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武漢3月13日電(劉曉麗、夏陽、王宇傑)初春時節,萬物復蘇。湖北荊州松滋市紙廠河鎮城址山村産業發展聯合社果蔬基地大棚內,一行行瓜苗青翠欲滴,向壟側爬出藤蔓。
大棚內瓜秧長勢正好。新華網劉曉麗攝
城址山村黨總支書記孫武雲説:“村裏目前有四大産業基地,果蔬種植規模在松滋市位於前列,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30萬元。”
城址山村位於松滋市東南部,有581戶2005人,曾經是省級貧困村,因病致貧村民近40戶。“十年前,村裏啥産業都沒有,村民多外流務工,村集體經濟基本為零。”孫武雲説。
2015年,荊州市委辦公室、荊州市煙草專賣局和荊州市委直屬機關工委駐村工作隊入駐城址山村,從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城址山村悄然起了大變化。
工作隊到村之初,首先注意到了因病致貧村民。為幫助他們改變生活狀況,工作隊買來雞苗和種羊,免費發放給貧困戶,養成後,通過開展消費扶貧活動等方式幫助他們售出。
村民胡成宜家的雞舍裏,百餘只土雞追逐着覓食、嬉戲,波光粼粼的魚塘裏養着青魚、草魚等。
胡成宜是肢體殘疾人士,曾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為幫助她家穩定增收,工作隊和鎮村兩委從産業、就業、助學等方面對其進行幫扶。近年來,在技術人員支持下,胡成宜家雞和魚都養得不錯,丈夫也在工作隊的幫助下外出務工,每年約有7萬元收入。
如今,胡成宜家不僅脫了貧,還蓋起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工作隊認為,授人以魚的同時還要授村以漁,要使城址山村徹底改變面貌,還需着眼産業扶貧,增強村集體“造血”功能。
村民屋頂上的光伏板。新華網發
在城址山村部對面的民宅屋頂上,一排排光伏板整齊排列,光伏板下電表箱裏跳動的數字,記錄着光伏電站的發電量。
城址山村駐村第一書記介紹,考慮到項目周期和風險可控等因素,參照村裏光伏扶貧電站運行良好等情況,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決定利用農戶閒置屋頂擴大村級光伏産業規模。
2021年,城址山村引進松滋金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村集體和企業各出資50%,租用33戶村民屋頂共建250KW“金葉光伏産業帶”。自此,村集體每年可通過項目分紅約7.5萬元,村民則取得屋頂租金收益。
城址山村的果蔬基地。新華網發
同時,村裏陸續建起500畝果蔬大棚和500畝露天果蔬基地,300畝臍橙基地,500畝以養殖小龍蝦和四大家魚為主的水産基地,以及1500畝綠色有機稻基地。村裏僅果蔬種植産業,年産值便可達1300萬元。
為統籌村集體産業發展,2023年,城址山村産業發展聯合社成立。通過整合村集體資源和集中招商,村裏陸續成立了放馬莊園、晉鵬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城誠水産養殖專業合作社、城址山村臍橙産銷合作社、荊州市周府魚糕有限公司和城址山村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等6家合作社,通過“農戶+基地+合作社”模式,推動農民和村集體持續增收。
2024年,在對口幫扶單位支持下,城址山村服務合作社抱團發展的金葉産業園建成,園區建有産業板房1000平方米,配備有大型烘乾設備等。
村民在大棚裏採摘草莓。新華網發
“村集體統籌處理基地土地流轉事宜,農戶通過土地流轉、在合作社務工以及農副産品統收統銷增收,村集體則通過固定資産出租出借、資産投入分紅和合作社服務費獲得收益。”孫武雲説。
在駐村工作隊、村兩委和村民共同努力下,城址山村不僅脫貧摘帽,還在2022年獲評湖北省級文明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超過1.5萬元。目前村裏有1000多人留村,在各個基地務工。
今年準備怎麼幹?城址山村已經有了清晰的規劃——挖掘程顥文化,提檔升級馬家灣古村落,與放馬莊園開展農旅項目融合,將農文旅和村集體産業結合發展,到2025年底,實現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萬元,村集體收入突破50萬元。
金葉産業園和成片果蔬基地。新華網發
简体
繁体
拼音
蓝底黄字
黄底黑字
黑底黄字
原始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