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報

電視文藝信息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28日 19:49

  

第七期

  

中國廣播電視學會電視文藝研究會 2003年11月

  電視文藝創新論壇專輯之一

  首屆電視文藝創新論壇在重慶舉行

  中廣學會電視文藝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洪民生

  在首屆電視文藝創新論壇上的講話要點

  歸真返璞《韓江潮》——謝亞平談對電視音樂創作的重新認識

  從《有軌電車奏鳴曲》到《大樹》的創作——王永福談電視意象的營造與創新

  文學和音樂是心靈的家鄉——顧俊傑談電視詩《時間》的音樂選擇與運用

  電視音樂《山鄉情》的創作與拍攝——孫建民談“異”與音樂電視的實踐

  創新理念要靠技術來支撐——崔亞楠談電視文藝創新應重視技術製作

  關於電視片的聲音結構——楊青青談電視藝術片《遠去的號子》音樂音響創作

  固本求新,穩中求變——蔣愈紅談創新是《梨園春》永恒的追求

  《電視文藝創新論文集》前期編輯工作即將著手進行

  

首屆電視文藝創新論壇在重慶舉行

  2003年10月16日至17日,在山城重慶召開了首屆電視文藝創新論壇。第五屆百家電視臺電視文藝節目獎及首屆電視音樂音響獎頒獎活動的大部分代表出席了論壇。謝亞平,顧俊傑、崔亞楠、張亞嶺、孫建民、楊青青、蔣愈紅、王國平、龍吟鳳、王永福、白志群、李曉玉、張文龍、任丹生、田信國、周愛玲等16名代表在論壇上發言。

  北京廣播電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高鑫,朱羽君;北廣影視藝術學院系主任、教授關琳;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著名音樂家王世光,中國輕音樂學會主席、著名作曲家張丕基,中廣學會電視音樂研究會副主席、著名指揮藝術家劉森,以及電視文研會副會長王錄先後在論壇上就電視文藝創新和展示的《遠去的號子》、《大樹》、《在那遙遠的地方》、《時間》、《扇舞丹麥》、《鐵打人生》等部分節目進行點評和論述。電視文藝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洪民生在論壇開始和結束時都作了講話,副秘書長奚明鈺主持了論壇。在論壇上發言的代表和專家點評,從理論到實踐,一致認為:創新就是棄舊揚新;創新就是超越,超越別人,更要超越自己;創新就是融合,把古今中外一切好的東西拿來,為我所用;創新就是繼承,吸收傳統和時代華彩,創造民族精品;創新就是發展,與時俱進,不斷更新。

  

中廣學會電視文藝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洪民生在首屆電視文藝創新(重慶)論壇講話要點

  第一、電視文藝創新的必要性。我們是電視人,提升電視,做好電視節目是我們的天職。電視已經發展近半個世紀,在世界性電視潮流中,無論它的廣度和深度,中國都是姣姣者。但是,由於社會發展快,改革力度大,總想更快更高,電視人造成很大的心裏壓力,浮躁心態嚴重的侵蝕到電視。打打鬧鬧成了時尚,往好裏説,多姿多采,很活躍。實際上很少有人真正在練內功。要做好節目,包括創意策劃,題材選擇,結構按排,電視特點的發揮把電視語言運用得更精彩。今天我們坐下來,用電視本體,用電視創新的理念研究節目,為的是下一步怎樣做出更精彩的節目來面對觀眾。通過這幾年實踐,這種冷思考很有必要。用創新思維去做節目,展示我們節目的文學性、音樂性、時代性、綜合性,給觀眾耳目一新。

  第二、電視文藝創新論壇論什麼,什麼是創新?電視創新集中表現在觀念思維上的突破,在創意策劃上,題材內容上,形式包裝上,善於學習吸收,善於融合。我們曾經用不規範的説法,提出“四不像”。多種藝術的雜交,在節奏時空上,用電視手段的多種語言,使節目做得更精彩。

  從大的方面講,比如我們看到悉尼奧運會開幕式的轉播,世界十大城市的展示;這次張藝謀關於2008年奧運會會徽“中國印”的展示,給人耳目一新。從構思、設計、音樂、畫面形象,融合了多種元素。還有最近中央電視臺用22訊道在播出奧運會會徽展示的晚會,利用先進技術也有突破。

  從小的方面看,這幾年我們通過每次展評、培訓、組織異地采風、操作文化名城系列,提倡不拘一格的創新,出現一批優秀編導,出現一批好的節目,具有很好的開拓精神。比如中央臺作的一個節目叫《扇舞丹青》,編導白志群把舞蹈電視化了。還有像謝亞平的《鄉思》到最近的《韓江潮》;王永福的《無軌電車奏嗚曲》到最近的《大樹》、《戲鼓》;廣播藝術團的《鼓店》;浙江臺的電視詩《時間》、電視散文《西湖四季》;昆明臺李曉玉的《怒江人》到最近的《打歌》;浙江臺的電視文學《記憶中的少女》到遼寧臺的《心情往事》、溫州臺的《永遠的廊橋》;異地采風中山東臺的《遠去的號子》、湖北臺的《草原組詩》、烏魯木齊臺的《在那遙遠的地方》;文化名城系列天津臺的《海河情韻》等等,這些節目的出現,張揚了我們創新的思路。

  第三、這次論壇的開法。這是一次償試,不是趕時髦,而是一次實彈演習。用各臺編導們豐富的實踐,提出理性思考。或許過去沒有刻意想創新、想突破,但多年的實踐,長期積累,出現了許多“亮點”。我們提倡探索,這次還請了多位專家,都是著名行家,讓他們作評點。通過相互碰撞,一定會出現更亮的“火花”,對今後的實踐會更有益處,希望大家珍惜這次機會。

  

歸真返璞《韓江潮》——石家莊電視臺謝亞平談對電視音樂創作的重新認識

  ▼《韓江潮》在內容設置上較全面的汲取了潮州民間藝術的精華。如何將不同品種、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節目有機的串聯在一起,使之像一個完整的雕塑作品,立體的呈現給觀眾,藝術的包裝和設計相當重要。

  ▼《韓江潮》首先將全部內容分為四個樂章,在各個樂章的段落中,分別採用了潮州歌冊、童謠和專家談等形式來展現。“歌冊”是潮州歷史上的一種説唱形式,在潮州流傳至今,深受當地群從喜愛,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歌冊的演唱充滿音樂空間中的遐想,能夠給人以優美的享受。作品的開篇,我們使用歌冊的吟唱與汩汩的流水聲相伴,形成一幅意境悠遠的畫卷。

  ▼專家談是作品《韓江潮》的重要內容,它既是段落內容的鋪墊,也是用以增加作品的文學性,加大背景信息量的包裝手段。訪談內容包括歷史、傳説、藝術,它是每個樂章的導論,它能使觀眾對節目的理解更加透徹和完美。

  

從《有軌電車奏嗚曲》到《大樹》——大連電視臺王永福談電視意象的營造與創新

  ▼作為審美範疇的“意象”,來源於創作者對生活的細緻觀察與深刻感悟。創作者通過對意象的營造寄寓情思,感染觀眾;觀眾通過對意象的欣賞領悟主題,宣泄情感。雙向交流的樞紐正是“意象”。

  ▼所謂“藝術創新”,我認為創作手法的創新,是創作理念的更新。意像是創作理念與創作手法共同孕育的結晶,自然為創作者提供創新的空間。在我的幾部電視藝術片中,我都是通過營造意象來渲染氣氛,傳遞感情,表現主題。例如《有軌電車奏嗚曲》中的有軌電車 ,以及老者和少女;又如《圖瓦老人》中楚吾爾的笛聲、《大樹》中的樹木、《戲鼓》中的鑼鼓。這些雖然都是尋常事物,但通過藝術的加工將其提練為高度凝練的藝術符號,蘊涵著巨大的藝術容量,作品的新意也正在於此。

  ▼一部電視藝術片要使觀眾留下過目難忘的深刻印象,必須要營造一個與眾不同的意象符號,這就要求在構思時出新,即視角新、手法新、理念新。例如《有軌電車奏鳴曲》是為大連建市100週年而製作的,一座城市,百年曆史,可以表現的題材非常之多。如何將大連的百年史凝縮在短短的一部片子裏,的確讓我傷透了腦筋。經過反復思考,我選定了有軌電車這一特定符號。有軌電車是大連歷史的見證,它穿過迷蒙的時間隧道駛向未來。於是,在這部作品裏,有軌電車便成為寓意十分深刻的意象,它不僅讓觀眾回憶起歷史的滄桑,更讓人體會到大連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

  ▼大樹是自然界十分普通的物象,作為《大樹》中的主角,必須要賦予它厚重的人文內涵,以弘揚大樹的精神。例如在片子的開頭,採用大全景鏡頭,曠野、山谷、河流、森林,場面宏大。音樂則選用弦樂合奏,旋律舒展而深沉,有力地烘托了空曠遼遠的意境。接著,在樹林的背景下推出字幕“樹是自然界的仁者”。鏡頭語言、音樂語言、文字語言交織在一起,渾然天成,顯得大氣磅薄,很好地突出了大樹的形象。

  

文學和音樂是心靈的家鄉——浙江電視臺顧俊傑談電視詩《時間》的音樂選擇與運用

  ▼在電視畫面的鋪展與行進中,無非有三個節奏支點可以讓我們利用,一是語言節奏支點、二是心理節奏支點、三是音樂節奏支點。也就是説當我們在剪輯所拍攝的畫面素材時,剪輯的進出點選擇的是第三個節奏支點,即音樂節奏支點,讓音樂作為節奏支點,能使我們施展的天地更開闊,進而讓音樂承載情緒、讓音樂拓展空間、讓音樂把握節奏、讓音樂喚醒受眾。一句話,讓音樂托起整首詩歌,讓音樂撐起這一首詩要表述的天空。

  ▼電視詩歌是可以朗誦的,但朗誦在電視詩歌表達上的最大缺點是:阻礙了畫面的鋪展。電視的最大個性是——畫面語言是它的最大化語言,我們經常説的:少一些解説,讓畫面説話,就是這個道理。當一段富涵哲理,深邃雋永的詩句在幾秒鐘內被朗誦過去以後,畫面的表述空間幾乎已不存在。這種畫面表述空間的跼踀,恰恰扼制了用畫面説話的電視最大屬性,最終導致“畫面”講述為零。作為以視聽為依託的電視藝術來説,只保留了“聽”而忽略了“視”,這樣的電視藝術是不完整且沒有生命力的。那麼,當我們放棄朗誦而用音樂來做我們電視詩歌的節奏支點後,我發現,我們的講述空間更大了也更自由了。對一句詩的畫面解讀不再被停留在那短短的幾秒鐘之內,而是十幾秒,甚至是幾十秒,可以用我們的畫面極盡能事地去渲染詩歌、鋪陳詩歌、講述詩歌。當然,這就給我們提出了如何正確地選擇音樂、把握音樂、用好音樂的更高要求。

  ▼在電視詩《時間》的音樂選擇上,我結合詩歌本身的特有氣質,選擇了一段極富情感與衝擊力的音樂,讓音樂成為這首詩的遊魂,不斷地游動在詩的字裏行間,其終極目的是,撞擊受眾日益麻木的收視神經,震懾視聽,喚醒受眾,以應付收視傳播中的技術衰減與視覺疲勞。加強傳播性兼顧欣賞趣味,在果斷的畫面剪輯與音樂節奏的雙重轟擊下,提升時代特徵,刺激對文學的麻木,拒絕平淡。

  

電視音樂《山鄉情》的創作與拍攝——撫順電視臺孫健民談求“異”與音樂電視的實踐

  ▼最初,在創意階段,一共設計十幾個情節故事,我們從中選出四段情節。就是現在片中的四個故事。第一個是:進山放牛,烏雲蓋天,老隊長趕來給知青送雨布;二是男知青到河邊洗衣服,村姑幫他洗衣服;三是知青生病,老隊長探望,派車送知青到縣醫院;四是田間勞動,村姑為知青挑破血泡,解除勞作中的痛苦。

  ▼經過再三考慮後,最後的決定,還是將四個故事情節放在歌曲的前面,當然,還不敢肯定觀眾是否買賬?這樣就形成了情節和歌曲分割單擺的局面。這種結構我認為合情的理由是:情節故事、歌曲各自保持獨立完整。音樂的創作更為靈活,它為故事情節部分提供了更為廣泛的音樂創作空間,這對下一步的創作至關重要。就音樂電視的本體來講,我個人認為這絕對是一個有價值的探索方向和領域。

  ▼無論成功也好,失敗也好,一切新東西,首先是求“異”的,沒有異,就無所謂新,電影大師伊朗導演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説過一句話:“所有的理論你都要學習,而學習的目的是如何不使用他們。”這位大師一針見血地道出了一條真理,在藝術創作中,對現有的陳規陋習,敢於説不。所以他的電影敘述語言是鮮活的,視點是新奇的,他導演的電影受到世人的喜受,屢屢在國際上得獎。

  ▼但是,創新求“異”是相對存同基礎上的求“異”,求“異”的度還要審時度勢把握適當。因此,出新必須還要遵守一定的法則。所以我用了一個“求異存同”的詞,不知準確與否?我想説明什麼呢?我把“異”暫且為自由,把“同”暫且為規矩。這裡我引蘇東坡在《書吳道子畫後》中講的一句話:“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用他的話來説,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用現在的話來説,就是:自由是以規律性的認識為基礎,在藝術規律的容許之下,創造力有充分的自由活動。這正是蘇軾所一再聲明的,作文該像“行雲流水”或“泉源涌地”那樣的自在活潑。如果,我們在藝術創作上,邁不開腳步,缺乏求“異”的思考,怕于失敗,仍然習慣於墨守成規,説人家已説過的話,沒有新的意境,沒有新的藝術手法,必然落入前人的窠臼。

  

創新的理念要靠技術來支撐——中央電視崔亞楠談電視文藝創新應重視技術製作

  ▼我們在座的大部分是領導和掌握一定權力的,我想我們面對創新的時候,我們手底下的人要創新時,我們能不能認可?這是一非常重要的問題。也許這個好東西出現了,你大概認為它不是好東西,你可能認為他是“不著調”。就象當年洪臺長提出“四不像”的問題,多少人認為是胡扯。但是事實證明,電視就是”四不像“。我認為包括聲音系統,畫面系統,所有這一切,你能不能讓這這些好作品在我們手裏出現,要有一個認識的過程。

  ▼我記得去年在中國詩歌的一次會議上,雷抒雁同志説,當年朦朧詩派出現時,有一批作品被壓掉了。有人説這是什麼詩,這哪叫詩?破壞中國傳統意識,非主流的東西都出現了。可是後來朦朧詩卻成了中國詩歌的一大支柱。雷抒雁説,現在我們成了中國作協的負責人,這些詩我們也讀不懂了。所以他跟與會所有領導説,我們是含著眼淚成長的,能不能讓我們的下一代不含著眼淚,高高興興把自己的創作情感抒發出來。

  ▼通過我這幾年的感受,我為什麼強調要有一個綜合性思考,離開這個綜合性思考,再沒有技術製作手段來支撐,根本無法談到創新。

  ▼我今年有幸參加建臺45週年文藝晚會的籌備,臺領導要求在晚會的樣式上有所創新。我和冼平導演帶著這樣一種理念進行思考和創作。因為種種原因,晚會沒有出臺,但是我們確立了一種信念,就是當你真正把創新問題提出來,擺到實施手段上來時,真正的難點在於細節的積累。離開了細節,一切一切都是空的。你的所有鏡頭語言、視覺語言、邏輯語言都是在那裏浮躁。

  ▼作為一個電視人,你的理念和創新思維,靠什麼來支撐?這幾年的經驗和教訓,深深地告訴我,你要去掌握技術。不掌握技術,不了解全國乃至世界電視製作技術發展到什麼程度,怎麼可能拿出一流的東西來。拿不出東西來,你就是弱智。

  

關於電視片的聲音結構——山東電視臺楊青青談電視藝術片《遠去的號子》的音樂音響創作

  ▼説到結構,在這部片子裏,我用了六組聲音蒙太奇的結構著重表現了畫面蒙太奇地運用,採用了40多種畫內畫外的聲音元素做為敘事手段,這些不同時期具有時代特色的聲音元素,猶如一首交響詩中的不同樂器與聲部,它們有的是現場採錄的,有的是“做“出來的,既源於生活,又不囿于生活,有著時代的代表性、典型性和濃縮性,好比一首“交響音畫”。我以此來增加片子的表現層次和深度,使得這部10’的片子不用一句解説詞就可以向觀眾表述清楚。用三首不同時期碼頭工人的裝卸號子和一位105歲的老碼頭工人的妻子的同期聲貫穿全片,老人是百年碼頭的見證人,她的支言片語是生活中的經典,與三首號子相呼應,折射出了大連港乃至整個中華民族在20世紀經歷的苦難與榮耀、黑暗與光明、動蕩與和平、破壞與建設、生存與發展的百年滄桑。用三首不同時期碼頭工人的號子來貫穿大連港的百年曆史,用對百歲老人的採訪來象徵生命、家族、港口、祖國的發展與希望,以聲音作為突破口,用三首號子作為支撐點,用豐富的聲音元素來濃縮和表現歷史,是這位編導的聰明之舉,也是此片的一大亮點。可以説,沒有這三首號子也就沒有這部片子的結構。沒有編導與我的默契合作,也就沒有這部片子的成功。我感謝她給了我發揮和創作聲音的空間。

  

固本求新,穩中求變 ——河南電視臺蔣愈紅談創新是《梨園春》永恒的追求

  ▼欄目經歷了時間與觀眾的雙重考驗,擁有自己的許多優勢和特點,在觀眾心目中已經樹起了鮮明的形象,因此有些本質的東西就要堅持,比如欄目的審美對象,欄目的通俗化、大眾化,定位要堅守;以本省為主,以戲曲為主,以豫劇為主,以打擂為主的“四為主”原則要堅守。在堅守的同時,力求從內容到形式的出新,推新,創新。在保持擂臺賽基本形式的基礎上,我們做了較大的調整;將擂臺賽作為主線貫穿晚會始終,增強擂臺賽的難度和激烈性、趣味性、可視性、強化觀眾的審美期待;融入新唱段,最後一輪必須演唱指定唱段;擴大參賽擂手的層面,提高擂手的演唱水平;加強參賽擂手的形象包裝,加強觀眾互動等,通過這些創新性的調整手段,擂臺賽的面貌有了很大變化。另外,努力淡化場地商業廣告氣息,增加文化色彩與藝術氛圍;加強所有節目及擂臺賽的包裝意識,使其更具時尚性。

  ▼在保持一個名牌欄目優勢的同時,尋求新的變化,這種變化是經常的,隨處可見的。只有變化才能做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但這種變化不是“突變”,而是在穩定與穩妥的操作過程中逐漸顯出來的變化。一個成功的電視欄目都會有相當豐厚的專業積累和文化積澱,無視這些積累和積澱,動輒就“大刀闊斧”或“另立爐灶”,那不是科學態度。比如欄目舞美設計的變化,原來的舞美過於傳統,過於寫實,給觀眾帶來一種呆滯和僵化的視覺效果,但是它的藝術框架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們在重新設計時,既保留了這個藝術框架,又追求一種寫意的簡約的抽象的戲曲舞美,達到了傳統與時尚的和諧統一,給觀眾以強烈的藝術衝擊力。如片頭音樂,在保留河南地戲曲音樂旋律的同時,融進了京胡演奏的京劇音樂的旋律,使聽覺效果更飽滿,更豐富,更廣闊。總之,我們在編創過程中不追求那種“大起大落”,浮躁而表面化的“變化”。“穩中求變”更符合藝術發展的規律。

  

《電視文藝創新論文集》前期編輯工作即將著手進行

  最近,在山城重慶舉行的首屆電視文藝創新論壇,有16位來自全國各地電視臺從事電視文藝創作的同志在論壇上宣讀了論文。北廣教授高鑫、朱羽君、關琳以及王世光、張丕基、劉森、王錄等有關專家在論壇上進行點評,還有部分代表作了書面發言。首屆電視文藝創新論壇反響強烈,與會同志一致認為代表們的發言和教授專家們的評點,理念新穎,觀點明確,認識深刻,而且理論聯絡實際,從方方面面論述了電視文藝創新的必要性、前瞻性和緊迫性以及如何操作,對指導今後電視文藝創新的實踐,將會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中廣學會電視文藝研究會擬將這些論文和教授專家們的點評匯集起來,加以整理,于2004年上半年編輯出版一冊《電視文藝創新論文集》。據了解,還有一些電視臺的電視文藝工作者關於電視文藝創新的論文沒有完成或正在醒釀之中,請抓緊時間執筆,儘快完成交稿,一式5份,寄中廣學會電視文藝研究會。截稿日期2003年12日底。目前,《電視文藝創新論文集》前期編輯工作即將著手進行。

  主審:洪民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羊坊店路6號天洋商廈B座313室

  編委:洪民生 宋培福 王 錄 奚明鈺 曾文濟 趙明勳

  責編:趙明勳

  電話:(010)63956355

  電傳:(010)63955927

  郵編:100038

(編輯:王一如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