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4702号(医疗卫生类459号)提案答复的函

《关于支持贵州建设体育运动和康养设施,提高石漠化治理效益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贵州省岩溶地貌发育典型、类型丰富,生态脆弱,石漠化问题严重,是全国石漠化土地面积大、程度深、危害重的省份,已成为制约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多年来,体育总局、发展改革委、林草局等部门积极支持贵州建设体育运动设施和康养设施,推动石漠化治理。

一、多措并举,推动贵州石漠化治理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贵州省石漠化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2月视察贵州时对推进石漠化治理作出重要指示。

2008—2020年,林草局下达贵州石漠化治理任务13107平方公里,安排中央专项投资和地方配套资金,通过持续开展大规模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不断恢复林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降低基岩裸露率,逐步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第四次石漠化调查初步结果显示,10年来,贵州石漠化面积从3.02万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1.7万平方公里左右,减幅达43%,是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减少数量最多、减少幅度最大的省份。其中,林草工程治理面积占比高达90%以上。通过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域植被结构改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植被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显著增强。贵州省森林覆盖率从2016年的52%提高到2020年的61.51%,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从84.5%提高到88.1%。

在抓好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同时,支持贵州省坚持“治石与治贫”相结合,大力发展12大特色产业为主的特色林果、林药、特色畜牧业,强化林下经济、生态旅游业等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提高区域内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推动石漠化区域脱贫增收和全面小康步伐,实现了区域“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统一、三生共赢。黔西市大力发展脆红李种植20万亩,着力打造出一条集观光旅游、赏花采摘、优果输出及开办特色“农家乐”为一体的经济长廊,“石头山”变成“花果山”,实现了林进石退群众富。荔波县建成樟江河谷10万亩精品水果基地、龙宝山万亩血桃基地、水利万亩油茶基地、马鞍山3万亩林业特色产业园区、兰鼎山万亩仙草园等观光农业园,真正让“石旮旯”变成“观光园”,石山荒山变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关岭县探索出通过人工种草治石,按照“草随畜走,草畜配套”的原则,规划设置相应的牧草种植区域,打造关岭牛饲草产业体系,“乱石坡”长出“致富草”,实现产业化扶贫和石漠化治理同步双赢。

2022年,依据“双重规划”,安排中央专项投资重点围绕乌蒙山东部、赤水河流域、沅江源区统筹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

二、支持建设体育运动和康养设施,提高石漠化治理效益

在支持贵州体育运动设施方面,“十四五”以来体育总局配合发展改革委通过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贵州省的项目建设,其中体育公园项目6个。在支持贵州康养设施建设方面,2021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对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老年健康支撑体系,培育老年人生活服务新业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等进一步作出系统部署。为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新设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建设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和扩大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鼓励支持体育运动和康养设施等项目结合贵州当地实际情况,在推动石漠化治理工作方面发挥作用。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体育总局、林草局、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的重要指示精神,继续支持贵州省统筹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加大植被保护与修复,提升植被质量。指导和支持贵州省有效参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等工作,宣传推广在康养产业发展方面的创新探索;同时,指导贵州省做好全民健身设施和养老服务领域项目储备,结合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安排,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予以支持。在石漠化治理中有效促进生态和产业共荣,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