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  電視指南頻道 >  央視動態

《世紀之約》的故事:美哉,戲裏戲外的建設者

    高高的椰子樹,湛藍的海水,迷人的日出,低飛的海鷗,還有那樹影婆娑之中巍然聳立的核電站……朋友們肯定羨慕在深圳大亞灣拍戲的《世紀之約》的演職員們。其實呀,在那些精彩的畫面背後,有著好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大亞灣的風景很美,可是《世紀之約》劇組的人員無暇也沒有精力欣賞,因為每天從開機開始,也就是他們接受烈日、高溫洗禮的時候。大亞灣六七月份的平均氣溫保持在35C、36C左右,人一動就一身汗,尤其在工地的水泥地環境下,拍攝現場經常是在40C左右,演員的臉上根本挂不住粧,化粧師就得一次次地補粉——後來中央電視臺審片小組的同志審片時説:“化粧師還真夠細心,所有演員的衣服都噴了水,演員們汗流浹背的,臉上都是汗珠,多真實!”劇組人員馬上解釋,那汗水可不是化粧化的呀,當時拍戲就像烤地瓜一樣。

    其實,劇組人員受的這點苦比真正的大亞灣核電站建設者們差得遠呢,人家工人們施工時,紅色的工作服從來都是係得嚴嚴實實,工作服和身體被汗水一直緊緊地貼在一起。《世紀之約》拍攝大場面時,經常有五六百群眾演員,請的都是真正的核電站的建設者,中國二三公司、華興公司的領導親自上陣指揮,還調集大量水泥、鋼材用十幾天搭建出比例1:1的假核島,場景上彎曲的管道、油罐、集裝箱房,足以亂真。

    有一次,500余人的大場面,工人們剛剛浩浩蕩蕩地開進了工地現場,重型吊車、混凝土罐裝車也全部到了位,瓢潑大雨就砸了下來,500余人靜靜地在雨中等待拍攝。劇組人員感動得不知道該説什麼好,反倒是人家公司領導來拍拍肩膀安慰我們:“沒事,什麼時候天晴,咱們就什麼時候拍,隨叫隨到。”他們實在太樸實、太可愛了,現場一位製片發自內心喊了一句:“向你們學習,你們是工人階級的驕傲!”

    劇中的有些人物和情節,在生活原型上是真實存在的,比如劇中宋廣學形象塑造的靈感,就來自二三公司的尤總。他是我國核電工業發展的功臣,多年疾病纏身,在老母病逝時也沒來得及去看最後一眼,就是那樣扛著透析的箱子,帶領工人們在公司的大旗上簽字宣誓,最終完成建設任務。這種感人的故事不勝枚舉,也是演員們激情創造的主要精神來源。

    在貯油罐漏油的那場戲中,有一場雷默帶領工人們奮不顧身地跳進油池,用安全帽掏油的戲。拍攝時,導演剛喊“預備——”就聽“撲通”一聲,有一位群眾演員在大家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率先大頭衝下鑽入油池——油池是不能這樣跳的呀,要腳衝池面才行,否則一下就被油淹死了。好在,池子裏面並不是真柴油,而是中國國際文化藝術中心主任張明智擔心柴油傷害人,從市場上買來的800多斤色拉油。結果,那位群眾演員的衣服過早地濕了,因此最終沒有在鏡頭裏留下蹤影,而張主任的衣服和褲子被那位義勇老哥濺滿了油。

    這樣的故事,還多著呢。(來源:中國電視報 劉國華)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