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共同關注》如何打造央視第一公益品牌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5日 14:59 來源:CCTV.com

開場問候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今天《電視批判》欄目邀請到了《共同關注》欄目製片人姜秋鏑、中國社會科學院時統宇研究員作客,與網友談:《共同關注》如何打造央視第一公益品牌。首先請幾位嘉賓和網友問候一聲。
  [《共同關注》製片人:姜秋鏑]:開場白:大家好,很高興在這個春天的下午和大家聊聊天!
  [紫色的城堡]很高興能和你交談,網絡真好!
  [特邀嘉賓:時統宇]開場白:各位網友好!我和大家是老朋友了,因為我這是第五次來這裡做客,今天我們一起共同關注《共同關注》。我想大家昨天一定都看了溫總理的記者招待會,其中總理有一段話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大概意思是他感覺這幾年來最痛心的事情是老百姓最關心的上學、醫療、住房和安全問題,沒有得到更好的解決。我想這個事情可以和我們今天要談的《共同關注》結合起來。這就是剛剛結束的兩會透露出一個非常強烈的信息,那就是要特別關注那些社會弱勢群體,作為國家的主流媒體,應該給這個弱勢群體給予更多的關注、關愛和關懷。


《共同關注》如何突出自己的定位和特色


  [營養型玉米]《共同關注》是屬於民生新聞專題欄目嗎?

  [特邀嘉賓:時統宇]有關電視民生新聞,我在很多場合曾經系統地講過,在有的會議上我講過整整一天。簡單地説,《共同關注》不屬於人們一般看到的和理解的電視民生新聞,比如像大名鼎鼎的《南京零距離》和我所在北京的《七日七頻道》。我覺得關鍵一點是這裡我要對民生新聞提出一些批評,我的理由是我還是想舉出在開場白裏我所説到的昨天溫總理的感到最痛心的那件事情。也就是説,對老百姓最關心的上學、醫療、住房等問題沒有能夠得到更好的解決。我認為這些年來,中國媒體特別是中國電視媒體對於所謂老百姓頭上的“新三座大山”造成的問題關注不夠,沒有傾注特別的精力和熱情,我經常這樣想,非常火爆的民生新聞,到底對真正的民生、民意、民主有一些什麼作為?媒體守望環境的功能是不是被娛樂化了?民生新聞是不是太關注所謂收視率?
  比如我就經常批評我們的一些民生新聞,有太多的諸如打架、撞車、著火、神經病跳樓、第三者插足、家庭和鄰里糾紛等等這些所謂八卦新聞,因此,我認為像《共同關注》將自己的欄目定位為關注弱勢群體,彰顯人文關懷,應該體現出中國電視一種最根本的職能,那就是為中國百姓服務,對子孫後代負責。據我所知,《共同關注》的收視率也是在不斷上升的。因此我認為,像《共同關注》這樣的欄目,在整個中國電視行業裏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中央電視臺作為國家大臺的國家視點和大颱風范,如果用一句話來説,那就是《共同關注》是中央電視臺作為國家電視臺代表國家形象的一個體現。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時老師所説的民生新聞的八卦性質我認為並非是民生新聞的本質屬性,是新聞人的跑偏,當我們強調將硬性新聞軟化處理的同時走向了娛樂的極端,但因此就否定民生新聞嗎?除去八卦性質,《共同關注》不具備民生新聞的性質嗎?
  [特邀嘉賓:時統宇]我之所以很武斷地斷言《共同關注》不屬於我們一般理解的電視民生新聞,是因為在我們的民生新聞下有很多非民生的東西,或者叫“民生新聞的非民生視角”,這種視角我認為最有害的就是娛樂化的視角。有些人認為新聞也可以娛樂化,而且能夠娛樂化。我不這樣認為,我自己認為新聞適當地吸收一些娛樂節目的做法,增加一些娛樂的元素,比如説講一些很生動感人的故事等等,但這絕不等於新聞可以娛樂化。另外,硬新聞軟化處理,關鍵是什麼樣的新聞算硬新聞?怎樣才叫軟化?
  我還是堅持一個個人的看法,就是從中國電視臺的立臺之本來講是新聞立臺,而這種新聞立臺不是民生新聞立臺,我認為新聞立臺的形象説法應當是當年《焦點訪談》人們耳熟能詳的那四句話:“時事追蹤報道,新聞背景分析,社會熱點透視,大眾話題評説”。比如,所謂硬新聞的軟化處理,就拿昨天剛剛結束的兩會,溫總理舉行的記者招待會,會上講的都是事關國計民生的大問題、硬問題。但你不覺得溫總理所營造的會議氣氛很溫馨、很軟嗎?比如,他在最後還要問大家“如果大家不餓的話,可以再提兩個問題。”這些問題,肯定都是大問題和硬問題。但是,就事情本身而言,透露出來的那種以人為本的關注和關懷,我認為這樣的新聞才能代表中國電視新聞的主流。至於具體説到《共同關注》具不具備民生新聞的性質?我認為《共同關注》是在民生新聞之上。因為,它是通過對那些有代表性的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和生存環境的關注,來滿腔熱情地講述老百姓自己故事,從而體現出中國電視一種真正的人文關懷。

  [夢幻巴黎1]《共同關注》剛推出的時候,我記得對文明禮貌行為等問題進行了聚焦報道,當時覺得雖然報道了百姓的身邊事,但是和《焦點訪談》欄目有重合的地方,比如都是對當前焦點、熱點問題進行關注,比如《焦點訪談》就做過天安門廣場清理口香糖的問題,幾位嘉賓是否有這樣的感受?覺得在定位上如何突出自己的特色?
  [特邀嘉賓:時統宇]原來剛誕生的《共同關注》定位確實不是很準,給人一種四不像的感覺,有點兒像《焦點訪談》,也有點像《道德觀察》,還有點像《新聞調查》,這樣的不準確的欄目定位,造成了剛誕生的《共同關注》在節目的選題上處於一種無序甚至是一種隨意的狀態,經過一年多的摸索,這個欄目逐漸把自己的節目定位在公益性欄目上,那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關注弱勢群體,彰顯人文關懷。在我印象當中,這個節目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通過做活動來做節目,比如説他們有一個連續做了兩年的大型策劃,叫《心願之旅》,這個節目是一個系列節目,內容包括很多。比如像給貧困地區的學校送去一些教學用品,比如對一些看不起病的窮人以力所能及的幫助等等。因此,這個欄目逐漸地找到了自己如何在體現電視的公益性,同時又不斷地爭取有比較好的收視率,換句話説,就是如何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兩者之間實現一種比較好的結合。我自己的看法是《共同關注》的這些做法,為中國電視的公益性欄目和公益性節目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和經驗,還是請大家共同關注《共同關注》。


  [s秋水伊人s]《共同關注》鎖定“弱勢”群體為報道主體,請問這些報道對像是如何挑選的?
  [《共同關注》製片人:姜秋鏑]我們欄目每天能收到大量的觀眾來信,我們大部分的選題是從這些第一手的觀眾來信中獲得的。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採用第一手材料製作的節目在整體節目製作中佔多大比重?
  [《共同關注》製片人:姜秋鏑]大概50%左右吧。另外我們欄目和各地方檯做公益節目的欄目建立了一個網絡,有一些好的選題我們是可以共享的。

  [夢幻巴黎1]《共同關注》經常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去關注民生和民意,以情動人,現在很多欄目都打感情牌,比如《講述》、《真情互動》等,但是像《真情互動》這樣的欄目已經改版成娛樂的了,變成了《今夜笑不停》,是不是現在熒屏上感情氾濫,觀眾不太買帳了呢?
  [《共同關注》製片人:姜秋鏑]《共同關注》關注的是大家共同的情感,我認為只有真實的情感才能打動人,觀眾就會給你回報,從我們的欄目的收視率就可以看得出來,觀眾還是比較喜歡我們的節目的。
  [麵包屑兒]能透露一下收視率是多少嗎?
  [《共同關注》製片人:姜秋鏑]感謝觀眾捧場,我們的收視率還可以,去年欄目最高收視率是1.15%,全年平均收視率在新聞頻道排名第三,僅次於《新聞聯播》和《焦點訪談》。

  [太平天國11]《共同關注》的定位是在什麼時候確定的?那這個定位有沒有讓編導們偶爾覺得範圍太窄,以至於沒有題材?
  [《共同關注》製片人:姜秋鏑]定位是05年的5月份欄目改版的時候確定下來的。確實是像這位網友説的一樣,定位相對來説比較窄的,題材有重復的現象。但是有一位著名的作家説得好,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是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雖然題材有重復,但是我們的故事每一個都很精彩,每一個都能給大家帶來不同的感悟。  

公益節目應該關注什麼?


  [明月夜!]時老師,公益性節目應該強調什麼,突出什麼呢?為何我們這種公益性節目的效果反而不如一些輿論監督的節目影響大呢?
  [特邀嘉賓:時統宇]我覺得你這個問題提的很好。之所以公益性的節目效果不如輿論監督的節目影響大,除了播出時段的客觀因素外,我覺得有一個我們不容忽視的問題,那就是也許很多人認為社會上需要關注和幫助的人太多了。你幫的過來嗎?我身邊就有不少,誰能來幫幫他們呢?這種生活的常識我覺得可以理解,而且就目前中國電視新聞的節目內容構成而言,輿論監督類的節目相對來講來比較薄弱。甚至比公益性的節目還要薄弱。你一開始提的問題是“公益性節目應該強調什麼?突出什麼?”我如果用一句比較學術性的話語來説,那就是“一定要把出發點和落腳點落實在社會正義和公眾利益的位置”。《共同關注》是一個很煽情,經常表現貧困、貧窮、貧苦的節目,這個節目我自己的看法是它讓我們能夠保持一種清醒,那就是我們現在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儘管改革開放20多年來,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我們絕不能夠忘記還有那麼多的社會弱勢群體。我還是想説剛剛結束的兩會,今年的兩會比以往更加關注社會弱勢群體,並且我認為這種弱勢群體的概念似乎是在擴大,因為在看病貴、看病難、房價高、上不起學等等這些問題面前,難道我們這些至少還能吃得飽、穿的暖的人不是也很弱勢嗎?我們不是也需要那種關注嗎?在這裡我想給大家透露一個信息,就是不太被人們關注的中國教育臺今後可能會將自己的立臺定位定位在公益性教育臺上。

   [麵包屑兒]時老師,作為新聞媒體,關注弱勢群體是否是一個特例?
  [特邀嘉賓:時統宇]對弱勢群體的關注、關懷和關愛是媒體的社會責任,甚至是媒體的歷史使命之一,在整個中國電視這些年來的運作和發展中,有一種風氣是受到了方方面面強烈批評的,那就是豪華風。我舉一個例子來講,比如剛剛過去的春節,有若干媒體炒作,有人搞出了一桌198000元的所謂年夜飯,我自己認為不管是什麼類型的媒體對這一類完全有悖于節約型社會的所謂消費,這種炒作有百害而無一利。因為常識告訴我們,真是有這麼多錢的話,把它用來解決老百姓的醫療、上學、住房等等真正的民生問題,那該有多好。從這個意義上説,鼓吹浪費型的高消費,與中央政府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和以人為本的執政方針是完全背道而馳。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時老師,《共同關注》剛剛榮獲央視2005年度優秀欄目二等獎,您認為獲獎的原因是什麼?您是本次評獎的評委之一,您對此次評獎有何切身感受?
  [特邀嘉賓:時統宇]中央電視臺2005年度優秀欄目和優秀節目的評獎,是我在春節之前參加的最後一個會。感受就一句話:“感慨萬千”。因為有許多在常人看來很能掙錢的欄目沒有評上,甚至就沒有被各個中心選送。最近我寫了一篇文章,首先就舉了這次評獎的例子,比如説我舉一個數字,央視十套在2004年的時候,它在全臺的收視份額只有1.58%,但是它的節目質量尤其是它體現中央電視臺作為國家電視臺那種傳承文明、人文教化、打造綠色收視率等等這些立臺之本,應該説央視體現的是比較充分的。所以,在這次評獎中,央視十套的節目獲獎率比較高,新聞中心一等獎獲得者仍然是老牌的主流新聞節目,一個是《新聞聯播》、一個是《焦點訪談》。而《共同關注》能夠獲二等獎已經是相當不容易了。因為這個欄目成立的時間還比較短,找到比較準確的定位,時間就更短了,但在這樣比較短的時間裏,能夠在中央電視臺眾多欄目中脫穎而出,一方面説明這個欄目本身有比較高的社會影響力和美譽度;同時,作為考核欄目的一項硬指標,收視率也是在穩定上升的。另一方面,也説明這次評獎的評委會對能夠體現央視作為國家大臺的公益性節目和有比較強烈的創新精神的節目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看一下最近出版的《中國廣播電視學刊》,第一篇文章就是我寫的,是有關綠色收視率和媒體社會責任方面的。其中提到了這次評獎對我的啟發,甚至帶給我的某種感動,果然是國家大臺啊。

  [中國吉祥0]收視率和社會責任感兩者之間,您是如何權衡的?如果一個公益性節目收視率不是很高,您還會選她嗎?
  [《共同關注》製片人:姜秋鏑]很幸運,現在我們的節目收視率還可以,在新聞頻道的眾多欄目中也是名列前茅。目前《共同關注》欄目所在的時段也就是午間時段,也是新聞頻道的強勢時段。所以欄目現在是在一個比較好的狀態中,也就是既有收視率,又有好的社會影響,也能體現媒體的社會責任。如果非得要做一個選擇題的話,我會選擇後者,也就是社會責任,畢竟央視是中國唯一的國家電視臺,而不是一個商業電視臺。收視率好像是英國人發明出來的東西,它是和廣告價格挂鉤的,收視率高廣告收入就好,而中央電視臺是一個公共電視臺,不應該以追求利潤為最高目的。

  [芒果檸檬水蜜桃]《共同關注》最高收視率是多少?收視狀況自開播來呈現過什麼樣的變化?
  [《共同關注》製片人:姜秋鏑]《共同關注》最高收視率是去年6月份創造的1.15%。去年5月份《共同關注》做了一次改版,之後收視率一路走高,到去年第三季度,季度平均收視率在新聞頻道排名第一。去年全年的平均收視率在新聞頻道排第三,僅次於《新聞聯播》和《焦點訪談》。

公益節目與實際效益

  [大紅棗兒]《共同關注》旨在用真人、真事、真情打動觀眾,展現人性、人情、人格,但是《共同關注》沉穩有餘、激情不足,是講故事,而不是處在激烈的矛盾中,進行式地去解開矛盾,來吸引受眾,嘉賓認為“進行式”地跟蹤關注不適合欄目嗎?
  [特邀嘉賓:時統宇]中國電視類似像《共同關注》這樣的欄目,最容易想起來的是談話類的電視節目,比如説,給我印象比較深的像北京電視臺的《大寶真情互動》,它的出場嘉賓都是一些弱勢人群,有的甚至就是殘疾人,這個節目的最後有關方面要給這些弱勢人群一些現場的現款資助。我曾經參加過這個節目的研討會,感覺這個節目做的還是有特點,而且像這樣的談話類節目,正像你的問題當中提出的“它也充滿了真人、真事、真情,展現了人性、人格、人情”。但我以為,這一類的節目,和《共同關注》相比,它最大的不足是缺乏了故事發生的現場。類似這樣的談話類節目,現在在中國電視上還很多,比如像湖南衛視的《背後的故事》,像山東衛視的《天下父母》,湖北衛視的《往事》等等。由於有了我們所説的這類談話節目的現場氣氛,所以這一類節目在一定程度上顯得更加煽情和動人。但不管怎麼説,僅僅局限于演播室而沒有現場,畢竟不是電視新聞的特長,這一點可以用很多例子來證明,所以我感到你這個問題提的很專業。我猜測可能這位網友就是一位電視編導。但我認為你提出這個問題,表現出很用心地在思考電視節目如何做得更好看。像你在問題當中提出的“進行式地跟蹤關注”,的確值得所有做電視節目的人去思考和實踐。另外,我有這樣一個看法,就是“激烈的矛盾中,進行式地去解開矛盾,來吸引受眾”。
  關於這一點,《共同關注》有一期系列節目,給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那是一期關於解救被拐賣婦女的節目,發生的地點在兩個地方:一個是山西,另一個地點是貴州。這期節目總共做了六期,有點兒像電視劇了,但十分地耐看,特別是其中有一集,講的是在山西很貧窮的那個山村裏,被拐賣的貴州女孩並不願意回到她的家鄉,因為理由很簡單,她的老家更窮。這個節目給我的衝擊力太強了。我甚至想到了中國老百姓要想過上好日子的根本,那就是鄧小平説的“發展才是硬道理”。我們還是具體説節目吧,這個系列節目的最後一集是在貴州那個山清水秀的山村裏,與以上我們提到的山西的窮山惡水,寸草不長的自然環境形成了鮮明對比。這個節目在具有我們今天討論的公益性電視節目的意義之外,我覺得有一種紀錄片的審美和藝術的味道。請這位網友如果有機會看一看我提到的這期節目。可能會對你做節目有幫助。

  [公車320]時專家,你好你認為《共同關注》有沒有在社會上産生一定的實際效益,讓那些孤苦者,得到幫助,解決實際問題?謝謝
  [特邀嘉賓:時統宇]我覺得回答是肯定的。首先我不認為媒體是一個慈善機關,媒體更不是銀行,我覺得媒體關注那些上不起學、看不起病、住不起房子的弱勢群體,比帶有作秀式的拿一點錢來救助幾個需要幫助的人,可能作用更要大。因為從宏觀角度來説,人民是電視的主人,我們的電視鏡頭應該更多的對準那些普通人,而這些普通人當中最需要對準的就是我們經常所説的弱勢群體。我還是舉一個例子來説吧,就舉一個《共同關注》的節目實例,經常看這個節目的觀眾,可能還記得在去年的8、9月份的時候,這個欄目搞了一個比較大型的活動,叫《我要上大學》。
  其中我感到節目當中做的最好的是一期叫《選擇》的節目,這個節目大概意思是講述在寧夏一個非常貧困的農村裏,姐弟倆都考上了大學,大全家想盡了辦法也只能勉強供一個孩子去上學。這個片子做得非常感人,在20分鐘裏,既表現了貧困地區的孩子過的那種非常困難的生活,比如他們在長身體的時候,甚至吃一個雞蛋都成了一種奢望,靜下心來看這個節目確實催人淚下。同時,這個節目又非常生動的記錄了到底是讓姐姐上學還是讓弟弟上學的所謂兩難的選擇,這個節目的確人我看得熱淚盈眶。我希望大家在今年高考以後共同關注一下《共同關注》。可能他們還會做這種《我要上大學》的節目。當然,幸運的是我自己可以肯定地説,能上中央電視臺這種國家大臺的貧困家庭,肯定會得到政府以及社會方方面面的救助。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有很多捐款給希望工程的熱心觀眾聽説《共同關注》欄目要對他們進行採訪時,他們都婉言謝絕了,找了很長時間才找到兩個願意接受電話採訪的捐助者,他們不願意透露自己的姓名,只想默默地為貧困學生做點實事”。兩位嘉賓認為當前“公益”的力量在群眾中影響大嗎?大家的普遍心態是什麼?
  [《共同關注》製片人:姜秋鏑]公益,或者説慈善,在中國其實剛剛起步,在普通民眾中,尤其是在富人中,大家的公益意識還不是很強。我這裡透露幾個數字,中國現在有1千萬個億萬富翁,3百萬個百萬富翁,但是在中華慈善總會的捐款中,只有15%來自於富人,在中國的富豪榜上出現的人物,只有四分之一同時出現在慈善榜上。2004年,中國的慈善捐款總數是50億,而美國是6700億美元。目前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出現了大量的弱勢群體,所以中國目前急需倡導公益精神,一個社會的公益度是評價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尺度之一,所以我説我們的欄目是一個橋梁,是在搭建一個平臺,我們希望在互動中尋求平衡,在平衡中達到和諧。

《共同關注》如何打造公益品牌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有的觀點認為,過多地去體現社會中特別的案例,會“給社會造成一種誤把偶然當必然的不安定的假象”,兩位嘉賓認為呢?
  [特邀嘉賓:時統宇]我感到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水平,也很有意思。我理解這個問題,它主要是集中在比如説一些媒體熱衷於報道和炒作的個案中,這裡我就想到了幾年前搞得沸沸颺颺的一個事件。就是所謂“死亡日記”。上海有一個叫陸幼青的人已經是癌症晚期,然後他每天要寫一篇日記,於是有關媒體就以“死亡日記”為由頭進行了連續的報道。這種媒體的所謂臨終關懷是一種典型的偽人文關懷。根據有關學者的研究對這一類個案的媒體炒作,它的致命一點就在於媒體非常殘忍,我理解這位網友的問題指的是不是就是這一類案例,如果是的話,那我對這類死亡日記的媒體關注是給予一種懷疑和批評的。因為從常識出發,這一類的個案不具有普遍性,並且媒體有一種爭奪受眾眼球的贏利動機。而《共同關注》在節目選題上更多的是注重弱勢人群所面臨的帶有普遍性的困難和問題。
  比如在他們的節目當中經常能看到的像學習很好但就是沒錢,上不起學;像由於看病方面的客觀原因,不幸而染上艾滋病的不幸者等等。這裡我想舉一個例子,就是我們的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對於這些弱勢人群的關注、關懷和關愛有非常好的電視形象,不知道大家還記得沒有?中央電視臺時政新聞部拍攝的胡錦濤總書記看望艾滋病人,這樣的電視新聞特寫,給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也讓我好感動。

  [麵包屑兒]時老師,作為新聞媒體,關注弱勢群體是否是一個特例?
  [特邀嘉賓:時統宇]對弱勢群體的關注、關懷和關愛是媒體的社會責任,甚至是媒體的歷史使命之一,在整個中國電視這些年來的運作和發展中,有一種風氣是受到了方方面面強烈批評的,那就是豪華風。我舉一個例子來講,比如剛剛過去的春節,有若干媒體炒作,有人搞出了一桌198000元的所謂年夜飯,我自己認為不管是什麼類型的媒體對這一類完全有悖于節約型社會的所謂消費,這種炒作有百害而無一利。因為常識告訴我們,真是有這麼多錢的話,把它用來解決老百姓的醫療、上學、住房等等真正的民生問題,那該有多好。從這個意義上説,鼓吹浪費型的高消費,與中央政府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和以人為本的執政方針是完全背道而馳。

  [s秋水伊人s]“醫療、住房、教育”應該是當前的焦點和熱點,共同關注好像關注的面比較散,引不起大家的共鳴,不知道是否有這個方面的題材?
  [《共同關注》製片人:姜秋鏑]因為我們的欄目比較強調故事性,欄目的內容不是以主題劃分的,所以確實存在著這個現象,《共同關注》關注的點比較散。每個欄目都有自己的定位,《共同關注》開辦之初把輿論監督作為欄目定位,出現了與《焦點訪談》定位重疊的現象,去年5月欄目將定位進一步明確為關注弱勢群體、搭建互助平臺、講述新聞故事、彰顯人文關懷,我們提出的欄目的口號是“關愛,從關注開始……”,其實從某種程度上講,我們欄目一不小心就會走上輿論監督之路,所以一些調查類的硬性的題材,我們基本上是不碰的。但是這位網友也為我們提了一個很好的建議,我們會嘗試被選題歸歸類,把我們關注的點連成線,在一個特定的時間範圍之內,集中關注,從而引起大家的共同關注。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共同關注》一直致力於打造央視第一公益品牌,以活動托欄目,提升社會影響力。2004年底聯合多家公益機構推出公益大行動《心願之旅》,2005年又相繼推出《領艾滋孤兒回家》、《我要上大學》、《尋人啟事》等公益行動,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今年有什麼樣的公益活動計劃?
  [《共同關注》製片人:姜秋鏑]我們正在策劃,今年7月份會再次推出關注貧困大學生的公益活動。今年5月份我們欄目會再次改版,到時會推出一個公益行動,但是現在不便透露具體內容。希望到時我們能夠“共同關注”哦。

  [太平天國11]《共同關注》欄目製片人你好,我想知道一下你們在做這些話題的時候有沒有遇到過特別感人的事情?不妨説説。
  [雨中的紫羅蘭]有感人的事情嗎?就是那種將你們感動的涕淚橫流的事情?
  [《共同關注》製片人:姜秋鏑]我印象中,有一次看片子的時候,我流淚了,那是講寧波的一個教師,她自己得了白血病,知道不久於人世,她有一個5歲大的兒子,她在治病期間把要給兒子説的話,寫在了信裏面。在兒子成長的每個階段,她都會給兒子留下一封信,信的內容感人至深。也許是我也是一個母親的緣故吧,所以這個節目尤其打動了我。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共同關注》將自己的欄目特色定位為以公益慈善為品牌特色,首先請兩位嘉賓從自己的角度談談對公益慈善事業的認識?“公益”從廣義上講是指公眾的利益,多指衛生、救濟等群眾福利事業。而當前欄目多是對一個事件的描述,而沒有去介入幫助、救濟一些弱勢群體,公益品牌應如何打造?
  [《共同關注》製片人:姜秋鏑]其實我們欄目的任務是打造一個互助的平臺,建立一個互助的聯盟。在這個平臺上需要幫助人和願意幫助別人的人能夠有一個互動。媒體應該有媒體的立場和媒體的責任,因為媒體不是慈善機構,我們的責任是把這個平臺搭建起來,讓需要幫助人和幫助別人的人在這個地方建立一個聯盟。我們的節目在播出之後,都會有反應,每天中午節目一播完電話不斷,説看了我們的欄目,想幫助主人公,我們一般都會把主人公的聯絡方式告訴他們。我剛才説的是我們的日常節目,我們還階段性做一些特別節目,也就是説我們是一手做節目,一手做活動。比如説我們去年做的幾個公益活動,5月初我們和中國關心下一代委員會合作,推出了“牽手艾滋孤兒”公益活動,每一個報名參加活動的北京家庭,可以領一個艾滋孤兒回家,一起度過“五一”長假;比如7月份和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合作推出的“我要上大學”公益行動,一共幫助了3000多名考上大學而上不起學的貧困家庭的孩子上了大學。所以在品牌的塑造上,我們主要是通過階段性的大型公益活動來打造。其實,在打造公益品牌上,我們欄目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例如做慈善家排行榜、打造中國的電視募捐節目、做央視的慈善晚宴等等。

結束語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今天的論壇即將結束,兩位嘉賓和網友説聲再見吧?
  [中國吉祥0]怎麼這麼快呢?才漸入佳境~~`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哈哈,是你太忙了啊,我們已經説了一萬多字了啊。
  [中國吉祥0]呵呵,提問的一般不用説,而且通過閱讀方式,沒感覺您們一萬多字的輸出量之大,也許親臨現場才能感受。
  [特邀嘉賓:時統宇]結束語:有關電視欄目的網上交流,我這是第二次來《電視批判》,前一次是關於十套的《講述》,那是一個很有名的社教類節目。今天和大家交流的《共同關注》是一個新聞類節目,這兩個節目如果我用一句話來評價的話,那麼非常簡單“他們都代表了中國電視節目的主流和發展方向”。在今後中國社會的發展中,中國老百姓需要更多電視上的《共同關注》!
  [《共同關注》製片人:姜秋鏑]結束語:很高興在這樣一個春意融融的下午和大家聊了這麼多欄目的事兒,如果能夠通過我們的努力為普通百姓做一些好事,為我們公益事業的發展盡一點兒力,我們會非常高興,這就是所謂的媒體責任吧。最後做一下廣告:每天中午12:30,讓我們一起打開新聞頻道,共同關注!

 

責編:張青葉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