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小習奔走在上學往返的路
遂川中學高三學生劉小習以在困境中艱難求學,在苦難中倔強成長,用稚嫩的肩膀撐起一個風雨飄搖的家,用堅定的腳步走出令人肅然起敬的人生!他在 2011年被評為遂川縣首屆道德模範(孝老愛親類)、吉安市“感動吉安”模範人物,2012年元月被評為“江西希望之星(青少年先進典型類)”。
此番孝心感天動地
18歲的好少年劉小習,從12歲到18歲,1000多個日子過去了,都與家人不離不棄,患難與共,守護著這位生他、愛他、卻又無法照顧他的家人。
1994年,劉小習出生在遂川縣泉江鎮新寨村裏仁組一個多災多難的家庭: 今年82歲高齡的爺爺,當年在生産隊時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長期負責澆水灌溉導致雙腿癱瘓,只能伏地爬行;父親在12年前得了青光眼,8年前發展到雙目失明;母親結婚後不久就因腦膜炎後遺症,神志不清,雙手顫抖;而作為家裏唯一“全”勞力的祖母,因過度操勞,又一直體弱多病,在前年已去世了。
12歲那年起,劉小習一邊讀書一邊照顧著家人。他每天早上5點準時起床,先燒兩壺開水,涼成溫水,再灌到暖壺裏,留著白天給雙目失明的父親喝。然後照顧爺爺倒尿盆,再幫爸爸洗臉,做早飯,有時還要把他們中午的飯菜做好,放學後砍柴做飯,起早摸黑,包攬了洗衣、做飯、砍柴、端茶、送水等大部分家務事,為爺爺揉腿,給父母親洗臉擦背,一天,兩天,一年,兩年……小習就這樣一直堅持著,重復著永遠做不完的“大事情”,為了這個家,風雨無阻,執著如初……
生活就是生活,為生而活,柴、米、油、鹽一樣不可或缺。為了節省開支,劉小習還逐漸學會了種些蔬菜。整地、播種、施肥、上壟、鋤草,這些菜地活如今劉小習都幹得有板有眼。其實,幹些農家活,在劉小習看來並不算什麼很困難的事。“最難的是,我得經常為柴米油鹽的事情操心。”劉小習告訴筆者。
他利用雙休日和假期賺錢貼補家用,這讓爺爺看在眼裏既欣慰又心疼。2010年,劉小習考上了縣重點高中,他竟然對父親説,他不想上學了,父親不明真相,後來才恍然大悟,原來孩子是擔心自己上學後無人照顧病中他們。是親情,是難以割捨的親情讓小習向老師提出這無理的條件,但在家人和鄰居勸説下,還是上了學,也帶給家人今後的希望。
班主任呂榮老師這樣評價她:劉小習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孩子,家庭的貧困並沒有給他留下陰影,他性格開朗,自信樂觀,學習也一直很努力,成績不錯。
據了解,劉小習的故事傳開後,遂川社會各界紛紛對他的家庭奉獻愛心。當地縣民政局、鎮裏和村裏為他家人搬到敬老院,全家吃上了農村“低保”, 劉小習現在就讀的遂川中學為他減免了學習期間的一切費用。遂川縣文明辦、私企、遂川麥田志願者先後多次送去生活費用和生活用品,定期到劉小習家探望,及時解決實際困難。
少年成感動吉安人物
全市“尋找真善美感動吉安”評選活動從2011年11月起在全市範圍內全面展開。劉小習的感人事跡在中央、省市級媒體多次報道,他用稚嫩的肩膀撐起一個風雨飄搖的家,讓這個不幸的家庭充滿了溫暖和愛,演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親情的感人故事,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感動了很多市民。
1月16日,在吉安市委、市政府舉辦的’2012“感動吉安” 迎新春文藝晚會上,劉小習被評為“感動吉安”模範人物獎,他從領導手中接過沉甸甸的榮譽證書。
“感謝這個社會,是好心人支撐著我奮力前行,感謝政府和會好心人的幫助,感謝媒體,引來了很多社會好心人的關注,才使我一家人看到希望”。劉小習激動的説。
同時,劉小習也想通過新聞媒體對幫助過他的人説:“好心人,謝謝你們!請你們放心,我絕不會讓你們失望的!
但是,他還要讀書,不能把精力放到一邊讀書一邊照顧家人,讀書沒法改變以前的生活,他還要在社會的幫助下把親人送往鎮敬老院安置,他每天中午和下午都堅持到敬老院探望,或給幾位長輩洗洗衣服,或陪他們聊聊天,或給他們送點水果點心,一如在家時一樣悉心照料。
“等著自己早日讀完學業,就把他們接回家裏。”劉小習不好意思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