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術讓“陽光”燦爛耀眼


    在江蘇陽光集團科技大廈的8樓展廳裏,各種榮譽獎盃琳瑯滿目,一塊“國際標準化組織/紡織品技術委員會(ISO/TC38)國際秘書處”的牌子格外引人注意。 
    江蘇陽光集團何以能在激烈的國際紡織業競爭中博得話語權?集團董事長陳麗芬的一席話消釋了記者的好奇。“經過25年的自主創新,我們在綠色、環保、低碳新面料的研製中取得了豐碩成果,陽光集團成為引領紡織行業未來發展的排頭兵。” 
    從名不見經傳的鄉鎮企業起步,25年來,陽光集團逐步成為全球最大的毛紡生産企業和高檔服裝生産基地,先後通過了ISO9002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SA8000社會責任標準,獲得“世界名牌”和“出口服裝免檢”榮譽,還是紡織行業中國家重點扶持的33家企業排頭兵之一。今年上半年,陽光集團實現銷售133.3億元,利稅10.7億元,同比增幅分別達7.7%和12.3%。 

綠色理念拓展創新境界
    “進入國際市場的紡織品服裝能否滿足生態或‘綠色’要求是能否獲得訂單的先決條件,中國毛紡織業走生態發展之路是國際貿易競爭的需要。通過開發生態紡織品,陽光衝破了綠色非關稅技術壁壘的束縛,達到合理利用資源的目的,避免了工業發展對環境造成的毀滅性破壞。”陳麗芬説。 
    陽光人自主開發的“可噴淋西服”讓記者大開眼界。這款西服用澳大利亞美麗諾天然纖維製成,當其表面沾上醬油、食醋等各類污漬時,再無需添加任何洗滌劑,使用普通的淋浴水流沖洗幾分鐘就能將西服上的各類污漬完全去除,再晾挂3小時,無需熨燙,又能重新穿著,而且筆挺依舊。這款西服不僅省掉了幹洗衣物的麻煩,還降低了護理成本,更減少了因使用洗滌劑對環境産生的不良影響。“可噴淋西服”在面料結構、面料整理技術和服裝整燙技術等三個方面實現創新,先後獲得3項國家專利,還榮獲2009年度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成功入選2010年度“國家火炬計劃”項目。 
    這是陽光集團諸多綠色環保産品的代表。近年來,他們在生産過程中嚴格按照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標準進行環境績效改進,全部採用綠色環保染料,實行清潔生産。該集團將污染預防戰略持續應用於毛紡生産的全過程(包括從洗毛到成品加工),並與所有供應商、原料商簽訂《生態環保質量保證聲明書》;針對毛紡用染化料的種類、結構組成及其工藝千差萬別的現狀,按染化料的化學組成、化學結構及生産工藝並考慮原料及其來源,對染料、助劑進行分類,確定檢測項目,分別驗證,有效地保證了所使用染化料的生態安全性。2005年,該集團還對集團內所有助劑、染料進行篩選,淘汰了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助劑和染料。不僅如此,陽光集團還自行研發生産了4種環保助劑。至2008年,由陽光集團生産的所有面料已全部符合歐盟環保要求。 
    因為執著的環保追求,通過一次次技術創新,陽光集團于2007年獲得國際紡織品檢測協會生態紡織品ECO標準證書;今年5月31日,陽光集團又通過了全球著名的質量和安全服務機構——天祥(Intertek)的檢測評估。

每天開發50多個新面料
    毛紡服裝産業60%的利潤來自於新産品。秉承“生産一代、開發一代、研製一代”的創新戰略,迄今陽光集團共開發出20大類、5000多個品種的面料,保持著平均每天50多個新面料的研發能力,每年開發近2萬種新面料。 
    陽光人深諳只有堅持創新才能增強企業競爭實力的精髓,通過持續地産品創新,産品結構從低端向高端轉變,並多次有效避免了紡織行業低檔次、雷同化的惡性競爭。陽光面料中的尖端産品還進入航空航天和軍工領域。 
    面對原材料、勞動力成本上漲等現實挑戰,企業如何告別以往的“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 
    陳麗芬的答案是:著眼研發,推動技術創新。陽光集團每年投入的研發費用不低於銷售收入的4%,設立了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國家級技術中心、國家級毛紡新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江蘇省毛紡技術開發中心這“一站三中心”,加強對高支輕薄和功能性産品的開發。已先後針對納米抗靜電精毛紡産品生産技術、抗皺自潔舒適性精紡面料生産技術、羊毛織物易護理免燙整理技術、水洗面料整理技術等國際熱點領域研究開發出功能型精紡面料。 
    “我們的‘一站三中心’常常打破傳統原料配比,積極應用新材料、新技術,還大膽實施工藝創新,將毛、絲、棉等各種原料進行‘魔方’式組合,使産品不僅技術領先,還富有創意。迄今,陽光集團承擔了39個國家科研項目的科研攻關,完成國家重點新産品項目26項,國家火炬項目16項,國家重點技術創新項目7項,國家863項目4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項;通過發展自主核心技術,累計申報各類專利311項,獲授權專利170項。每一次核心技術的突破都促進了産品的升級換代,提高了産品的技術含量。”江蘇陽光集團技術中心主任曹秀明侃侃而談。 
    陽光集團還加快了技術裝備的更新換代。近年來,他們每年都在國際紡機展上訂購最先進的紡織機器設備,來該公司參觀的業內同仁甚至説這裡簡直就是“國際紡織設備博覽會”。 

多層次多渠道構築人才高地
    企業得以成功的因素除了技術,更重要的是人。陽光集團以“廣開門路引好人、不拘一格選好人、放手放膽用好人、培訓實踐提高人、激勵發展留住人”為指導思想,建立了有效的育才、用才的激勵機制,不斷優化人才結構,構築人才高地。 
    “在陽光集團工作,你有多大能力,集團就會給你多大舞臺!”曹秀明説。這位1996年從中國紡織大學畢業後就一直在陽光集團工作的安徽籍員工,從當年的測試中心科員晉陞到現在的技術中心主任,成為把握陽光集團精紡呢絨面料未來發展方向的決策者之一。 
    在曹秀明的成長經歷中,記者看到了陽光集團用人方面的不拘一格。陳麗芬告訴記者,迄今陽光集團共引進各類大中專畢業生2500多名,高素質的人才比例達到18%。陽光集團擁有國家級專家1名、江蘇省“333跨世紀學術、技術&&人培養工程”培養對象3名,形成了以國家級專家、博士為技術&&人的高素質人才梯隊,為保持高水平的研發能力提供了保障。 
    為不斷提升員工的專業水平,陽光集團投資辦起了職工培訓中心,每年還選派優秀職工出國進修1至2年,出國期間工資照發,學成後成為管理幹部的後備力量。
     為留住人才,陽光還努力提高員工福利,建起了“職工之家”;女職工的小孩可以免費入托企業託兒所;職工小孩入學由公司協調安排;為解決專業技術人才的住房問題,該公司為他們協調購買經濟安置房;陽光集團還逐年提高員工工資,以進廠5年的一線員工為例,每人每年增加收入達8000元左右。


記者感言 
從貼牌向名牌轉變 
李佳霖

     世紀之交的一場談判讓陽光集團董事長陳麗芬很受刺激。當時,一個意大利客商振振有詞地告訴她:“你們賣的是産品,可我們賣的是文化,能一樣嗎?”這句話令陳麗芬心裏很不服氣,當時的陽光集團正在為51個國家的100個品牌貼牌生産服裝,包括阿瑪尼、BOSS等奢侈品牌,85%的利潤被品牌持有者和零售渠道拿走。她暗下決心,一定要創造屬於自己的自主品牌,做出有文化的産品,讓“陽光”燦爛耀眼。 
     意識決定行動,陽光集團開始了艱難的轉型:從貼牌向名牌轉變。從陽光的轉型之路,我們可以看到,自主創新是企業打造品牌、提高競爭力的必要條件。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市場競爭愈演愈烈。通過改革創新適應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才能在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大潮中立於不敗之地。在國際金融危機中,我國許多貼牌生産的企業由於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接不到國外訂單,資金鏈、現金流斷裂而宣告停産關門,而一些擁有自主品牌和創新能力的企業卻有明顯的免疫力,在風浪中脫穎而出。 
     陽光集團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現在陽光被國內600多家知名服裝生産企業指定為面料生産商,先後被駐香港部隊、人民大會堂、中國遠洋運輸公司、中國六大航空公司、海關總署等國家機關單位指定為職業裝定點生産企業。陽光集團還推出“威尼帝”高檔男裝和“龐貝”高檔職業裝兩大品牌,前者在全國開了30家專賣店,後者佔市場份額40%。 
     在經營活動中主動按照品牌建設的規律去經營品牌,也是企業創名牌的關鍵環節。陽光集團在通過自主創新提升技術水平的同時,還積極實施品牌戰略,加強商標和知識産權的管理,以“新”創品牌,以“優”爭品牌,以“法”保品牌。通過多年努力,陽光集團及其産品在國內外市場已享有較高的聲譽。陽光呢絨成為“中國名牌”、“中國世界名牌産品”,“陽光”(SUNSHINE)分別被國家工商總局、江蘇省工商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江蘇省著名商標”。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要實現從貼牌到名牌的轉變,企業需要一步一個臺階地把企業的技術水準、産品質量做上來,把員工的素質做上來,把企業口碑做上來,把企業知名度做上來,再加上政府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相信名牌定會水到渠成地形成。


(原載2011年10月19日《經濟日報》第15版)

主辦單位:中國網絡電視臺、參與行業信用評價的全國性行業協會    指導單位:商務部信用工作辦公室國資委行業協會聯絡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