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電視指南
線上故事首頁
電視.幕後
製片人
主持人
編導
幕後
人物.故事
網友.原創
線上互動
  網友投稿


版權聲明:

央視國際“線上故事”欄目的獨家專訪文章,版權歸央視國際網絡所有,任何網站、報刊、電臺、電視臺未經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聯絡電話:
010-68508764轉309
010-68508381轉616

電視.幕後  
講述電視臺前幕後的故事(22)
 
來自維也納的新年祝福

發佈時間:2003年01月02日 09:23 作者:CCTV.com記者 戴昕 張敏



    155年前的那個歲末,一場音樂會正在維也納郊外的一個露天舞臺舉行。這次音樂會一直進行到來年新年的鐘聲敲響時。指揮老約翰施特勞斯隨後帶著他的樂隊在全歐洲巡演,聲譽載道。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蔓延到了奧地利,居住在那裏的80萬猶太人慘遭迫害。他們有的被送入集中營,有的慘遭屠殺,有的背井離鄉、逃往國外,其中就有不少是猶太裔的音樂家。1939年12月31日,一場以施特勞斯家族樂曲為主的音樂會在維也納上演,音樂家們借助施特勞斯歡快的舞曲抒發著民族情感,在黑暗中點燃一抹希望。1941年1月1日上午,優美的旋律再次迴響在維也納上空。1946年,這一音樂盛會被正式定名為新年音樂會,並延續至今。

    1956年,開始有國外的電臺轉播維也納新年音樂會。1959年,音樂會開始進行電視轉播。隨著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國際地位的穩步提升,它已不再是單純抒發民族情感的音樂會,而逐漸成為奧地利人獻給世界人民的新年禮物。


    時至今日,一年一度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仍是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年度音樂盛會,全球70多個國家的電視臺和電臺進行現場直播,聽眾數以千萬。中國中央電視臺也于1994年派專題攝製組去維也納現場直播,使國人對維也納和新年音樂會有了更多的了解。

    同樣的場地,同一支樂隊,同一家族的曲目,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是如何保持住一貫旺盛的生命力,經久不衰的?1987年以來,中央電視臺先後轉播了16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他們又是如何在每一年的新春牽扯住中國觀眾的目光的?2003年的音樂會轉播又會帶給觀眾什麼樣的驚喜呢?

    在2003年新年到來之前,我們走訪了此次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轉播小組。

    施特勞斯的樂曲就是一百多年前的流行音樂

    提起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很多人馬上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古典音樂、高雅藝術,似乎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然而,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老百姓已經習慣於在新年的晚上打開電視機,美滋滋地看上一場國際水平的新年音樂會。

    説起中央電視臺轉播維也納新年音樂的緣由,還有個體現奧地利人經濟頭腦的故事。1986年,奧地利使館的人員主動找上中央電視臺,表示願意出錢讓中國轉播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基於這一音樂會的國際聲譽,經過一番調研之後,中央電視臺于1987年開始對其進行錄播。當時選擇了3、4月份播出,因此那時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被我們叫作新春音樂會。

    經過兩年的錄播,觀眾反響很好,就有了1989年的第一次衛星直播。在此後每年的轉播中,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優美的旋律、精緻的畫面被越來越多的中國觀眾所接受和喜愛。收看這一音樂盛會也逐漸成為很多中國家庭新年的固定項目。這時候,奧地利方面就開始向中央電視臺收取轉播費用了。從中我們不難看到奧地利人利用音樂的魅力創造經濟價值的智慧。

    1994年,中央電視臺第一次派攝製組赴維也納報道新年音樂會。當地時間1月1日上午,市政廣場的大屏幕上現場直播了音樂會的盛況。廣場上,成百上千的人在施特勞斯優美舞曲的伴奏下翩翩起舞。我們的記者馬上前往採訪。帶子拿回來一放,聶小華才發現那裏説什麼語言的人都有,英語、德語自不必説,還有意大利語、斯拉伕語和法語。大家雖然語言不通,但對音樂的感受卻是相通的。不同國籍、不同語言,素不相識的人們在同一廣場、同一旋律下相擁而舞,這就是音樂的魅力。

    其實用今年轉播組負責人王明剛的話説,“施特勞斯的樂曲就是他那個年代的流行音樂。”用多年參與轉播的聶小華的話説,“施特勞斯家族的音樂以圓舞曲和波爾卡為主,都是比較歡快的樂曲,所以大家聽起來比較親切。”而用連任三年新年音樂會外景主持人的王雪純的話説,“施特勞斯的音樂也不是那麼高,它也是通俗的,只要你聽進去了,就會喜歡它。”中央電視臺16年來的轉播,讓來自維也納的優美樂曲飄進了中國的尋常百姓家,潛移默化中提升了越來越多的人的審美情趣。

    的確,奧地利是音樂之鄉,奧地利人以音樂的形式傳承著民族的傳統文化,他們甚至有著“音樂第一,上帝第二”的玩笑話。如今,他們又借助電視這一強勢媒體,將本民族的文化以新年音樂會的形式傳播到世界各地。在一年一度的音樂會轉播中,我們不僅能欣賞到世界一流的指揮家的執棒、聞名遐邇的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演奏,還能夠在音樂的伴奏下看到維也納秀美的風光,來自俄羅斯或法國的著名芭蕾舞團的表演。

    奧地利人以最佳的組合、最優美的方式包裝起本民族的音樂,使其達到最好的傳播效果。這也許就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經歷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洗禮仍歷久彌新,昂貴的門票提前一年就全部售空,全世界70多個國家連年轉播的原因吧。
下一頁>>
相關文章:
  • 就這樣被音樂征服
  • 緊張的音樂之旅
  •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