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故事首頁
電視.幕後
人物.故事
網友.原創
線上互動
網友投稿
 版權聲明
央視國際“線上故事”欄目的獨家專訪文章,版權歸央視國際網絡所有,任何網站、報刊、電臺、電視臺未經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聯絡電話:
010-68508764轉309
010-68508381轉616
電視.幕後  
電視與女性系列在線之四
 
《心理訪談》主編、主持人做客CCTV.com

發佈時間:2005年03月23日 14:34 作者:線上故事



    23日中午一點進行電視與女性系列在線的第四場,本次在線我們邀請《心理訪談》主編周淩、主持人張小琴,與大家交流開辦《心理訪談》節目背後的相關故事。

    開場白

    【《心理訪談》主編周淩】大家好,很高興能有機會來央視網站做客,製片人梁紅今天有個會,不能到場,希望網友能夠諒解。希望大家繼續關注我們的節目,有什麼問題儘管提。

    【《心理訪談》主持人張小琴】我剛剛上完課,過來晚了。請大家原諒!

    節目背後的故事

    【線上故事版主】首先請教周淩主編一個問題,怎麼想起開辦心理訪談這樣一檔節目?

    【《心理訪談》主編周淩】因為在社會與法頻道開播的時候,提倡的是和諧社會,“社會與法”頻道為和諧社會做一些貢獻。一些刑事案件或者民事糾紛,尤其是一些惡性的刑事案件,可能都是由於當事人不夠冷靜,一念之差就會産生比較嚴重的後果。《心理訪談》是從心理上幫助大家解決生活當中的困難和難題,給你一個全新的角度告訴你怎麼去緩解工作當中的壓力,怎麼處理人際當中的矛盾,實際上起防患未然的作用。

    【線上故事版主】據了解,欄目組的主創人員很有特色,主要是一些女性,那麼在節目開辦的過程中,遇到哪些困難?

    【《心理訪談》主編周淩】我們最大的困難就是時間緊、任務急,“社會與法”頻道是12月28號開播,我們接到這個任務是10月中旬,那時候製片人梁紅在兩天之內就寫出了文案,我們大概在三個星期之內作出了六個樣片,最後很幸運的在臺編委會上共通過了一個樣片,通過以後我們的壓力就更大了,因為那時候離開播也就一個月多一點的時間,那時候我們主持人只有張小琴一個,編導只有一個主編和一個編導,然後就是《講述》的另外幾個編導,但是《講述》那時候也要做,包括演播室等什麼都沒有,原本我們是決定一個星期播五期,後來領導考慮這個欄目也挺重要的,就改成了一週七期,而且我們什麼都沒有,包括經費等所有東西都沒有。我們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找選題、找編導、找專家開策劃會,找美工去設計演播室,當時最困難的就是時間緊、任務急,壓力特別大。

    【線上故事版主】在這麼短的時間,這麼大的壓力下,連專家都説你們自己都處在“心理”有問題的狀態下,你們是怎麼扛過來的?

    【《心理訪談》主編周淩】當時我們所有人都確實處於心理壓力極大的情況下,處在非常焦慮的狀態之中。那時候比較幸運的就是從《講述》調了三個非常得力的編導,包括《新聞夜話》以及地方檯的,很快就組成了一個新的班子,大家就開始找選題、開策劃會。做《心理訪談》的節目就找一些心理方面的專家,怎麼用心理學採訪,比如去採訪來我們演播室作客的嘉賓,大家覺得都挺有用的,多管齊下吧,我們當時沒有辦公室和《講述》用一個辦公室,也沒有機房,後來就租了一個機房和三間宿舍,那時候所有的製片人、主編、編導都熬夜的幹活,一般都是當天錄完演播室,當天就打出場記,哪怕是淩晨三四點鐘你到機房去的時候,機房都會有人在工作,只有一個晚上,大概是將近12點鐘的時候,我和另外一個編導去那兒審片子,一進機房的門,我説天哪,怎麼一個人都沒有,我頓時就覺得空蕩蕩的,怎麼會沒有人呢?沒有人編片子就等於沒有得播呀,然後編導們就説我很好狠心。

    【線上故事版主】幹電視的女人是不是經常都面臨著家庭事業兩難兼顧,主編周淩最長的記錄是多長時間沒回家?

    【《心理訪談》主編周淩】在欄目最初開創的時候,其實不僅僅是主編不回家,編導可能比主編更辛苦。我講兩個編導的故事,這兩個都是從《講述》過來的,而且都是男編導,其中一個有一個兩歲多的女兒,他有一天在機房裏面,因為已經差不多有一個月沒有回家了,他過生日,他太太帶著他的女兒買了東西到機房給他過生日,他女兒問他一個問題:“説我們幼兒園某某某小朋友,一手拉著爸爸、一手拉著媽媽,我特別羨慕,她説為什麼我總只能拉著媽媽,而拉不到爸爸呢?”我聽了就覺得特別辛酸。另外一位編導,他女兒年齡比較大一些,上小學了,原來他沒有做《心理訪談》樣片的時候,和他太太是輪班的,今天你送,明天我送,包括週末陪她去上繪畫班,全都是兩個人輪著的,但是做了《心理訪談》以後,這些都顧不上了,包括錄樣片的時候,他女兒在家發燒,都沒有人看,都是請丈母娘過來幫助。我覺得電視和女人,那麼電視背後女人的故事也挺讓人感動的,因為你家裏只要有一個人是做電視的,那麼你付出的可能都會比別人多。

    【線上故事版主】小琴是原來《講述》《週末講述》的主持人,大家已經很熟悉,想問問小琴,這類節目和你以前主持過的其他一些節目,它的主持風格有什麼區別?

    【《心理訪談》主持人張小琴】區別很大,《講述》的主持人以傾聽為主,所採訪的都是當事人自己很了解也非常願意呈現的東西,而《心理訪談》節目的當事人大多數是有很多困惑,主持人要幫助他們把這些困惑呈現的更清楚,還要幫助他們找到他們自己並沒有意識到的那一部分自己。另外,當事人在現場會怎麼説,專家又會怎麼分析,之前都是無法預知的。我要幫助當事人説出心中的隱憂,又要跟上專家的思路,還是有很大挑戰的。至於風格,可能是更加善良、耐心、更加善解人意,同時,也要有更好的領悟能力和表達能力,以便在當事人和專家之間、在錄製現場與觀眾之間架起橋梁。

    【線上故事版主】這是不是意味著你現在也要開始接觸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自己也成為半個專家?

    【《心理訪談》主持人張小琴】我應該成為一個心理學的發燒友,可以懂,但是不能表現得太懂,那樣我就站到河那邊了,跟心理學家站在一塊兒了。懂得太少也不行,又站了河的另一邊了,所以還是要保持橋梁的位置。

    【線上故事版主】可以透露一下欄目下一階段的安排嗎?

    【《心理訪談》主編周淩】以後我們會在每一個月都推出一些系列節目,比如高考臨近了,我們會推出一些如何應付高考當中有關壓力的節目,還有10月10號世界精神衛生日我們也會有一些比較大的動作。

    結束語

    【《心理訪談》主持人張小琴】謝謝大家對《心理訪談》的關心,也謝謝網友給我提的建議,我會努力的!為了給大家製作更好的節目,現在我們要去開策劃會了。

    【《心理訪談》主編周淩】因為下午兩點鐘還有一個策劃會,所以今天就不跟大家多聊了,以後有機會我們還會和大家繼續探討關於心理的問題。希望大家還能夠繼續關注《心理訪談》,也可以作客我們的演播室把你們的故事告訴我們,讓我們也給你們最實際的幫助。再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