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報

電視文藝信息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28日 20:00

  

第九期

  

中國廣播電視學會電視文藝研究會 2003年12月

  

電視文藝創新論壇專輯之三

  

領導講話要點

  中廣學會電視文藝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洪民生在首屆電視文藝創新論壇結束時的小結

  

專家點評節錄

  北京廣播電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朱羽君在首屆電視文藝創新論壇上的點評

  北京廣播電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高鑫在首屆電視文藝創新論壇上的點評

  北京廣播電視學院教授、系主任關琳在首屆電視文藝創新論壇上的點評

  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著名音樂家王世光在首屆電視文藝創新論壇上的點評

  中廣學會電視音樂研究會副會長、著名指揮家劉森在首屆電視文藝創新論壇上的點評

  中國廣播電視學會電視文藝研究會副會長王錄在首屆電視文藝創新論壇上的點評

  中國文化名城《相約梨園》2004年春節電視戲曲晚會錄製完成

  

中廣學會電視文藝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洪民生在首屆電視文藝創新論壇結束時的小結

  我聽了大家的發言和專家的點評很興奮,大家講得很精彩。創新的問題從理論到實踐,這個課題一直在我心裏碰撞。我想大家談的當中,有普遍性問題,特別是大家説的不僅是一般的對某個作品的評估,而且是一種啟示。

  因此建議作為電視人,最大的好處,要見多識廣,要多思、多想、多行。我們有好多領域還沒有開拓和探索,比如《時間》這個節目,我就想的很多,我也同意高鑫老師剛才講的,我們電視人怎麼去選擇題材。比如説我們給人家題字,孔子怎麼説的,老子怎麼説的,那麼電視怎麼説?比如説“和為貴”,你能不能作個電視片?“天道酬勤”,你能不能作出來,“勤”字是我們每個人最重要的一條,無論做什麼,沒有勤,出不來。這些題材都是帶哲理性的,也是電視形象的大難題,為什麼《唐詩》弄了好幾年,老弄不上去呢?沒找到切契合點。形象思維和意境思維不是完全統一的。形象找到了,意境沒把握好,我們好多片子都拍得太實了。一説房子,房子就出來;一説人,人就出來。《時間》給大家的啟示是,能不能把片子拍得空靈一點。空靈這兩個字看似有點太虛,需要實踐。我覺得電視在創新的道路上即有理論問題,更重要的是實踐問題。理論問題暫時沒有得到一致的説法,可以放一放。我始終認為有的問題到底是怎麼個結論不便於過早地下,但實踐現在是迫不及待的。我們擁有了這個時代最先進的手段,我一再強調電視是立體的,電視是什麼呢?電視是攪動我們人類最奇妙的東西,即攪動人類生活,又攪動人們的感情。因此,越想越神奇,我們的電視節目遠遠沒有達到理想的境地。因此,我想這次創新論壇只是一個小小的初探,希望大家再探。創新既是目標,又是手段,又是無窮盡地實踐,它沒有一個終點。創新也不在於大小,大到非常大的節目,小到每一幅畫面。我舉一個例子:千山藝術采風,寧波臺作了一個《禪思》,給我很大啟示,他用了禪院裏的幾個字,把鏡頭組接起來,給人以空靈的感覺。因此,這次創新論壇如果有所收穫,大家感到認同,一個是這次論壇我們用錄相都紀錄下來了,作為珍貴資料,將來把它整理一下;第二是打算出一本書;再一個就是考慮明年搞一次創新的創作實踐展播,不要搞大節目,搞小一點的。大家試試,五分鐘、三分鐘都行。大節目有資金的問題。

  另外,我在電視臺工作了好多年,深深了解電視節目的創新特別需要領導的支持,領導包括臺、局、部各級領導;還必需有一批有一定功底的編導,給他們一定的環境;再就是合作者的全力配合,這三者缺一不可。光有編導人員的積極性還不行。

  關於價值問題,我覺得作出一個好的節目,它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甚至人生價值,那應該是不太好衡量的。我們需要多方面的支持,社會的支持,求得電視新的發展。

  再就是這次論壇中談到的重視電視科技發展的問題,我們一定要很好地去認識它。我有四十多年的電視生涯,從開始到天安門轉播使用的“大炮”,還是從長春現借的,拍完了馬上再用火車運回去,一直髮展到現在。電視技術是融匯了電視創新的重要手段。因此希望大家再好好地理解一次電視。電視不僅有聲音和畫面,它是多種語言的結合體。照相機不就是靠光圈、焦距、速度等幾個元素,玩出多少花樣來。我們電視不是比照相機先進多了。總之,通過組接、雜交把很多東西融合在一起,可以把電視節目搞得非常精彩。精彩的標誌,一個能使節目保留下來,一個能有很好的受眾,一個有很好的社會價值,同時也就有了經濟價值。我計算了一下,大家這幾年搞的小節目,大概積存了五百多個,絕大多數都可以保留下來,過幾年都可以播的。創新不可能要求一口吃個大胖子,要從小作品做起,哪怕是點點滴滴,大的“文章”大家一起來譜寫。我這個小結不作展開講了,大家都講得那麼好。

  我只是想,創新是我們人類享受更好的電視生活的滋養品,電視把我們的生活質量提升了一步。因此作為電視文藝工作者,大家要挺起腰桿,勤為上。希望大家都有所收穫,爭取明年實踐一下,如果有可能的話,再搞一次論壇,不管有多少人參加,我們還要論,論它幾年。能不能把我們電視文藝這塊“藍天”更鮮亮起來,電視有很大的創作空間、表現空間,讓我們大家一起去想,一起去做。

  

北京廣播電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朱羽君在首屆電視文藝創新論壇上點評節錄

  “新技術帶來新的思維方式,電視藝術也是同樣,要用新的想象力,去和新的技術相結合,找到一種新的表達情感的方式。這實際上到現在,新聞領域裏創新沒有停。你們可能是覺得太新聞式,這是很自然的事。實際上我們在走一個深刻地從形式到內容的變化。在文藝方面,這方面的進步主要表現在一個是廣告、一個是片頭,一個是MTV。而到我們電視文藝,就來得稍微緩慢一些。這裡有很多的原因,大概有技術手段的原因,還有經濟的原因,另外還有很多其它原因。

  其實並不是我們沒有這方面的條件,而是我們沒有這方面的思維。我舉幾個例子,很多新的手段實際上都是一種尋找技術可能性的結果。

  最早發現‘停機再拍’是很偶然的,他們在拍火車站時,沒有支撐的三腳架,結果停下來。再拍時有人了,結果放映時,出現了一種魔術式的效果,結果就把這種‘停機再拍’當成一個藝術手法。

  最早的時候人們並沒有用‘慢動作’,並沒有把‘慢動作’做為一種表現的手法,是在偶然編輯的過程中間在慢放時,剪片子時慢放的時候有抒情的意味,於是就把‘慢動作’做為一種藝術手法。

  再如,剛開始時人們並沒有把‘漸隱漸顯’當作電視藝術的手法。但是在剪輯過程中,由於洗印的問題,但在連續放映時發現了白色的過渡或黑色的過渡,卻有時間上和情緒上逾越的味道,他們又把它定為藝術的表現方法,叫‘漸隱漸顯’,或‘疊畫’。

  所以説,不是沒有手法,而是很多的手法,去作為用來表現藝術的情感的時候,它是需要有一種悟性和智慧。比如説,我們很多人都用過‘慢動作’,但是到現在為止,把‘慢動作’注入到一種形式元素時,沒有一個作品給我的感動超過《牽手》,最早的台灣一首歌,蘇芮唱的。‘慢動作’是一种太簡單的形式,但是《牽手》的運用,把一個技術手段進行了結構的編碼,而且跟它的情感的呼應非常地貼切。所以它的‘慢動作’具有了形式的意義,變成了這個節目的形式感。我們現在運用技術,也應該有這種精神。比如上一屆展評,技術和情感結合,技術和韻律運用得比較好的一部片子叫《天鵝之旅》,它運用了‘抽針’技術。‘抽針’技術有的人突然來一下,象抽瘋一樣,讓人感到很不舒服。但是真正用到跟自己的音樂、情感表現得非常好的合一的時候, 那就是一種藝術創作,就是一種創新。《天鵝之旅》有一段表現天鵝起飛時,運用了‘抽針’技術,使畫面的節奏和音樂節奏完全地吻合,天鵝就像打著一種節拍一樣,使得那一個段落令人過目不忘。

  “再比如説,誰把彩色跟他自己節目運用得最好的,在我們的創作裏是瀋陽臺的《青天一縷霞》,他那個節目拍得很美,就是重新結構了色彩。因此,片中的那兩朵雲,就像兩個靈魂一樣,能按照他的要求進行飛翔。而且能按照他的要求,把青天的白鶴和白雲組織得非常有節律,這就叫創新思維,技術和你要的情感,和你的主題非常吻合時,而是比較有意識做得比較極端時,或者比較突出時,你就得到了一種新的形式。你就會得到一種新的東西,你就會闖出一條路子。在這方面,不在技術本身的高低怎麼樣,就在於你是不是非常用心去創作。比如説現在的‘摳像’、‘疊畫’,不是説沒有用,而是沒有很好地創新。因為你用了新技術,不一定就是很好地創新,它還有兩個條件:第一要符合你的內容;第二要適合你的抒情,適合你情感的韻律,適合你心靈的律動。這個時候,在藝術上就跟新聞一樣,它是為了增加信息量,而你們是找到了一種情感外化的形式,而且是非常獨特的形式。在這方面,我覺得創作思維裏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為自己的情感尋找新的載體,向新的技術要新的形式,向新的技術要新的創作空間,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創作思維。”

  

北京廣播電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高鑫在首屆電視文藝創新論壇上點評節錄

  “我原來也認為電視的主要功能是傳播,信息的傳播。但是經過這些年來,電視人的實踐證明,電視不僅有傳播功能,而且有更重要的功能就是創作功能。正因為電視有創作功能,才有電視藝術的産生。電視藝術從創作功能上來講,起碼有四大創作功能。

  第一是鏡頭創作功能。鏡頭是電視人搞創作的手段,不同的鏡頭傳遞不同的信息,不同的鏡頭表達不同的情感,不同的鏡頭表現不同的意境。鏡頭本身有無限創作的潛能。昨天看了一些片子,都是大家用鏡頭進行創作,創作出跟其它傳統藝術不同的新的藝術形式。

  第二是編輯功能。也就是電影講的蒙太奇,也就是電視人講的編輯。從昨天看的片子裏,我覺得大家在編輯手段上,在運用編輯語言上,都創造出一種新的電視藝術形態,應該説很成熟了。

  第三是電子手段。電子手段同樣為電視人的創作蘊藏著巨大的潛能。現在大家每天都在用電子手段進行全新的電視藝術創作,這一點與傳統的藝術不同。

  第四是對其它傳統藝術的吸納。文學的、戲劇的、電影的、美術的、音樂的、繪畫的、攝影的,統統可以吸納過來,變成我們自己的手段。

  作為電視文藝創作者,如何努力去開掘電視藝術的創作潛能?這種開掘是無止境的,而且創作的天地是無限廣闊的,你有多大本事都可以施展。在這種前提下,提出了電視文藝創新的問題,它首先是一種創造,才有創新。如果不是創造,僅僅是把人家的東西拿來傳播,就很難説是一種藝術了。

  “我非常高興地聽到大家講了許多新的觀點,比如説‘意象論’。這是我們電視人提出來的,我覺得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意就是意念,象就是象徵。通過某些象徵性的手法表達創作 中的某些思想意念。《大樹》的象徵、《時間》的符號,雖然都不是直接用語言,卻都能傳遞信息,都可表達情感,而且創作者都具備了審美價值選擇的功力。為什麼要用這些象徵性的東西呢?就是要給觀眾開闢更廣闊的聯想和想象的空間。意象性的東西要空靈點。對意境的營造不要搞得太實、太死、太真。創作者的思想表達要朦朧一點,在情感的表達上,不要搞得太直、太白、太露。這是我們這幾年一直要克服的東西。現在大家找到了一個‘意象論’,就會使我們今後創作的思想意念更空靈、更朦朧。

  “ 再就是白志群提出的‘簡約論’,大家看了她的電視舞蹈《扇舞丹青》,她講:‘我就是追求於簡單、乾淨’。我覺得這也是藝術上的一個很重要的理論。不要把畫面塞得很滿。什麼信息恨不得都要傳遞給觀眾。只有簡約的東西,才能給觀眾開拓更廣闊的聯想和想象的空間。

  “中央臺崔亞楠重點講技術。雖然我不懂技術,也是我長期的主張。我的思考道理很簡單,邏輯關係也很簡單。什麼是電視?電視是在電視技術武裝成長起來的一種新的藝術形態。在電子技術的武裝之下,産生的全新的藝術形態。因此,在理論界一般認為,當技術介入到藝術之後,所産生的藝術形態,叫做‘後藝術’。目前,技術介入藝術,産生的一個是電影,一個是電視,一個是網絡,網絡藝術是數字藝術。所以,我覺得如果沒有電子技術,也就沒有電視藝術可談。實際上,電視藝術就是在電子技術武裝之下出現的一種藝術樣式。電子技術也是我們電視人進入高科技時代,大量運用的非常重要的創作手段。而電子技術可以産生人們過去用常軌手段不可能産生的全新的藝術境界,使得當代人從全新的角度、全新的領域去審視過去從來沒有看到過的藝術境界和産生的那種藝術感受。因此,調動電子技術手段就成了我們電視人非常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

  

北京廣播電視學院教授、系主任關琳在首屆電視文藝創新論壇上點評節錄

  “在大量的創新現象出現的時候,有意識地去總結,去尋找創新的規律和科學的辦法。比如説,關於這方面的書籍可能很多,我在網上查,關於創新一共202條,可能有190條都是關於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知識創新等等。關於藝術創新或與藝術有關的東西只能找到3、4篇。本來在某種程度上,藝術跟創新幾乎可以説是同一語,如藝術沒有創新,就沒有生命力,就沒有生存的價值。現在反過頭來,在藝術創新上,倡導和呼籲在方法和手段上與技術、管理創新有相當差距的。我們在藝術創新上,可以説做得相當好,但是我們在總結上有一點落了後。

  “創新與創優的問題。我們很多創新,一些創意,好的念頭最後出來,往往是作品的成功點;但是這個創新的作品不一定是非常完美的,往往帶有各種各樣的缺欠和缺憾。但是這種創新的作品追求的最高目標,一定是完美的,是精品。但是很多人以創新為理由去原諒自己作品的粗糙,這是一種很遺憾的事。有的作品他的所有想法特別地好,但是在演釋出來這個過程中,由於資金的問題,由於技術手段的問題,由於合作者理解程度的問題,總而言之,他的想法變形了,最後沒有取得預想的效果。或者説,這個創新是非常好,但是最後的結果,因為是創新的作品,它在製作過程中沒有追求精品創優的藝術效果,結果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但是我也看到了有好幾個作品在創新的基礎較好達到了創優的目標。比如説《時間》、《扇舞丹青》、《掌上乾坤》等等,都是在追求創新的基礎上去追求創優效果的。創新與創優達到了統一。創新與創優,一個是基礎,一個是結果。現在我們往往重視創新,而忽略創優。我覺得在提倡創新的同時,應該去面對這一較為遺憾的問題。

  “創新和模式問題。模式是創新最大的敵人,創新如果有模式的形式,我們就要去打破它,打破它是我們創新最終的目的。但創新的作品一旦被認可,它就很可能又被模倣和複製,形成新的模式,不斷創新,不斷循環。一個好的東西被模倣,被複製,這是發展的一個的階段,發展的進程。但是如果我們創新作品出來,沒有被認可,被遺忘掉了,不會再有人去模倣,去複製,那並不是一種好的結果。這種沒有影響的創新可能在學術研究上關注它,但是在傳媒領域裏它等於零。”

  

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著名音樂家王世光在首屆電視文藝創論壇上點評節錄

  “從某一個角度來講,技術就代表你的風格,代表你的文化含金量,代表你作品的質量。只有注重這方面的磨練,你才能克服掉一些浮躁的心態,你才能夠提升你自己的視野,去關注你周圍究竟出現了什麼東西,人家是怎麼出來的。把你的心集中到創作上去。 這個技術才是你自己運作當中的根本。你的一分一秒都是靠這個東西來鋪墊、展開,作為一個過渡,來向前推進。因此,對於技術的駕馭,我指的是屬於電視技術光電設備之外的技術的駕馭。特別是自己不能脫離自己的創作,不能停止自己的創作,老得去幹。只有這樣,你的創作才不會是一種浮躁,不是偶然地心血來潮。

  “創新不是胡來。不是我們沒事幹了,到自助餐館要一杯咖啡,不加糖、不加奶,我弄點胡椒面,加點辣椒油試試,那不行。這是屬於胡思亂想,玩巧玩妙,都不成。我們真是有創新意識,那要有自己駕馭自己所幹的這個行業技術上的功能,這是永無止境的磨練。

  “非常高興的是,我看了許多各位作的片子,我覺得都作得不錯,我列舉三個片子,這三個片子不是頂點。一個是以新疆為背景的音樂風情片《在那遙遠的地方》。我想説,它打破了一首歌曲從頭至尾MTV的形式,編導用歌曲與歌曲的組接來體現自己主觀的創作慾望。雖然這兩首歌不是她創作的,作為電視節目來講,這種組接的方法就是一種提升。這種組接的方法不單是用一個地域的特點,古今中外都可以。延伸説來,可以把中國的古箏和外國的管風琴組接,可以把崑曲和西洋歌劇組合起來,可以把歌劇《圖蘭朵》中主人公死掉的音樂接上中國的《二泉映月》。這種組接會給我們開闢了一個新的空間。第二個片子是《時間》,它用了比較現代的音樂節奏。我覺得還可以給你一個主動性,就是你可以在它的連貫的音樂當中,根據鏡頭意境的需要和對比,突然之間把音樂掐斷,假如它休止兩拍,你讓它休止六拍,然後出現你的黑白字幕。畫面重現時,音樂再起。作為電視綜合藝術,我覺得編導有這樣處理的權力。第三個是《鐵打人生》,我很喜歡這部片子,小提琴曲選得也很好,我也很喜歡。音樂即有襯托,又有對比,苦難的人生和抒情的音樂的對比。但是,也可以有別的選擇。我一邊看,一邊想到的音樂是什麼呢?是威爾弟的歌劇《遊吟武士》裏面有一首《鐵砧之歌》,如用那首合唱曲,也可能會取得更好的藝術效果。總之,我覺得最好的音樂還是《國際歌》。歌中唱道,從來就沒有神仙皇帝,也沒有什麼救世主,要解放人類全靠我們自己。要創作出更多更好的電視文藝節目也是這樣,全靠我們自己。”

  

中廣學會電視音樂研究會副會長、著名指揮家劉森在首屆電視文藝創新論壇上點評節錄

  “這次我看了很多具有個性很強的作品,具有很強的表能力的作品,看到了各位的創作靈感以及靈感産生了燦爛的火花,這是以前我所沒有看到的,至少沒有這麼濃。我在第一天,看到很多好節目,我只説我的感受。我看到電視詩《時間》,這個節目給了我很大的震動,我認為我應該重新認識時間。因為認識了時間,我才認識了生命。我認為那是一部有思想、有哲理、有追求的詩篇。這個片子給我很強烈的感覺,片子裏有哲學。我認為現代全新的設備,全新的技術在不斷前進。現在人們對我們的電視不太滿意了,提的意見更多的是在內容上,也就是説節目跟他們的關係。我想在重視節目的技巧的同時,更應該多重視內容、重視思想、重視哲理。尤其是搞思想性強一點作品的編導,還是應該學一點哲學。學習一點客觀決定主觀的哲學。我想説,沒技術,沒有技巧,何存藝術;沒有思想,沒有內容,沒有管理,何有藝術;沒有情感表示,沒有純樸的心、純潔的心在你的節目裏展現,何有藝術;沒有色彩空間,沒有環境,沒有生命和智慧,沒有歷史,沒有現在,沒有未來的感覺,甚至沒有日月天地,沒有大自然,怎麼能更好地表現這個時代?”

  

中國廣播電視學會電視文藝研究會副會長王錄在首屆電視文藝創新論壇上的點評節錄

  “我覺得有幾句話首先要講,就是我發言的基本觀點:

  一是我認為創新沒有十分準確的定義,儘管字典上有這個詞。

  二是創新沒有一個共同的模式。不管是過去的大師也好,還是青出於藍勝於藍的後起之秀也好,找不出一模一樣的創新。

  三是創新沒有一個相同的傳播效果。同樣一個節目,可能獲大獎,大家公認為精品,但是一個人一個看法。

  四是創新沒有一個完整的週期,都是一個過程。

  五是創新者和對創新作品的審美者,不可能有完全一致的共同期待。

  六是藝術創新的目的,就是為了使藝術本體內在的特性充分展示出來,將其所有的“閃光點”和魅力都儘量多地展示出來。

  七是藝術創新是一個漸進的長遠過程,而沒有終極的結果。

  “下面我再講幾個小問題:

  一是創新要經過幾個必要的階段。一是探索階段。找些朋友和專家論證,對創新想法到底有多大的可行性,從理論上能不能立住腳,從實踐上有沒有可操作性。

  二是中試階段,經過論證,認為有可能性,做出一個模子毛坯,進行檢查。如‘人藝’、‘中戲’的小劇場上演的劇目,在正式公演之前,先實驗性演出,聽聽觀眾的反映。

  三是“亮相”階段,觀察創新的實際效果。一部電視作品通過受眾的反映,如現在播出之前的打分測試;或先在社會上發行光盤,在系統閉路電視上播放。

  四是經過小規模實驗之後,擴大到公眾傳媒播出階段,檢驗作品創新結果。

  五是反饋階段,播出後大家看了對你們創新是不是真正的認可。

  “其次,創新雖然是一個週而复始的過程,但是卻是個呈螺旋型不斷上升的過程,不是在走下坡路。而上升階段每次往返都會給創作者增加新的創作靈感,使他的創新點不斷地豐富,使他的創作手段不斷地完善,進而也使他的作品不斷地完美。

  “第三,創新的幾個基本要素:第一個要素是必須有創新的環境和氛圍。我認為這個非常重要。沒有環境和氛圍,人們不可能往那裏去想,認為創新沒用,沒人理採我呀,甚至很可能認為我在胡鬧,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搞出來的東西,很可能被打入‘冷宮’。第二個要素是要有創新的衝動。有了環境和氛圍,但是‘傻腦瓜’,想不到創新的東西,拿不出新的主義,自然也搞不出新的東西來。第三個要素要有新技術設備,硬體和軟體的結合。電視非常強調技術設備。因為電視同其它媒體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對科學技術的依賴。如果沒有先進科學技術支撐著電視這片天地,我覺得電視不可能像現在這樣受歡迎。第四個要素是創新的手法。創新的手法各有所議,‘各莊有各莊的高招’。對各種要素的重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重組方法。第五個要素是對創新效果目標的檢驗和檢驗的手段。前邊的都是一個過程,最後到底達到一個什麼效果,必須有一個先進的檢驗的方法,才能對創新活動給予一個比較客觀公正的評價。”

  

中國文化名城《相約梨園》2004年春節電視戲曲晚會錄製完成

  由電視文藝(戲曲)研究會主辦、洛陽電視臺承辦、石家莊電視臺協辦的中國文化名城《相約梨園》2004年春節電視戲曲晚會已于12月6日在河南洛陽錄製完成,2004年春節期間和廣大觀眾見面。

  這臺晚會節目精彩,劇種繁多,陣容強大,特色濃郁,既弘揚了民族文化,又突出了傳統的戲曲藝術,充分發揮了聯合優勢。

  上海東方、西安、吉林、綿陽、唐山、邯鄲、南陽等十四個電視臺聯辦了這臺晚會。

  主審:洪民生

  編委:洪民生 宋培福 王錄 奚明鈺 曾文濟 趙明勳

  責編:趙明勳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羊坊店路6號天洋商廈B座313室

  電話:(010)63956355

  電傳:(010)63955927

  郵編:100038

(編輯:王一如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