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山水畫家程振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08日 15:15 來源:CCTV.com

  山水畫家程振國

  我很內向,語言很少,也不善於交際。但是對藝術的追求,對朋友的態度,我是用真實的感情去對待這一切的。

  ——程振國

  [畫家簡介]

  程振國,號若癡,山東臨朐人。

  1946年生於天津 ,師從梁樹年、郭北巒、白雪石先生,專攻山水畫。他以大山大水大氣魄的大手筆山水畫,贏得了美術界專家的首肯和社會各界的關注。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型美術作品展覽並多次獲獎,先後在新加坡、美國、日本、香港等地舉辦個展和聯展,同時進行訪問和藝術交流。

  曾為京西賓館、皇苑大酒店、外交部、中國駐蒙古大使館、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毛主席紀念堂、十六大會議室等機構創作巨幅山水畫多幅。

  先後參加了由江澤民主席題字的《錦繡中華》、《江山萬里圖》巨幅山水畫創作,贈送港、澳特區政府。

  1990年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拍攝《青年畫家程振國》,1996年中央電視臺拍攝專題片《山水畫家程振國》。

  出版有《程振國畫集》等多部。

  程振國談“個人風格的建立”


老屋的回憶

  中國山水畫是在嚴格的規律運行中發展起來的,但是規律之中卻蘊藏著無限的自由發揮的空間,如何把握住這無限的空間,是依賴畫家本身的經歷、學養以及努力來決定的。規律在運行過程中往往産生規範,規範的標準是難以界定的,不同時代的審美意識代表著不同取向。我認為,實際上繪畫的標準規範是約法自身的限制,應當將標準、規範視為規律,規律本身更具寬泛探索的發展空間,從中可以尋得更為符合自身意識的標準、規範。

  老子所謂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其宗旨是天地萬物的生與滅都有其自然規律,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恒不變的,永恒不變是不可能獨立存在的。我認為學習任何知識都有其雙重性,有縱的一面,有橫的一面,任何的偏見都有礙于自身的發展。學習中國畫歷來注重傳統的理解,可謂見智見仁各有觀點。學習中國畫首選應進入歷史的長河對每一時代總體發展及對這一時代畫家個人的發展,對後一時代的影響有所了解。每一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思維方式和表現手法,傳統是在延續中求發展。做為畫家,尤其是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人們的視野更加開闊,多元的思維方式對藝術的發展有著極大的益處,人們耳濡目染皆是欣欣向榮。而對前人的認識研究只停滯在畫跡方面是狹隘的,必須從中過渡到深入意識中探求其思維方法,所派生出如何用現代人的意識思考符合當今時代的藝術語言。這一循序漸進的艱苦過程,需要畫家付出極大的努力,要積累多方面的知識、修養,加之功力,站在這一高度再認識大自然,理解大自然,從中可以感悟到無窮無盡的富有靈性的圖式,或雄渾曠達,或恬淡靜穆,或勁峭奇峻,或空靈飄渺。以上説了許多,但從中便可引伸到風格問題和廣泛的追求探索。也就是説個人的風格並非是刻意追求的,只可理解為厚積之後的自然流露,水到渠成而已。

  程振國談“詩歌與國畫之間的關係”


金秋

  詩歌藝術與繪畫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它們用不同的表現形式震撼人們心靈而産生共鳴,在中華民族文明史中二者有著等同的地位。我們可以讀到最早的詩是《詩經》,發展到唐代,詩歌藝術己臻顛峰。唐代詩歌藝術在中國歷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它是現實主義、愛國主義、自然主義和民族精神的凝聚。詩能言志,從而顯示出博大的胸懷。同時唐代的書法繪畫亦隨之達到了很高境界和水平,蘇東坡論王維《藍田煙雨圖》雲:"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即是用不同的表現形式達到展示最深最美的意象。詩是運用抽象的文字所代表的意,經過起、承、轉、合,平仄、韻律的有機組合來塑造意象;繪畫是運用筆墨塑造不同形態的圖式來達到共同的目的一一"幽情遠思,如睹異境"。清黃鉞《壹齋集》雲:"目極萬里,心遊大荒,魄力破地,天為之昂。括之無遺,恢之彌張。"這就是亦詩亦畫的境界。繪畫中的造境,都飽含著率真的情和景,情景是審視大自然主觀情思的象徵,取無窮之趣,營造胸中之丘壑,或峭岩絕壁、煙霞雲霧,或層巒疊幢、激流泉涌,皆可遊、可觀、可居、可寫。

  程振國談“畫家與社會的關係”

  孔夫子認為"德"是根本, "有德者必有言",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規範是"立德、立品、治心、修身","純充于中者實,中充實者則發為文者輝光",這是對社會具有高尚道德及責任心的闡述。畫家的藝術創作是脫離不了社會群體的,歷代的"入世與出世"説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而産生的人生觀。畫家的職責應當對社會對人類具有極高的熱情和民族責任心,要有使命感,要講道德修養。畫家所表現的題材,用什麼樣的筆墨語言述説內心世界,都必須依賴與社會的共融,即所謂"助人論,成教化"的根本所在。




責編:張曦健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