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電視指南
線上故事首頁
電視.幕後
製片人
主持人
編導
幕後
人物.故事
網友.原創
線上互動
  網友投稿


版權聲明:

央視國際“線上故事”欄目的獨家專訪文章,版權歸央視國際網絡所有,任何網站、報刊、電臺、電視臺未經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聯絡電話:
010-68508764轉309
010-68508381轉616

電視.幕後  
講述電視臺前幕後的故事(17)
 
《今日説法》的力量

發佈時間:2002年12月02日 16:32 作者:CCTV.com記者 戴昕


    一個創辦僅四年的欄目,憑藉樸素的平民化戰略,竟然在全臺近四百個欄目中收視率穩居6、7名;一檔午間時長20分鐘的節目,憑藉“潤物細無聲”的理念,收視率竟然超過了《新聞30分》;一個平均年齡不超過30歲的創作隊伍,憑藉熱情、敏銳和鬥志,竟然將365天的365個故事講得個個入理。這就是《今日説法》。

    《今日説法》是如何從名不見經傳的小欄目攀升到今天的位置上的?“説法”人是如何保持自家風範,不隨波逐流的?在第二個“12.4”全國法治宣傳日到來之際,我們走近《今日説法》製片人——錢蔚,聽她為我們講述《今日説法》的成長過程。


    “説法”人的咖啡廳情結

    《今日説法》欄目的辦公地點不在臺裏。時至今日,每次進臺辦事,哪怕只有十分鐘空閒,錢蔚也會到二樓咖啡廳,要上一杯咖啡,“咕嘟嘟”喝下,起身就走。別以為錢蔚是在玩小資情調,在她心中,這是對欄目創辦初期那段歲月的紀念。

    《今日説法》于1999年1月正式開播之前,中央電視臺方樓2層的咖啡廳曾經一度是“説法”人的辦公場所。用錢蔚的話説,“可以説我們欄目最早創業是從咖啡廳起步的,咖啡廳情懷已經深入到‘説法’每一個人的骨髓。”

    1996年底,還是《社會經緯》製片人的王新中就在醞釀一檔日播的法制欄目。直到1998年,《今日説法》的兩位元老——王新中和肖曉玲——聚首咖啡廳,著手策劃這個欄目。而後,公檢法司的人來了,全國人大的人來了,電視策劃人來了,咖啡廳裏的兩個人漸漸成為了一圈人。

    1998年下半年,接到臺裏通知,説這個欄目可以開播了。《今日説法》開始招兵買馬,咖啡廳裏更熱鬧了。因為沒有辦公地點,《今日説法》創業的記者們幾乎把整個咖啡廳的桌子佔用了一半以上。最早的實驗版是在咖啡廳做的,最早的文案是在咖啡廳起草的,最早的記者組組長的任命是在咖啡廳宣佈的。可以説《今日説法》是在咖啡廳孕育,在咖啡廳出生的,創業的苦澀中帶著新生的香醇。

    眼前一身素色職業裝的錢蔚,透著穩重、幹練。而在咖啡廳白手起家的那段日子裏,錢蔚從來不敢穿高跟鞋。因為,當時外面的人進臺,必須要組裏的人親自到門口去接。欄目草創階段,要招新納才,要邀請各方面專家,每天進進出出的人絡繹不絕。雖然從咖啡廳到臺門口的路程並不算遠,但每天十幾二十趟地跑下來,這樣的運動量也絕對不是高跟鞋可以負載的。

    如同母體中的胎兒一樣,《今日説法》出生之前,他的“父母”、“親戚”、“朋友”聚首咖啡廳,在腦海中勾畫著他的長相:演繹故事,從法院找來判決書,構造模擬段落,由演員來演,然後再回到演播室競答對錯;打造新聞,佔據新聞優勢,做成日播的法制新聞類節目;雜糅並進,每週七天,採用七種不同的板式,從公安版到經濟檔案版,從民間故事版到婚姻版,把法律資源的豐富性展現個夠;……

    “説法”人埋頭在咖啡廳裏幹得熱火朝天,卻沒注意到窗外已是秋去冬來,轉眼四個月過去了,《今日説法》就要開播了。開播前幾天,它終於有了自己的家。錢蔚為我們轉述了當時一家媒體的報道:錢蔚攙著肖曉琳,兩個人懷著聖潔的心情來到裝飾一新的茂林小居。兩個女人都懷著一種像佈置自己結婚新房的感覺,走進新居。然後互相對視一眼,坐下深深地嘆了口氣説:“我們終於有房間了。”

    咖啡廳的故事到此結束,而咖啡廳情懷已經根植到了每個“説法”人心中。小小的咖啡廳見證了《今日説法》早年的創業階段和那段不被人認可時的艱辛歲月。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