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集京劇音樂電視劇《哥哥你走西口》研討會

央視國際 2004年11月11日 14:41

  2004年10月11日 由中國廣播電視學會、電視戲曲研究會、山西電視臺聯合舉辦的12集京劇音樂電視劇《哥哥你走西口》研討會在北京梅地亞召開。來自北京、山西等方面的領導、專家、學者20余人參加了討論。與會人員對該電視劇和與之相關的創作觀念、創作方法、文化資源的開發等問題進行了認真的探討,發表了許多精彩的意見,對我們建設文化強省,繁榮文藝創作有著很強的啟示意義。現摘發如下。

  李準:(文藝理論家、中國文聯原副主席)沒想到山西電視臺推出這樣一個京劇音樂電視劇,《哥哥你走西口》,看了以後比較高興。我想説三個意思,一從戲曲電視劇的精神文化內涵來説,我覺得《哥哥你走西口》是比較的有份量、有新意的,有深度的文化內涵,而且對這個文化內涵應該説有很好的開掘和表現。我是山東人,但是關於《走西口》我也聽説了很多,又有很多的解釋,但是這個片子讓人對走西口有一個新的認識。所謂走西口就是走出原來的生存環境去開創一個新的天地,走西口就是走出希望,所謂走西口就是走出一個未知數,走出原來的方式去創造一個新的生存方式,充滿了希望和艱險,成功和失敗並列。市場經濟也是一個道德經濟,市場經濟首先就是誠信。這個片子是從對一個人的人生經歷來進行敘事的。晉商靠著誠信做生意不但是做到我國的北方,而且還做到了今天的蒙古。按照我的理解,一般的戲曲電視劇,故事情節較為簡單,傳達的信息量不如電視劇的信息量那麼深、那麼多。我看這個戲非常高興,因為第一集就傳達了很多信息:一開始就是黃河小船,有吹嗩吶的,然後主題曲就起來了,接著馬上鏡頭反打過來,然後片頭傳出來,一個人把他的妻子甩在一邊……這個很多東西就出來了,包括民歌唱的走西口,就出現了很多大旗在風沙中出現,把走西口凶險描述了出來,它的變化非常有意思。在這45分鐘之間,對我們認識歷史、認識這個地域、認識經商的生活,進入整個故事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戲對晉商文化有時代性的一種挖掘。人類歷史上最後一次分工,就是商業和工業之間的分工,這是人類歷史變化的一個重要的標誌。真正的市場的本質就是等價交換,只要你的東西好又便宜就有人買,你的東西不好,沒有人買,在價值面前、商品面前人人平等,平等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是連在一起,也是和女性的解放聯在一起的。商品經濟的發展自然就要給每一個有能力有意志的人,提供一個體現聰明才華的機會。我對這個片子有個評價,精神上有深度的發展,特別是對商品經濟,帶給人們生存方式,帶來的新的可能和挑戰,尤其帶來的苦惱和矛盾,有準確的表現。特別是開頭這一集比一般的要好,這是我説的第一個感受。

  第二點,它確實對戲曲電視劇這種樣式,在京劇本體和電視劇的結合上,做出了一個新的探索。京劇是國劇,歷史影響大,因此反過來説和電視劇的結合,就有了很多的障礙。我一直主張是比較寬容的,寫實和寫意不管哪種模式都可以有。關鍵看處理得好不好,如果處理好就是成功的。我覺得這一次,特別是京劇做戲曲電視劇是一個突破,是非常成功的。導演是動了腦筋的,在野外的對白相對不那麼講究那種京味,包括動作,而在室內就強調了京劇的東西,基本上能夠融為一體。我還注意到包括服裝,一些次要角色的服裝相對粗一些,主要角色的服裝就有了裝飾性,有的拿一個扇子,有的手上還有一個活。這些都是動了腦筋的。再一個就是唱了,我覺得這裡頭有兩個層次,還是有板腔的,但是那裏頭是揉進了一些歌曲,一是揉進了一些歌曲,二是樂器裏面有西樂,加厚了這個東西。大體還是比較合適的,由此我想京劇音樂電視劇大有可為。

  最後説一句話就是我覺得地方檯拍戲還是要發揮自己的文化資源的優勢,山西電視臺做這個走西口,不僅是一個山西的題材,而且是山西的底色,這是根據山西的優勢和強項來拍的。山西來抓這個電視很好,如果中央電視臺跟別人合作也能拍這個戲,除了一些物質條件之外,首先對這個文化現象,對走西口這個文化現象,歷史底蘊和文化底蘊的理解需要做很長的工作,很長時間的浸透才有一個理解,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和山西合作就迅速獲得了這個優勢。例如這個戲的主要的唱腔很清楚,你得閉上眼睛就能體會。我覺得這方面下了功夫,發揮了山西的優勢。,山西從文化資源還有很多東西都可以開掘,山西梆子也能搞出這麼一個東西來。我非常佩服這個音樂設計。這個戲在視聽兩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包括那個花臉,聽著都不錯,這是我個人的看法,我覺得後面有點不過癮。

  洪民生:(中國電視研究會電視戲曲研究會會長)山西臺這幾年在戲劇創造方面很有貢獻,對戲劇振興確實拿出了不少作品。這個戲我看得也很匆忙,也是昨天晚上看到了12點,一口氣看完了,我很喜歡看。我們戲劇很講究有核心唱段,我特別注意每一集戲都有核心唱段,都體現得特別好,而且唱詞編得非常好,很有文化底蘊。走西口,搞經濟,這個戲帶來很多新的想法,怎麼樣把一個民歌題材的東西和古老的京劇結合起來表現出來,這個難度很大的。我想有很多新的東西可以研究研究,它京劇味道很濃,音樂也是多方面的,主旋律始終有走西口的。民歌民調也有,京劇也有。裏面有很多新的東西,就是把歷史底蘊很深厚的一個社會現象通過故事提煉了出來。主人公在成功當中,展開一連串的新的思維,它還想搞得更大,給人感覺一派正氣,思想很有深度,體現得又非常自然,不是講一般道理,特別是這個唱詞特別難寫的,寫得很有文采。

  另外這個戲從整體上看是很認真的,從編劇、唱詞到導演、編輯,攝影,技術處理也很乾淨,聲音很乾淨,每句聽得很清楚。人物故事編得也很有懸念。它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藝術的衝擊力,而且體現得非常好,都不長,就是很有核心的唱段,比較的簡練一些,因此我覺得故事好,人物好、創新好。感謝山西臺,這些年在這方面做得很認真的。

  湯恒:(中宣部文藝局副局長)今天我講兩點意思,第一,對山西電視臺現在取得的這些成績表示祝賀。從孫導拍攝《一個醫生的故事》時我們就認識了。那個片子在中央電視臺的黃金時間播出,在全國産生很大的影響。中間還拍過一些片子,最近又拍了這麼一個戲曲電視劇,成績斐然表示祝賀。第二個《走西口》這麼一個戲劇,是京劇,這個名字我一聽我覺得還是比較新鮮,把幾個重要的元素綜合在一塊兒。我覺得這幾個元素結合在一塊兒,從走西口這個品牌出發,來推廣山西的文化,當然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了,弘揚文化的精神,又把品牌挖掘出來,這裡面的故事就有很多了,通過我們把它做成一個産業化,既弘揚它精神的價值,又能把它做成一個産業,成為一個自覺的文化行動,這是電視方面的,同時還有戲劇方面的,還有一系列的文化遺産和自然資源的開發,包括從這個方面我想應該説是,這是整個大的行動當中的一個構成部分,更多這樣的活動要舉辦,促進山西的文化建設。第三點意思是,在當前加強文化建設,特別是弘揚這個文化,開拓文化資源的時候,要有精品意識。我們面臨一個形勢,因為現在越來越開放了,我們的文化資源,慢慢逐漸是作為産業要素來共同使用,在這個開發當中,既然你也能開發,他也能開發,那麼可能有一個精度的問題了。這就要求我們第一次開發就必須是成功的,然後才能帶來良性的發展。

  張華山:(中央電視臺副總編)非常感謝山西電視臺在這期間為戲曲事業做的這些貢獻。前不久的專題片《晉商》在二套播了,反響那麼大;二人臺晚會的播出收視率排在第二,國慶期間我們又安排了重播,而這一次又是《哥哥走西口》。這個歌大家都很熟悉了,山西人怎麼會這麼經商,他們怎麼來的?專題片裏對宋藹齡的驚奇有一個介紹。我們這個《走西口》表現的則是一種艱苦創業的精神,表現了對朋友對客戶是一種誠信的態度。這個中國史冊上重要的活動我們注意了,通過山西臺和我們中央電視臺的支持,我們希望能得到各地好的作品,我們也會盡中央臺的力量來做好,做出來,第二點就是山西電視臺實實在在的幹事,我看跟山西人的這種德行,好的德行,是一致的,就是實實在在的幹事,幹出一個就是一個,《一個醫生的故事》得了那麼多獎,大家都是把演員推出來了,但是導演不知道是誰,這個戲導演和編劇都是非常認真的,非常實在的,最後拿出實實在在的東西,我覺得非常值得總結它是電視的又是戲劇的,怎麼把這兩者結合起來,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最早我們1984年的時候,可能有一個喜劇可是倒騎毛驢,真的能騎著這麼走嗎,那不會産生一種美感,那麼戲劇的東西沒有了。這個戲又要符合電視特點,又要塑造人物,各個行當都要齊全,每一集裏面都要有一個唱段,唱段都要表現的很好,它始終是很流暢的,也不一定跟哪個戲是一樣的,它是京劇卻把我們的民歌因素融合進來,就顯出來了又是京劇的,又是地方的,又是山西的,所以這一個就把個性表現出來了,我覺得該總結的東西太多了。我希望能夠充分發揮中央臺的社會影響,用多種藝術形式來表現來宣傳它。

  王偉國:(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原副主任)山西是一個文化悠久歷史悠久的省份。我覺得這種文化資源,用現在的觀念來重新認識,重新開發,是有潛力的。我們知道走西口並不是很輕快的一種工作,我覺得走西口體現出來了咱們山西商人以及跟商業有關的人員他的一種艱難的歷程,對山西的商業文化建設包括山西的經濟建設付出了巨大的辛勞和貢獻。在這個片子裏面,具體到《哥哥走西口》是非常悲壯的,非常艱難的一種走西口,不是一種非常輕鬆愉快。晉商裏面反應出商業文化的思想。對現實來説,是有現實意義的。商業以誠信為主,這種思想是比較突出的,對現在來説是有非常現實的重要意義的,我們古人就是這樣做的,我們現代商人怎麼做?商人來想這個問題,我覺得也是一種傳統商業裏面一種優秀的遺産應該挖掘出來發揚。同時我覺得晉商裏面很重要的一點,一種票號的發行,以及股份制雛形的建立,對這個問題的研究,不僅對整個歷史研究有價值,對文化研究有價值,對現代股份制的改造也有借鑒意義。

  電視劇通過對人物的塑造,對人物情感的解釋展現了晉商的艱辛,寫了幾個家庭,主要寫了兩個家庭的變遷,以及最後兩個家庭在變遷的過程當中出現的一些矛盾。那麼這方面不是一般的經商,而是把情感人物的情感,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跟商業的結合在一起,我覺得方面是比較明顯的,第二個問題我想説一下,就是音樂京劇音樂電視劇,這裡面談幾層意見,第一點主體是電視劇不是戲劇,但是這個電視劇不是常規電視劇,是京劇電視劇,那麼這裡就帶來了電視劇和京劇音樂的怎麼融合,這個融合裏面呢,就是説京劇進入的電視劇形態以後怎麼電視化。京劇音樂電視劇成為一種藝術形式以後,如何保持京劇音樂的一些基本的美學特徵,這個片子裏面,在這兩點上我覺得做的比較好。因為我們不能簡單的説京劇音樂電視劇就是京劇,這是兩種是不同的藝術形式,那麼就説這兩種藝術形式的交融成為京劇,不能用傳統的常規電視劇來衡量京劇音樂這是第一點,第二點京劇音樂電視劇《哥哥走西口》,表現出來的美學特徵大概有這麼幾個方面,第一這個片子以鮮明的生活真實和鮮明的場景的真實和戲曲藝術相結合,那麼我覺得戲曲敘述的真實就講了一個兩家晉商的故事,兩家的人物情感矛盾的衝突的故事,把他放到一個生活場景的真實裏面,構成了他一個更鮮明的特點,我覺得導演追求是比較徹底的。我覺得他就是避開了一般的京劇場景的虛實的東西,他在場景藝術上面走實的道路。它丟掉了常規的戲曲藝術的場景的空間的虛擬化的東西,它追求了電視劇裏面的時間和空間的真實性,那麼是不是放棄了時間藝術的虛擬化,追求了時間的藝術,是不是把這個戲曲本身的東西扔掉了,我覺得沒有扔掉,我覺得這是第二點。

  第三方面,這個片子裏面,詩化的虛實表現和生活的真實表現有很好的結合,音樂表演在這三方面保留的京劇最本質的元素,它這個沒有扔掉,但是這個東西恰恰又跟它的生活場景的真實性結合起來,這方面做的比較好。比如大漠城鎮院落,這三個主要的場景,我覺得做的比較融合,這個融合裏面有一個橋梁,這個橋梁是什麼呢,就是生活化的問題。第四,敘事上面,唱腔和不同於京劇道白的語言共同完成了敘事。第五、細節的具體性,這是京劇藝術的電視化,主人公回家了以後給家人帶來的禮物,這都是細節的,這都是電視化的東西,京劇藝術的內容。第六特別是演員的表演。它基本是電視劇的,但是他不是常規的電視劇,它是音樂的,它是京劇的,我覺得這個《哥哥走西口》在這六個方面得到了比較好的體現,電視劇生活化的表現方式和京劇藝術的表現上的詩化的意境是相結合的。第七點,音樂特點除了傳統的音樂的本身的自身的魅力以外,這個電視劇裏面,結合了民歌,或者把民歌略加改造,使民歌音樂和京劇音樂通過敘事,通過人物情感得到比較好的一種結合,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創造,這也是一個特色。這裡面導演做了很重要的探索,它是成功的。我始終在想一個問題,就是很多人寫文章都有議論,電視劇不是導演的藝術,我覺得電視劇還是導演的藝術。

  楊燕:(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我看的也是非常匆忙,一邊看比較激動,我們女同志看東西比較感性,我還是很天真的會掉眼淚。看你們這個片子的時候,我心裏有一塊石頭落地了,就是終於有一個拿得出手的東西可以給學生講了。一個是走西口這個主題的東西,從山西拍出來,山西抓住了,終於拍出來了,我感到非常高興。現在拍戲曲電視劇的導演隊伍有好幾種。一種是出身於戲曲的,非常尊重戲,突破就很難,因為太尊重了,打破它捨不得,所以拍出來的東西,我們從電視的角度會挑出很多毛病來,這是一種。再有一種就是完全是搞電視劇的來拍戲曲電視劇,他又不太懂戲,把戲曲改的太多了,戲曲人又不滿意。這部作品還是尊重戲曲的,能夠和走西口這個民歌那麼自然的銜接起來,而且由戲曲演員來唱,既有戲味,也有民歌味,挺入耳的,覺得挺好的,配器在戲曲的三大件上有所突破,我覺得加上音色、場面渲染更飽滿了。

  再有一些就是演員的表現,有一些因素保留下來了。沒有舞臺程式了,但是你看他一走路,那個架式,幾個眼神下來我覺得還是戲曲的東西,還有民族的審美風格。在行當上也有保留、有突破。苦蓮她是一個中年女性,跟年輕婦女的形像是接近的,又是行當又有突破,我覺得這個電視劇裏面,這些東西尊重戲曲了,而且突破了,突破的讓人能接受,我是非常高興的,再一點就是這個本子裏的主題非常好,不是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它很厚重,有文化品質,它在傳揚一種晉商文化實際上是中國的儒商精神。晉商面對的不是海洋,是惡劣的地理環境是沙漠,以至於産生了家庭婦女十幾年,等待丈夫不歸來。走西口的民歌為什麼這麼流行,就是一種人生,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這裡面他能夠接受這種反常人生,是一種人生追求,怎麼追求,他要做一番事業,這個事業是什麼,除了經商改變生活,還有人格精神的一種昇華。劇本既有精神也有情感,愛恨情仇都在裏面。比如甜妹,男人走了以後,她能説出“你走、你走了以後我馬上就找別的男人。”總體上看片子拍的大氣,飽滿豐富,動人、動情、動心,讓人感到很興奮,有話要説。我認為這個戲可以作為一個典型,就是它和舞臺紀錄片完全忠實于舞臺的戲曲表演的那種類型是不一樣的。相對來説是拍的相當成功的,這是歷年來把戲曲和電視結合的相當自然的一個作品了,我覺得這是能夠讓青年觀眾接受的一個作品了。例如一般來説,唱腔是形成戲曲電視劇節奏緩慢的一個因素,一唱神氣兒跑了,節奏放慢了,這個作品沒有這個感覺。

  仲呈祥:(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央電視臺副總編審)我很贊成剛才很多大家的意見,我覺得這個戲不僅在戲曲電視劇的創作領域,而是整個電視劇創作在這一個年度裏面,值得我們重視的成果。他提供了一個我們總結經驗,繼續前進的一個很好的研究範本,它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對象,原因就是因為它有新意。我很贊成洪臺長剛才説的這個戲它吸引人,同時它確實是處於一種讓人感覺到一種新東西在召喚著我們。對於戲曲電視劇,究竟該怎麼搞,我們自己導演給它的定位是京劇音樂電視劇,這樣一個定位,那麼在我們中國這麼一個電視劇生産大國裏面,出現了以黃梅戲為代表的音樂電視劇,當它出現之初的時候,有贊成的,也有不贊成的,當時我們就説了一個觀點,就是説當一種新的藝術樣式出現了以後,特別是現代化的電視傳媒,從我們祖國民族的戲曲形勢相結緣,不要匆忙地對它的身份進行判斷,而應該交給觀眾和歷史來檢驗,如果歷史和觀眾認同了,也就是提倡一種四不像,非驢非馬,但是人民認同了,實踐證明了,那就是藝術在發展,可能每一種藝術形式它都必然有自身發生、發展、高潮,再同其他藝術形勢交融整合,産生新的值,延伸出新的形態的必然的歷史過程。

  我是有用發生、發展、高潮來説的,它不會死亡,它只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吸收了新歷史條件下的營養,加以調節,出現了新的形態,這應該是一個民族的,一個藝術發展的普遍的規律。我覺得這個戲遠遠超過了一個戲的意義。我們在選擇題材的時候,在進行創作的時候,最根本的是哲學層面思維方式變了,如果照我們過去習慣的,我們形成的哲學,也就是採取一種的單項思維,是絕不會選擇這種題材的。只有我們在把這種非此即彼的簡單的所謂階級方法放棄了之後,進入一種全面辯證發展的思維,我們才可能對我們一個地方,一個地域裏,一個民族的優秀的文化資源進行全面開發。我們長期以來都有這種傾向,到現在這種單項思維也還有市場。例如要肯定魯迅,我們就把魯迅神話了,不允許説半點不是,那麼把魯迅神話,就是把胡適妖化了。現在説胡適要重新認識,馬上就給魯迅潑污水。這就是單項思維。其實魯迅和胡適有異也有同,在人的所謂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上,追求那種現代人文的精神上,他們是有共同的地方的。我們因為非此即彼,結果一來放棄了文化的挖掘,不利益整個民族的文化積累和學術積累,特別是學術積累就沒有了,這種現象這很值得研究。

  今天黨中央號召我們,其中一條是要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説,我覺得不是一個戲的問題,我們怎麼樣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真正把這個思維方式到繼承馬克思主義的軌道上了,調整到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軌道上來。就個作品把晉商文化用藝術的形式錶現出來,讓今人感受古人的營養,我就覺得這個事情很高明,因為在我們今天,我們有博大的胸懷,有開闊的視野,對我們的古人,對我們的先人,全面吸取歷史營養,要比我們簡單的對他們加以肯定要高明得多。

  《走西口》是首民歌,它背後蘊含的是什麼呢,肯定它有一段寶貴的人生過程,不如此它肯定不會流長那麼久。選這個題材的點子確實好,這個點子確實是對文化開發的過程,第一有鮮明的山西特色。我多次主張每一個省每一個地方,一定要高揚自己地方特色的大旗,如果我們每一個地方,都像山西這樣,鮮明的抓住自己地方的特色,這個特性、個性,那麼我們全國三十一個省,會聚在一起,百花齊放不是指日可待了嘛。如果我們大家都有這種對題材開掘,這樣一種清醒的自覺的哲學意識,重復的現象就不會出現了。山西的創造大都是開掘地方資源,這個創作資源不是跟風跟著來的,它是要用一雙有眼力的有遠見的眼睛來搞,那才有特點才有個性,所以這套經驗我覺得是好的,應該大力地的提倡,我們才能真正做到貼近生活,貼近實際。

  我們現在經常吃虧就吃在單項思維上,比如你創作一個電影的時候,這部電影是主旋律電影,言下之意是什麼,它題材保險了,它可以去拿獎,因此進了保險箱,他的藝術性就可以不那麼重要,可以含糊了。另一類説是多樣化的,是走市場的,是要賺錢的,言下之意是思想深度可以放棄了,那是來賺錢的。在如此單項思維的指導下,能出那種審美化的思想性,同有思想的藝術性相統一的一種藝術嗎?

  小平同志説文藝不提為政治服務,是説政治錯了,就出災害。絕不是説文藝可以脫離政治。文藝從屬於政治它錯在哪兒呢,根本的問題是錯在用政治方式取代審美方式,錯就錯在這裡了,因為按照馬克思講的是人類與文明,歷史與前進,把握歷史應該是多樣化的、政治的、經濟的、哲學的、歷史的,還有必不可少的就是藝術的、審美的,什麼原因呢?人之所以是人,就是理性的動物了,也就是人類有人類特有的人文精神的底線,這個底線是不能突破的,突破了人就變成了獸,我們就吃虧在這兒了,用利潤方式取代審美方式了。那個災害就不是一代兩代的傳了。所以我非常敬佩我們這個創作班子,非常敬佩這個音樂設計,應該説在民歌同京劇音樂當中找切合點,找切合點這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中國傳統美學的一個特徵,就是要和諧。我覺得這個戲的藝術是和諧的,但是不能説完全是和諧的。感受顯然是對的,還有一個孫導不自覺的掉進了一個傳統思維,中國多少年來是以老人為中心的社會,老人一説話矛盾迎刃而解。其實沒有那麼簡單的事情,在那個地方完全可以把戲做足,所以我説這個戲第一個收穫在這個方面,我更看重他的普遍意義,在哲學方面思維方式的調整帶給我們的啟迪。

  我覺得山西,包括我們中央電視臺支持,做了一件好事,在戲曲電視劇的發展上,大膽的嘗試,努力地探索,鼓勵新東西出現,讓人民來評判它,而不要説什麼一齣來就很草率的給一個什麼、什麼,因為在我的印象裏面,京劇音樂電視劇這是第一部,以前沒有過,第一次是非常可貴的,而且第一次起點非常高。最後一點,要非常感謝和提倡這樣一種創作方式,就是部長這麼重視,確實調動了我們山西的精兵,從編到演,音樂人才的優化組合,這一條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這麼優化組合,造成抵消,那沒有辦法了,這個優化組合當中有些事情是要與時俱進的,我們傳統的觀念,我們教授出來説,有的角色沒有評獎的資格。優化組合是不擇手段的,只要你達到的藝術效果好,我就承認他,我講是配唱和演的是結合起來的,他不分的,他是同時吸收的,你給了他一些視聽的快感,並且讓那個快感給他認識的啟迪和靈魂的凈化,包括這個事情上,都已經到這一步了,一個演員不行,他只能演不能唱,那就請更高的人,有什麼不可以,但是這裡面就是嘴形一定要對好,這要是不像樣,那不行了。

  我們這個編劇我很佩服,能夠從這麼一個民間的傳説留下來的,我們文化淀積裏面有這麼一個影子,把它編成這麼一個戲,再到我們的導演,駕馭這個題材,使他成為一個新的東西,他那個全面的把握,綜合的駕馭,做到這種程度,特別是請到我們一些,現在全國第一流的演員。所以一部戲要成功,第一條是題材,第二是創作生産力的組合。不橫加干涉,肯定要成功。現在我們三條都佔了,有開明的領導,有題材的優化配製,有創作生産力的優化組合。讓觀眾指出某些不足。都是屬於可以解決的。

  韓玉峰:(文藝評論家、山西文聯原副主席)這個戲的特色相當鮮明。一是戲曲和電視的結合、京劇和民歌的結合,寫實和寫意的結合,使它的整體風格呈現出了一種建立在包容基礎上的大氣。二是文學性強。故事的結構,情節的進展,人物的塑造,尤其是唱詞的書寫,體現了堅實的文學基礎和詩意的美學追求。有些段子可以瑯瑯上口,可以和詩相媲美。三強強聯合。中央臺和山西臺合作,山西的創作者和北京、上海的藝術家合作,發揮了各自的優勢,體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保證了這個作品的成功。同時,鮮明而獨特的思想性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使作品走出了一般的層面,從而獲得了騰飛的可能。

  王家賢:(山西廣播電視學會副會長)該劇的藝術魅力強烈地吸引我也震撼了我。這是繼《昌晉源票號》之後的第二部晉商題材的優秀電視連續劇,這是第一部以京劇藝術形勢表現山西商業文化的很有特色的優秀電視連續劇。概括起來可以説:講了一個好故事,寫了一批好唱腔,塑造了幾個有個性的好人物,探索了一條好路子,鍛鍊了一支好隊伍。良好的藝德和敬業精神,保證了這部作品的成功。

  段榮鑫:(山西電視臺副臺長)聽了專家的發言我確實很受感動,各位領導對山西的電視劇投入了巨大的熱情,大家的發言不但對這部作品,對整個電視劇創作的問題都很有指導意義,我覺得是啟發很大。山西電視臺是一個小臺,這幾年無論在新聞方面,還是在電視劇方面,取得一些成績,一個方面當然山西的這個有比較深刻的文化底蘊,他的創造題材比較豐富,另一方面和領導和各位專家的支持是分不開的。我們一定會繼續努力,不辜負大家的期望,力爭在各方面都更上一層樓。

  申維辰:(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長)這部作品是我們弘揚晉商精神的一個具體的舉措。過去我們搞過一些,今後還要在這個領域下更大的功夫。今年年底,我們將組織三部反映晉商生活的舞臺藝術作品晉京展演。山西是歷史文化積澱很厚的地區,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豐富深厚的文化資源為我們建設文化強省,發展文化産業,繁榮文藝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礦藏。我們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山西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推上一個新的臺階。要實現這個目標,當然離不開各位專家的支持和關心。希望大家到山西去,了解山西,發現山西,為我們獻計獻策。

(編輯:王一如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