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首播

重播

張培德老師和同學們合影

張培德老師和同學們合影


 

    張培德

    男

    甘肅省文縣鐵樓藏族自治鄉寨科橋村學校

    簡介:“我的學生裏出了大學生。”張培德的語調忽然明快起來。他説他教的學生中,已經有12個考上了大學,他們分別在天津、江蘇南京、山東、甘肅蘭州、甘肅天水、內蒙古等地上學,有念醫學院的,有念建築設計專業的,“都很有出息”。這些學生在放寒暑假時,常來看他和學生們。

    40元,19年,一個鄉村教師的故事

    我所在的甘肅省文縣鐵樓藏族鄉寨科橋村小學創建於1992年,當時沒有學校,村幹部帶動廣大群眾集資、獻料、投工、捐款,不到一年學校建成了,當時縣教育局聘任我為寨科橋村小學代課教師。為什麼呢,因為公辦教師很缺,人員非常緊張。

    當時我就任教一到三年級學生課程,每學年學生統考,學習成績突出,又增加到四年級。由於我教的學生優秀,引起了主管部門的重視,家長的好評,縣教育局隨後又請了一位教師,接著又增加了五、六年級,加上外村轉來的學生,寨科橋村小學的學生數增加到一百多人。每學年學生抽考,成績都名列前茅,我每學年被評為縣級優秀教師、掃盲先進個人等稱號。2007年,縣教育局請來的那位教師,因嫌工資少離開了學校,整個學校就又剩下了我一個人。

    我從1990年任教到2009年,已經19年了。我是中師文憑,但至今還拿著每月40元的工資待遇,一年是400元(放假沒有工資)。我已經由青春少年變成了中年人,家庭經濟特別困難,住房緊張,又加上大兒子明年參加高考,兩位老人70多歲,生活實在無法維持,再加上愛人體弱多病,給家庭帶來特別大的困難。我希望有愛心的兄弟姐妹伸出援手,使我走出困境,為教育事業繼續奮鬥,多奉獻。

    這是甘肅省文縣鐵樓藏族鄉寨科橋村小學惟一的老師張培德寫的自述材料,寫在一個破破爛爛的小學生作業本上。在和記者交談時,張培德總是靦腆地笑,不太肯説自己的難處,村長馬文革忍不住插嘴:“我能提個請求不?我希望有好心人來幫幫張老師,讓他安心教書,別讓我們的學校沒了。”
過路人成了老師

    得知張培德的事情純屬偶然,他是記者的同行曹保印先生在做一個地震災區學校行的專題時碰見的一個老師,卻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堅守在四處裂縫的貧困鄉村學校裏的老師,19年拿著40元一月的工資,這位老師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

    找到張老師的時候是下午四點半,熱鬧嘈雜的孩子聲音裏,他很不好意思地請記者等他半小時,“要給孩子放學。路不好走,每家每戶都送到了才行。”

    寨科橋村小學現有一個班,26個學生,分別上著一二年級,都由張培德教。每天早上7點,他就來到學校早早做好準備,挑水、抹桌子、擦黑板,等著8點上課。一二年級混合著教,一撥孩子下課他得接著上另一撥的課,12點休息。下午兩點過10分再上課,直到4點半放學。一日復一日,45歲的張培德幹了19年。

    他至今都記得來到這個村子的第一天。“我老家在離這一天路程的另一個鎮上。1989年的一天,我剛畢業和人家學做生意,中途經過這個村子,這個村裏大姑娘、小夥子,包括孩子,沒有一個上過學的,都不識字。聊天的時候,他們説,要不你給我們上上課,教個字認認?我上學時成績很好,很喜歡學習,因為家裏的原因沒能繼續念下去,所以聽了這話,心裏很不是滋味。”

    第二天,張培德沒有走。沒有學校,寨科橋村卻多了個老師。

    種花椒的老師

    “鬧,怎麼不鬧?家裏人想不通啊,有生意不做,離鄉背井的當老師。”張培德笑呵呵地,一點看不出來苦惱,“就是回家遠了點,每次要走一天。”

    1990年,張培德開始在借來的民房裏給學生上課。1992年,鄉親們在村幹部的組織下,一磚一瓦蓋起了寨科橋村小學。同年,文縣教育局聘任張培德為寨科橋村小學代課教師,月薪40元。19年,這個薪水至今沒有變化過。

    “弟弟罵我傻,罵我太老實,要我別教書了,出去找活幹。”張培德輕輕地搖搖頭。據馬文革村長介紹,村子裏的年輕人有去城裏打工的,做“大工”,就是當工人,一天最好能拿到120元。

    只有張培德的妻子一直支持他,讓他教書,“教一個娃算一個娃”,她在外面打工掙錢補貼家用。就是這樣,上有70多歲病中老人,下有一個念高三的兒子和一個念初一的兒子,張培德的生活相當窘迫。“兒子在縣城裏住校,一年回來一次。”張培德説的縣城,就是文縣縣城,離寨科橋村坐車有三個小時,車費要二十多元。“能省就省點吧,大兒子一年的學費住宿費要1000塊多呢!”

    “學校放暑假時,我就有空了,種花椒。村裏人勻出來的七八畝地,種花椒能有1000多塊的收入……再加上妻子打工……”張培德又笑了,卻結束得很突兀,大概是想起了自己的妻子。他的妻子外出打工已好幾個月了,一次都沒有回過家。看樣子,也許是不想回家。沒辦法,家裏太窮。這種擔心,會不會成為現實,誰也不知道。
12個大學生

    “我的學生裏出了大學生。”張培德的語調忽然明快起來。他説他教的學生中,已經有12個考上了大學,他們分別在天津、江蘇南京、山東、甘肅蘭州、甘肅天水、內蒙古等地上學,有念醫學院的,有念建築設計專業的,“都很有出息”。這些學生在放寒暑假時,常來看他和學生們。

    記者提出要給他的學生寫來的信拍照,順便拍一拍他那鄭重其事貼滿獎狀的房子,他不好意思地笑,卻不同意:“很破,不要拍了。”再三詢問下,他才結結巴巴地説,去年地震時房子斜了,墻上全是裂縫,沒錢,到現在還沒修。


忽然想起了什麼,怕記者誤會,他搶著説:“學校沒問題的,學校也漏了,到處是裂縫,不過現在學生借了村活動室上課,絕對安全。學校的房子也在修,是個好心的老闆捐助的,他還捐了30多張課桌椅。就是大門還沒有著落。”

    作為農村中小學佈局調整的一項措施,文縣教育局曾安排寨科橋村這26個學生去七八公里外的草河壩學校去上學,家長們沒錢,路遠,送孩子上學就得耽誤大半天的工,沒人願意,這26個孩子就留在了這個學校,而張培德也繼續做寨科橋村小學惟一的老師。

    他説,文縣像他這樣的代課老師有十幾個,在鐵樓藏族鄉里就有四個,“大家都挺困難的。”末了,在馬村長反復的鼓勵下,張培德靦腆地説了自己的希望:“相信政府,耐心等待。”

責任編輯:鄭路路

熱詞:

  • 一個
  • 鄉村
  • 教師
  •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