟競爭力指數排名前十五位的城市分別為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南京、杭州、天津、成都、重慶、寧波、武漢、福州、西安、廈門、青島。

  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典型區域和城市探索出特色發展道路。各區域、各城市數字經濟發展依託本地創新、産業、區位、政策等優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數字經濟發展之路。如,以廣東、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為代表的綜合經濟實力驅動型,以廣東、江蘇、湖北、福建等為代表的産業集群驅動型,以廣東、浙江、福建等為代表的數字政策環境驅動型,以廣東、上海、北京等為代表的融合應用驅動型,以北京、上海等為代表的創新要素驅動型,以上海、浙江等為代表的市場需求拉動型。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上海總站,首次推出《中國區域與城市數字經濟發展報告》,旨在從多維度評價中國區域與城市數字經濟競爭力,總結數字經濟發展典型路徑,刻畫具有借鑒意義的數字經濟發展地方樣板,希望成果能為中國區域與城市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當然,報告仍有諸多不足,懇請各界批評指正。



目  錄

  一、我國區域與城市數字經濟競爭力概況
      (一)數字經濟競爭力評價模型框架
      (二)我國區域和城市數字經濟競爭力排名
      (三)我國區域和城市數字經濟發展路徑
  二、我國典型地區數字經濟各具特色
      (一)廣東省:以數字經濟産業集群為依託打造科創中心
      (二)浙江省:以數字經濟模式創新推進生態繁榮發展
      (三)福建省:以“數字福建”建設經驗開展特色領域探索
  三、我國典型城市數字經濟亮點頻出
   (一)上海:以“兩網”並行為抓手,推進數字政府建設
     (二)北京:以創新資源激發數字經濟活力,引領前沿方案先行先試
     (三)重慶:以産業創新融合構建數字經濟發展新格局
     (四)深圳:以數字産業發展優勢打造數字經濟發展高地
     (五)杭州:以電子商務引領服務業全面轉型,打造雲計算産業新優勢
     (六)無錫:以物聯網産業先發優勢為契機,打造東方物聯之都
  四、我國區域及城市數字經濟發展展望
  附件:數字經濟競爭力評價方法及數據來源


  一、我國區域與城市數字經濟競爭力概況


  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孕育興起的背景下,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各地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依託自身優勢,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探尋適合當地特色的數字經濟發展之路,數字經濟發展典型區域、特色城市層出不窮。基於數字經濟競爭力評估方法和基礎數據,本報告對我國重點區域、典型城市的數字經濟發展潛力水平進行定量分析,以客觀衡量我國各省份和城市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發展道路等差異。

  (一)數字經濟競爭力評價模型框架

  本報告在對數字經濟發展現狀、特徵、規律等研究的基礎上,首次編制數字經濟競爭力指數(Digital Economy Competitive Index,簡稱DECI),力求從技術、人才、産業、應用、需求、基礎等多個維度綜合反映各省份和城市數字經濟發展潛力,科學量化各地數字經濟發展的優勢、短板,總結各地數字經濟發展的路徑差異。

  數字經濟競爭力指數通過選取一系列與數字經濟發展特點、規律等存在明確相關關係的經濟發展指標,利用統計方法計算得到綜合評價指數。數字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的選取綜合考慮了以下因素:指標的經濟學含義、指標變動的協調性、指標變動的靈敏度、指標的代表性、指標的穩定性、指標的時效性、數據的可獲得性。

  數字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綜合考慮投入與産出、技術與應用、發展與政策、經濟與社會等多方面因素,從數字創新要素、數字基礎設施、核心數字産業、數字融合應用、數字經濟需求、數字政策環境六個方面選取相關指標。數字創新要素反映數字經濟發展所需的技術、人才等投入情況,涉及ICT技術、信息化人力資本,具體包括R&D研發投入強度、每萬人口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就業人員數、每萬人口中R&D人員數。數字基礎設施反映數字經濟發展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及普及情況,包括移動互聯網普及率、互聯網寬帶普及率、固定寬帶平均下載速率。核心數字産業衡量ICT産業供給能力,用每萬元GDP信息産業主營業務收入指標表示。數字化融合應用反映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經濟社會融合情況,從企業數字化、行業數字化、政府數字化三個維度選取指標,具體包括每百家企業擁有網站數、企業電子商務採購和銷售額佔比、農業數字化投入佔比、工業數字化投入佔比、服務業數字化投入佔比、政務服務數字化、人民網站訪問熱度。數字經濟需求反映國內外市場對數字經濟産品、服務的需求潛力,從數字經濟消費、數字經濟領域投資、數字貿易三個維度進行量化,具體包括網上零售額佔比、信息傳輸計算服務和軟體業固定資産投資完成額佔比、ICT産業省外貿易額佔比。數字政策環境反映數字經濟發展的政策支持,通過構建數字經濟政策指數以及德爾菲法對其進行評價。

圖1 數字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資料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二)我國區域和城市數字經濟競爭力排名

  從區域整體來看,2019年數字經濟競爭力指數排名前十五位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分別為廣東、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天津、福建、四川、重慶、湖北、安徽、河南、陜西、湖南。東部經濟發達省市數字經濟競爭力指數較高,廣東、北京、上海位居前三甲,東部地區佔8席,中部地區有湖北、安徽、河南、湖南4個省份,西部地區有四川、重慶、陜西3個省市,數字經濟競爭力區域差異明顯。

圖2 2019年我國區域數字經濟競爭力指數(前15位) 數據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從區域分項指標來看,在數字創新要素方面,北京、廣東、上海、江蘇、浙江憑藉較高的研發投入和較強的數字人力資本優勢,位列前五位;在數字基礎設施方面,浙江、上海、北京、江蘇、福建網絡基礎設施普及程度較高,位列前五位;在核心數字産業方面,廣東、北京、江蘇、上海、天津ICT産業相對較為發達,位列前五位;在數字融合應用方面,廣東、上海、北京、江蘇、山東在企業數字化、行業數字化、政府數字化方面具有較強的領先優勢,位列前五位;在數字經濟需求方面,廣東、浙江、江蘇、上海、北京對數字産品和服務的消費、投資、貿易發展較快,位列前五位;在數字政策環境方面,浙江、上海、江蘇、廣東、北京數字經濟相關政策較為完善,位列前五位。

圖3 2019年我國區域數字經濟競爭力分項指數(前5位) 數據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從城市整體來看,2019年數字經濟競爭力指數排名前十五位的城市分別為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南京、杭州、天津、成都、重慶、寧波、武漢、福州、西安、廈門、青島。①從地域分佈來看,數字經濟競爭力較高的城市仍主要集中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有11個東部城市,北京、上海、深圳位列前三位,有1個中部地區城市武漢,有成都、重慶、西安3個西部城市。從省市分佈來看,廣東省、浙江省、福建省均有兩個城市上榜。

圖4 2019年我國城市數字經濟競爭力指數(前15位) 數據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從城市分項指標來看,在數字創新要素方面,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杭州集中了較強的研發資源與人力資源,位列前五位;在數字基礎設施方面,上海、北京、南京、鄭州、天津的網絡基礎設施普及程度較高,位列前五位;在核心數字産業方面,深圳、南京、廣州、濟南、杭州ICT産業全國領先,位列前五位;在數字融合應用方面,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在企業、行業及政府數字化方面具有較強的領先優勢,位列前五位;在數字經濟需求方面,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杭州在數字經濟消費、投資、貿易方面發展較快,位列前五位;在數字政策環境方面,深圳、杭州、上海、廣州、北京出臺了較為完備的數字經濟相關政策,位列前五位。

圖5 2019年我國城市數字經濟競爭力分項指數(前5位) 數據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三)我國區域和城市數字經濟發展路徑

  結合上述我國區域及城市數字經濟競爭力指數及分項指標情況,不難發現,各區域、各城市數字經濟發展依託本地創新、産業、區位、政策等優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數字經濟發展之路。

  一是綜合經濟實力驅動型。數字經濟是經濟發展的關鍵引擎,經濟基礎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強大根基。從區域和城市數字經濟競爭力整體排名來看,排名靠前的省份、城市主要是國內經濟發展程度領先、綜合實力較好的地區,表明這些地區數字經濟發展程度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具有較高的相關關係,如2019年廣東、北京、上海、江蘇、浙江五個省市數字經濟競爭力指數排名前五位,其人均GDP分別為9.4萬元、16.4萬元、15.7萬元、12.3萬元、10.8萬元,均位居全國前六位②,數字經濟發展程度與其綜合經濟發展水平基本一致。同時,也可以發現,這些地區處於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我國發達城市群、經濟圈中,表明數字經濟的發展受到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影響。

  二是産業集群驅動型。産業集群是某一特定地域聚集了某一行業的企業以及與企業具有關聯關係的合作企業,如生産性服務供應商、上下游産業廠商等。産業集群效應越顯著,表明該地區産業鏈相對更為完善、産業間協作關係更為緊密,對於企業降低生産成本、提高供給水平、提升經營效率、增強産業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信息通信産業包含電信業、電子信息製造業、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以及互聯網行業,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先導,為數字經濟提供豐富的數字技術、産品和服務支撐。依託信息通信産業的集群發展優勢,上遊形成對關聯産業的帶動效應,下游通過其産品和服務在實體經濟的融合應用,帶動産業數字化轉型深入推進。廣東省ICT産業全國領先,已基本形成以産業應用為引導、以技術攻關為核心、以基礎軟硬體為支撐的較為完整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鏈條,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支撐。深圳已成為國內電子信息製造業的高地,具有全球最完備、響應速度最快的電子信息産業鏈,其電子信息製造業規模龐大,佔全國電子信息領域規模的六分之一,約佔全球的十分之一,2019年全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名單中,深圳有22家入圍。江蘇省ICT産業快速發展,5G、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取得新突破,信息技術的創新發展推動江蘇數字産業化持續壯大。湖北省ICT産業是其重要支柱産業之一,已形成光通信、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慧終端、軟體和信息服務等“多點支撐”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發展格局。湖北“芯屏端網”産業集群不斷壯大,聚焦四大國家級産業基地和十大重點産業,瞄準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光通信、新能源和智慧網聯汽車等細分領域,培植一批龍頭企業,集聚更多第二總部和獨角獸企業。同時,湖北加快建設國家存儲器基地二期、天馬G6二期等重大項目,依託3個國家級創新中心,重點突破中高端芯片等關鍵核心技術。福建省數字産業集群快速發展,形成了數字福建(長樂)産業園、數字福建(安溪)産業園、福州軟體園、廈門軟體園、馬尾物聯網基地、武夷智谷軟體園等一批數字經濟産業集聚區。陜西省培育了一批具有創新活力的數字經濟示範載體,在全省創建一批數字經濟示範區、示範園(基地)和示範項目(平臺),探索數字經濟發展路徑和模式。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省各地市已認定數字經濟示範區12個、數字經濟示範園34個、數字經濟示範平臺90個。河南省以18個大數據産業園區建設為抓手,打造大數據産業發展載體,培育壯大數據産業集群,造就出一批優秀的數據標注企業,如千機數據、睿金科技。數據標注産業的蓬勃發展也充分帶動了城鄉就業,出現了特色的“數據標注村”,如平頂山郟縣。

  三是數字政策環境驅動型。作為發展中的新型經濟形態,數字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依賴於國家、地區數字經濟政策的大力扶持。國際、國內及各地方都通過強化政策支持推動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各地區在大數據、雲計算、5G、工業互聯網、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服務業數字化創新等領域的政策不斷完善,豐富的政策領域、多元的政策客體、多樣的政策手段為數字經濟發展保駕護航,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廣東省是國內最早佈局數字經濟政策的省份之一。早在2003年5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廣東省電子商務認證機構資格認定和年審管理辦法(暫行)》,旨在促進電子商務的發展。2018年至今,廣東省數字經濟政策更多側重於數字經濟頂層設計及數字化治理,出臺《廣東省數字經濟發展規劃(2018-2025年)》等政策規定。浙江省已構建較完備的數字經濟政策體系,早在2003年浙江省政府就發佈了《數字浙江建設規劃綱要(2003-2007年)》,旨在全面推進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建設。隨後,浙江省數字經濟政策緊密圍繞産業數字化,在推動服務業數字化轉型方面,陸續出臺《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意見》《浙江省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意見》《浙江省跨境電子商務實施方案》等政策。2017年開始注重第二産業數字化轉型,出臺如《中國製造2025浙江行動綱要》《浙江省智慧製造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福建省已儲備20年“數字福建”建設經驗,早在2000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數字福建”這一重要的戰略決策,之後,福建省又相繼出臺促進大數據、5G 等産業發展以及信息消費的一系列政策,積極發揮數字經濟的引擎作用。2019年,福建省深入實施“數字經濟領跑行動”,推動數字經濟快速全面發展。貴州省充分利用生態優勢、能源優勢、産業優勢和基礎設施優勢,以大數據産業為抓手實現産業轉型升級。科學規劃大數據産業佈局,2020年發佈全國首個大數據與實體經濟融合方案《貴州省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實施指南》,形成推進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貴州模式”。

  四是融合應用驅動型。數字技術與傳統産業的融合滲透是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主引擎,農業現代化生産、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服務業數字化創新、公共服務數字化建設等成為決勝數字經濟的關鍵環節。各地區依託自身産業及經濟優勢,紛紛在各領域開展探索。深圳市不僅培育出華為、中興、騰訊等電子信息製造及互聯網巨頭,還吸引了百度、阿裏巴巴等互聯網企業入駐。深圳服務業數字化轉型較快,金融雲服務平臺、物聯網等新業態相繼涌現,電子錢包、智慧分揀設備等新産品迅速推廣,大幅拓寬了行業外延。上海市全面推進治理數字化智慧化轉變,通過行政改革、流程再造、開發信息傳輸模塊,統一政策標準、辦事指南和受理時間,大部分社區政務事項通過“直接受理”方式做到了“全市通辦”。上海市政府數字化全國領先,全程網辦能力達到84%,人民政府網站訪問熱度全國最高,日均訪問量達到16.8萬。北京市服務業數字化轉型綜合實力強勁,培育了眾多頭部企業,獨角獸企業迅速崛起。此外,北京企業數字化程度較高,2019年北京有電子商務交易活動企業比重達到22.2%,每萬元GDP企業電子商務採購和銷售額超過1萬元,均居全國第一。重慶市依託汽車産業基礎加強車聯網全産業鏈建設,擁有全國最豐富的道路測試場景,已經形成了以兩江新區為重點區域之一的智慧道路建設,力爭創建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

  五是創新要素驅動型。作為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經濟,數字經濟發展離不開研發創新與人才投入等關鍵生産要素,豐富的研發資源與人力資本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持、智力支持。北京市是全國創新要素最為集中的區域,北京市支持高精尖産業發展人才政策,推動出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科研人員長期盼望的科技成果權屬改革等實現制度性突破。2019年,北京R&D研發投入強度達6.31,位居全國第一。上海市也具有豐富的創新要素資源,2019年R&D研發投入強度達4.0。上海以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實施為牽引,加快構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注重長三角科創資源整合利用,全面激活創新要素資源。

  六是市場需求拉動型。消費、投資、貿易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對數字經濟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拉動作用。國內數字經濟消費市場的持續活躍、數字經濟投資的較高熱度、數字貿易的快速壯大,對挖掘數字經濟需求潛力具有重要意義。上海市2019年網上零售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達77.2%,位居全國第一,同時依託上海自貿區大力發展數字貿易。充足的數字經濟消費和數字貿易需求在擴大內需的同時,也為暢通經濟發展的內外循環體系提供關鍵助力。浙江省數字經濟市場需求廣闊,2019年網上零售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達60.0%,位列全國第三,較高的數字經濟消費需求為拉動數字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浙江是引領數字經濟消費的排頭兵,電子商務、共享經濟、互聯網金融、信息消費等新模式新業態蓬勃發展,浙江的淘寶村、淘寶鎮數量均居全國第一,2019年已累計建成電商專業村1720個,2020年天貓“雙11”全天成交額4982億元。

  二、我國典型地區數字經濟各具特色

  我國各省數字經濟發展各具特色,結合各自優勢和結構轉型特點,在數字經濟要素流通機制、新型生産關係、要素資源配置、産業集聚發展模式等方面開展大膽探索,充分釋放新動能。本報告選取廣東省、浙江省和福建省作為數字經濟特色區域,分別作為數字産業基礎、數字融合應用和數字經濟政策引領等方面的區域發展樣板,為各地發展數字經濟提供廣泛思路。

  (一)廣東省:以數字經濟産業集群為依託打造科創中心

  廣東省2019年數字經濟指數為85.56,排名全國第一位。其中,核心數字産業、數字融合應用及數字經濟需求指數排名全國第一,數字創新要素、數字政策環境指數位列全國前五。均衡的産業、技術、人力、政策及需求基礎,一方面不斷擴大廣東省的數字經濟需求,另一方面提升數字經濟供給能力,供給需求兩側共同推動廣東省數字經濟發展。依託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等主要載體,加快探索數字經濟創新要素高效配置機制,有力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數字産業集群優勢突出。在珠三角製造業中,珠江東岸的深圳、東莞、惠州等地電子信息製造業基礎十分雄厚,是全國信息産業最強的區域。《廣東省培育電子信息等五大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實施方案(2019—2022年)》及五大産業集群專題行動計劃(徵求意見稿)提出,到2022年,基本培育形成電子信息、汽車、智慧家電、機器人、綠色石化等五大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廣東省正加快步伐對標全球打造數字經濟産業中心。在廣州建立的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有超過240個重大項目入駐簽約,項目總投資額超5800億元。在珠江南岸建立的琶洲核心片區(含廣州大學城)已引入騰訊、阿裏巴巴、唯品會等一大批引領世界數字經濟發展趨勢頭部企業。此外,整體空間佈局上,建設了“雙核一廊兩區”(“雙核”即廣州、深圳兩市,“一廊”即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兩區”即“珠江三角洲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和“中國製造2025國家級示範區”),併發揮其輻射引領和帶動示範作用,在“雙核”周邊打造若干科技特色小鎮,如華為終端總部基地——華為歐洲小鎮,承載華為大學、研發中心、中試中心等研發創新功能。

  數字技術創新動能強勁。廣東省緊盯技術前沿,培育創新要素。廣東重點發展集成電路、新型顯示、4K 電視、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形成引領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重點發展5G通信技術,廣州開發區、廣州高新區在全國率先推出“新基建10條”。積極建設網絡空間科學與技術、先進製造科學與技術等領域實驗室,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有效支撐。全面實施“珠江人才計劃”“粵海智橋計劃”和“高層次特殊人才支持計劃”,引進數字經濟高層次緊缺人才。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構建數字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體系,實施數字經濟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行動。

  (二)浙江省:以數字經濟模式創新推進生態繁榮發展

  浙江省2019年數字經濟指數為78.4,排名全國第五位。其中,數字創新要素、數字基礎設施、數字經濟需求、數字政策環境四項指數均位列全國前五名,良好的政策環境、廣闊的數字經濟需求、充足的研發投入和人力資本以及健全的基礎設施為數字經濟打造健康的發展環境。浙江省的物聯網和電商等領域産業和生態基礎良好,數字經濟發展具有先發優勢,推動長三角地區數字經濟生態繁榮發展。政策基礎方面,浙江省已經將數字經濟列為全省的一號工程,加快構建以新經濟為引領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在全國數字經濟發展的浪潮中走在領先地位。

  以數字經濟“一號工程”為牽引,構建較完備的數字經濟政策體系。近年來,浙江省政府非常重視數字經濟發展,從頂層設計到企業培育都走在全國數字經濟發展前列。2019年,浙江省繼續深入數字經濟“一號工程”的主要目標和重點工作:組織設立100億元數字經濟産業基金,打造100個“無人車間”“無人工廠”,扶持100個數字骨幹企業,推進100個數字化重大項目,實施100個園區數字化改造。

  數字經濟融合發展實現換道超車。與滬蘇兩地相比,浙江的製造業整體偏弱,但互聯網經濟更加發達。浙江省更注重數字經濟賦能傳統製造,推動浙江製造向智慧製造轉型與升級,這也是基於浙江當前的發展實際與特點,整合優勢資源所進行的發展路徑選擇。浙江省委省政府把企業上雲作為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切入點,作為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雲上浙江”建設如火如荼,2019年新增上雲企業8.84萬家,其中製造業佔47.79%;累計上雲企業已達到37.78萬家,按下了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快進鍵。作為全國首個國家信息經濟示範區和唯一“兩化”深度融合國家示範區,浙江智慧製造水平不斷提升,為行業、企業帶來巨大“紅利”。

  以數字技術創新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浙江省率先開展5G商用、完成IPv6網絡改造,已經在無人駕駛、智慧港口等領域實現落地應用,提升了灣區的貨物貿易能級,同時還聯動長三角區域內的眾多港口和自貿區的發展,進一步推進數字長三角的探索與建設。此外,浙江智慧海洋建設漸成格局,正引領“藍色經濟”步入快速發展通道。從企業情況來看,浙江涌現出一批如中裕儀器、同博科技等具有海洋特色的數字經濟企業,在衛星通信導航、船舶設計、船用電氣等産品領域得到較好發展。從産業結構來看,已經形成以車船儀器儀錶、微特電機、海洋軟體及信息服務業、電子元器件、應用電子為主的海洋電子信息産品結構體系。從區域佈局來看,海洋數字經濟主要集中在舟山和寧波兩地,舟山聚焦船舶電子、海洋軟體和信息服務等技術研發和産業化發展以及智慧海洋的深度融合應用,寧波側重智慧港口及港航信息服務産業、藍海工業設計産業等發展。

  (三)福建省:以“數字福建”建設經驗開展特色領域探索

  福建省2019年數字經濟指數為74.55,排名全國第八位。其中,數字基礎設施指數排名全國第五位,數字政策環境指數、核心數字産業、數字經濟需求指數均位居全國前八位。較堅實的經濟發展基礎和良好的政策環境為進一步推進福建省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助力。福建省不斷推廣“數字福建”20年建設經驗,深化政務數據與社會數據融合應用,圍繞“數字絲路”、智慧海洋、衛星應用等開展區域特色試驗。

  建設數字絲路信息樞紐。圍繞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在信息化領域的交流合作,福建從強化信息互聯互通樞紐功能、建設國際經貿合作信息化平臺、建設人文交流信息化紐帶等三個方面發力,升級完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國家離岸數據中心(平潭)、建設“海絲”空間信息港、建立絲路網絡安全協作機制、促進“絲路電商”合作、建設“絲路智慧口岸”、建設“數字絲路”經濟合作試驗區、建設華僑華人數字化公共服務平臺等。目前,福建已徵集篩選了51個“數字絲路”建設項目納入實施方案,總投資額超過500億元。

  打造智慧海洋交互平臺。福建移動依託高品質網絡平臺和業界領先的智慧中臺體系,積極探索5G、大數據、AI等新技術與海洋場景的結合點,打造智慧海洋全業務交互平臺,積極聚合生態,進一步為數字福建的建設和智慧海洋發展貢獻力量。2019年3月以來,福建移動在惠安海域部署了泉州首批覆蓋海面的5G基站,開始了以智慧信息化手段服務海洋管理、環境監測等工作的探索。2019年4月5G無人監測船完成首航,實時將船隻巡航視頻、監測圖像、檢測數據回傳,改變了傳統的人工巡航和環境檢測監管模式,極大降低了水質監測成本,縮短採樣時間和操作難度,同時提升安全性。

  打造“海絲”衛星互聯互通樞紐。福建省主要從數字政務、鄉村振興、智慧城市、閩臺融合和海天絲路5個方面實施“衛星+”示範應用工程。目前,福建衛星應用産業發展態勢較好,初步建立了以企業為主體、行業應用為導向、公共平臺為支撐、産業延續為承載的功能格局。統計數據顯示,福建直接從事衛星應用的企業有100多家,涵蓋從芯片設計、移動電話、車船載導航設備到地理信息應用測繪等産業鏈各個環節。

  三、我國典型城市數字經濟亮點頻出

  我國各地數字經濟發展各具特色,充分發揮當地産業基礎和資源稟賦,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廣闊空間,走出有當地特色的數字經濟發展道路。本報告選取上海、北京、重慶、深圳、杭州、無錫作為典型代表,剖析城市特色數字經濟發展之路,為各地發展數字經濟提供廣泛思路。

  (一)上海:以“兩網”並行為抓手,推進數字政府建設

  上海高度重視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對城市發展的引領作用,近年來,上海城市治理體系不斷完善,圍繞“高效辦成一件事、高效處置一件事”,打造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的兩網建設。

  “一網通辦”助力上海政務信息化發展。上海的“一網通辦”經驗作為經典案例被寫入聯合國發佈的《2020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同時,在聯合國全球城市電子政務評估排名中,上海也位列前十。作為上海首創的政務服務品牌,“一網通辦”已兩次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歷經兩年改革,“一網通辦”總門戶個人實名用戶已超過2921萬,法人用戶超過208萬,平臺接入事項2341個,累計服務人次超過21.87億,累計辦件量超過6042萬件,“全程網辦”能力達到84%,“最多跑一次”能力達到95%。通過專用電子政務雲中託管的大數據中心,上海市可以獲得來自50個機構的16000多個數據來源和140億個數據點,並提供1000多種電子服務。在2019年,上海市處理了約5.4億個數據請求。

  “一網統管”加速城市運行系統互聯互通。“一網統管”囊括城市運行、事件響應、平安城市、生態環境等諸多領域。上海市依託電子政務雲,加強各類城市運行系統的互聯互通,全網統一管理模式、數據格式、系統標準,形成統一的城市運行視圖,推動硬體設施共建共用,加快形成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協同運行體系。疫情期間,上海市利用“一網統管”實現重點旅客精準布控,防止境外疫情輸入。同時,“一網統管”為上海市應對突發情況、實時響應、跨層級聯動做出了較大貢獻。

  兩網並行,上海智慧城市建設實現精細化領域覆蓋。為推動政務服務和城市管理更加科學化、精細化、智慧化,上海市橫向打通了公安、衛生等22個部門的33個系統數據,縱向推動了市、區、街道、村居四個層級的信息整合,實現了圍繞群眾高效辦事的“一網通辦”和圍繞政府高效處置的“一網統管”。

  (二)北京:以創新資源激發數字經濟活力,引領前沿方案先行先試

  北京依託政策優勢、區位優勢、人才優勢,著力打造數字經濟創新生態,成為數字經濟創新資源聚集地,是全國數字産業化的制高地和産業數字化方案輸出地。

  引領技術創新,打造數字産業化的創新策源地。在創新資源方面,北京市研發投入位列全國第一位,遠高於其他地區;高端研發資源、創新人才、學術環境突出。北京是全球十大科技創新中心之一,擁有全國近一半的獨角獸企業。北京在人工智慧領域具有極強的發展優勢。2019年北京擁有AI企業486家,全球第一,超過了矽谷所在地舊金山,佔全國38.9%;百度人工智慧算法框架、寒武紀芯片等軟硬體在全球具有發展優勢。北京區塊鏈企業先發優勢顯著,後續發力空間大。北京是較早佈局區塊鏈的少數城市之一,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對區塊鏈技術和産業的佈局有顯著的先發優勢。北京的區塊鏈企業數達189家,位居全國第一,區塊鏈研究機構數量全國領先。互聯網産業綜合實力強勁。我國市值前30互聯網企業中,11家企業位於北京,培育了美團、京東、百度等頭部企業,同時字節跳動、猿題庫、VIPKID等獨角獸企業迅速崛起。北京擁有京東方、聯想、小米、中芯國際等國內電子信息製造業領軍企業,同時,五大電信運營商總部均在北京。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領先全國,2019年産業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實現營業收入1.3萬億元,佔全國比重的23.0%;全行業實現增加值4783.9億元,佔全市GDP比重為13.5%。

  倡導先行先試,打造産業數字化的方案輸出地。北京市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優化服務、營造生態等手段,強化工業互聯網高端供給,打造國家級工業互聯網發展高地。基礎支撐方面,建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國家頂級節點指揮運營中心,接入航天雲網、中檢溯源等17個二級節點,標識註冊量22.68億,全國第一。平臺賦能方面,東方國信、用友、航天雲網入選2019年工信部十大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入選數量全國領先。積極推進順義、海淀、朝陽、石景山國家新型工業化産業示範基地建設,打造賦能中心和典型示範,佈局平臺和安全領域。服務業數字化水平處於全國領先位置,眾多領域實現先行先試引領全國、服務全國。金融科技示範引領作用強,國家級金融科技示範區獲得多項國家政策支持,率先開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信息化與教育加速融合。疫情中,北京服務國家中小學雲課堂資源建設,佔國家雲課堂課程總數95%以上,有力支援全國停課不停學。商貿服務數字化探索引領全國。2020年1至5月,全市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網上零售額為1408.9億元,同比增長19.1%。合同、發票等商務憑證數字化探索全國領先,2020年3月,北京市停車場收費已接入市稅務局區塊鏈電子發票系統,實現收費、開票自動一體化。2020年11月,北京率先推廣使用電子勞動合同,與紙質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依託豐富的科技與人力資源,以及物聯網、北斗導航、智慧設備等在農業中的應用經驗,賦能國家現代化農業建設。北京具有全國數量最多、技術先進的農業數字化科研機構與企業,加大培育力度,持續輸出農業數字化方案。建成農業智慧裝備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推動農業物聯網和智慧裝備的研發與産業化,形成了覆蓋全行業的物聯網示範集群。

  (三)重慶:以産業創新融合構建數字經濟發展新格局

  重慶市探索數字産業集聚發展模式,完善新型基礎設施,以智慧化應用為重點,發展車聯網,促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實現成渝城市群高質量發展。

  以汽車産業優勢推動車聯網産業發展。重慶是國內最大的汽車製造基地之一,也是全國機動車保有量超過300萬輛的三座城市之一。從汽車産業到車聯網系統,牽動著重慶一條至關重要的經濟脈絡。重慶是著名的山城,還有隧道、立交橋以及一些洼地,這些場景是在全國少有的最豐富的測試場景。重慶已經形成了以兩江新區為重點區域之一,兩江新區以禮嘉片區和悅來片區作為重點的智慧道路建設。未來,兩江新區將實現智慧道路全域覆蓋,成為車聯網的先導區。重慶還率先在全國開通了最長、試驗場景最複雜的高速路測試道路。

  圍繞“芯屏器核網”補鏈強鏈,做大做強“智造重鎮”。川渝地區大力實施以大數據智慧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推動傳統産業智慧化改造、培育壯大智慧産業,産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邁出堅實步伐。2019年重慶推動建設了1280個智慧化改造項目、115個數字化車間和25個智慧工廠,這些示範項目建成後生産效率平均提升了68.7%、産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了38.6%、運營成本平均降低了20.8%。在大力推動傳統産業智慧化改造的同時,重慶還瞄準智慧産業“芯屏器核網”全鏈條發力,形成了以萬國半導體、紫光等為代表的集成電路産業集群,以京東方、金渝惠科等為代表的新型顯示産業集群,以奧斯特、超硅半導體等為代表的高端電子材料産業集群。2019年重慶智慧産業銷售收入增長14%,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關鍵增長極。

  加速建設“雲聯數算用”要素集群,共同支撐“智慧名城”建設。重慶將聚焦“雲聯數算用”攻堅突破,大力推進“雲化名城”“網絡名城”“數字名城”“算能名城”“應用名城”建設。推動“雲化名城”建設,建成數字重慶“雲”平臺,基本完成政務信息系統遷移“上雲”。推動“網絡名城”建設,新建5G基站3萬個,中新國際數據通道新開通1000M帶寬、新培育通道用戶50家。推動“數字名城”建設,完成4個基礎數據庫、60個以上部門數據資源池、5個以上主題數據庫在城市大數據資源中心集中部署等,深入推進成渝地區政務數據資源共享互通。推動“算能名城”建設,建設智慧中樞核心能力平臺,統一提供共性技術、業務協同能力組件200個;建成中新互聯互通超算中心,形成每秒3億億次級浮點運算能力。推動“應用名城”建設,在政府管理、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領域開展應用示範,打造30個典型智慧化應用場景。

  (四)深圳:以數字産業發展優勢打造數字經濟發展高地

  深圳市依託自身在電子信息製造業和軟體行業的雄厚基礎,推動5G、工業互聯網等數字經濟産業相關業態的發展,大力支持新基建,建設成為數字經濟産業發展高地。

  電子信息製造業和軟體領域産業形成穩定優勢。電子信息製造業已成為推動深圳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一是産業規模不斷擴大,2019年,全市電子信息製造業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527.9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六成;二是企業競爭力持續增強,22家企業入選2019年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數量位居全國第一;三是創新能力不斷提升,2019年深圳國內專利申請量超過26萬件,佔全國專利申請總量6.23%,在全國大中城市排名第一;四是通信基站、手機、無人機等主要産品産量居全國前列,如消費級無人機佔全球65%以上的市場份額。在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方面,深圳2019年軟體業務收入6935.6億元,規模繼續保持全國大中城市第二位;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主營業務收入2251億元,同比增長16.6%。11家企業入選2019年中國軟體業務收入企業百強,8家企業入選2019年中國互聯網企業百強。

  推進實現5G獨立組網全覆蓋。深圳打造世界領先的産業集群,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5G標準必要專利總量全球領先,5G産業規模領先,5G基站和終端出貨量全國第一。截至2020年8月,深圳5G基站建設數量超4.6萬個,基站密度已達全球第一,率先進入5G時代。同時,政務應用創新不斷,行業應用精彩紛呈。深圳選取醫療、交通、警務等10個領域開展典型應用,選取超高清視頻、工業互聯網等10個行業領域開展典型應用,應用示範效果顯著。在這次疫情防控中,深圳廣泛運用5G技術,大力推廣5G遠程醫療、5G智慧醫護機器人、5G熱成像體溫篩查等創新應用,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撐。

  推動工業互聯網産業生態培育+應用模式建設。深圳不斷完善工業互聯網的政策體系,加快推進工業互聯網建設,在産業生態培育和應用模式建設方面效果顯著。在産業生態培育上,深圳市一方面建立了“深圳市工業互聯網專家委員會”,著力為工業互聯網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另一方面積極推動華為、騰訊、富士康等龍頭企業聯合成立“深圳市工業互聯網聯盟”,合力促進行業資源對接和應用推廣。與此同時還開展“工業互聯網大會”等活動,大力推廣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經驗做法。兩方面相結合,打造出了良好的工業互聯網發展生態,形成了以專家智庫為支撐、以産業聯盟為載體、以産業集群為依託的“體系作戰”的強大優勢。在應用模式建設上,深圳市不斷推進工業互聯網創新探索,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呈現出融合應用逐漸豐富,應用生態日趨成熟的良好發展態勢。速加網、衣全球等一批“網絡工廠”,創新了“總部(深圳)+工廠(珠三角)”進行跨地域生産製造的新模式、新業態。

  (五)杭州:以電子商務引領服務業全面轉型,打造雲計算産業新優勢

  杭州市具有較強的産業數字化優勢,在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共享經濟等領域不斷涌現出新業態新模式,引領帶動全國數字經濟發展。目前,杭州已形成具全球影響力的電子商務、雲計算、大數據、數字安防等産業集群,提出爭創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將數字經濟作為杭州發展主動力、主戰場、主引擎。

  以先進的理念和優質的科創氛圍匯聚創新要素。一是杭州具有良好的科創氛圍,之江、西湖、良渚和湖畔4個浙江省實驗室,阿裏達摩院等高級創新平臺,浙江大學、西湖大學、中法航空大學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均佈局在杭州。此外,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的建立,為杭州提供高層次人才和新型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企業科創平臺等高能級科創平臺,為杭州市提升重大科技攻關能力、産出更多原創性科技成果提供了重要保障。二是配套政策完善,杭州市全力落實國家及省市各項科技新政,持續推出科技創新組合拳,不斷集聚人才、技術、資本等科創高端要素。三是成果轉化鏈條健全,依託大型互聯網公司、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企業、“創新飛地”、紫金科創小鎮等,杭州的科技成果産業化路徑不斷理順,創新鏈、知識鏈、産業鏈不斷打通,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開放型區域創新生態正在形成,杭州區域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的協同創新持續發展。

  領先佈局雲計算産業,打造數字産業化發展的前沿陣地。作為國務院批准的首批國家級高新區之一,杭州高新區深耕數字産業,培育出海康威視、新華三、大華等眾多數字經濟領軍企業,打造出産業鏈條完整、技術優勢明顯的産業集群發展樣本,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和萬人發明專利授權量位居全國前列。杭州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網絡安全、區塊鏈、工業互聯網等重點領域發展迅速,以雲計算為例,根據2020年7月數據,阿裏雲亞太市場佔有率第一,份額是亞馬遜和微軟總和;截至2019年末,公共雲服務商阿裏雲全球企業客戶數量已超300萬,其中包括38%的世界500強企業、80%的中國科技企業和一半以上的A股上市公司。同時,在阿裏的引領下,包括海康威視在內的全球領先企業及其他杭州大小企業都被帶動,形成了良好的雲計算産業集群效應,共計為全國提供了超過70%的雲計算能力。

  以電商基礎優勢引領服務業數字化廣泛轉型。一方面,杭州正持續做強電商等優勢産業。比如,隨著全國首個跨境電商綜試區的建設發展,杭州加快構建“天、鐵、海、陸”一體智慧物流體系,加速eWTP示範區等新電商重點項目建設,不斷優化電商發展環境。另一方面,以培育在線教育、在線辦公、在線醫療等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平臺為著眼點,杭州出臺了一系列就業創業扶持政策,杭州企業也釋放出更多相關崗位需求、人才需求,既幫助求職者開拓更多就業機會,也為新産業新業態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另一方面,杭州在部分數字化領域不斷引領全國發展。杭州是全國第一個實現無紙幣城市,移動支付在普及率、覆蓋廣度、服務深度等各方面,均超過北上廣深,排名全國第一。新冠疫情流行期間,首創于杭州的“健康碼”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杭州“健康碼”上線十余天就被全國200多個城市借鑒落地,隨著疫情發展,杭州“健康碼”不斷迭代升級,在助力復工復産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是杭州數字賦能社會治理的一項創新實踐。

  (六)無錫:以物聯網産業先發優勢為契機,打造東方物聯之都

  無錫不斷堅持“技術創新、産業發展、應用示範”的世界級物聯網産業集群培育發展路徑,實現了物聯網産業“從無到有”到“從有到優”的跨越。無錫的物聯網産業發展位居全國前列,在産業本身不斷升級發展的同時,也為區域數字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無錫經歷十年發展,建設成為了全國首個窄帶物聯網全域覆蓋的地級市、全國首個物聯網連接規模超千萬的地級市、全國首個高標準全光網城市、全球最大規模的城市級車聯網應用示範城市,在物聯網發展上走在行業前列。一是推動物聯網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應用,在全國率先建成IPv6規模商用網絡,實現城市光網高標準100%覆蓋;成功驗證IPv6+NB-IoT的網絡連通性和應用可行性;加快打造國內首個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二是大力發展物聯網産業集群,華虹無錫集成電路研製基地、SK海力士二工廠、中電海康無錫物聯網基地、海爾(無錫)物聯生態網示範基地、360物聯網安全運營總部等重大總部經濟項目紛紛落地,全市集聚物聯網企業超過2000家,近3年物聯網産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6.2%,2019年超過2800億元、規模全國領先。無錫物聯網産業集群化、高端化發展持續升級,物聯網新高地加速崛起。

  四、我國區域及城市數字經濟發展展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日新月異,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深刻改變著人類生産生活方式,對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全球治理體系、人類文明進步影響深遠。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這為我國區域和城市數字經濟描繪了發展藍圖,指明了前進道路。全國各地方把握數字經濟發展機遇,應勢而謀,大有可為。

  一是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是各地區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的重要發展方向。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動能持續釋放,發展數字經濟既是順應歷史變革的大勢所趨,也是構築競爭新優勢的戰略選擇,是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關鍵依託。各地方正加快落實國家數字經濟頂層戰略規劃,制訂和細化政策文件,將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作為推動各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發展數字經濟仍是各地支撐新發展格局、打造經濟增長新動能、提供經濟社會發展新機遇的重要手段和發展方向。

  二是各地發展數字經濟的模式、路徑、定位將更加清晰明確。可以看到,我國各地方在積極落實國家數字經濟頂層戰略設計的過程中,將自身區位條件、産業基礎、資源稟賦等特徵與數字經濟發展相結合,形成了鮮活的數字經濟發展案例,為其他地區發展數字經濟提供廣泛思路。隨著各地數字經濟發展經驗的積累和對自身定位的進一步明晰,未來各地發展數字經濟將與當地實際情況結合的更為緊密,探索出一條條具有當地特色的數字經濟發展道路,呈現出百花齊放的蓬勃發展之勢,支撐我國數字經濟整體發展持續保有活力。

  三是地區數字鴻溝問題與數字經濟紅利分配不平衡不協調問題得到重視。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我國各地區之間數字鴻溝問題愈加凸顯。從發展機會看,我國部分地區由於數字基礎設施不完善、專業技術人員缺乏等,難以發展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相關産業,錯失了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機遇;從發展結果看,東部地區數字經濟發展的程度整體高於中西部地區,數字經濟紅利分配格局呈現出東部多、中西部少的局面。為避免數字鴻溝的存在和持續擴大,各省市在發展數字經濟的過程中,更加重視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和資金、人才等支撐,努力乘上數字經濟發展快車,共享發展紅利。

  四是各省市加快政策保障,數字營商環境愈加健康。各地政府愈發重視數字經濟,從強化政策保障、豐富政策領域等多個角度為數字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從政策保障看,各省市相繼制定數字經濟相關的知識産權、資金、人才、稅收、安全保障、補貼激勵等政策措施,為數字經濟在區域內的發展保駕護航。從政策領域看,目前我國各省市政策已充分觸及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數字化治理以及數據要素等數字經濟關鍵領域,為數字技術發展、産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方向指導和政策支持。可以看到,各省市越發重視打造健康的數字營商環境,為數字經濟區域發展保駕護航。

  五是國際合作為區域數字經濟發展注入合作共贏新機遇。“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以來,我國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在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均取得顯著成效。東盟、金磚、二十國集團等各國際合作組織都將數字經濟作為合作發展的重要領域。當前,“一帶一路”沿線已形成眾多數字貿易、數字技術研發合作、數字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等數字經濟領域合作共贏的案例。未來,國際合作帶動的數字經濟發展新機遇將進一步釋放,各地有機會發揮區位和産業優勢尋求數字經濟發展新突破,支撐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附件:數字經濟競爭力評價方法及數據來源

  一、評估方法

  數字經濟競爭力指數評估採取層次分析方法,層次分析法是一種解決多目標的複雜問題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決策分析方法,被廣泛用於工程計劃、資源分配、方案排序、政策制定等領域。具體評估步驟如下:

  1、指標的標準化

  由於評價體系中各項指標性質不同、計量單位不同,在測算的過程中需要對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本報告採用閾值方法得到標準化指標。閾值是標示指標臨界值的數值,運用閾值法對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是國際通用的方法。我們採用固定閾值,即參考每項指標的最大值、最小值以及平均值,分別確定某一數值作為每項指標參考標準。以閾值為參考標準,分別對各項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公式如下:

  2、指標權重確定

  採取層次分析法確定評估指標體系的指標權重,各項指標的權重採用“熵權法”,分別確定各級指標的權重及對應採集指標的權重。

  根據信息論基本原理,信息是系統有序程度的一個度量,熵是系統無序程度的一個度量。根據信息熵的定義,對於某項指標,可以用熵值來判斷某個指標的離散程度,其信息熵值越小,指標的離散程度越大,該指標對綜合評價的影響(即權重)就越大,如果某項指標的值全部相等,則該指標在綜合評價中不起作用。因此,可利用信息熵這個工具,計算出各個指標的權重,為多指標綜合評價提供依據,即熵權法。具體計算步驟如下:

  3、計算加權平均值

  根據無量綱化後的指標以及相對應的權重,通過由下而上逐層加權平均的方法得到數字經濟競爭力指數。

  二、評估範圍及數據來源

  1、評估範圍的確定

  為了解不同地區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及發展路徑的差異,本報告將從省份和城市兩個維度評估數字經濟競爭力。在省份維度,報告評估我國除西藏以外的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及競爭力,在城市維度,報告選取我國直轄市、副省級城市、省會城市等共計35個③,對其數字經濟發展競爭力水平進行量化評估。

  2、評估時間的選擇

  本報告的研究目的是揭示不同地區數字經濟發展規律,採用截面數據即可實現。目前各省份和城市公開披露的相關數據截止時間為2019年,因此,本報告對各省份和城市數字經濟競爭力指數的評估以2019年為評估年份。同時,個別省市因個別指標未公開發佈2019年數據,本報告將以能夠公開獲取的最新年份數據為準進行評估。

  3、數據來源説明

  本報告所需的數據來源主要有四類:一是年鑒數據,如《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高技術産業統計年鑒》《中國信息産業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以及各省份和城市統計年鑒,全國第四次經濟普查數據等;二是投入産出表數據,部分指標需要借助投入産出表進行測算,本報告根據中國及各省市2017年投入産出表進行計算;三是網站公開數據,如政府網站公開數據,以及各省份和城市相關新聞報道數據等;四是測算評估數據,如數字經濟政策指數是通過構建數字經濟政策評估指標體系對各地數字經濟相關政策進行量化評估而得到的數據。

  注:
  ①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在區域排名和城市排名中的得分不一致,是由於區域和城市排名各項指標的閾值差異造成的,屬於數據標準化的正常現象。
  ②福建人均GDP排名第四,數字經濟指數排名第八位。
  ③拉薩因數據可獲得性問題,不在評估範圍之內。

編輯:李雪菲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熱點推薦
正在閱讀:《中國區域與城市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0年)》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