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註冊

40元,19年,一個鄉村教師的故事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17日 16: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CNTV | 手機看視頻



 

張培德老師給同學們呢開教師門

張培德老師給同學們呢開教師門


甘肅文縣鐵樓藏族自治鄉寨科橋村學介紹

    寨科橋村學由張培德老師於1990年自發創辦,創辦初期借用村里民房上課,兩年間張老師沒有工作收入,無償教學。1992年,村民及村領導逐漸支持和認可張老師的教學工作,由群眾集資、投工、獻料,在村裏建起了校舍,張培德老師也由縣教育局聘用成為寨科橋村學代課老師。由於地處偏遠、條件艱苦、交通不便,公辦教師很少願意來到寨科橋,創辦至今教育局未派出正式公辦教師到寨科橋村學任教。

    寨科橋行政村共有三個自然村:迭部寨、倒兌溝、寨科橋。沒有創辦村學時,全村學齡兒童上學需要到8-13里路外的草河壩小學,山高路遠,並且路途中多處存在滑坡、滾石路段,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説,非常不便。因此,寨科橋村兒童上學年齡偏晚,文盲率高。

    初期,全校共有三個班(年級),70余學生。每年統考,學生的成績都較為突出,吸引了更多的學生入學,很快增加到四個班(年級)。由於張培德老師教學認真負責,學生進步快,獲得本地家長的普遍好評以及有關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並在1995年由縣教育局再聘請一名代課老師協助教學,全校班級(年級)增加到六個,達到完全小學的標準。並且許多外村學生慕名轉學到寨科橋小學,學生人數一度增加到100多名,並且每年在學區學生抽考中都是名列前茅,從寨科橋小學畢業並升學的學生,從2006年起,逐漸有人開始考取大學,至今共有十多名考入正規院校的本科、大專學生,而附近其它村同齡學生的高考升學率遠遠低於寨科橋。張培德老師也多次被評為縣級優秀教師、掃盲先進、先進個人等稱號。

    由於待遇低,另一名代課教師代課5年後,轉到草河壩小學任教,寨科橋小學仍然只有張培德老師一人執教,不得不減少班級和學生人數。

    在“5.12”汶川地震中,由於文縣鐵樓鄉臨近四川青川、平武等重災區,也受到嚴重影響,雖沒有學生傷亡,但使用了17年的校舍嚴重受損,多處出現裂縫、變形,師生在臨時帳篷中上課近2個月,隨後救援板房在張培德老師家院落中建成,使用至今。新校舍建設資金沒有到位,一直未開工;同時縣、鄉上級領導提出將寨科橋村和草河壩村小學合併為一校,但並未最終決定,所以新校捨得建設一直耽擱。而本村村民、幹部及學生家長並不傾向於送學生去草河壩小學,更願意在本村重建新校舍。經本村幹部和張培德老師的計算,如果重新建設校舍(4間教室),需要大約5萬元資金:

    磚、瓦、瓷磚、水泥、鋁合金門窗等建築材料:約2.6萬元;

    技術工人、雜工工資:約2.5-3萬元(按每人每天工資50元、10個工人、工期2個月計)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鄭路路

熱詞:

  • 一個
  • 鄉村
  • 教師
  •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