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發揮運動員天賦:跨界跨項選材留下更多思考

副標題: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2-02-22 10:09:46
中國青年報 | 2022-02-22 10:09:46
原標題:跨界跨項選材留下更多思考
正在加載

  北京冬奧會的金牌榜上,中國隊位列第三,既創造了我國冬奧會歷史上的最佳戰績,也首次實現了冬奧會所有分項的全項目參賽。

  “從金牌數量上來講,中國已經創造了亞洲國家在冬奧歷史上的最佳名次。這次我們對標的是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那一屆韓國是第5名,當時中國的經濟總量是美國的1/3、韓國的6倍,如今是美國的4/5、韓國的10倍。”北京體育大學副教授袁曉毅強調,對於沒有地理優勢的國家,綜合國力是開展冬奧項目基礎中的基礎。

  在2015年獲得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時,北京冬奧會要舉辦的109個小項中,我國約有1/3幾乎沒開展過。

  7年時間,多個項目的空白被填補,人才選拔與培養的新模式功不可沒,尤其跨界跨項選材的路徑為未來體育人才選拔留下了更多思考。我國參加北京冬奧會的177名運動員中,約有1/5來自跨界跨項選材。這一新的選材方式,深深影響了我國體育領域的人才觀,是從無到有的歷史跨越。

  雪上項目近一半運動員來自跨界跨項選材

  從童星“小栓子”到雪上“蘇神”,18歲的蘇翊鳴用奧運獎牌作為自己最特別的成人禮。

  北京體育大學人文學院退休教師張世響曾作為蘇翊鳴的領隊,幾年來一直陪伴他成長。

  張世響回憶,第一次見蘇翊鳴是在2018年8月。當時,14歲的蘇翊鳴一個人從長春飛到北京,來到營地,第二天就一起前往日本訓練了。

  張世響説,蘇翊鳴跟隊訓練和學習、生活都很努力。他聰明、懂事,跟隊訓練之外還和隊員們一起學習日語、英語及其他文化知識,也會自學文化課、或是通過網絡請教他的中學老師。

  蘇翊鳴被招募進的跨界跨項自由式滑雪及單板滑雪國家集訓隊有40多人,他們來自廣西、雲南、河南等地,多是練習武術、體操等項目的。

  北京冬奧會中國代表團秘書長倪會忠介紹,參加此次冬奧會的177名運動員來自全國20個省(區、市),其中約1/5的運動員通過跨界跨項選材從事冰雪項目專業訓練,雪上項目更是有近一半為跨界跨項選材運動員,徹底改變了冰雪項目僅依靠個別省份輸送的局面。

  “我們只有一個奧運週期的訓練準備時間,只能一天當兩三天用,一年當做兩三年用。訓練期間沒有節假日,技能訓練完了,就學習文化知識。”張世響説。

  在他看來,被譽為“天才少年”的蘇翊鳴訓練非常刻苦,為做好一個動作,常常反復練、反復看錄像。其間他受過兩次傷,在治療和康復過程中,克服了肉體和精神上的雙重困難。蘇翊鳴曾不止一次提過心中的夢想,“要在自己家門口參加冬奧會,為國爭光。”

  獲得鋼架雪車銅牌的閆文港,曾經在天津武清區體校田徑隊進行7年跳遠訓練,這讓他練就了出色的爆發力,而這也正是鋼架雪車起跑階段必需的身體素質。

  所有跨界跨項而來的運動員都懷揣著參加冬奧會的目標,但最終站到賽場的運動員只是極少數。

  10歲起進入河南登封一家武術學校習武的何金博,2018年通過跨界跨項選材轉入自由式滑雪訓練。儘管第二十二名的成績未能晉級決賽,但在他之前,從來沒有中國男子選手參加過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坡面障礙技巧比賽。

  征戰北京冬奧會的中國跳臺滑雪隊是一支不折不扣的新軍,2019年通過跨界跨項選材後組隊成型。宋祺武、董冰、彭清玥脫穎而出,距離決賽輪僅一步之遙。

  充分發揮運動員的天賦

  實際上,中國多年前就有了轉項運動員。比如人們熟知的劉翔,從跳高到跨欄;田亮、伏明霞,從體操到跳水;中國奧運史上第一個男子擊劍世界冠軍仲滿,則練過跳高和打籃球。

  “轉項,其實是教練員經驗選材的典型代表。”談起這些,北京體育大學中國運動與健康研究院副院長張一民如數家珍。從1992年我國體育界開始建立青少年選材體系,他就接觸體育領域的選材工作。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他也參與了科技部組織的奧運優秀運動員科學選材。

  備戰北京冬奧會,北京體育大學作為排頭兵開拓創新,張一民再次加入跨界跨項選材的工作中。

  “不管是當時的‘轉項’,還是如今的‘跨項’,共同點都是希望充分發揮運動員的天賦,延長他們的運動生涯。”張一民説。

  平昌冬奧會後,國家體育總局局長茍仲文就表示,要著力解決一個“跨”字,在跨項、跨季、跨界上下功夫,通過多種方式提高冰雪運動競技水平,補齊運動員參賽經驗短板,彌補隊伍管理水平的不足。

  張一民介紹,適合某個體育大項的“材料”裏有個“坯子”,其中基本的要求是,肢體協調、靈敏、快速、反應能力強,有一定的身體素質。如果搞清楚一個項目的“冠軍模型”,用一些有效的測試指標和方法,測試運動員的競技潛能,更加有利於其從事合適的項目。

  備戰冬奧會以來,體育部門“惡補”人才短板,跨界跨項選材逐漸建立起一套科學完善的制度。張一民記得,2018年進入選材最密集的“擴面”階段,一共選了3000多人,而上一個週期備戰的只有300多人。然而到“固點”階段,一些運動員面臨退役或分流。後期的國家隊,只留下了幾十人。

  在張一民看來,跨界跨項選材的價值在於,提供了一個新思路,能讓更多的青少年運動員接觸更多的項目。比如,當運動員練到青少年時期,發現不太適合,可以考慮在同項群中轉一個類似的項目嘗試,避免人才浪費。

  他認為,定向選材和跨界跨項選材,和中國選材的工作體系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形成有效有機的互動。

  “跨界跨項具備一定的科學性,但不要把它‘神化’。”張一民説,冬奧會結束後,要就跨界跨項選材總結經驗,進行系統性科學性的探索。

  張一民在北京體育大學還教授“運動員選材”等課程。未來,在體教融合的趨勢下,普通的孩子裏也可能出現高手。因此,教練員發現人才的一雙慧眼格外重要,這就要求他們不僅了解項目,還要掌握相應的科學知識,能進行必要的測試來檢驗孩子成才的幾率。

  帶動整個體育工作的思想變革

  2月20日,中國隊以9金4銀2銅收官北京冬奧會,金牌數和獎牌數均創歷史新高。其中鋼架雪車等項目,也刷新了最好成績。

  20多年前,中國連雪車賽道都修不起。這是個“玩不起”的項目,雪車海外訓練成本很高,一節課場地費就要兩三千美元。因此,閆文港在鋼架雪車項目上取得的這枚銅牌格外珍貴。

  袁曉毅曾執教中國鋼架雪車隊、中國雪車隊,赴美國、加拿大參賽訓練。在他看來,在歐美國家運動員的跨界跨項,是一個“人才再利用計劃”,但對中國備戰冬奧會而言,最主要的是解決了有和無的問題,為以後的項目佈局作指導。“這次備戰過程中,實際上沒有太多可借鑒的經驗。最大的財富是,國家培養了一批專業能力較強的教練員、裁判員、保障人員等。”

  袁曉毅此前是田徑項目的老將,直到作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備戰保障團隊成員,他才開始接觸雪車等項目。在此之前,即便很多體育人也分不清雪車、鋼架雪車、雪橇項目。

  在袁曉毅看來,跨界跨項選材引領的從無到有的變化,帶動了整個體育工作的思想變革。在人才培養上,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尊重運動員,同時促進了人才的流動,為運動員打開了更廣闊的舞臺。

編輯:胡廣東 責任編輯:王曉遐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全部評論

查看更多評論

冬奧視頻
冬奧畫報 換一換
正在閱讀:充分發揮運動員天賦:跨界跨項選材留下更多思考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