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江陰《尋找失落的遊記》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7月13日 17:04 來源:CCTV.com

  編導 張芳 攝像 李斌

  2006年4月21日,徐霞客故居的工作人員顯得格外緊張和忙碌,江陰市的多家媒體也很早來到了故居。今天,這裡將舉行一場特殊的儀式,一位九十多歲的老人要把自己花費十年手抄的兩部120萬字的《徐霞客遊記》捐獻給故居博物館收藏。

  徐霞客故居就坐落在南旸岐村,在故居的旁邊有一幢普通的居民小樓,而這座小樓的主人就是那位抄寫遊記的老人。老人每天都要到霞客故居裏面去走一走,看一看。往來的遊客們並不知道他是誰,也不知道這位老人在故居裏面到底尋找著什麼。據當地人介紹,這位老人是徐霞客的後代,自93年開始,就用手抄的方式謄寫《徐霞客遊記》。當別人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時,他總是説,寫下了就可以流傳下去了,三百多年前就是這樣的。

  420年前,中國明代傑出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就出生在今天江陰市的南旸岐村。他從22歲新婚那年開始出遊,直到54歲去世時為止,三十多年時間,足跡遍佈近半個中國。在這幾十年的出遊和考察過程中,徐霞客以日記的形式把每天的經歷與觀察所得隨手記錄下來,而這些看似潦草隨意的文字,就是日後影響了整個世界的偉大著作──《徐霞客遊記》的原始手稿。

  今天,《徐霞客遊記》已經成為代表中華文化的20部經典著作之一,這部三百年前的旅行日記以實地考察所得,為今天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提供了許多重要資料,書中關於石灰岩地貌的考察記錄,比歐洲人要早一個多世紀,是世界上最早的文獻。當代科學家認為,300多年前這部書在地理學方面的認識,已經超越了時代,接近20世紀的水平。然而,在今天我們能夠看到的這部傳奇遊記中仍然存在著許多讓人不解的疑點,近些年來也是研究徐霞客的專家們一直爭論的問題。

  在南旸岐這個幾百人的小村莊裏,人們依舊延續著傳統的生活方式,日子過得恬靜而安詳。在這些村民中,有很多人都是徐氏家族的後裔,先人的姓氏並沒有使他們與眾不同,而他們卻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傳承著祖輩遺留下來的傳統和財富。2006年4月,我們來到南旸岐村,找到了這位徐霞客的後人。老人的名字叫徐澄,是徐霞客的第九代孫,也是現在惟一在世的最年長的徐霞客後裔。在我們採訪的過程中,一提到徐霞客,老人顯得十分激動,一定要找出他手抄的徐家家譜給我們看看。

  在採訪過程中,徐老提到的晴山堂是當年徐霞客為母親80大壽修建的,裏面保存著大量的明代碑刻。在這些碑刻中,有很多是讚揚徐家門庭高潔的。從其中的一塊碑刻中我們了解到,徐家在江陰一直是大戶人家,雖有萬貫家産,但卻能扶危救困,經常開倉賑濟災民。

  《徐霞客遊記》記述了徐霞客十幾次出遊的旅行觀察所得,書中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有詳細記錄。然而在這些手稿中,有些地方的內容卻存在著明顯的缺失。 遊記裏為什麼沒有對京師的任何記述,我們現在只能分析和推測,並不能找到最終的答案。然而通過專家的考證我們得知,那些有確切史料記載的遺失手稿,現在已經再也無法挽回了。

  幾天后,當我們再次登門拜訪徐老時,徐老正準備練習書法,為他手抄本《徐霞客遊記》的整理、裝訂做最後的準備。徐老為什麼要以這種方式抄寫這部古書,我們仍然不能理解,然而從他的只言片語中我們得知,這部蜚聲海內外多年的巨著能夠流傳到今天,一定有過一段滄桑淪亡的曲折命運。

  在徐霞客故居裏,有一段鑲嵌著幾十塊書法碑刻的長廊,其中的一塊碑刻上摘抄了《徐霞客遊記》中這樣一段內容:公元1636年,在拜祭了先人之後,徐霞客與好友靜聞和尚、僕人顧行從家鄉出發,開始了西南的萬里征程。

  為了保護遊記手稿,徐霞客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險些喪命。公元1640年,徐霞客因疾病纏身,雙腳不能行走,才被人抬回了家鄉。徐霞客回家後即臥病在床,已無力整理遊記,臨終前,他委託其家庭教師季夢良來幫他把手稿整理成書,隨後便於第二年年初辭世。在徐家的這次滅頂之災中,遊記手稿的大部分被燒,而季會明抄本也散失殆盡,有些篇章就此永久地失傳了。

  遊記的焚燬和家族的災難徹底打垮了徐家,然而四十幾年後,一個人的出現從此挽救了這個家族的命運。此人名叫李寄,據説是徐霞客的小兒子。為了查找李寄的家世背景,我們來到了江陰市博物館,找到了目前唯一一部保存比較完整的徐氏家族宗譜。然而,在徐氏的家譜中我們並沒有找到李寄這個人的名字,也沒有找到關於他的任何記載。

  2005年,江陰市錫劇團排演的錫劇《霞客行》在當地公演,引起巨大地轟動。這部戲劇講述了徐霞客與一個侍女的真摯愛情故事,由此,江陰的百姓知道了李寄,而當地的專家則在一些地方史料中找到了李寄身世的線索。 專家們在李寄留下的一些詩集和書信中發現,李寄曾多次提到徐霞客以及自己的母親。從李寄留下的一些詩集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沒有被家族接受,但是李寄對父親徐霞客一直心懷景仰。他打算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裏,編輯出一部較為完整的《徐霞客遊記》,以告慰老父的在天之靈。

  今天,徐澄老人來到了施工中的勝水橋。為了給即將舉行的徐霞客旅遊文化節做準備,當地政府開始重新修整故居門前這座明代的石橋,據説當年徐霞客外出的時候,他的家人都會在這裡送行。從老人找出來的照片我們可以看出,沿著先祖徐霞客的足跡,徐老也去過不少地方。自徐霞客以後,出遊似乎成了徐家的傳統,就連出生後沒見過父親的李寄也深受影響。

  當李寄走完了父親走過的大部分地方以後,便在花山的山居庵裏開始了長達五年的收集整理工作。在整理的過程中,各種版本遊記的殘缺與失真讓李寄既感覺痛心,又感覺困難重重。一次李寄在整理遊記抄本時,看到了季會明加的一份按語,按語中提及在宜興曹駿甫手裏還有一份抄本。李寄立即托朋友到宜興去打聽,然而這個曹駿甫早已經去世了。第二年,李寄又從朋友那裏得到了一條新的線索。李寄聽到後倍感興奮,隨即徒步走到宜興。經過多方打聽,他終於找到了一個叫史夏隆的人。從他那裏買下這部抄本後,李寄如獲至寶地背回江陰,悉心整理編撰,然而整理的過程同樣艱辛和曲折。

  當整理脫稿時,李寄已是70高齡, 1690年,李寄在貧困與病痛中逝世。他一生坎坷,終身未娶,傾其全部為後人留下了這部李寄抄本。300多年來,《徐霞客遊記》出現了數十種抄本,而“徐學”界歷來都把“李寄本”譽為“諸本之祖”。

  2006年4月21日對徐老來説是一個特殊的日子,聽説徐老的兩部手抄本《徐霞客遊記》已經裝訂完成,一大早,我們就來到他的家中。隨後,徐老準備再去一趟故居,但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他將在那裏完成多年的一個心願。不多久,一個簡單而隆重的捐獻儀式開始了。

  至此,這部歷經磨難,有著幾百年傳奇歷史的《徐霞客遊記》又以一種特殊的方式繼續流傳下去。 2003年,徐霞客故鄉周邊的幾個鄉鎮正式合併更名為霞客鎮,而隨後一座被命名為霞客橋的現代化新橋也在古老的勝水橋邊建起,徐氏家族的後代子孫們每天往來于這座橋上,帶著對先人的崇敬,投入到新的旅程當中。

責編:紅立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