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報

電視文藝信息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28日 20:54

  

第八期

  

中國廣播電視學會電視文藝研究會 2003年12月

  

電視文藝創新論壇專輯之二

  

宣讀論文節選

  畫面、動效、音樂,電視紀實元素的選擇與組合——龍吟鳳談電視藝術片的紀實風格

  從音樂電視《怒江人》到《打歌》——李曉玉談音樂電視要保持創新的激情

  音樂風情片《在那遙遠的地方》的創新構想——張亞玲談民族化是電視文藝創新追求的目標

  試論中國MTV的“四化”——王國平談電視MTV創作的特色與風格

  堅持實踐,不斷探索——白志群談電視舞蹈創作的感悟

  電視音樂節目的懷舊與創新——任丹生談《懷舊金曲》欄目的提升

  點題、抒情、傳神——田信國談電視主題歌的創作

  電視戲曲節目的走向——張文龍談執導16省市元旦電視戲曲晚會的心得

  品牌欄目《走進大戲臺》的發展趨勢和打算——周愛玲談電視戲曲欄目的創新與改革

  

畫面、動效、音樂,電視紀實元素的選擇與組合——天津電視臺編導龍吟鳳談電視藝術片的紀實風格

  ▼紀實語言來自正在進行中的生活。以生活自身的形態作為符號進行編排組合來反映生活。藝術語言則是擷取了鏡頭前的扮演形象,以對生活的模擬、組織、安排或利用其手段製作成的形象符號,來表現主觀意圖和情感。電視藝術片是運用藝術語言和電視手段,藝術地造型、藝術地詮釋作品主題的電視作品。在電視藝術片中有機地加入紀實元素,或者紀實性題材藝術地造型、藝術地表現,不僅使作品貼近時代,貼近生活,鮮活而有靈性,也更易於觀眾欣賞和接受;電視藝術片的紀實風格,不僅是頌揚時代主旋律,使文藝作品為社會服務、為大眾服務的一種節目樣式,也是電視藝術片創作的一種創新理念。

  ▼在紀實風格的電視藝術片中,紀實元素的藝術化設計是致關重要的。它既是生活狀態的延伸,又是藝術的造型,是勾連紀實風格與藝術化的紐帶。音樂電視《依依別三峽》在紀實元素藝術化設計方面有較為成功的探索。在這部作品裏,我們設計了一個小女孩的形象。在整部作品中,女孩的鏡頭並不多:參差起伏的山坡上,小女孩跟隨著母親、一隻小狗歡快地跟著;女孩望著滿載移民的輪船遠去;奔跑著遺失了玩具娃娃;在碼頭上手牽著母親,留下即將遠離家園的最後一望。小女孩這一典型形象就是一個可以引領觀眾進入心靈領域的一個符號,把人們帶入了三峽移民的內心世界,從而詮釋了《依依別三峽》這部作品的主題。由女孩鏡頭的這個“點”,發展出的紀實線——三峽移民線,自然、有機地完成了三峽風情的訴説以及三峽移民依依不捨家園質樸情懷的抒發。

  ▼電視語言的每一個畫面都蘊含著心理能量的累積,而動效就是這種能量累積的催化劑,也是這種能量釋放的開關。

  動效是特殊形式的音樂,它可以是來自大自然的聲音,環境聲、人聲等;動效可以來自人的內心感受,電子聲或其它聲響。總之,動效是最人本的一種音樂。把動效放在音樂中,成為音樂流韻中的一個節奏點,使音樂更豐富、更有表現力。與人的生理節奏、生理體驗相契合,就成為了撞擊人心靈的重要手段。在音樂電視《依依別三峽》中,在音樂的鋪陳下,伴隨著縴夫們艱難而有力地拉縴,陣陣號子隱約傳來;伴著婉轉的鳥鳴,身背背簍的農家婦女手牽孩子,一隻活蹦亂跳的小狗跑前跑後,幾個畫面下來,三峽風情已深深植入人的腦際。這裡,動效是畫龍點睛之筆。

  ▼音樂是一種世界性語言,它的抽象性特點,可以令人張開想象的翅膀,超越了畫面的表現力而無限昇華;在紀實風格的電視藝術片中,音樂可將紀實元素藝術最大化,它也能將畫面的表現張力最大化,它能使人展開聯想的翅膀進入編導者設計的主觀情境中。

  音樂風情片《烏爾禾風城——魔鬼城》是赴新疆異地采風創作的一部作品。因為經費的原因,《魔鬼城》沒有創作音樂,幾乎用的都是現成的音樂。其中無伴奏合唱《回聲》是組織錄製的,去掉原詞,改為用單音“嗚”,表現“魔”城的空曠與和諧;用了格羅菲《大峽谷》的結束部分,展現“風城” 的氣勢和開發的潛質及其所蘊涵的能量;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是這部作品的主題音樂,給這部作品增添了怪異和鬼魅的氣息。現在回過頭來看這部作品的音樂,儘管用大師們的作品來配樂非常貼切,但如果有經費能夠用新疆當地的音樂元素來創作音樂,完成這部作品,應該是最佳方案。

  

從音樂電視《怒江人》到《打歌》——昆明電視臺編導李曉玉談音樂電視要保持創新的激情

  ▼作音樂電視《怒江人》,我經歷了一個編導最難忘的創作歷程,從決定拍攝到完成全部後期合成,我經歷了長達半年多的磨練。從1998年冬攝製組初下怒江,到1999年五月完成第二版本(英文版)的修改,我在這段時間裏,曾五下怒江,行程近萬公里。為什麼一個貧窮落後的特困州,會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讓我一次又一次的走近它呢?因為它的民族性非常特別。

  初下怒江時,沿著怒江峽谷往裏走,一邊是高山,一邊是懸崖,峽俗像一條長長的帶子沿著高山向裏延伸。抬頭看,怒江人的田地都在高山上,一塊塊很不規則的拼貼在高高的山樑上。當地人説它們像一張張報紙貼在一起,叫它們報紙田。而我看它們卻像一塊塊麻布,很像怒江人身上穿的麻布衣一樣,一片一片挂在高高的山樑上。峽谷裏山無語,風無聲,人也不言語,在這樣的氛圍裏,我們説話的聲音也低了許多。怒江給人的第一印像是凝重。

  有一組傈傈群像的拍攝就是在這一印象的氛圍中産生的。一群傈傈的男人、女人和小孩,他們像雕塑一樣,站在高黎貢山母峰上,信仰的目光眺望著遠方。這組群像在音樂電視《怒江人》中産生了強烈的視覺效果,展現了怒江人在惡劣環境中頑強的生存意念,以及他們的尊嚴和信仰。在怒江,我喝過濃烈的同心酒,見過用荊棘繡面的紋面女,還有令人難以思議的基督教堂,以及教堂裏傳出的優美無比地用傈傈語演唱的無伴奏四聲部合唱。那是二十世紀中葉英國的傳教士到那裏傳送基督教義,他們傳教的歌曲以傈傈民間多聲部合唱為根基,結合教堂音樂的音律,組成的無伴奏四聲部合唱,唱它的都是不識字、不識譜的怒江農民。

  怒江是一塊遠離現代生活的處女地,在那裏,現代與傳統,文明與原始,物質貧窮與精神富有交織、扭結在一起,形成了怒江峽俗獨有的自然人文景觀。越走近怒江,關於民族性的意念越覺醒,為什麼越是民族的東西越是世界性?就是要融入那一片土地,挖掘其民族最優秀、最精華的東西,並大膽地表現其壯美!興許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發現,在怒江的創作竟像是被一種力量抓住了靈魂,讓人欲罷不能。

  ▼拍音樂電視《打歌》,讓我在音樂電視的創作上,深切地體會到雲南民族音樂確實是得天獨厚的,音樂的力量在紅土高原上無所不能,無處不在。我們的音樂電視要有生命力,就必須打破常規,探索新的領域、新的表現形式、新的製作方法。一句話,要始終保持創新的激情。

  ▼17世紀的自然科學家兼音樂理論家馬林麥爾生曾經做過這樣的統計:用八度的八個音可以構成40320種結合,其中沒有一個音符重復出現兩次。也就是説人類有多少種情感,就會出現多少種音樂。那麼我們的音樂電視創作怎麼辦?音樂電視的創作早以走過了模倣的初級階段,走過了讓畫面給音樂插上翅膀讓音樂飛翔的進步階段,現在它已經進入了創新時代。

  ▼多年的實踐告訴我,音樂電視要始終保持創新的激情,離不開生活積累和文化積累。創新不是附庸風雅,不是炫耀,而是一種精神追求,是一種象徵。我們不僅需要一種新的藝術樣式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我們更需要一種追求藝術的創新精神。

  

音樂風情片《在那遙遠的地方》的創作構想——原烏魯木齊電視臺編導張亞玲談民族化地域化是電視文藝創新追求的目標

  ▼創作《在那遙遠的地方》歷時四年,音樂的運用和把握,自始至終都是繃在我腦海中的一根弦。我堅信,在電視音樂風情片中,音樂要達到能在人的情感意識的精神活動中,享有至善至美的地位這樣的一種效果。它既是一種靈魂的體現,也是一種精神理念的再現。所謂音樂風情,就是風情入畫,音樂搭橋,風情之所以能入畫,有它自已鮮明的地域特性和歷史文化特性。《在那遙遠的地方》就是踏著絲綢之路上獨特文化和歷史脈絡去叩響西域文明的大門。

  ▼新疆,古稱西域,歷史上曾以絲綢之路作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如今,它是中國的西大門,連接著通往歐亞大陸橋的門戶。這裡是古老與現代的交匯地,也是離海洋最遠的地方,歷史在這裡凝聚,神奇和浪漫總是讓人心醉。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各族人民不僅熱情開朗,胸懷博大,而且充滿著智慧和勤奮。如何能在一種浪漫的氣氛中表現新疆恢宏博大,兼容並蓄的氣質,使這部展現新疆各族人民多姿多彩生活畫卷的音樂風情片成為一個代表新疆多民族形象的宣傳片,成為一件獨特的藝術品,我們將膾炙人口的民歌《在那遙遠的地方》和新疆民歌《半個月亮爬上來》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新民樂的演奏配樂方式和楊小琳飄逸清新、具有新世紀人類感情的別樣演唱作為嘗試,使兩個原本不相關的歌曲及音樂在這裡重新結構、整合。它不像音樂電視MTV,也不是純風情片,它融合了演唱、音樂、風情電視詩等幾種形式為一體,産生出一種新型的藝術形式。這裡用小號悠揚神秘作開頭,馬頭琴熱烈豪放的演奏,二胡委婉的抒情穿插,結合濃郁的民族特色畫面,為營造一種藝術的氛圍和情緒,提供了渲染的契機。尤其是和兩首原歌曲沒有任何聯絡的蒙古長調的吟唱,在本片中不僅起著一種情感的聯接方式,而且提升了全片的主題內涵。因為蒙古長調表現的是人對大自然的傾訴與熱愛,是對大地母親的一種呼喚,畫面的處理根據音樂的內涵延伸出一種張力,一種象徵和一種浪漫的情緒。這種情緒的聲畫處理,以個體人物的主現介入,選取具有豐厚歷史文化內涵的自然風光、人物、民俗風情入畫,在客觀展現這些場景的同時,傳遞出西域深厚的文化內涵,並在片中貫穿一個表達情感的主體,這個情感的主體就是今天的西部人。

  ▼作為文化的詮釋者,帶著自身的文化積澱,闖入傳統的文化空間,在現代與傳統的文化碰撞中,在寧靜和夢幻的交替中,在神奇和現實的互映中,表達出人們對新疆這塊土地的眷戀之情,我們要傳達給觀眾的是一種意境、一種感悟、一種喟嘆和一種浪漫的情緒,為受眾提供了一個認識新疆、感受新疆的新的視角和想象的空間。

  

試論中國MTV的“四化”——上海電視臺王國平談電視MTV創作的特色與風格

  ▼本土化。即中國特色和民族風格,或曰民族化。中國MTV産生和發展相對世界而言,可以説是個特例。中國MTV最早乃至現在它都是作為一種電視樣式而存在的,就如同電視劇、電視晚會、電視欄目等一樣,從星光獎、飛天獎和金鷹獎等評獎分類由此可見一斑。另外,中國MTV創作的主力軍,也可以説幾乎百分百都是電視臺的文藝編導。由此可見,它與海外的MTV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海外MTV的特點,歸納起來,也即“二化”,明星化和商業化。它們的MTV首先是作為歌星或唱片的廣告促銷手段而存在的。説到底,MTV即是廣告片,歌星即商品,MTV是為了推銷唱片和包裝歌星,它的目的是追求最大的商業利潤。雖然,中國的文化産業和音樂工業也悄然興起,但畢竟規範的市場機制還沒完全形成。不可否認,有不少MTV是出於商業目的,但它還未形成主流。真正主流的中國MTV 應該稱是“宣傳MTV”。為什麼選擇MTV來宣傳呢?因MTV的自然屬性與宣傳目標不謀而合。首先是MTV區別於電視新聞、紀錄片等樣式而言,它具有可重播性,即象廣告片一樣可反復滾動播放;其次,它不同於廣告片的卻是因為它的自然屬性中又有很強的觀賞性和娛樂性及一定的藝術性,所以,每次播放又不必支付昂貴的廣告播放費。因此,MTV便受到所有人的廣泛青睞。

  ▼藝術化。中國MTV雖然以宣傳功能而著稱並存在,但它如果一旦忽略藝術性,那也必將走進死衚同,中國特色的宣傳MTV也自然會遭到冷遇。只有在宣傳MTV上注入很強的藝術性,方才會有娛樂性,中國MTV也才有生命力,這就是中國的MTV為什麼要藝術化的緣固。

  那末,如何賦予中國是廣告。但在中國,也許情況就不同了,因為中國的MTV,它是一種電視樣式,並凝聚了音樂電視人的智慧和才華,創作者是把它作為一種藝術來進行創作的。因此,它就擁有了藝術性。既然是藝術,那必定也就會有市場,這就是中國MTV的特色。

  就MTV的發行渠道而言,它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各電視臺的公共頻道;二是各電視臺的收費頻道、互動電視等;三是可與網絡結合、從網上傳播MTV;四是音像市場。

  ▼時尚化。時尚即前衛和先鋒。我們要用超前的意識、創新的精神給中國MTV 注入新的活力。MTV誕生之時,它是時代的寵兒,但隨著互聯網的誕生,它便受到了很大衝擊。中國MTV的發展必須與時俱進,必須符合青年人的審美口味,必須站在文化的最前沿。中國MTV的時尚化也即數字化和信息化,即MTV的信息量要求,要無限、要超時空。中國MTV的時尚化可作如下探索:一是民歌新潮化;二是新歌廣告化;三是老歌年輕化;四是紅色歌曲西洋化;五是流行歌曲文化化。

  中國MTV的時尚化是個新概念,中國MTV的發展依賴於廣大青年人,他們是最大的觀眾。我們要研究觀眾、了解市場,拍出真正具有時代特色的經典MTV。

  MTV 樣式本身為我們提供了引領時尚的無限可能,最新潮的音樂、最另類的造型、最時髦的髮型、最新款的時裝,都能通過MTV予以展現,MTV可以説是一個時尚發佈的新平臺。

  

堅持實踐、不斷探索——中央電視臺編導白志群談電視舞蹈創作的感悟

  ▼我們進行電視舞蹈創作有二十年的經歷了。以前,很少了解國外和世界上電視舞蹈創作情況。去年我在紐約的圖書館查閱電視節目時,特別認真地查閱了有關電視舞蹈的節目,雖然花了很多時間,發現大量的舞蹈節目,還都是紀錄性的作品,只看到一兩部是屬於電視創作的。儘管如此,還是可以覺察到電視舞蹈發展的態勢。中央電視臺為了探索電視舞蹈的創作,專門設立了《舞蹈世界》這樣一個欄目。隨著現代媒體傳播的發展,各種藝術都在尋求與電視結緣,也就為形成邊緣藝術準備了條件。有了電子技術,才有電視藝術;有了數字技術,才有電視藝術的新飛躍。

  ▼1984年,我們作一個文藝晚會,邀請了舞蹈家姚珠珠,讓她身著各民族的服裝,表演一個多民族組合的舞蹈,作成一個集錦式的舞蹈節目在電視上播出了。把電視與舞蹈結合是一個很偶然的想法,但是沒想到舞蹈卻展示了在舞臺上無法達到的藝術效果。當時,這個小小的電視舞蹈節目,産生了相當的影響。後來在1985年紀念抗日戰爭40週年文藝晚會時,我在錄製舞蹈《黃河魂》時,就有意識地進行了再創作。那時的創作手法比較簡單,只是把一個舞蹈節目作為晚會的一個題目來呈現,另外把舞蹈音樂擴展了,有一段舞蹈演員的動作在舞臺上是一致的,我用電視的剪輯手法把它處理成逐次迭起,形成連續不斷的效果,這使我感覺到電視創作的一種魅力和可能。

  ▼電視舞蹈本來是視覺藝術,舞蹈與電視融合就不僅僅是可看的了,而應是可看性極致的再創作。電視舞蹈是肢體語言、音樂語言與電視語言的結合;是舞蹈美與電視美相得益彰的昇華。關於電視舞蹈,廣義上説,凡是用電視手段紀錄下來的舞蹈,人們也都稱其為電視舞蹈。但我們所指的電視舞蹈就不僅僅是舞臺紀錄下來的舞蹈,而是舞蹈藝術與電視高科手段的結合。

  ▼電視舞蹈《紅風箏》、《扇舞丹青》的錄製,使用了三維動畫。我認為選擇什麼樣的題材適合三維電視至關重要。其次是不在於使用三維動畫,而在於怎麼樣運用三維動畫,來突出中國畫水墨丹青的特色,人、舞、畫三者的和諧。再就是用簡而不單調,簡而不乏味的簡潔、乾淨的手法,使表現電視藝術的各種元素升值。

  

電視音樂節目的懷舊與創新——上海東方檯音樂頻道編導任丹生談《懷舊金曲》欄目的提升

  ▼“戀舊可以是、而且應該是一種人類普遍的現象——只有回頭看看,才好繼續朝前走。而朝前走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情不自禁地回頭看看。”面對人文精神的失落,面對精神家園重建的呼喚,人們很自然地向童年回歸,向歷史回歸,追憶往昔的生活時光,在回憶中撫慰自己浮躁不安的心。懷舊,一是“懷”、二是“舊”,由兩部分組成。人們懷念的“舊”,也會産生有價的精品。

  ▼舊的精品也需要新包裝。上海文化生活的時尚場所“新天地”,是老石窟門房屋建築群經過裝修改造而成的文化休閒場所。它保留了當年的閣樓亭子間、門頂匾、街景路燈,弄堂邊的音箱裏傳出的周璇那輕盈甜美的歌聲,帶有濃重的海派風味,再加上現代的裝璜和人文氣息,這裡濃郁的懷舊氣氛所産生的複合式情調,成為老上海與新上海文化的匯合點。

  音樂專題片《夜上海之子——陳歌辛》與“新天地”的極為相似之處就是老素材新包裝。該片的音樂素材是以那些歷經了多年磨礪的陳歌辛創作的歌曲。這些老歌有的是採用周璇等老歌星的原唱,有的是當代歌唱家的翻唱。例如歌曲《玫瑰,玫瑰我愛你》就是採用了曾出現在美國電影中的爵士樂風格的版本。

  新包裝是運用現代電視文藝製作的思維方式和技術手法,運用變化色彩、畫中畫疊置、快與慢動作、修飾舊資料,達到一定的欣賞標準等等,所有可能適合應用的技術都要在表達內容的同時,順其自然地運用上去。節目的結構方式要符合當代人的審美要求,追求一個可聽可視性。因為它是電視文藝節目,而不是一部檔案的卷宗。

  ▼懷舊與創新的辨證思考。電視中出現某種懷舊現象,從外表形式上講,確實是在“向後看”。但其深層意蘊是指向現代與未來,是對先進與落後的文化現象的重新審視和選擇,是在“舊”中求“新”。創新是一種思考,它支配著製作手段的發展。創新更是一種實踐,這是它對思考結果的檢驗和評估。所謂創新,是觀念上與過去的比較在某種程度上的改變。這種改變最初被視為創新,在它保持一段時間之後,“創新”也逐漸失去了它“新”的意義。懷舊與創新是對立統一的。懷舊不一定也不需要帶著沉甸甸的歷史分量,它可以是一個輕鬆的、愉悅的、浪漫的、美好的過程。它反映在電視節目製作上就是在內容上儘量貼近百姓生活,在形式上儘量讓百姓喜聞樂見,在藝術趣味上儘量符合百姓的心理,使電視文藝更加大眾化。而懷舊類電視文藝節目的出現正是這一點的最好體現。我們希望中國的電視文藝能在創新中求發展,在創新中得效益,把電視節目辦得春光無限,精彩紛呈。

  

點題、抒情、傳神——江西電視臺編導田信國談電視主題歌的創作

  ▼電視主題歌曲的創作,講究點題而不能離題,注重抒情而不可無情,力求傳神而不要走神。這是我個人的理解。從藝術審美角度看,傳神是電視主題歌曲的藝術昇華,是作品內在的“韻”,即情韻、氣韻、神韻,與受眾心靈的共振,似餘音裊裊,不絕如縷,引起共鳴。著作詞作家喬羽認為歌詞“不是看的而是聽的,不是讀的而是唱的,因此它必須寓深刻于淺顯,寓隱約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白,寓文于野,寓雅于俗。”

  ▼營造竟境。意境是作品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是虛實相生、空靈融切的詩意空間。王國維曾在《人間詞語》中説:“詞以境界為最上。”詞如其人,故意境的營造,乃是詞作家靈性、胸懷、氣質和精神追求、人格魅力的體現。許多歌詞作品通過“寫境”和“造境”,激活觀眾的思維,在特定意境中産生愉悅的審美享受。

  ▼開掘想象。電視主題歌曲作品雖然也要求一聽即明,但並不是要把它變成白開水,而應該是一杯飄香的茶,誘人回味,從而感受到作品的畫外之音、聲外之情和形外之神。王國維把辛棄疾那首《青玉案元夕》一詞的結尾句“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作為“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裏最高的一種,實在精闢。

  ▼蘊含哲理。哲理是電視主題歌曲的內在思想,是通過外在形象或意象所蘊含的一種精神實質和人文思辯,能引人深思、給人啟迪、耐人尋味,進而産生豐滿的審美效應。江西井岡山作為中國革命的搖籃,寫它的歌可謂不少。如何別出心裁地為自己拍的專題片《紅色之旅之井岡山》寫一首主題歌,頗讓我費神。對這座大山,我一直最為不解的是它的神奇,可以説,天下沒有哪座山能比它更神奇。有了這樣的理念驅使,歌詞很快就出來了:“有哪座大山大得過你?有哪座大山高得過你?有哪座大山紅得過你?有哪座大山綠得過你?啊!你是否是一個奇跡?你是否是一個謎?神奇的井岡山,我想你!”這樣一段看似簡單的發問,接下來便有這樣簡單如山歌式的應答:“再大的大山大不過你,再高的大山高不過你,再紅的大山紅不過你,再綠的大山綠不過你。啊!你永遠是一個奇跡,你永遠是一個謎,雄偉的井岡山,我愛你!”

  兩段歌詞,一問一答,“大”、“高”、“紅”、“綠”四個字,以實寫虛,虛實結合,傳遞出井岡神韻,寓意深遠。許多人聽後回味之餘,頻頻點首。

  

電視戲曲節目的走向——上海東方電視臺戲劇頻道張文龍談執導16省市元旦電視戲曲晚會的心得

  ▼無庸諱言,中國的電視戲曲節目,如同中國戲劇文化一樣,正處於低谷時期。各省市電視臺的戲曲節目,總體上呈現萎縮狀態。即使現在生存的戲劇欄目,大多數在各臺屬於“弱勢群體”。從業人員普遍青黃不接,戲曲節目的收視狀況,也大多不太理想。投資于戲曲節目的廣告明顯少於其它電視節目,這就導致了戲劇類電視節目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在這種基本情況下,一個“亮點”是十幾個省市電視臺聯辦的元旦戲曲晚會,經過七年的運作,已多次榮獲“星光獎”和“金鷹獎”,正在成為電視綜藝節目中的一個品牌。

  我作為這檔節目的第七任總導演,執導了2003年元旦戲曲晚會,在第17屆“星光獎”評選中,又榮獲戲曲節目地方組唯一的一等獎。在稍後的第21屆“金鷹獎”評選中,也獲得“優秀節目”獎。這臺晚會之所以比較成功,主要原因在於16個省市電視臺認真負責和團結合作的精神。這臺晚會劇種繁多,演員陣容強大,還有一個因素是編導組對所有節目都進行了認真地篩選,用創新的思維,對幾乎所有節目都進行了電視化、時尚化、大眾化的藝術處理。如其中一個小品《相女婿》,我們選擇了最鮮活的題材,去年年底上海的磁浮列車通車事件。12月31日那天上午發生的事件,到了晚上我們播放這檔晚會時,已經在小品中得到反映。另外,在小品中還把“人機對話”這種時尚的科技現象,也通過鏡頭有所展現。再如,越劇《十八相送》是全國戲迷都較熟悉的戲曲唱段,我們用最時尚的、年輕人樂於接受的“動漫”形式對其進行了藝術包裝,這在電視戲曲節目中尚屬首次。還有黃梅戲《七仙女下凡》,舞臺裝置人員花了大力氣,做了一個雲霧繚繞的雲臺,讓七仙女在這種朦朧的仙境中表演,加上對內容進行了符合時尚的改編,使這個老節目煥發了青春。最後是壓臺戲京歌《中國你往高處走》,我們用藝術體操、擊劍、疊羅漢等體育節目作伴舞,取得了較好的藝術效果。

  雖然這臺戲曲晚會已被公認為電視戲曲的品牌節目,但是,我們也不能不看到,這是一個大投入、大製作的節目,還沒有走向市場,也只能偶而為之,不能成為電視戲曲的主打節目。好在從第八屆開始,吉林電視臺已在進行市場化運作的嘗試,期待著吉林臺能取得成功,總結出有益的經驗。

  今後電視戲曲節目的走向如何?我認為前景不容樂觀。出路在於:政府和主管部門應加大對戲曲節目的扶植力度;從業人員也應該在戲曲節目市場化方面下大力氣。為了讓電視戲曲貼近大眾,貼近時代,貼近生活,如設立戲劇頻道,除了給電視戲曲一定的優惠政策外,從業人員是不是可以將中老年人群的保健、旅遊、維權、購物等節目與之有機的穿插,以增強這個頻道的“造血功能”。另外,電視戲曲音像製品的市場營銷也要放到重點研究的議事日程上來。

  

品牌欄目《走進大戲臺》的發展趨勢和打算——山西電視臺編導周愛玲談電視戲欄目的改革與創新

  ▼對於《走進大戲臺》,深化改革,落實“三貼近”,是戲曲品牌欄目發展的必由之路。實踐證明作為一個電視欄目,不可避免地要經歷介紹期、成長期、成熟期、飽和期和衰退期這樣幾個階段。而我們山西電視臺《走進大戲臺》欄目目前正處在成長期,版塊設置也要根據群眾需求和市場化運作的需要,還會有所變化。只有深化欄目改革,不斷求新求變,才能生存和發展。

  從山西省豐富的戲曲資源看,潛力極大。諸如右玉道情、神池道情、臨縣道情、羅羅腔、武鄉秧歌、上黨二黃、河東線腔、曲沃碗碗腔等幾十個小劇種,尚未在“大戲臺”露面。山西還有一多半的縣份、眾多的大中型企業和一大批旅遊景點,新興城鎮,我們還沒有去過,走完這些地方,至少也得五六年時間。我們還要繼續走,但不是一成不變的走下去。我們要在貼近性和參與性上下功夫,繼續創新,力求使我們的節目走出山西,走向全國,成為全國的知名品牌。

  當年我省的戲曲隨著晉商的出沒,在好多地方生根、開花、結果。張家口、包頭、呼和浩特,都曾是晉劇的第二故鄉。近年來,山西戲曲也隨著《走進大戲臺》走出娘子關,走向全國。

  ▼《走進大戲臺》戲曲欄目目前的經營狀況是勉強維持溫飽,還遠遠談不上達到小康。欄目負責人的主要精力仍是尋求客戶,維持運轉,還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到精心策劃與製作上。我們在今年的工作計劃中,列入了“少年專業選手大賽”和“少兒戲迷大賽”等等專項賽事,我們要廣開財路,增加創收辦法,協調好廣告客戶和節目設置,做好上、下游産品的相應開發和欄目的形象設計,以提升欄目的整體價值,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從而求得節目質量和經營創收上的整體突破,最大限度地增強欄目發展後勁。

  ▼《走進大戲臺》戲曲欄目走進的是社會生活的大戲臺,走進的是群眾藝術的大戲臺,它既是電視文藝演出的一種形態,其主要表現是把傳統晉劇等地方戲曲的藝術魅力展現出來;又是室外文藝演出的欄目形態,在廣闊的地域文化氛圍中展示專業和戲迷的風采;還是地域文化的藝術呈現。無論在鄉鎮還是廠礦,演出所到之處,古樸的民風撲面而來。我們更著意于從這種戲曲情境的營造中,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整個演出活動,使群眾性的大戲臺真正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陣地。然而要保持這樣一個高標準高要求,並達到市場化運作的成功,必須把《走進大戲臺》戲曲欄目辦成真正意義上的精品欄目,並盡力地延長她的成長期和成熟期,我們將為此進行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主審:洪民生

  編委:洪民生 宋培福 王 錄 奚明鈺曾文濟 趙明勳

  責編:趙明勳

  電話:(010)63956355

  電傳:(010)63955927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羊坊店路6號天洋商廈B座313室

  郵編:100038

(編輯:王一如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