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廣告頻道 > 聚焦總臺

收視高企、彈幕刷屏,總臺大劇《覺醒年代》熱播

發佈時間: 2021年03月17日 10:28 | 來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總經理室 |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

總臺CCTV-1黃金檔電視劇《覺醒年代》正在熱播,“中國視聽大數據”顯示,《覺醒年代》一開播,就領跑黃金時段電視劇收視率榜單。

同時,這部劇也在視頻平臺引起彈幕爆炸,不論是關鍵人物出場,還是高燃情節片段,總有成堆的彈幕讓觀眾發微博湊齊九宮格直呼:配合彈幕食用,真香!

覺醒年代,引燃彈幕

看《覺醒年代》,必須搭配彈幕,已經成了年輕觀眾的共識。

看到熟悉的歷史人物出場,觀眾的情緒瞬間就被點燃。

毛潤之出場,彈幕負責解析鏡頭語言。

魯迅出場,觀眾通過彈幕給足了排面。

到了辜鴻銘演講、陳獨秀演講的高燃片段,網友選擇把“看哭了”打在公屏上,恨不得穿越回“覺醒年代”當場鼓掌。

講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陳獨秀的“文學革命”演講。

“同學們,文學革命之氣運,醞釀已非一日,其首舉義旗之急先鋒,則為吾友胡適,余甘冒全國學究之敵,高張文化革命軍大旗,以為吾友之聲援,旗上大書特書,吾革命軍三大主義——

曰:推倒雕琢、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曰: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曰: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

這段讓彈幕隔空鼓掌的演講,其實是出自陳獨秀的一篇文章《文學革命論》。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1917年2月,陳獨秀就在《新青年》上發表了這篇《文學革命論》,正式舉起“文學革命”的大旗,明確提出新文學的“三大主義”,即——反對貴族文學、古典文學、山林文學,主張國民文學、寫實文學、社會文學。

《覺醒年代》選擇將這篇文章改編成演講,熱血程度拉滿,引燃彈幕也順理成章。

“覺醒”周邊,自發科普

只在彈幕裏交流,對“覺醒”青年來説,顯然是不夠的。

更有讀者,悄悄在豆瓣小組裏開始了歷史知識科普,充當自來水為“覺醒愛好者”們補充歷史知識。

從讀書,到歷史人物,到歷史故事,再到周邊人物,成功把“覺醒年代”變成了“學習年代之中國近代史網課”。

比如,有的讀者分享了自己珍藏的書籍。

有的自行科普起了五四運動的歷史背景。

有人推薦了《狂人日記》的來源,還認真寫了推薦語:“希望大家有空去看看魯迅先生的《吶喊》,這根鞭刺依舊能驚醒世人,曾經的黑暗與苦楚是我們不該忘卻的。”

第二天就有觀眾吃下了這份安利,為“覺醒青年”而讀書。

於是,有不少讀者高呼:要是這部劇早點播,我高考歷史能多考十分!

還原歷史,力求真實

革命題材作品想要獲得觀眾的認可,最大的挑戰就是“還原歷史”。《覺醒年代》的開局部分,就瞄準了細節的真實感。

大到年代建築,小到制服上的金屬紐扣;從院子中的棗樹,到雜誌社的紙張,無論是大小還是材質,《覺醒年代》都力求真實再現。“真實感正是我們與觀眾建立信任的首要因素”。在導演張永新看來,如果這些都是乾癟的,觀眾則無法生動地感受、接受歷史的真實。

回望歷史,幀幀還原,細細考量。除了精良的服化道,在復刻歷史背景和細節方面,《覺醒年代》劇組依舊精益求精,才做到了“歷史課”般的還原。

從1915年陳獨秀在日本和李大釗的第一次相見,到陳獨秀開始創辦《新青年》,到李大釗回國......在講述這段歷史時,《覺醒年代》採用了多線並敘的手法,真實呈現了當時多種思想的交鋒,清楚地展示了革命先驅們是怎樣一步步找到了馬克思主義,證明它才是拯救中國的“良藥”。

導演張永新表示,“那些文獻,它們是非常有力的基石,能夠讓觀眾朋友看到我們黨是從哪來:它不是無中生有的,它不會平地起來的,它有它思想沉澱的過程。這也是這個作品非常有價值的一面。”

事實證明,不論是對道具的“笨”方法,還是對歷史的“溯源”,最終呈現出的效果不負眾望。

有觀眾表示:“真的很好看”、“捨不得快進”,更有網友評論稱其是“少有的具有思想深度、歷史深度、藝術深度的優秀電視劇”。

channelId 1 1 1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