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我知道》收官篇 我在前方“看”奧運

副標題:

來源:央視網  |  2021-08-08 22:56:59
央視網 | 2021-08-08 22:56:59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在2021年7月的某天,在經過近兩年的準備,在輾轉轉機多次起落後,我們終於抵達東京奧運會前方,抵達日本機場後不久便在機場內看到了印有“TOKYO 2020”的大幅海報和各式橫幅。長時間跨度的心理預期和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的交匯令我涌出了一種不易形容的微妙感受,而主辦方對 “TOKYO 2020”的延用似乎也在告訴全世界:這是一屆“不一樣”的奧運會。

在體育的復蘇進程裏,在諸多體育賽事的逐步重啟中,2020東京奧運會的舉辦無疑成為了近期內最大規模、最具影響力的全球性體育賽事。對於本次東京奧運會的前方報道工作,總臺的報道規模是空前的,360人奧運報道團隊,316人奧運賽事信號製作和技術支撐團隊,120人殘奧會相關工作人員,共近800人的大團隊分不同批次在7月的某天從國內出發了。作為前方報道團隊中的一員,截止至本屆奧運會閉幕,已在東京度過了20多個“工作日”,根據賽事報道的經驗和慣例,相信在本屆奧運會閉幕前後的48小時內,關於奧運會的各類“盤點”、“總結”會以各種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出現在大家面前,而我們在前方工作的日子裏,將一些印象深刻的“所見所感”以關鍵詞、片段式的表達做出回顧,也盼能成為第一次參加夏季奧運會報道的自己在前方工作有“首次最佳”總結。

奧運開賽首日,中國軍團高光時刻榮耀開啟,楊倩射落首金。因為還有比賽項目需要備戰準備,楊倩並未在當天來到總臺前方演播室。幾天后她又搭檔楊皓然,為中國軍團再添一金,來到演播室的時候,短暫接觸後就能感受到楊倩是個愛笑的女孩,如果看比賽的時候你不能將那個戴著卡通發卡,有著水晶美甲、向鏡頭甜美比心的楊倩與那個沉著、冷靜的“冷面槍手”聯絡到一起的話,那看過採訪的你應該就會相信賽場下的這個楊倩就是那個“可愛青春倩”本倩了。

另一對中國射擊組合,奪得混合團體十米氣手槍項目金牌的龐偉/姜冉馨來到前方演播室的時候也令人印象深刻,在演播室見到姜冉馨時,她展現出的是與比賽中基本一致的安靜感狀態。雖然略顯靦腆,但是,抱著吉祥物不撒手且不時撥動的手指瞬間將賽場上沉著、從容的氣質轉變為羞澀與可愛。

他們不僅同樣擁有著射擊運動員的“專屬”氣質,同時還有個共同的特點——都是“00後”運動員。同樣來到演播室做客還有另一名的“00後流量級”運動員楊舒予,在本次東京奧運會中奪得了女子3V3比賽的銅牌。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楊舒予並沒有表達太多,感覺人有些“悶”,她也説到平時自己的姐姐楊力維會説的多些,自己主要負責聽。採訪結束後楊舒予説自己平時其實和採訪完全是兩個狀態,只是在鏡頭前可能會拘束一些。其實關注楊舒予的網友們或許因為又美又颯的外形被圈粉,但本次奧運會上,楊舒予的確是用實力表達又來一波實力圈粉。

還有在女子10米跳臺奪冠,中國代表團年齡最小、年僅14歲的跳水小將全紅嬋,跳水女子雙人10米臺冠軍的陳芋汐和張家齊的“奇襲”組合;女子400米自由泳銅牌,與隊友一起奪得女子4x200米自由泳接力金牌並創造世界紀錄的李冰潔;中國射擊隊年齡最小,首次參加奧運會並獲得銀牌的16歲小將盛李豪等等這些表現不俗的中國小將,

這些 “00後”運動員們之所以能夠在東京奧運“火出圈”,我想更多的還是因為他們有著強勢表現。與青澀稚嫩的外表有極大“反差萌”的是他們在賽場上有十分硬核的優異表現,展示出較為成熟的運動技巧和比賽心態。或許所獲得獎牌顏色不一樣,但努力的成色卻同樣真摯,有著同樣為國爭光的使命擔當。

其實本次東京奧運會中國軍團的“00後”運動員人數可觀,共有58人,這些“00後”運動員在賽場上或嶄露頭角或爭金奪銀,正在成長為中國體育的棟樑。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一股不服輸、不放棄的拼勁兒,也看到了青年運動員敢闖敢幹、堅持拼搏的精神閃閃發光。

沒有人永遠年輕,但永遠有人年輕。如果奧林匹克和體育的發展傳承是一場接力賽,那麼在本屆奧運會上,當你注視,關注到“00後”運動員群體的時候,可以欣喜發現,接力正在持續發生著,若注視久一些,更會看到這正是一代代中國運動員們傳承、成長的縮影,“00後”們在奧運賽場上的閃耀表現會記入奧運史冊,但更值得期待的是他們將這份昂揚朝氣與熾熱的青春夢想帶到更為廣闊的天地,成為中國體育發展的榮耀接力者!成為體育精神的接力傳承者!

在東京奧運會上,中國舉重可謂戰績輝煌。在出戰的8個項目中,中國選手獲得了7金1銀的好成績。7枚金牌也刷新了中國舉重隊單屆奧運會金牌數紀錄。其中女子49公斤級冠軍,同時也是奪得中國舉重項目首金的運動員侯志慧是第一位來到前方演播室的運動員。在抵達總臺前方演播室前夕,我們早早來到總臺位於IBC(國際廣播中心)報道中心門外迎接,也是在那時我們了解到了運動員進入IBC會有專屬通道,也在諸多防疫官的護送下通過專屬通道進入採訪區域,而且需全程佩戴口罩,並與媒體人員保持2米以上的安全距離。採訪當天當侯志慧從特別入口走出來的時候,昂首闊步,身姿挺拔。我們也在前方第一次近距離的感受到了中國運動員的自信風貌,抵達演播室後,侯志慧胸前的金牌立刻吸引了主持人的目光,“金牌看上去比電視上看要大很多啊”,侯志慧回答道:“是啊,我也覺得比想象中大很多”,聊家常般的寒暄很快拉近了冠軍與我們的距離。除了侯志慧,還有多位中國舉重隊的隊員們也先後來到演播室作客,每當舉重運動員來到報道中心,即使戴著口罩,我們也能遠遠的一眼認出這是一名舉重運動員,由於長期刻苦訓練,他們的挺拔矯健的身姿極具辨識度,而賽場上他們一幕幕的霸氣表現,更是極具震撼力。世界紀錄、奧運紀錄就這樣在東京賽場上一次次的被他們刷新,改寫著。

在田徑賽場上,還有另一位“中國力量”的詮釋者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她就是在本屆奧運會奪得女子鉛球冠軍的鞏立姣,這是鞏立姣參加的第四屆奧運會,32歲的她終於圓夢東京,投出個人最好成績站上冠軍領獎臺,實現大滿貫。

競技賽場或許只看結果,不問過往,但此次的奧運圓夢之旅就是對鞏立姣過往征戰往事的最好致敬,如果將她的故事拍成電影,那鞏立姣的生涯之路幾乎具備了一個優秀劇本所需的一切跌宕起伏,甚至是無需改編的勵志寫實。

出征東京前,鞏立姣在《出征》節目中回憶奧運經歷,談到2016里約奧運時哽咽流淚,回憶在裏約的每一投都是煎熬,“那種痛在內心最深處。”最終發揮欠佳的鞏立姣拿到了第四名的成績。

2008年北京奧運會,鞏立姣原本排名第5。多年之後,由於當時的亞軍、季軍藥檢復檢不合格,鞏立姣的排名升至第3位。在北京奧運會結束多年之後,鞏立姣收到了那枚遲到的銅牌。

2012年倫敦奧運會,又是極其類似的經歷。鞏立姣決賽後排名第4,但奧運會結束後不久,由於金牌得主的興奮劑檢測呈陽性,鞏立姣遞補成為季軍。有意思的是,幾年之後的尿樣復檢,倫敦奧運會女子鉛球亞軍被確認興奮劑違規,鞏立姣又由季軍上升為亞軍。

就這樣,鞏立姣有關五環的故事,第四名、第三名、第二名,帶著一次次的不甘,經歷奧運延期的失落,最終這名“遍體鱗傷”的老將懷揣著最初的那份依然“熾熱的夢想”再次出發,一切過往都將成為前行蓄力, 東京奧運會,奪冠!賽後,她滿含熱淚地説:“這是我訓練的第21年,所以説人一定要有夢想,萬一哪天實現了呢?而我實現了!” 而網友們對於運動員們的堅持或許不能感同身受,但簡潔有力的聲音相信他們一定能收到,中國力量,YYDS!


閉幕式的前一天,參加本次奧運會男子百米和4x100米接力的運動員蘇炳添來到前方演播室,雖然沒有獲得獎牌,但卻成為了前方演播室人氣極高的運動員,的確,奧運賽場上的中國運動員每一次突破都會令人振奮不已,男子百米半決賽中,蘇炳添以9秒83的成績晉級決賽,並打破亞洲紀錄,成為首次闖進奧運男子百米半決賽的中國人。而中國運動員首次參加奧運會百米比賽的故事則要回溯到1932年,我國短跑運動員劉長春遠渡重洋,站在了第10屆洛杉磯奧運會的賽場上,成為正式參加奧運會的第一人,也成為了奧運會百米比賽中國第一人。

如今蘇炳添能夠站在奧運會百米決賽的賽場上,這場跨越了89年的奔跑見證了中國短跑的全新高度,更見證了中國奧運之路的榮光。

在男子百米的決賽那天,我們特意去到了現場觀賽,希望能在第一時間見證中國田徑的這份榮耀,坦率講,現場觀賽並沒有電視轉播看的清楚與過癮,但現場觀賽的儀式感和沉浸感也是看轉播所不能比擬的。百米飛人大戰通常的是田徑比賽的“壓軸大戲”, 因為本屆奧運會田徑比賽的無觀眾政策使現場略顯冷清,但中國選手的出場卻能瞬間點燃我們心中熱情,特別是中國運動員鮮紅色的比賽服裝尤為突出和耀眼,參加決賽的運動員身材高大者居多,蘇炳添的身材在高手如林的眾“百米飛人”中並不佔優勢,在介紹完選手信息後,槍響,起跑,加速,衝刺,撞線,一切在10秒內完成,第6名!那一刻,蘇炳添榮耀已經大於遺憾,作為“觀眾”的我自豪感陡升,同時,作為媒體人相較于普通觀眾也更能知悉、體會這一跑對於中國田徑乃至亞洲田徑所具有的重大意義。2015年,在國際田聯鑽石聯賽尤金站的百米比賽中,蘇炳添以9秒99的成績成為真正意義上第一位進入9秒關口的亞洲本土選手,3年後,2018國際田聯世界挑戰賽馬德里站百米決賽中,蘇炳添以9秒91的成績奪冠,這一不到0.1秒的差距,蘇炳添用了三年,這兩次跑進10秒,媒體報道皆視為中國短跑的重大突破。又3年後,在東京奧運百米賽場上,一天之內兩次跑進10秒,且一次打破亞洲紀錄,對於32歲的老將蘇炳添而言,不可謂不“奇跡”!

短跑是一項探尋自我身體極限的過程,每一次的衝過終點選手自己也並能不知道自己是多了幾毫秒,還是少了幾毫秒,但是頂尖運動員的第六感往往又很神奇,蘇炳添在採訪中對自己半決賽9秒83那一槍説道:“我知道我可以,我有感覺,那種好的感覺又回來了。”

在蘇炳添做客演播室的採訪中蘇炳添也説道,自己的成績是可以排進人類百米短跑歷史成績前20位的運動員,並用“恐怖”來形容自己的驚人成績,對於未來期望,蘇炳添説並沒有做過多設想,或許這種表達會更令人有所期待,畢竟在30+的年紀打破自己20+巔峰期的成績並再一次創造新的巔峰,這一切在真實發生前想必包括蘇炳添自己都不會想到,而現今,蘇炳添在對自己身體極限能力突破的無限探索過程已經成為了我們對於“中國百米飛人”的最好期待。

在水上項目中,中國運動員同樣用速度詮釋實力,本屆東京奧運會一戰,中國游泳隊産生了兩張新的王牌,中國游泳男隊的唯一金牌獲得者汪順和狀態火熱斬獲兩金兩銀的張雨霏。

在演播室接受採訪的時候,汪順也談到了自己一路走來的堅持與艱辛,甚至曾經一度想過放棄,但經歷這次東京的蛻變後,汪順的答案很堅定,2024見!愈發老練的汪順和正值職業生涯黃金期的張雨霏,相信他們的未來也將會繼續與中國游泳隊一起乘風破浪,築夢未來。

來到前方演播室的冠軍運動員很多,同時也有一些沒有獲得獎牌的運動員前來做客,在這些運動員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中國跆拳道運動員吳靜鈺,她來的那天我清晰的記得,她一個人背著雙肩包,頭上有些汗,神色徘徊于落寞與淡然之間。之前與吳靜鈺從未謀面過,但在那天的某一刻,我認為能夠共情到她的情緒狀態。

在正式採訪前,簡單聊了下關於這次奧運的參賽感受,或許是成績不盡人意,吳靜鈺並沒有説太多,大概所表達內容是“競技體育就是這樣,賽場就是這樣,沒有辦法”,能感覺到有些許失落,同時又夾雜著許多內心感慨的情緒狀態。

能站在奧運賽場上的運動員都是不同項目、各自領域的佼佼者,而吳靜鈺作為媽媽級選手更是付出了比普通運動員更多更多的努力。當決定恢復訓練,重返賽場的那一刻起,吳靜鈺的身上就已經泛起了淡淡的光,從慢跑開始,一步一步,從最基礎動作開始,一腿一腿,可以想象這條路註定坎坷無比,但能夠站在奧運舞臺的結果或許就已經成為了對艱辛過往的一次慰藉。

站在東京奧運賽場的最後一戰,面對著向吳靜鈺展開暴風驟雨般進攻的人,是17歲的西班牙對手,兩人身高相似,可年齡相差一倍。或許正像吳靜鈺自己表達的那樣,自己沒有做到最好,只是輸給了時光,輸給了自己。

作為奧運史上首次參加四屆奧運的跆拳道選手,賽後吳靜鈺説或許自己要離開賽場了,但幾年的備戰與堅持直到站在奧運賽場上完成對曾經“完美自己”的超越,不正是對自己付出的致敬與回應嗎?至於我看到的吳靜鈺在賽場外的那份放鬆與釋然,我想這不正是這位媽媽級運動員的“完美蛻變”嗎?

對於自己從事的項目,在採訪中吳靜鈺也表達了自己關於堅持與信念的詮釋“一輩子做好一件事情是令自己驕傲的事情”,的確,那一刻成敗又如何?那一時就是高光的自己!

有溫度的故事總是令人動容,同樣是四次參加奧運會的另一位“媽媽級選手”劉虹也在東京賽場實現了自我的超越,在女子20公里競走比賽中,劉虹收穫了一枚銅牌,雖然未能衛冕,但這枚獎牌所承載的意義和價值,已經不需要用它的成色來定義了。在札幌大通公園的20公里環形賽道上,見證了劉虹走過的每一步、灑下的每一滴汗水。五年時間,從裏約“走到”東京,相同的“奧運賽道”“不同”的劉虹。或許正像她曾表達的那樣:“復出不是回到以前,而是超越以前。”作為一名34歲的“媽媽級”選手,再次站在奧運賽場, “超越”已經完成!

體育賽場上需要傳承接力,而在場外奧運報道的賽道上也是媒體人一場無關終點,沒有撞線的接力傳承。

對於奧運報道,總臺團隊從最初的小組作戰,逐步拓展為今日的集團出擊。總臺人也也從奧運新兵一步一步成長為資深專家,在總臺前方工作大本營IBC(國際廣播中心)裏,我們也對總臺的報道團隊進行了採訪。

這裡不僅有多年陪伴大家的熟悉面孔和聲音,也有著首次參加奧運報道的多位青春洋溢的奧運新秀,其中,首次參加奧運會報道的評論員席睿在進行田徑項目的解説工作中,我們進行了一整天跟拍,也希望將這屏幕背後聲音的另一面以更全面的方式令更多的人有所了解,誠然,我們雖同為奧運報道團隊中的一員,但每個崗位的工作內容卻是千差萬別,在跟拍席睿的一天中,讓更多耕于編輯與採訪工作的我們也對解説工作有了更多的認識,田徑比賽時間跨度長,競賽項目數量多,參賽運動員以百計。想要平穩順利的完成解説工作不僅需要平日的點滴積累,前期的準備工作更是尤為重要,在賽前一天的晚上,席睿便進入到了準工作狀態,次日清晨早早便踏上了一天解説之路征程,解説工作貫穿整天,深夜返回駐地也是重新返回“原點”,又一天的解説工作隨時等待開啟。

這是進行解説工作評論員的一天,某種程度上也是報道團中所有媒體人的一天,雖然工作內容不同,但對於奧運報道目標相同,也基於此,不同形式的報道內容才能做出更全面呈現。

在前方IBC,總臺有著三個大小不同風格各異的演播室,同時還在東京灣搭建了一個外景演播室,從奧運演播室設計負責人牛猛的講述中我們了解到,他親身經歷了自己動手搭建演播室的過程,從最初的僅有50平米的演播室發展到在本屆東京奧運會我們最大的一個演播室就達到了177平米,由小到大,精益求精,而這每一步都也是為了使關注奧運的觀眾有更完美的收視體驗。

在硬體保障方面,總臺也擁有著IBC中最大規模的制播系統,而對東京奧運會報道在技術上的運用也是在工作模式上的全新探索。在傳統的采編播場景基礎上,“雲采編”“雲製作”讓記者的工作場域無限延伸,最直接的體現就是能夠。使奔波于各場館的前方記者可以在任何有網絡的地方編輯報道內容並在第一時間回傳將最新鮮前沿的資訊呈現給關注奧運的所有人。

此外,這次奧運報道也是總臺首次通過4K超高清頻道直播奧運賽事,進行8K超高清節目的拍攝和製作,通過一系列全新技術手段和嘗試,實現制播超清化、移動化和智慧化,給無法來現場感受奧運氛圍的體育迷們提供了更好的觀賽體驗。

在節目製作方面同樣有全新的探索,我們在前方的新媒體節目《東京日記》在本屆奧運會期間陪大家走過了整個奧運歷程,來到演播室做客的嘉賓也涵蓋了運動員、專項記者,評論員等。與大家一起分享了他們關於奧運的諸多真切感受,同時也運用了多項前沿技術實現了前後方虛擬與實景演播室的同屏播出,同時連線全球嘉賓共同完成節目播出。

從1980年普萊西德湖冬奧會到2020東京奧運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已經陪伴大家走過41年。關於報道奧運的我們與關注奧運的你,如果要有一個終極關鍵詞作為文章的收尾,思緒輾轉,我想“陪伴”應是最好的詮釋。你覺得呢?

揮別2020東京奧運會,2022北京冬奧會已經在向我們招手,恍惚間或還以為有兩年的時間跨度其實卻只有6個月。從夏奧到冬奧,首個雙奧之城北京會以怎樣的面貌向世界呈現?期待或許是最好的希望與答案,六個月後奧運大家庭將再次齊聚,此處我們也應該可以有個約定,冬夏有相逢,來日皆可期!

      關注運動員們在賽場內外及奧運前方報道團更多的故事,盡在《體壇英豪》《東京日記》《C位看奧運》

編輯:高原 責任編輯:王曉遐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全部評論

查看更多評論

奧運精彩視頻
奧運畫報 換一換
正在閱讀:《東京我知道》收官篇 我在前方“看”奧運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