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故事首頁
電視.幕後
人物.故事
網友.原創
線上互動
網友投稿
 版權聲明
央視國際“線上故事”欄目的獨家專訪文章,版權歸央視國際網絡所有,任何網站、報刊、電臺、電視臺未經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聯絡電話:
010-68508764轉309
010-68508381轉616
網友.原創  
 
電視日主題徵文:抹不去的熒屏情

發佈時間:2004年11月19日 09:34 作者:宮志祥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電視對普通百姓來説還是高檔的奢侈品。許多百姓甭説家裏擁有一台電視機,就是電視是啥摸樣也沒見過。那時的尋常百姓把身上衣裳口中食作為最主要的消費,“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是那年代的真實寫照。“三轉一響”——“三轉”:自行車、縫紉機、手錶,“一響”:收音機;是當時富有階層的象徵。至今,我仍清楚地記得當時的群眾輿論對一些嫌貧愛富的女青年嫁給“三轉一響”的譴責。

    我第一次看到電視是在一個舉國悲痛的日子——1976年9月9日毛澤東主席逝世,一台19英寸的黑白電視機擺放在臨時搭建在曠野上的主席臺上。電視裏播放著毛澤東去世的消息,電視新聞裏那悲愴的景象和聲音與簇擁其台下的近萬名參加追悼大會的人們的無限悲痛的情景交織在一起。參加追悼會的群眾都胸戴白花,臂套黑紗,痛哭聲連綿起伏,不時有人因為悲傷過度而暈厥過去。好像這場景驚天地泣鬼神,天低雲暗一片灰濛濛的氣象,還不時地飄著零星小雨,空氣仿佛凝固了一般。近萬人面向安置在主席臺上的毛澤東遺像和那臺小電視機,與那臺電視裏的節目發生著共鳴,交流著彼此悲痛欲絕的感情。後來,據説那臺電視機是通過專線專人用最快的速度從北京電視機廠經過特批來的。

    又過了些時日,我到貴州都勻市出差,恰逢北京毛澤東追悼大會的現場直播的電視節目開播的時候。經過熟人幫助,進入了都勻鐵路分局禮堂觀看了毛澤東追悼大會的現場直播節目。在那裏我第一次看到了彩色電視機。那是一台21英寸的彩色電視。聽説是鐵道部出面經過特批手續給各鐵路局、鐵路分局配備的。這,雖然我無從考證但我還是深信不疑。

    兩年過去了,電視像嬌貴的寵物被引進了單位,屬於了社會集團購買物。當時民眾家庭還沒有辦法購買:一是那年代電視還是特殊商品,商店裏沒有賣;一是當時經濟條件所限老百姓買不起。那會電視的珍貴程度不亞於“皇帝的新裝”。我所在單位的那臺電視機放在會議室裏,平時是一定要上鎖的,由專人負責開關和調頻,其他人包括單位的第一把手誰也不能擅動。夜裏的值班巡守像看護金貓一樣把它當作重點的看護對象。每當晚飯過後,新聞節目之前,會議室裏擠滿了男女老少,等候著那開播的莊嚴時刻。由於事前“約法三章”,紀律嚴明,觀看電視時誰也不敢高聲説話。只有靜靜地欣賞,默默地感悟。在那個觀看電視的環境裏,我了解到我國文藝復蘇的情景,我被電視裏的張振富、耿蓮鳳的男女聲二重唱,被郭蘭英、王昆的天籟般的歌聲所震撼,也是在那兒我養成了愛看中央電視臺新聞節目的興趣和習慣。

    如此持續了好些年,單位裏唯一的那臺電視機成了包括我在內的單位人和單位的家屬、小孩及其與單位多少有些關係的人們的精神寄託。把在那看電視作為最大的精神享受和精神慰籍,那幾乎成了一方聖地一塊凈土,把人們的注意力都吸引過去了。平日裏只要人們一有閒暇聊天的內容除了電視還是電視。

    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黑白電視才開始進入我們那裏的尋常百姓家。我老父親平時省吃儉用咬咬牙從牙縫裏省出錢來到省城裏憑購物券買回一台19英寸的黑白電視機,樂顛顛地運回來。當晚我家就擠滿了觀眾,大人孩子只要有個縫就擠進去,有些只好在門外和窗外觀看。自從有了那臺電視機平時與我們見面如陌生人的也對我們熱情起來,我知道那是衝著我家有一台小黑白電視來的。

    自從家裏有了那臺黑白電視機,我家裏沒少發生口角。老一輩思想老套,看不慣電視裏的一些文藝節目——如現代舞、芭蕾舞,一些國外的電視劇,而我們這些子女卻很喜歡欣賞這些新潮節目。於是兩代人的觀念發生了矛盾。但是我們窮人家的孩子畢竟早懂事,想到父親買這臺電視機不容易,我們還是服從的為好。之後,只要家長喜歡看的節目我們也裝作喜歡看,家長不喜歡看的我們就不會看。當家長出去溜達了,我們就抓緊時間看一看自己非常感興趣的那些新潮節目。然而全家人很一致的地方也是有的,全家人都愛看電視小品、相聲和春節聯歡晚會的節目。每當有這些節目時全家人就其樂融融地一起觀看。

    那臺黑白電視機伴隨著父親走過了他最後的歲月。1990年大年除夕夜,已經病入膏肓的父親硬撐著起來看了春節聯歡晚會,當晚他的病情就危重了。次日大年初一,他住進了醫院,初一晚上轉院,大年初三便撒手人寰。年僅63歲。

    追憶著父親的點點滴滴,想著他為官清正,兩袖清風,只是到了老年才從牙縫裏省出幾百塊錢買了臺小黑白電視,這臺電視給全家帶來不少的精神財富。我們不禁感慨萬千。我們為他選了一塊墓地:那墓地朝向電視接收塔。

    如今電視你、我、他早已進入億萬百姓家,它像一扇扇活動的精神文明窗口,吸引著我國最大的觀眾群體。黑白電視早已成為歷史,我家那臺電視已經捐獻給了老區的山民。而與電視有關的的一幕幕往事,像電視鏡頭不時浮現在我的眼前。我們百姓與電視的故事印證著我國電視發展的道路,驗證著國家建設所走過的步伐。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我迄今還特別愛看電視,尤其是中央電視臺的節目並且熱愛起央視國際網站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