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舞指數|燃!《我的大學》如何解鎖高校的精神“密碼”

來源:象舞指數 | 2025年01月15日 08:49
象舞指數 | 2025年01月15日 08:49
正在加載

大學是什麼?是知識的殿堂、青春的舞臺、還是夢想的練兵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社教節目中心傾情打造的《我的大學》系列節目憑藉豐富的內容,給出了內核穩定的答案。

作為一檔思政節目,系列節目將厚重主題融入明快表達,生動講述高校故事,解鎖高校的精神“密碼”,展現多家高校風采,更以高校為載體,弘揚中國精神與家國情懷,讓觀眾在領略高校多元魅力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磅薄的精神力量。以《這裡是“航海家”的搖籃》《戲曲大師的殿堂,國粹流芳》《從延安走來的魯藝傳人》3期為例,節目在對高校傳統、歷史故事、輝煌瞬間、典型人物的呈現上,進行了有深度的發掘和視角獨到的梳理,用人物與故事詮釋時代精神,於精神中照見不同學科的時代風采與創新前景,更借助多平臺的融合傳播,放大宣傳聲量,實現了主題傳播影響力擴容。

打破邊界,挖掘高校的精神富礦

《我的大學》系列節目主題策劃極具開放性和前瞻性,大膽跨界融合。一方面,將高校的歷史底蘊、學科前沿、師生風采等元素有機整合,以大學精神為紐帶,串聯起不同高校的專屬故事。比如,《這裡是“航海家”的搖籃》講述大連海事大學,通過航海教學、遠洋實習、校友成就等板塊的無縫銜接,將海大的航海強國夢一氣呵成地展現在觀眾眼前。《戲曲大師的殿堂,國粹流芳》在突出中國戲曲學院傳承脈絡的基礎上,通過交織講述老藝術家的故事和青年學子的創新實踐,勾勒出國粹傳承的生動全景。《從延安走來的魯藝傳人》深情講述瀋陽音樂學院的歷史底蘊與卓越藝術成就,展現青年學子在傳承紅色基因的基礎上,通過與民間藝術碰撞融合,為音樂創作注入時代活力的探索和實踐。

節目還巧妙借助新媒體平臺互動性強的優勢,以不同長度的視頻和多樣化的標題通過各平臺傳播,吸引網友特別是校友加入討論、互動,讓相關高校話題持續升溫,打破了校園與社會的邊界,提升了節目的社會關注度,讓不同群體都能從節目中汲取奮進力量。

故事為核,誠意表達觸動心靈

節目創新了思政題材的敘事模式和表現手法,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讓大學精神的表達具象化。大連海事大學學子們在航海教學實習船“育鯤”輪上刻苦訓練,投身遠洋運輸與深海探測,為祖國海疆安全與海洋事業拼搏的故事,彰顯對家國的赤誠守護;知名校友趙晟婭駕馭“蛟龍號”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的完美結合。中國戲曲學院老一輩藝術家們親自招生、培養人才的往事,藝術大家李宏圖在實驗劇團的言傳身教,彰顯戲曲藝術的傳承與堅守。瀋陽音樂學院前身魯迅藝術學院創作的《黃河大合唱》等經典作品,80多年來一直激蕩着中國人的愛國情懷。這些故事真實可信、生動感人,不僅讓觀眾深入了解到高校的歷史與文化,更在潛移默化中傳播了大學精神,激發了觀眾的愛國情懷和奮鬥動力。

視覺突破,多元場景打造沉浸體驗

節目在視覺呈現上也下足功夫,用足場景化敘事,將觀眾瞬間帶入至高校教育的多個環節、多元環境中,進而感悟真實的精神力量。“登上”大連海事大學的“育鯤”輪,與海風海浪相伴,能感受到從事海運的熱血與激情;“踏入”中國戲曲學院古色古香的排練廳,咿呀唱腔縈繞,戲曲的雕琢之美直擊心靈;“穿行”在瀋陽音樂學院的校園,仿佛聽懂了幾代紅色音樂家們的精神曲譜。

通過豐富的場景渲染,精準的視覺元素調動,高校的精神變得可觸可感,如歌如畫。

從海大的深藍逐夢,到國戲的國粹傳承,再到沈音的紅色樂章,《我的大學》系列節目如同打開了通往大學精神深處的大門,讓我們得以深刻體驗其中蘊含的磅薄力量。


作者: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副會長 陸先高



編輯:黃耀明
點擊收起全文
精彩推薦

原色

天蓝

黑色

藏青

智能导盲

区域指引

返回
声音

×

简体

繁体

拼音

蓝底黄字

黄底黑字

黑底黄字

原始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