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油畫人物志•周長江》

 

——藝術的演變 演變的藝術

CCTV.com  2007年10月11日 09:31  來源:《藝術品投資》  

  

周長江作品賞析

 

 

從感性的興趣,到理性的探索過程,我從來沒有滿足過,尤其對新生事物的探索,使我一直處於亢奮之中,只有超越自己才能創造自己,在創造中尋求歡樂,在歡樂中不知不覺地進行了藝術的演變!

                                                ——周長江

 

七月的上海,又悶又熱,讓人感到煩躁。每到創作需要思考的時候,周長江都以這樣的方式讓自己沉靜下來,靜靜地注視著畫面,不輕易動筆,畫筆在這裡只是表達思想的一種工具。

 

華東師範大學藝術系教授周長江:我想呢實際上在這個抽象繪畫裏面也是這樣,作者給予你的是那種形式,那種色彩,那種情調,那種作品所形成的那種氛圍。那麼這種氛圍引起你直接的眼睛觀察以後,直接衝擊神經,這種感覺就像聽音樂一樣,有音量直接衝擊神經所帶來的那種快感。

 

《互補》

 

周長江是我國抽象繪畫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抽象油畫《互補系列NO.120》榮獲1989年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銀獎,是我國建國以來第一幅以非具象的油畫作品獲得這樣高的榮譽。《互補》也是周長江在中國現代藝術探索上最著名的作品命名。

 

華東師範大學藝術系教授周長江:《互補》整個這個做法是借助於東方哲學思想,一個命題就是陰陽互補這樣一個概念,不是用互補的命題去解釋它的互補哲學背景而是用互補的這個意念作出發點來進行我的畫面的哲學思考,同時用這種形式來完成對畫面構造的一種方式畫面。

 

由於受傳統審美習慣的影響,我們常用"栩栩如生"這樣的詞彙來稱讚我們認為好的繪畫作品。但是,現代繪畫藝術家不再以畫得與客觀世界逼真為標準,而是以描繪的形式為媒介,表現自己的情感、意趣、觀念、思想等主觀世界為主,進而將畫面按照主觀意圖與以變形和抽象化處理。當我們面對一件藝術品的時候,重要的並不在於去弄明白它描繪的是一件什麼東西,而在於去體驗作品能引起我們內心的感受是什麼。

 

華東師範大學藝術系教授周長江:女人看花布從來就不問這花布表達什麼內容它這裡面的結構方式是什麼樣的。她從來不問為什麼,很自然地她喜歡或者不喜歡,喜歡這個或者喜歡那個這種非常自然的狀態正是我們進入畫面最可貴的一種方式。

 

《生命》

 

在中國的畫壇中,作為抽象繪畫的代表人物,周長江曾經在寫實的領域中也達到繪畫寫實的道路在中周長江是一個追求獨立和個性的畫家,從寫實油畫《生命》榮獲第二屆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覽三等獎到抽象油畫《互補系列NO.120》榮獲1989年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銀獎,寫實到抽象,他走的是一條敏感的、更新的,而又帶有強烈自我屬性的藝術道路。從最初周長江的繪畫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於油畫技巧掌握的熟練程度。那麼是什麼讓周長江放棄已經頗有建樹的寫實繪畫,又是什麼讓他專注于抽象藝術呢?

 

華東師範大學藝術系教授周長江:那麼1981年的時候我參加全國青年油畫座談會,那麼這次座談會呢當中有幾個講座,有一個講座是波士頓美術館的一個東方部主任,他來講美國當代西方藝術發展的整體情況。當時我聽下來呢,確實不管從畫面看覺得非常不明白而且聽他的講座所講的那些內容我覺得也不明白,受到非常大的震撼。這個震撼最主要是來自我對自己這個職業,就是我學畫學了那麼長時間對藝術自以為很了解的人,為什麼在這樣的講座前面在這樣一些展覽的前面,我會覺得非常的茫然?

 

《上班》

 

就是從那一場座談會後,西方現代藝術極大的衝擊、震撼、並推動了周長江的思維,他開始對藝術的追問從全新的角度思考。尋覓資料,研究文獻,邊學邊實踐,做各種訓練,並直接介入創作過程中,在這個時期周長江創作了《上班》、《行進中的人們》、《大廈的構成》等一系列作品,如果説寫實主義是周長江藝術生涯的第一個階段,此時的周長江開始了他藝術生涯的第二個階段。

 

《大廈的構成》

 

華東師範大學藝術系教授周長江:因為我自己心裏很明白這是個過程只要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有所收穫能夠有所體會或者我能夠通過我自己的繪畫模倣的過程當中,能夠理解其他各個流派他們互相之間之所以前後這個關係和上下這種關係的話呢,我覺得就很滿足,所以這是個學習的過程,我並沒有把它當做一個終極的目標。

  

然而80年代初期,我國改革開放的大門剛剛開啟,有關於現代抽象藝術,人們不很了解,長期以來抽象藝術由於沒有一個共同的、統一的價值標準,使得人們在抽象藝術的審美上出現了很大的分歧,也對抽象藝術的價值産生了困惑。這種沒有具體的自然界形象的繪畫,也讓許多人對周長江産生了不理解。

 

華東師範大學藝術系教授周長江:就我自己來説我覺得我進入一種比較好的創造階段,我在尋求自己的一種語言方式。但是別人以為,我怎麼會畫成這個樣子,他們想來想去想不通,周長江畫得很好結果怎麼會現在畫得這麼難看,因為完全和他原來那種審美觀不同。

 

有人説,藝術家大多具有偏執的人格,他們習慣堅守自己的信念,追求審美的極致,周長江就是藝術家。

 

華東師範大學藝術系教授周長江:那麼在這種狀態下實際上呢不管是同事也好,朋友也好,他們都不理解。對我來説,我並沒有感到十分的沮喪,正是從他們的眼光裏面,從他們的態度當中,我看到了我對原來價值這種顛覆。那麼這個價值,是不是值得我走下去呢?當時我自己是並不知道他會變成什麼一個結果,但是我的樂趣,正在這個尋求過程當中。我並沒有想得到一個什麼東西,而這個過程對我來説,好象一張接一張這種這種探索的樂趣使我得到很大的滿足。

 

別人的不理解,絲毫沒有影響周長江,而他在形式探索的同時建立個人藝術主張的“野心”在滋長,如何應用油畫——這一西方舶來的藝術語言,反映自己內心的感悟,成了周長江一個新的命題。

 

華東師範大學藝術系教授周長江:那麼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説我們已經學西方有100來年,一百來年那麼正是不管怎麼説我們學到他們多少。但是我覺得我們是到了應該思考自己,怎麼樣用我們自己的文化平臺來説話的時候。那麼油畫來説,把我們的這個傳統的哲學思想或者我們傳統的文化觀念。那麼,通過我們的個人得努力使它的融透在我們每個人的作品之中,那麼反映出我們個人的創造性,同時也反映出我們背後的這種文化的魅力。

 

天才的藝術家善於為自己的內在精神世界尋找最恰當的圖像表達,創造出真正具有自己語言體系的藝術主張。1983年,一次中原之行,讓周長江開始了他藝術生涯的第三個階段。

 

華東師範大學藝術系教授周長江:我在83年的時候遊走了這個中原地區,在中原地區看了很多古代的遺跡,尤其到霍去病墓這一塊。

 

與西方藝術相比,東方的藝術形式是一種沉思的形式。宏大而忍耐、簡達而雄渾、樸素而神秘的霍去病墓之石雕,深深啟發了周長江,如何從東方文化傳統中吸取新的營養,以及東方與西方思維上的差異和文化上的互補性,直接導致了周長江作品的命名——互補。

 

華東師範大學藝術系教授周長江:由於我們想可能我們這代人他受的傳統教育多多少少還是有,對我們本身來説,他還是有了一個潛在的影響,所以在做的時候就我個人的性格來説,他其實比較容易接受那種中庸的那種價值觀,不會走向很偏激的那種方式而恰恰在這個畫面語言的探索過程當中我尋找了和這個我的這種價值觀相吻合的這種方式。

 

用西方的抽象油畫表達中國的儒家思想,在畫面的表現上抽掉了摹寫自然物的形,代之以一種意念,表現形式只有色塊,線條,點面等等。這就註定了周長江觀察事物的角度是誇張、另類的。周長江的繪畫已經進入大象無形的狀態。

 

每週的這個時候,兒子都要從法國打來電話,與周長江溝通一下在法國學習的情況。把兒子送到法國留學的初衷是想讓兒子學習到西方藝術的語言和表現力,領會現代藝術的發展規律和藝術特點。原本繪畫感覺很好的兒子認為自己在油畫的成就上已經很難超越自己的父親,於是選擇學習了雕塑。然而,在國外的這些日子裏,兒子忽然感覺到在藝術的終極追求上父子二人其實是殊途同歸的。

 

華東師範大學藝術系教授周長江:我認為每個人選擇什麼樣的形式作為他的表現方式這不太重要,而主要的問題是你用什麼樣的高度做這件事。那麼這個要做到這種高度的話,他就需要對個人進行全方位的修煉。

 

從最初的第一張《互補》成為中國抽象藝術代表人物之一的周長江,在“互補”系列中延續創作了已經有二十年了,這在中國當代美術史上也是很不多見的。

 

華東師範大學藝術系教授周長江:那麼我覺得以前那麼長時間的沉默贏得社會的理解,那麼對我對互補系列的創作這種藝術價值上的認可,就更加的堅定信心所以就一直畫下來,維持了我一向對藝術那種熱衷對藝術那種追求。所以我相信,我到現在,還處在這個過程之中。

 

中國文化歷經重大衝擊而仍具凝聚力,是因為中華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吐故納新,作為中國新一代的知識分子,周長江具備了一種國際性文化視野,並且産生了文化自覺和自信。仔細看看周長江二十年來的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是他對文化理想、創作語言不斷重構、自然吐露的痕跡。大地上的長江流了很久很久、很遠很遠,永無窮盡、生生不息。那麼畫室裏的長江又將流向何方呢?

 

 

責編:張曦健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