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圖

配圖

李成儒:創業失敗也要屢敗屢戰

睜眼就欠“份錢”的生意

      2005年初,李成儒自己投資了一家名為“海雨天風”的酒樓,酒樓位於北京北三環中路。經營一年之後,他發現酒樓的選址有問題,“我忽略了用餐人群,因為真正的就餐人群是寫字樓裏的人,如果附近有兩個比較大的寫字樓,我的酒樓生意一定會非常好。”
      雖然酒樓的經營存在問題,但是李成儒依然一直扛著。起初,他的想法很簡單——以商養文。想用從商賺的錢來從事更多的文化事業,但事與願違。
       説起開酒樓的辛酸,李成儒似乎有點鬱悶。開業至今一直都處於賠錢狀態,一個月至少要賠上十幾萬。“其實,我和‘的哥’一樣,每天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想著要交一天的水電費等份錢,想著還有80多員工要跟著吃飯。”李成儒無奈地説。
       原本以商養文的想法,被迫只能改變成以文養商。現在的李成儒要用自己在外面拍戲賺來的錢,來養著自己的酒樓。
       其實經營酒樓,李成儒還有些得天獨厚的條件。他對做菜有著濃厚的興趣和研究。每當講起做菜來,李成儒就連説帶比劃,儼然一個廚師的樣子。小時候,李成儒家住沙灘,院裏有一位叫孫振江的師傅,解放前是李宗仁的私人廚師。李成儒經常去跟孫師傅學做菜。因此經營酒樓,對李成儒來説,應該不外行。他還自創了“儒家菜”,從字面理解,就是李成儒酒樓做的菜。“菜不在多,而在精,就是要讓不同的顧客都能吃到自己喜歡的菜,同時也要吃出一種文化來。”李成儒頗有經驗地説。

“特別特”的特別老闆

      在開酒樓之前,李成儒還做過服裝生意。
      1983年正是改革開放的初期。“那時候正好是賣方市場,誰有貨誰就能賣錢,當時我的貿易公司做服裝、百貨、電器等等,主導經營是服裝生産、加工、銷售一條龍。”李成儒説。趕上了好時候,李成儒的服裝生意越來越順。
      1991年,有了相當實力的李成儒,在北京西單的黃金地段又開了一家小有名氣的服裝店——“特別特”。“當時我這個店非常有名,最初我預測3個月名噪京城,沒想到一個月就出名了。我們有很多特別的地方:特別的服務、特別的質量、特別商品、給您特別的滿意。”
      當時,李成儒還在北京登報招工選美,李成儒笑言,他當時的這個想法可要比現在很多活動超前多了。當時僅北京報名的就有5000多人,最後他只選了100人,相當於“海選”了。“我是按照演員和空姐的水準來選的,身高165—175厘米之間,形象都很好,給她們的服裝都是按照空姐的服裝定做的,那時在西單大街上一走,一下子就轟動了全北京城。”
      “特別特”一天的贏利最高達50萬元,這樣的輝煌持續了2年的時間。“那時做服裝是100%的利潤,我的成本是75%,但能賣到比較高的價格,利潤很大。”李成儒説。
      有了錢的李成儒決定“玩一把”,他和香港的幾個朋友一起做起了外匯買賣,把手中的剩餘資金拿出來買外匯,這在當時是很超前的事情。“1993年底,美國和日本貿易大戰的時候,所有的玩家全軍覆沒,所有的投資都沒有了。”
      説起曾經的商海往事,李成儒已經變得很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