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便開始農村行醫生涯。42年來,他用殘疾的雙腿走遍了2市3縣100多個村莊,治病救人無數;42年不管颳風下雨只要有病人需要,他總是出現在病人面前;42年他用信念和執著贏得了當地老百姓的好評。他就是張家川縣梁山鄉斜頭村的老赤腳醫生馬國傑。
馬國傑所在的斜頭村位於張家川縣西北部,這裡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當我們見到馬國傑時,他正在給一位婦女看病。隨後,我們同馬國傑一起去看一位名叫馬佔祥的農民。馬佔祥家離馬國傑的衞生所並不是很遠,但是陡峭的山路和刺骨的寒風使短暫的路程並不輕鬆。馬佔祥已經連續治療了好幾天,到病人家裏後,馬國傑先詢問了病人的情況,接着就開始準備輸液。臨走時還特別叮囑病人需要注意的事項。
八歲時,馬國傑從崖上摔下來,由於家庭困難,摔傷後沒有治療導致左腿殘疾。17歲時,父親去世,馬國傑也因此輟學在家,為了解決家裏的生計,初中文化的他便開始了行醫之路。“以前在農業社建的那個土房子裏,一待就是四十年,從十七八歲開始就一直呆在裏面。”
在馬國傑的指引下,我們看到了這個見證了他人生的土房子。從外面看,房子已經破爛不堪,經歷了40餘年歲月的土墻也在風雨的洗禮下已有部分損壞,走進房子,一縷刺眼的陽光透過房頂的破洞直射進來,支撐房子的檁子已被蟲子蛀空了許多,糊在土墻上發黃的報紙還能清楚地看出日期是1978年。正是這樣一所用土築起來的房子伴隨着他走過了40年的行醫之路。2008年5.12地震之後,房子雖然沒有倒塌,但是已經無法再住人了,許多病人家屬都勸馬國傑搬出土房,但是他考慮的是搬出可以,問題是搬到哪,正當他一籌莫展的時候,由甘肅民促會牽線搭橋聯絡到科威特社會慈善協會為馬國傑捐資2萬元修建了一座磚混結構的新衞生所。
“從2009年穆斯林報社看了説你這房子是在不行了,完了照了相。臘月的時候通知説要給兩萬元修房子。”馬國傑如是説。
新衞生所蓋起來了,馬國傑也終於不用整天提心吊膽的住在土房子了,而他整天所忙碌的依然是奔東跑西治病救人。
由於梁山鄉地處平涼市莊浪縣、秦安縣、張家川縣的交界地帶,從開始行醫的那一天起,他就用殘疾的腿跑遍了附近100多個村莊;最艱難時,他在大雪封路的情況下依然在半夜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步行,到平涼市朱店鎮李家村為病人治療。現在,農村很多人都買了摩托車,馬國傑出診也方便了很多。
張家川縣梁山鄉前梁村村民李清英説:年輕人有摩托的就載上去了……現在一個電話一叫就來了。像我們農村裏的條件,到誰家看病飯熟了就吃一頓,怎麼都可以,人也好。
由於整天走村入戶,馬國傑為人也很隨和,到誰家去看病了碰到是吃飯的時候也就隨便吃點。42年來,他憑藉自己多年的經驗和默默無聞的堅守贏得了方圓上百個村莊老百姓的好評。
張家川縣梁山鄉斜頭村黨支部書記華耀珍説:因為他看病時間長,經驗也比較豐富,看病比較老道,懂得也比較多,年齡大了,經濟條件也不好,但是他對老百姓的看病確實服務到家着呢。
馬國傑家裏還種着8畝地,家裏的房子也很普通。從今年起,馬國傑每月能享受到生活補貼500元,同時梁山鄉衞生院還聘請馬國傑每月在衞生院坐診三天,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改變他的生活狀況,也實現了醫療資源的共享。
張家川縣梁山鄉衞生院院長白亞平説:在最近幾年來,我們這裡鄉村醫生因為待遇提高以後,鄉村醫生幹勁十足,我們有很多鄉村醫生60多歲了,像斜頭村的馬國傑,現在還到各地幹接種等工作,相當辛苦。
生活的艱辛並沒有讓馬國傑失去希望,已經年過花甲的馬國傑,現在最大的希望夠改變鄉村的醫療環境,自己的醫術有一個傳承。
張家川縣梁山鄉斜頭村村醫馬國傑説:我希望今後把我們斜頭村醫療各方面改善一下,現在有很多醫療設施都沒有,我的想法是把外面打工的兒子叫回來,把這個繼續傳下去,為大家搞好防疫,還有我們村上的兒童這方面我一定要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