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普琼,男,39歲,藏族,中共黨員,西藏自治區昂仁縣如薩鄉路礦村衞生室鄉村醫生,從醫18年。1998年、2000年和2004年被昂仁縣委、縣政府授予“優秀共産黨員”、“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如薩鄉是昂仁縣條件最艱苦的牧業鄉,在整個西藏也是少有的高海拔鄉,平均海拔5200米以上,距離縣駐地360公里,是名副其實的生命禁區。該鄉交通不便,人口分散,信息閉塞,醫療衞生條件極其落後,牧民生産生活條件非常艱苦,而且長期面臨着疾病的折磨。面對這樣的窘境,血氣方剛的藏族青年普琼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他決心立志為家鄉人民謀幸福。1994年冬天他剛參加完日喀則地區的衞生專業培訓,就主動請纓到最邊遠、條件最艱苦的如薩鄉路礦村衞生室工作,一幹就是12個年頭。12年如一日,他想牧民之所想,急牧民之所急,解牧民之所難,在珠穆朗瑪峰腳下,雅魯藏布江江畔到處流傳着普琼為牧民群眾解除疾苦的動人故事。在當地牧民的心中他就像雪山一樣神奇,是老百姓心目中的 “守護神”。
1993年7月,勤奮的普琼以優異的成績考上日喀則地區高中,但因家庭經濟拮據而不得不輟學在家。1994年3月,他通過不懈努力考上了日喀則地區衞生學校,開始學習醫療護理知識。對於僅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普琼來説,衛校的學習不僅面臨着語言方面的障礙,而且受知識水平的限制,學習很吃力,猶如攀登高峰一樣艱難。他起早貪黑,先從補習漢文課入手,同時也努力學習醫學知識,面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他沒有放棄,沒有退縮。在校期間他始終堅信“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的真諦,恪守“有志者事竟成”的座佑銘,他把閒暇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遇到不懂的問題就虛心向老師和同學請教。功夫不負有心人,憑着對醫療衞生事業的滿腔熱愛和執着的追求,學習結束後,他取得了自治區衞生廳頒發的鄉醫資格證書。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是對普琼同志的真實寫照。12年來,他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忠誠履行着共産黨員的職責。在生活中,他熱情待人、樂於助人;在工作中,他兢兢業業、一絲不茍,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像對待親人一樣對待每一位患者。
1994年,剛參加工作的普琼沒有臨床經驗,他一方面向當地的老醫生虛心請教;另一方面邊學習,邊實踐。在工作中他膽大心細,刻苦鑽研,不斷探索,不斷積累經驗,努力掌握新知識、新技能。12年時間,他不僅掌握了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方法,而且還掌握了一些疑難雜症的診療技能和藏醫、中醫的基本理論,並能把各種技能加以靈活運用。1997年冬天的一個深夜,身患重感冒的普琼正在熟睡中,突然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原來是一名産婦難産。他二話沒説,帶上必備的醫療器械和藥品,騎上馬,頂着刺骨的風雪,直奔離家40公里外的日孜村産婦家。接生後,由於胎盤滯留,産婦大出血,生命危在旦夕,他忘記了自己還發着高燒,全力投入到搶救中,為了不出現意外,他在産床邊整整守候了一個晚上,到第二天中午,産婦終於脫離了危險。産婦家屬給他200元錢和酥油等物品以示感激之情,他婉言謝絕了,只留下一句語重心長的話:“我是一名醫生,救死扶傷是我的天職。”在返程中,由於過度勞累,加之高原性心臟病突發,普琼一下子從馬背上摔下來,不省人事,幸好被路過的牧民發現才得救。類似這樣的事情,對於普琼同志來説已是習以為常。
普琼同志常説的一句話是:“哪怕自己再苦再累,只要全村的老百姓健康了、幸福了,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每當聽到這句話,年近八旬的孤寡老阿媽德吉總是被感動得熱淚盈眶,她逢人便説“普琼是咱們家鄉的好孩子,是我們的守護神”。自參加工作以來,普琼把德吉老阿媽當作親生母親一樣,悉心關懷和照料。儘管他每月只能掙300元,但他除接濟並不富裕的家庭外,每年還會擠出一定的費用資助貧困病人。
1995年擔任村衞生室負責人以來,普琼肩上的擔子更重了。為有效改變衞生室落後的面貌,他絞盡腦汁,廢寢忘食,在上級的指導下,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建設方案,經過不懈努力,1999年成功地向上級爭取到了村衞生室遷址項目,並改善了衞生室的設備條件。改建後的村衞生室一次性可容納8名病人,有效地改善了群眾的就醫條件。同時,他還建立健全了各項管理制度,極大地轉變了衞生室內部人員工作作風,受到了全鄉乃至鄰近鄉鎮群眾的一致稱讚。普琼所在的村衞生室多次榮獲縣裏授予的先進集體稱號。
普琼是一名鮮為人知的平凡的鄉村醫生,一名當之無愧的新時代優秀共産黨員,一名老百姓心目中忠誠的“守護神”。正因為他的存在,路礦村的醫療條件得到明顯改觀,村民的健康水平得到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