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IT頻道 > 行業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11萬噸電子垃圾拆解污染流向何處

 

CCTV.com  2010年06月11日 18:1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南方日報  
[內容速覽]  無論是舊電路板、二手手機、陳舊的手錶,還是近乎報廢的顯微鏡、馬達,它們在廣州都找到了重生的廣闊市場。

  在今年的世界環境保護日,誕生於廣州本土的公益團體———綠E廣州發佈了《拆開電子垃圾産業鏈———廣州電子垃圾回收處理産業鏈及市民民意調查》報告,揭露了廣州電子垃圾的回收和處理現狀。近日,南方日報記者根據調查報告裏透露的調查路線,暗訪了廣州電子垃圾回收市場,企圖還原廣州電子垃圾回收的現狀。

  一台舊電腦賣給小販後,會流向哪?

  無論是舊電路板、二手手機、陳舊的手錶,還是近乎報廢的顯微鏡、馬達,它們在廣州都找到了重生的廣闊市場。

  根據志願者對500份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顯示,儘管有超過八成的市民都認識到電子垃圾的不正當處理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對身體健康有影響,但依然有近五成的市民目前都是將電子垃圾賣給回收的商販,並不考慮電子垃圾的處理是否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根據《廣州市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規劃(2005—2015年)》報告,廣州市2010年産生的電子垃圾數量達到11萬噸,到2015年將預計産生13萬噸的電子垃圾,而其中只有極少部分通過正式的處理公司進行處理和回收利用,絕大部分是轉移到二手市場進行出售,或通過地下作坊式的回收者、個體戶和拆解者進行處理。

  崗頂周邊有好幾千名收電器的小販

  廣州的天河路、石牌西路一帶,是廣州電子高科技産品的聚集地,雲集著天河電腦城、頤高數碼廣場、太平洋數碼廣場和百腦匯等大型電子産品交易市場,同時也分佈著一批二手市場和維修市場,成千數百的電子垃圾回收小販隨之成行成市。

  來自河南的吳大姐上午10點鐘就過來擺攤了,只要有人路過攤位,她就遞出了自己的名片,兜售著自己的服務———高價回收電腦、打印機、彩電等一切電器設備,而且服務週到,上門回收。

  南方日報記者了解到,回收者收購的對象包含了所有的電子垃圾,從電腦、家電到各類配件,都能找到收購者,只有部分回收者表示不願意收國産的或山寨的手機。他們的客源包括公司和個人,具體價格視貨品的品牌和新舊程度而定。

  “這一行沒有學歷和年齡的限制,入行門檻低,而且時間安排也比較自由。”善侃的吳大姐告訴南方日報記者,崗頂周邊至少有好幾千名回收電器的小販。她的這些同行大都是來自安徽、湖南、四川等地的外來民工,住在周邊租金便宜的城中村裏。平時,他們像城裏人一樣,日出空手空車而作,日落就滿載而歸,積累到一定的量,只要價格合適,就很快出手給下一手的收購商。“一天下來,可以賺個三五十元。”

  回收電子垃圾是吳大姐的謀生手段,她不僅要養活自己,而且按月匯錢供老家的兒女上學。因而,“産品”價格是她的第一考慮。她不會考慮這些電子垃圾的後續流向,更不會考慮是否會對環境和健康造成影響。她甚至認為:自己的工作促進了資源的再利用,是為環保作貢獻。

  “廢品”運往汕頭或浙江台州

  在總統數碼港門口擺攤的劉先生見到記者詢問回收價格,趕緊招攬生意。他的兩個小攤分別跟三個檔口老闆有合作關係,根據品牌、性能和新舊程度,回收到的電子産品會用於翻新或者拆成零件。如果實在處理不了,只能先放在家裏,等積累到一定數目,再當廢品賣,“一塊破碎的主板,廢品能賣20元一斤。”

  在大量電器回收小商販雲集的城中村,每天傍晚都可以看到從海珠區、番禺區甚至汕頭等地的貨車,他們來這裡收購積攢下來的電子廢品。

  儘管記者多方打聽,但多數回收小販皆稱不知道那些無法翻新的“廢品”流向。而了解情況的回收者透露,這些“廢品”會運往汕頭或浙江台州———這兩個中國最大的電子垃圾拆解地。

  記者通過對廣州數十個電子垃圾回收從業者的採訪獲悉,廣州已經形成初具規模的回收、拆解、銷售一條龍服務。回收小販將廢棄電子産品回收後,一部分還可用的轉移到二手市場上進行銷售,而剩下的更大一部分則是被運往廣州市區周邊的地區做初步的分類和拆解,如番禺大山村進行初步的分類和拆解。而初步拆解之後的部分零部件,如線路板則是運往汕頭貴嶼或浙江台州等地進行下一步的拆解。

  南方日報記者楊大正

  實習生熊偉強黃舒暖

  ■廣州電子垃圾回收産業鏈

  消費者(天河、電腦城一帶)

  一手回收小販/社區遊走的回收小販

  棠下村和員村囤積(收購小商販的臨時居住地作為集散地)

  維修後還有使用價值的返賣天河電子城、太平洋電腦城等地

  其餘運往海珠區後滘村、白雲區慶豐村、番禺區大山村等大型集散地做簡單拆解

  直接被轉運至廣東汕頭貴嶼鎮、浙江台州等地。

責編:高全東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