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故事首頁
電視.幕後
人物.故事
網友.原創
線上互動
網友投稿
 版權聲明
央視國際“線上故事”欄目的獨家專訪文章,版權歸央視國際網絡所有,任何網站、報刊、電臺、電視臺未經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聯絡電話:
010-68508764轉309
010-68508381轉616
電視.幕後  
直擊央視伊拉克戰爭報道幕後之三:
 
告別“直通巴格達”之後

發佈時間:2003年03月25日 09:31 作者:CCTV.com記者 胡愛忠


    伊拉克戰爭逾戰逾烈,央視駐前方記者還好嗎?據知情人士透露,水均益每天都在“責罵”自己,為什麼?

    白岩松身兼數職,要做伊拉克戰爭直播報道的主持人,還要兼顧自己的欄目《時空連線》,連續一個多月超負荷工作,他是如何挺過來的?

    不能回家,24小時隨時待命,甚至淩晨5點半全體集合,伊拉克戰爭直播報道小組是怎樣工作的?


    3月24日夜,在伊拉克戰爭爆發的第五天,CCTV.com記者來到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的辦公室,一探他們的“大本營”。

     從《直通巴格達》轉戰《焦點訪談》

    在伊拉克戰爭爆發之後,CCTV-1除了由新聞中心新聞編輯部每天運作的“伊拉克戰爭直播報道”之外,還有一個看點是每晚七點四十分的《焦點訪談》節目。運作這個節目的,是新聞評論部“伊拉克戰爭報道小組”的原班人馬。

    由於整個一套節目播出時段的調整,評論部原定於每天早晨七點首播和中午一點重播的《東方時空》播出時段被迫“忍痛割愛”。但作為對國際時事關注已久、而且是全臺惟一派出前方記者的部門,他們卻並不甘於就此“沉默”。每天《新聞聯播》之後的《焦點訪談》成了他們惟一的播出窗口,為此,評論部迅速做出調整,整個“對伊報道小組”轉戰到晚上的時間段,主攻《焦點訪談》。

    “對伊報道小組”基本上是在評論部《世界》欄目的基礎上搭建而成的班子。要知道,《世界》原先只是一個周播性的欄目,每星期只要出一期三十分鐘的節目即可,運作相對從容。但從2月10日以來,推出《直通巴格達》,按部就班的工作狀態就改變了。這意味著小組成員除了保障每週播出的《世界》欄目節目外,還得保證每天就得播出一個十分鐘的日播節目。

    這是一種挑戰。這種挑戰建立在能否迅速做出反應,加快工作頻率,準確無誤地完成從周播性節目到日播節目的角色轉換。“對伊報道小組”的成員們做到了。截止到3月19日,已經有了連續38天特別節目運作經驗的評論部人,現在運作起每天一期《焦點訪談》顯得非常從容。他們坦言,和原先的《直通巴格達》相比,現在的節目操作起來已經容易許多,每天的工作進程基本是這樣安排:

    從早上到下午二點左右,關注一天時事,分析當日戰況,選擇最新切入點作為當晚選題,同時著手相應背景資料短片的編輯製作;

    下午三點,進演播室,與嘉賓訪談,完成演播室部分的節目錄製;

    下午五點左右,結束演播室製作,配音、上字幕,編輯合成全片;

    下午六點送審;

    當晚七點四十分準時播出。

    早晨五點半報道小組全體集合

    戰爭打響于3月20日,當天CCTV-1從上午十點半左右開始,進行了持續五個小時的直播,由新聞中心新聞編輯部完成。評論部“對伊報道小組”的人插不上手,但全體待命,處於枕戈待發狀態。

    夜裏,接到新聞中心領導的指示,為了持續、快速地進行伊拉克戰爭報道,第二天一早七點的《東方時空》節目進行直播。

    對這一臨時決定,“對伊報道小組”的人並不慌亂。長期以來對國際問題的關注和跟蹤,已經使他們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相應措施,所有的準備工作都是有的放矢,投入的人馬雖然只有二十來人,但大家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三十多天來磨合運轉得十分有效,快速反應能力日見增強,各種時間長度節目的策劃方案也早就醞釀成熟。所以,中心領導一句話,躍躍欲試的“對伊報道小組”成員們實際早已成竹在胸。

    第二天一早五點半,天還沒亮,報道小組的所有人員已經雲集臺方樓門口。一切井然有序地進行著,早晨七點一刻,直播準時進行。

    這幾天來,“對伊報道小組”的成員們和臺裏其他部門報道戰況的同事一樣,幾乎也都是以梅地亞中心為家。據説,被稱為評論部“烹調”伊拉克戰爭報道節目大餐的“大廚”之一郭建新,《世界》欄目總策劃,享受“住店”待遇最久,已經近兩個月沒有回家。

    白岩松:連續一個多月超負荷工作

    此次關於戰爭的報道中,前方水均益的忙碌是有目共睹的,後方還有一個重點人物——白岩松其實也並不輕鬆。

    《直通巴格達》開播以來,收到了很好的播出效果,廠家主動上門,要求在這一欄目前後增上廣告。節目成功運作與評論部人追求“內容為王”的準確戰略有關,但兩個著名主持人強強聯手這一形式無疑也為節目增色許多。水均益和白岩松兩人都有很好的新聞素質和極強的表述能力,水均益在國際問題上基本可以説是個專家;而白岩松則反應靈敏、悟性極強,他能夠從乾巴巴的國際時政中找到一些雅俗共賞的點,把高深的東西轉化為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喜歡做一些形象的比喻。這樣一來,內容致勝的前提加上準確完美的表述形式,觀眾接受信息的渠道就通暢流利了許多。

    可是,連續一個多月超負荷的運作卻累壞了我們的兩大主持。很多觀眾已經注意到,在外多日的水均益明顯消瘦許多,白岩松自己在一次採訪中也提到:“小水越來越不注意儀錶了。不過,好在他不注意儀錶也比我注意儀錶強。”而白岩松自己,作為《時空連線》的製片人兼主持人,他除了完成每天的《直通巴格達》外,還要保證自己欄目《時空連線》的正常播出和運作。此外,面對五月一日即將推出的新聞頻道,白岩松身上還有一副重擔是籌劃兩個新欄目。疲勞是顯而易見的。

    為了減輕白岩松的工作量,“伊拉克報道”小組使出了一個新招。記者採訪當晚播出這期《焦點訪談》節目中,細心的觀眾會發現:出現了一個新面孔——張郇。這是《世界》欄目的又一幕後大腕,剛從澳大利亞風塵僕僕歸來的總策劃、記者。

    讓幕後的記者走到臺前,是基於記者本身對國際問題研究積累已久,提問、把握現場會更加到位,同時,也是評論部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一個體現。

    水均益:其實不想走

    近日來,很多觀眾和網友對水均益撤出伊拉克反響很大。善良的人們關心水均益的人身安全,十分理解和體諒他的後撤。但也有觀眾尖銳地質疑他“戰地記者”的稱號。其實,這實在委屈了水均益。

    作為水均益本人,他其實不想走。但半個多月以前,外交部就要求在伊拉克的中方媒體人員撤離。部裏同事一次通過電話和水均益討論節目內容時順帶問起了他的去留問題,當時水均益的態度就非常堅決,表示能不回來就不回來,能晚一天就晚一天。水均益説:“在最關鍵的時候撤回來,這成什麼了?!”白岩松也就此問題和水均益通過一個很長的電話,後來和同事們聊起這事時,非常動感情。作為一個有著十年交情的同事和摯友,白岩松無疑是最了解水均益的人。但去與留,實在不是水均益個人所能決定。

    經過水均益在前線的軟磨硬泡,最後得到的許可是可以和駐伊拉克的中國大使在最後的時刻一起撤離。所以,《直通巴格達》的節目才得以堅持到戰爭打響之前的最後那天。所以也才有了水均益等人3月19日的最後撤離。

    離開巴格達之後,水均益等人先行到達的是約旦的安曼。但按捺不住的水均益立馬就“轉戰”科威特了。因為科威特是美軍的軍事指揮基地,這裡無疑離戰爭的現場更近,也更有利於收集到更加貼近戰況的報道。但危險也更大。和後方“對伊報道小組”成員的一次通話中,北京這邊的人通過電波,明顯聽到了背景聲中尖利的空襲警報聲。當時,伊拉克發動了對駐紮在科威特美國的導彈空襲,水均益所在飯店的所有人員正急匆匆地離開飯店到地下防空洞躲藏。水均益卻置若罔聞。他的中東戰況報道情結可見一斑。

    有知情人士透露,水均益每天都在“責罵”自己。戰爭打響後,得知鳳凰衛視已經有記者重返巴格達時,他和後方報道小組成員的通話中,語氣更顯沮喪。

    我們不希望戰爭,更不願意看到戰爭所帶來的任何傷亡。對於水均益一行,除了感謝他們在前線連續一個多月努力所帶來的報道之外,剩下的,只有一個衷心的祝福和祈盼:

    早一日安全歸來,祖國人民等待著你們!

    (版權所有 嚴禁轉載 違者必究)
<<返回
相關文章:
  • 直擊央視伊拉克戰爭報道幕後之一:第一時間走進央視演播室親歷“大戰”
  • 直擊央視伊拉克戰爭報道幕後之二:直播的五個不眠夜
  • 水均益,你好嗎?
  • 水均益,你是好樣的,現在回國吧。
  • 伊拉克戰爭斷想
  • 熱貼:戰地記者價值幾何 回應水均益的“自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