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故事首頁
電視.幕後
人物.故事
網友.原創
線上互動
網友投稿
 版權聲明
央視國際“線上故事”欄目的獨家專訪文章,版權歸央視國際網絡所有,任何網站、報刊、電臺、電視臺未經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聯絡電話:
010-68508764轉309
010-68508381轉616
電視.幕後  
講述電視臺前幕後的故事(29)
 
是什麼讓你如此感動

發佈時間:2003年02月24日 16:33 作者:CCTV.com記者 艾中 張敏



    2月14日,一個普普通通的週末,所有這一晚打開電視收看到CCTV-1的電視觀眾,幾乎無不例外地淚流滿面。是什麼感動了你,感動了我?是什麼樣的節目,具備著如此的震撼?

    這一天,屏幕上播出的是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推出的年度人物評選特別節目——《感動中國》。

    事後有媒體稱:在一個市場化、世俗化、多元化的社會,人們的情趣、價值觀、認知角度都千差萬別,能夠引起億萬中國人的關注和共鳴,並在公眾中引發群體性的強烈感動的,一定是那些非同尋常的人物和事件,以及他們體現的那些具有非凡感召力和震撼力的精神境界。在央視評選出的10位“感動中國——2002年度人物”身上,我們看到了這樣的精神境界。

    2月18日中午,我們走進新聞評論部《東方時空》製片人朱波總導演的辦公室,近距離地了解了他們感受感動的全過程。

    1、 一塊心病

    “做這個年度的人物評選,是新聞中心想了好幾年的一件事。每到歲末年初,各種新聞媒體都會有這樣的評選,但基本上都集中在一個行業裏。我們想做的是跨行業的評選。這樣的評選帶來的一個障礙是,標準很難確立。”

    提及創辦這次活動,總導演朱波的述説給人的感覺並非一蹴而就。

    的確,同一行業領域內,衡量的標準是統一的,一旦跨越了領域,究竟以什麼為準則,才能讓人信服?一個科學家所做的貢獻和一個人民警察所付出的奉獻,是無法進行量比的。

    幾年來,評選標準這個難題一直橫亙在眾人心中,找不到好的突破口,評比活動因此擱淺。於是,每年年度人物評選成了新聞中心評論部人的一塊心病。

    去年5月,評論部決定去去這塊“心病”,便又把這個活動提上了議事日程。這一次,他們下定決心,無論如何也得克服一切阻力和壓力去做一次評選。為此,他們專門召開了一次策劃會。

    會上,面對評選標準這個老問題,大家絞盡腦汁想盡了一切辦法,突然,有人提出可不可以做一個主題性的評選?這個提議一下點醒了眾人,並由此確立了評選活動的可操作性。可圍繞什麼樣的主題進行呢?最具影響力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最令人難忘的?……最後,大夥兒慢慢把焦點聚集在“最能打動人心”這個主題上。評論部副主任陳虻脫口而出:“就叫‘感動中國’吧。”

    遵循著這個主題,無論你是哪個行業、哪種身份的人,只要具有感人至深的事跡,所作所為擁有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都可以參與評選。這樣,一個突破所有行業、綜合性人物評選活動的構架初顯眉目,障礙迎刃而解。

    2、 尋找感動


    標準確立之後,評論部成立了特別小組進行前期的材料收集。2002年7月到9月,編導們從網絡、報刊等媒體收集了六十多個優秀人物的報道,一一核準,進行篩選。

    同時,為了做到更大程度的客觀,避免更優秀的人選因為未曾報道而被遺漏,評選活動小組決定成立一個推選委員會,從全國各行各業精心挑選了三十八名國內德高望眾、頗負盛名的權威人士、專家學者,由他們對候選人進行提名、資格評定及最後的評選。

    於是,一個個承載著不同感人故事的新聞人物被推到了評選小組的面前:

    王選,一位外表柔弱的熱血女子,集結民間的力量,撥開歷史的黑幕,和她身後180名原告一道,成就了一段黑白分明的歷史;

    劉姝威,以一篇600字的內參文章終結了藍田神話,並因此而被藍田推上法庭,遭受著人身威脅、生死較量卻不讓步,終於讓藍田在無可辯駁的事實面前失去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張瑞敏,一個在充滿機遇的時代,在市場經濟的風頭浪尖,讓中國企業看到了管理的力量,讓中國消費者享受到了服務的魅力,讓哈佛的學子認識了中國人創造的企業文化,讓國外的消費者從此改變了對中國製造的産品質差價廉的印象的人;

    濮存昕,一位非常受歡迎的演員,卻抽出自己大量的寶貴時間頻繁出現于眾多宣傳預防艾滋病的公益活動中,他與艾滋病患者面對面地交談,深入病房探望過上百位的患者,克服種種認知的偏見,堅持自己做的只是一個普通人該做的事情……

    每一個人物材料的梳理過程,都是一次次被感動的過程。經推選委員會和廣大電視觀眾、網友投票的共同評比,最後,23人進入角逐。但此時的取捨卻成了更為困難的事,為了考慮到兼顧各個行業,有時,他們不能不忍痛割捨同一領域的另一位優秀候選人。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