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首播

重播

“尋找最美鄉村教師”大型公益活動啟動兩個月以來,光明網收到來自全國各地鄉村教師的投稿849份,其中初步核實的近300份。他們當中有風華正茂的青年,有老當益壯看護留守兒童的老翁,有數十年如一日背送孩子的“車夫”,有在大江上搖槳擺渡的“船員”……在此,我們從大量參與的教師中篩選出幾個感人的故事和部分教師的感言,以饗讀者。


    ■蔣國珍(江西省新餘市羅坊中學離休教師)

    正因為我沒有兒女,所以我把天下的孩子都當作自己的兒女。通過他們,我延續了希望和夢想。

    ■苗金鳳(山西省交口縣回龍鄉秦王嶺小學教師)

    做鄉村教師的可能都是這樣,孩子的雙眼就是對我們的鞭策,放不下啊!

    ■王祖剛(貴州省望謨縣郊納鄉鐵爐村鐵爐小學教師)

    一個人教3個年級實在有些吃不消,很想找個幫手,把更多娃娃送出大山。

    ■何先勤(江西省九江縣民主小學教師)

    教書雖然比不上大老闆豪氣,但我有著他們所沒有的快樂!

    ■宋玉剛(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墨竹工卡縣日多鄉中心小學教師)

    我喜歡這個只有2000多人的鄉,即使有機會調走我也不想走,我只是希望能儘自己的一份力量讓學生的成績能越來越好。

    ■張輝強(雲南省大關縣天星鎮安樂村茶山小學教師)

    34年了,日子過得很清苦,但是每當看到孩子們那天真的笑臉,我也覺得年輕了許多。

    (光明網記者吳叢叢整理)

 

 

   張令龍、姚本蓮夫婦:用嫁粧撐起山裏娃的希望

    貴州省岑鞏縣背鵝村的背鵝小學有著40多年的辦學歷程。然而,當地山路崎嶇、人居分散、信息閉塞。上世紀80年代,背鵝小學曾一度停辦5年之久,直到當地另一教學點的教師張令龍和姚本蓮夫婦來到這裡。他們決心挑起復校的重任。

    要把一所停辦5年之久的學校重新復課,談何容易!為復課,夫婦倆做出了一項驚人之舉。丈夫張令龍將家中父母分給自己的6.4立方米木料(價值3000多元)全部用於修教室和教師宿舍,還請來木匠新制了36套嶄新的雙人課桌凳、一塊黑板、一對球架、一副爬桿架、兩副單杠、兩副雙杠。妻子姚本蓮將自己的嫁粧——火盆、板凳、桌子、寫字檯搬出來送給學校用於辦公,還拿出500元為學校購買了辦公用品。

    復校期間,夫婦倆組織師生動手建校園,使得原先搖搖欲墜的教學樓煥然一新。經過艱辛努力,當地150多名孩子全部進入校園。

    羅一鳴:拾荒15年資助70名貧困生

    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李集街張店中學歷史教師羅一鳴,從教已有37年。他生活非常簡樸,吃的是自家種的菜,穿的是親戚送的衣服鞋襪,出行騎的是已購買十多年的舊自行車。

    在認真教學之餘,他常在學校周邊撿拾廢品。學生丟棄的衣物、鞋襪、毛巾、缽碗、衣架、雨傘、文具等,他都分類回收,洗凈修好,以備再利用。除自己使用外,還無償送給周邊的特困人家。

    如此“吝嗇”的教師,“摳”出來的錢幹什麼用呢?2007年,李集中學學生李雄患再障貧血,羅老師捐資2000余元;2008年汶川地震,羅老師&&捐款2000元;2009年,邾城二小學生肖雨杭患了重病,羅老師在自己捐資的同時,還為其募集6000余元善款,並聯絡武漢的醫生為其治療;2010年5月,學校以羅老師的名義正式成立了貧困生“愛心助學基金”。玉樹地震的消息傳來,羅老師又拿出2000元,分別捐給基金和災區。村子裏幾位孤老和特困戶都是羅老師資助的對象,10多年來,羅老師累計資助金額超過34000元。

    截至目前,羅一鳴老師拾荒15年,資助70名貧困生讀書。

    郭文速:獨臂教師32年的大山堅守

    在福建省偏遠的大田高山區屏山鄉美陽小學,有一位獨臂教師郭文速。

    1979年,郭文速高中畢業,經人介紹,去了美陽小學當民辦教師。當時的校長擔心他管不好學生,對他説:“先來試一試吧。”沒想到一試就是32年。

    直到現在,郭文速還記得給孩子們上第一節課的情景。“我當時拿著粉筆,卻覺得那粉筆好像有千斤重,我怎麼努力寫,孩子們還是看不懂我的字。”練不好粉筆字怎麼能當老師?他便將學校棄用的小黑板帶回家,一有空便拿起粉筆練,直到如今,十里八村婚喪喜慶都請他寫對聯。同事和鄉親們都讚他寫得一手好字。
   

    兩位殘疾人要養家糊口不容易,幹農活更是艱辛。用郭文速的話説,“農活是生計,教書是本分。”中午休息和晚上放學以後,郭文速都會去田裏幹活,幹完了農活就備課和批改作業。農活竟然也被他幹得有模有樣,而他教的班級成績也名列前茅。

    周宏軍:一個人的長征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汪洞鄉政府通往達佑屯的路上,56歲的鄉村教師周宏軍挑著一擔滿滿的菜、米、油、鹽,正急匆匆向前趕路。他,已在這條山路上走了38年。

    1973年,達佑教學點成立,周宏軍成了教學點第一位代課教師。鄉村學校的教室破舊,缺門少窗,四面透風,幾十個衣服單薄的學生在寒風中哆嗦。怎麼辦?1986年夏,周宏軍帶領村民和孩子邊上課邊建校。上山撬石頭,下田挖泥土,做木工、挑沙子、平地基……建校的一石一瓦一木,有近一半是周宏軍挑回來的。因為工錢不夠,周宏軍便自己操起斧頭、鋸子做木工,扛起鋤頭鋤草地,每天起早貪黑,廢寢忘食。 

    經過3年的努力,一座兩層4間教室的木房教學樓終於建成,學生有了遮風避雨的港灣。

    作為山村裏唯一的教師,周宏軍每週都要到鄉里,為孩子們挑回幾十公斤生活學習用品。在陡峭的盤山小路上周宏軍默默行走著,不論冬夏,餓了忍著,渴了喝幾口泉水,在一個個山峰溝梁中摔爬滾打……

    李維生:教育創新的實踐者

    1998年初,工作剛兩年的李維生前往江蘇省響水縣運河中心小學支教。初為人師,李維生感到無從下手,他開始把目光轉向書堆。

    李維生記下了10多萬字的讀書筆記,30多萬字的文摘卡片,寫下了數萬字的教後記和十幾萬字的論文、隨筆,其中近30篇發表于《江蘇教育》《小學教學研究》《中國鋼筆書法》等各級各類報刊。

    2004年,李維生與幾個同事查閱了大量資料,形成了一套文化閱讀教材的編寫方案,編成了《書法入門》《翰海拾趣》《書法簡史》《碑帖賞析》四本書法教材。

    李維生還積極參與到學校的各項活動,努力創新研發教育新成果,這種勤奮好學的精神帶動了學校一大批年輕老師投身到新課程改革與實驗中來,也讓這個學校老師的教育生活充滿了活力和激情。

    (光明網記者 劉通整理)

責任編輯:光明網

熱詞:

  • 最美鄉村教師
  • 光明日報
  • 中央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