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桂林《山水背後的歷史》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9月06日 14:18 來源:CCTV.com

  很多很多人知道,中國的桂林,有著天下最美的山和水,但是很多很多人不知道,桂林還有著豐厚的歷史沉澱。這“噠噠、噠噠”的摩崖刻石聲,已經響了上千年了,上千年呢,沒有中斷過,它刻下了一個城市悲歡離合的記憶,也帶著我們走進了桂林山水的背後。

  很久以來,人們提起桂林,總是要説“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話,可是這句話最早是從哪來的呢?是什麼人説的?又是在什麼時候説的呢?

  故事要從獨秀峰説起,獨秀峰地處桂林古城中心,它拔地而起,巍然獨立,氣勢超群,有“南天一柱”之稱。登上峰頂,縱目四望,全城秀色盡收眼底,使人心曠神怡。因此,古往今來的遊客有感而發,在這裡留下了很多的詩句並刻在獨秀峰上,有一些石刻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書法價值,像唐代鄭叔齊的《獨秀山新開石室記》、唐代張固的《獨秀峰詩》、元朝丁方鐘的孔子像及黎載的《孔子造像記》、清代黃國材的“南天一柱”及張祥河的“紫袍金帶”等,都是桂林石刻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吸引得遊客們來來往往,卻沒有人想到,那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跟這裡有什麼關係。

  公元1983年,一位普通的文物工作者來到獨秀峰,無意中破解了人們長期以來的疑問——當時我的工作是搞拓片工作,83年我在這裡拓那個呂願忠《獨秀峰詩》的時候,這個休息的時間我就看那個碑有個邊緣,這個邊緣我想這個也許這裡有塊碑,所以我就用那個鑿子,把它慢慢地鑿,從那個邊緣鑿起,一鑿鑿出嘉泰兩個字的時候,我知道了,好啊,宋代的。

  楊先生發現的這塊碑,就是宋代桂林地方官員王正功的《鹿鳴宴勸駕詩》,他于公元1201年刻在獨秀峰的讀書岩口,後來被溶岩遮蓋,而正是這首詩,第一次寫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這一千古傳誦的詩句。

  説到宋代,那時候的桂林城已經很有規模了,今天我們從倖存的宋代城墻和城門遺址上,依稀可以看到宋代桂林古城的雄姿,正如宋代詩人張孝祥所讚嘆的那樣“五嶺皆炎熱,宜人獨桂林。江南驛使未到,梅蕊破春心。繁會九衢三市,飄渺層樓傑觀,雪片一冬深。江山好,青羅帶,碧玉簪。平沙細浪欲盡,陡起忽千尋。家種黃柑丹荔,戶拾明珠翠羽,蕭鼓夜沉沉。莫問驂鸞事,有酒且頻斟。”

  刻在桂林市中山北路西側的鸚鵡山石壁上的宋代《靖江府城池圖》,距今已有700年的歷史,是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石刻地圖之一,圖高3.2米,寬3米,因此又是世界上篇幅最大的古代石刻地圖,它非常詳細的刻畫出了宋代桂林的城市規模和文明程度。

  公元1965年的一天,幾個年輕的考古隊員在進行文物普查工作時,路過位於桂林市南郊的獨山,在獨山西南麓的甑皮岩,他們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岩洞,洞口有一些吃過的螺絲殼,看起來年代非常久遠,他們猜想到這裡可能是古代先民的一個生活遺址,但他們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在這個普通的清晨發現的一切,卻震驚了中外考古界——他們發現的是一萬兩千年前桂林人的家!如今,這裡已經建成了甑皮岩遺址博物館,而40年前發現這裡的年輕人也只有趙平先生還尚在人世。

  趙平先生説,據考古工作者的發掘和考證,甑皮岩洞穴遺址洞高約8米,面積約300余平方米,洞深22米。洞內發掘出土了數以千計的石器、骨器、蚌器、陶器以及食後拋棄的螺殼和各種獸類殘骨,經過考古專家多種標本碳14年代測定,甑皮岩人是距今7500至12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先民的穴居氏族。

  他給我們介紹説,洞內分為生活區和墓葬區——

  我們這一塊區域是墓葬區,墓葬區從地表到底下是3米厚,這3米厚我們講是文化層,這3米厚是這麼分的,最上面的一層是鈣化板,這個鈣化板覆蓋使文化層保留了,我們先民的人骨架從上面已經開始有了,反過來講,最底下最早的時候就開始埋人了,一直埋埋埋到鈣化板的下面,整個3米以內不管是哪一個層次都有先民的人骨架

  人在懷胎當中,就是曲肢蹲坐,到了生活當中,發現這個遠古先民,起碼説在我們的這一塊的遠古先民,他日常生活就是蹲著,甚至睡覺也是蹲著,到了死的時候,恢復常態一定要把它處理成曲肢蹲坐來入葬,所以我們叫它什麼就是恢復母胎,恢復大自然。

  另外,這些有墓葬規律的先民,大多在頭骨上留有一個三角形的穿孔,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有人説是疾病,也有人説是打架,而考古界對此神秘現象至今沒有定論。

  穿越時光的隧道,我們尋訪萬年前的桂林人,他們曾經是怎樣的生活呢?

  從甑皮岩出土的大量獸骨來看,原始時代的桂林,還處於亞熱帶氣候,森林中棲息著各種各樣的動物,甑皮岩人主要就是靠捕獵這些動物為生。當然,他們捕獵用的工具是一些簡陋的石器,所以打到動物很不容易,為了生存,他們還在河流湖泊裏捕捉魚蝦來吃。

  從全世界人類社會的進化來看,甑皮岩人生活的時代是屬於母系氏族社會,那時善於生育的年長女人受到特別的尊敬,可能就是掌權的族長。從出土的文物推斷,她們會用骨針、葛麻和獸皮編製衣物,用獸牙、蚌殼做裝飾物,也許還用赤鐵礦石進行文身,在萬年前的蠻荒時代,他們就像是一群充滿野性之美的精靈。

  趙平先生告訴我們,甑皮岩遺址經過了兩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出土最多的就是螺絲殼啦!可見螺蚌是桂林先民們的大宗食物,而且那時候對田螺的吃法已有講究,為了容易嘬出螺肉,大都敲去頂部。有趣的是,這喝螺的吃法,從遠古一直沿襲到今天,成為有地方特色的桂林小吃,相信來桂林遊玩的人,都吃過這美味的小吃吧。

  捕獵到野獸可以用火直接烤著吃,但這田螺可是必須用水煮著吃的,為了吃田螺,桂林先民們用黏土燒煉出劃時代的發明——製作陶器。從甑皮岩遺址出土了上萬件捏制和貼築的陶器殘片,從原始的夾沙粗陶,一直到晚期的細夾沙加刻花紋的陶器,反映出在新石器時代,遠離中原的桂林地區,原始文明的發展水平已經相當的高了,因為據説甑皮岩人可能是中國最早發明和使用陶器的人呢。

  據史料記載,西漢元鼎六年,既公元前111年建立始安縣,縣城就是最初的桂林城。到唐代,桂林城已經呈現出“殿若長城,南北行旅皆集於此”的興旺發達景象。公元1133年,桂林被南宋朝廷升為靜江府,成為“南控嶺南,西抑滇黔”的西南都府,這種戰略地位一直延續到近代。

  公元1368年,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君臨天下,成為中國歷史上繼漢高祖之後又一位布衣出身的開國皇帝。他躊躇滿志,希望江山永屬朱明王朝,將24個兒子和一個侄孫分封到全國重要州府,建藩為王。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其侄孫朱守謙為靖江王,駐藩桂林,統轄西南。洪武九年,朱守謙就藩桂林。

  “百僚已睡朕未睡,百僚未起朕先起。”當朱元璋日理萬機,吃飯走路都想著政務時,朱守謙這個扶不起來的阿鬥,卻驕奢淫逸,“好比群小,粵人怨咨”。為了維護統治、穩固政權,朱元璋只得將其廢為庶人,調離廣西。建文二年(1400年)朱守謙的嫡長子朱讚儀承襲王位,永樂元年(1403年)到桂林復藩。自此世代相襲,靖江王在桂林共歷時280年,王位共傳14人,是明潘中延續時間最長的一個潘王。

  靖江王府自洪武五年起在獨秀峰下營建,歷時20年建成,所耗人力、財力難以統計。王府佔地18萬平方米,王府建築以獨秀峰為中心,山南為宮殿,山北為“禦園”,規模宏偉,堂皇富麗。從保存下來的宮殿基址、勾欄望柱、雲階玉陛、青石甬道及出土的琉璃瓦當,依稀可見王府當年的氣勢恢弘。

  昔日的靖江王府走過了數百年的風雨滄桑,清代改為“貢院”,民國時期為廣西省政府所在地,現在這裡是廣西師範大學的校園了,早已不見了龍子龍孫們,只剩下院子裏的龍爪樹,仿佛還在述説著遙遠的往事。

  那是公元1650年,清滅明,定南王孔有德改靖江王府為定南王府。1652年農民軍圍攻桂林時,孔有德舉火自焚,王府也毀於一炬,從王府的大火中逃出了一個小姑娘,她叫孔四珍,是孔有德的小女兒,小姑娘逃到了北京,慢慢的長大了,天生麗質的姑娘被清孝莊皇太后收為義女,封為和碩格格,為了控制西南地區,皇太后把她下嫁給廣西軍事首腦孫延齡,沒想到丈夫早逝,後來她回到北京過著孤獨的生活,再後來就抑鬱而終,埋葬她的那個地方後來被叫做公主墳,再後來孔四珍的故事被一個叫瓊瑤的作家寫成了一部電視劇,那部劇名叫《還珠格格》。

  如今的王府,能燒的都燒了,就剩下燒不爛石頭和那些深深淺淺的傳説了。

  在中國古代,有一種“視死如生”的思想,人們認為死亡不過是另一種生活的開始。為此,我們去探訪靖江王陵。

  其實在我們王陵這地方呢,隨便撿起一塊地上的一塊磚一塊瓦,這都是,當年留下的東西,綠色的琉璃瓦,綠色的釉面還清楚的這個顏色。

  這就是傳説中的靖江王陵了,它背倚桂林城東最高峰堯山,氣勢雄偉,佔地105平方公里,葬有11位明靖江王及王妃、將軍、中尉以及縣郡、鄉郡等宗室墓共計300多座,現存石刻300多件,數量之多、範圍之廣、保存之完好為我國藩王遺址中僅有,被稱為“嶺南第一陵”。

  黃土是軟的,卻安上了這些堅硬的冷石刻,每一座陵園像舉起了一面神聖的旗幟。石刻雕像是王陵的盔甲,為陵園抵抗侵犯;是陵園的衣裳,為王陵遮蓋羞恥。

  儀仗的最前面是華表,在王陵中稱為“望柱”,立“望柱”寄興旺家族之意,可嘆的是靖江王府早已衰敗,而另一側的望柱也只剩下了蓮花底座,徒然地面對著蒼天。

  北京十三陵的話,它的那個神道,它是一條總的神道,這也是明代的帝陵,它本身的一個特徵,它是一條總的神道,而我們這兒是每一個陵都有一個神道,那麼這個北京的十三陵,它只有一套的這個石座儀仗,就是我們這個石座儀仗,但是我們這個王陵是每一個陵就有一套完整的石座儀仗,那麼目前我們所發現的話,石座儀仗我們這有300多件,那跟北京十三陵相比較我們在數目上,數量上的話,就大大的超出了他們,那麼通過這些靖江王陵的規模來看的話,至少可以體現當時我們桂林,在我們南方應該説是比較繁榮的一個地方,這些地方的話,本身雖然説是一個南方的一個小王,他所擁有的財富也是非常可觀的。

  王陵分為地表建築和地下墓室兩部分,小曾帶我們來到了一個地宮的入口,這裡看起來墓氣森森的。由於裏面沒有光線,而且裏面已經是空的了,所以我們就沒有進去。據説,當年考古隊來的時候,大部分的墓都被盜過了,只剩下一些造型精美的梅瓶,但那也是世所罕見,極為珍貴的物品了。

  靖江王陵共出土梅瓶200多件,現在保存在桂林市博物館,這些梅瓶口小、肩寬、體瘦,被當代學者譽為“桂林梅瓶”,其中這一件歲寒三友美人肩青花梅瓶,是中國目前獨一無二之作,堪稱國寶。桂林梅瓶以青花為主,花紋圖案還有嬰嬉圖,仕女圖,連年有魚,纏枝等等,幾乎件件價值連城。

  在桂林梅瓶的花紋中,還有大量龍的圖案,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徵,從漢代起,龍是皇帝的化身和權威的象徵,而作為皇帝親戚的靖江王爺們,自然也和龍有關係了。

  桂林月牙山下,就是著名的龍隱洞,看那洞頂的石槽有如龍跡,似乎真有巨龍隱伏其中。這龍隱洞裏有很多的摩崖石刻,大多是唐宋時期的作品,由於年代久遠,洞頂滴水使溶岩漸漸生長侵襲,可能還覆蓋了了一些呢。

  桂林石刻它的特點一個是數量多,還有呢就是説石刻的風氣沒有中斷,一直延續到現在,再有就是唐宋時期的這個石刻題名特別多,所以説清代有一個金石學家叫葉昌熾,他在他的一部《語石》這個著作裏面評價桂林的石刻,説:“唐宋題名之淵藪,以桂林為甲”,就是他在這個書裏面評價桂林的題名石刻是甲天下了,再有就是這些石刻和桂林的山水是融為一體的,是可以説不可分割的,所以説桂林的石刻兩千件它不是集中在某一處,而是在桂林各個名山的20多座,那在20多座名山,也就是説過去遊人、過去的官員他們所到之處,都會留下石刻,因為石刻本身呢,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文化,再有坎坷的史書上面的歷史事件在石崖上都有,可以説在這個地方,歷史上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石刻裏面基本上都有記載。

  龍隱岩中最受史學家重視的石刻為《元祐黨籍碑》,碑文記載了北宋末年圍繞著王安石變法而引起的一場震驚朝野的黨派鬥爭,奸臣蔡京利用徽宗皇帝的信任,以手中的權利,排除異己,打擊忠良,將司馬光、文彥博、蘇軾、秦觀等309人列為姦黨,並下令全國州縣刻石公諸於眾,現在《元祐黨籍碑》碑全國僅存兩塊,而桂林這一塊是保存最完整的。在《元祐黨籍碑》碑周圍的很多石刻,是歷代的人們慕名來看這塊碑,有感而發成就的石刻作品。

  老石工今年75歲了,他説自己做了一輩子的石工,已經數不清自己刻了多少個字啦。我們了解到,石工這個行當,在桂林是世代相傳的,幾千年了,一輩又一輩,他們中的很多人也許並不懂得歷史,但他們卻在有意無意之中,把桂林的歷史刻在了山水的後面。

責編:紅立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