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撫順《大搬家》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5月12日 14:42 來源:CCTV.com

  編導:曾婷 張志亮 攝像:王文超

  2006年3月,當我們《走遍中國》攝製組來到遼寧省撫順市的時候,發現了一個特別的現象。這座只有240萬人口的城市,居然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有1/10的城市人口在搬家。我們不禁好奇地走訪了一些搬家的居民。王文章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個退休老工人,今年81歲了。他把我們帶到了他搬家前曾住過的老房子。

  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撫順是中國一個重要的工業基地,這裡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它引來了大量來自各地的採煤工人。為了解決採煤工人的住房問題,各個企業在煤礦附近的山溝裏,就近蓋起了工棚和大片的簡易房。對於剛成立的新中國來説,當時那一排排整齊的簡易房,也不是一般老百姓都能住上的,那裏住的大多是領導幹部和生産勞動模範。王文章就是這樣的幸運兒,因為他曾被評為井下採煤工人中的先進工作者。

  本來簡易房準備十五年後就拆遷的,沒想到王文章一住就是近五十年。住的年頭越多,出現的問題越嚴重。冬天破墻漏風,室內外的溫度幾乎相同。雨季來臨時,屋外下大雨,屋內則下小雨,黃泥沙砌的墻面根本貼不上東西。幾十年來王文章家的人口也不斷增加,可是一家人仍住在25平方米的小屋裏,六口人擠在不到3平方米的炕上睡覺。

  這是撫順市最大的煤礦之一——西露天礦,也是亞洲最大的露天煤礦。50年來,撫順的産業工人為共和國貢獻了6.5億噸煤炭,上繳利稅達47億元人民幣。在這裡,生産出了中國第一噸煤,第一桶石油,第一噸硅,第一噸鋼和第一台挖掘機。然而做出如此貢獻的工人們幾十年來卻長期居住在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的簡易房裏,是什麼支撐著他們耐心等待著棚戶區改造的那一天呢?

  這是王文章的老鄰居張永會,今年76歲了,他的老伴退休前也曾是選煤廠的勞動模範。他有三個兒子都是在棚戶區裏出生的,三個兒子結婚時,沒有房住,只好在簡易房的旁邊又臨時搭建了兩間房子,撫順人給這種房子取了一個獨特而又怪怪的名字“偏廈”。張永會還在自己的住處開了個小商店,賣日用品,在附近的山上種煙葉賣點錢。50年來他從沒向政府伸手要過救濟。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百廢待興,人們滿腦子想的都是工作吃苦在前,生活享受在後。全國上下,大家的生活水平都差不多。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先富起來的人都住進了新建的樓房,在撫順,住在棚戶區的幾十萬人卻成為一個貧窮弱勢的群體。他們中有老一代退休工人,中年一代下崗工人,單親家庭,低保戶和殘疾人等,居民的人均收入不到二百元。這和改革的前進步伐極不和諧,而且這個群體中,居然有72%的人是産業工人。這無時無刻不牽動著中國政府各級領導的心。

  2004年6月6日,中國中央政治局常委吳官正到撫順視察,在走訪棚戶人家時,他動情的説:“我們的領導幹部一定要時刻把群眾的冷暖挂在心間,實實在在地把群眾的困難和問題解決好,構建和諧社會。”

  2004年12月26日,遼寧省委書記李克強剛上任第12天,便深入棚戶區老百姓家中問寒問暖。當他看到屋內的白菜上都結了一層冰,老百姓在零下30度的室內居住,陰冷苦寒,垃圾堆裏連根爛白菜葉都找不到時,他的眼睛濕潤了。然後斬釘截鐵地説:“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改造棚戶區。”

  2005年4月,政府莊重地向棚戶區的居民承諾:在兩年內,推倒200多萬平方米的舊房,建起幾百棟的樓房,讓棚戶區的居民全部住進新樓。然而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這對於仍負債纍纍的撫順市政府來説,無異於天方夜譚。籌集幾十億元資金的問題,嚴峻地擺到了這些雄心壯志的父母官們面前。

  截至2006年2月不到一年的時間,撫順完成拆遷面積達125萬平方米,是過去18年來全市棚戶區改造總量的1.69倍。人們稱這種前所未有的棚改建設速度為“撫順速度”。

  每天王文章和他的鄰居們都要到建設工地來散步。50年的夢想,半個世紀的企盼將成為現實,棚戶區的老百姓啊,怎能不欣喜萬分!

  王文章告訴我們動員搬家的那段時間,省裏、市裏、區裏、街道的各級幹部都去過他家,宣傳解釋有關政策。據説政府抽調了幾百名幹部,義務地挨家挨戶解答群眾提出的各種問題。

  這是望花區棚戶區指揮部的部長王雙慶,他每天起早貪黑地奔走在棚戶區的千家萬戶,卻沒想到在這半年多的時間裏,他的剛滿三歲的兒子已經學會了打電話。

  正是有了王雙慶這樣的好幹部做宣傳工作,王文章才及時了解到先簽約拆遷的人可以先挑房的規定,他毫不猶豫的&&簽署了搬家的合同。簽約後王文章就從政府公佈的公示板上了解到房子的戶型,每戶有300元搬家費的規定。於是他積極主動第七個挑好房子。為了公平華山棚戶區採用了抓鬮的形式,讓司法機關公證,爭取使回遷的居民們人人滿意,和政府配合默契。

  2005年10月,政府兌現了承諾,僅用七個月的時間,在棚戶區拆掉了125萬平方米的老房子,蓋起了144棟新樓房,一萬多戶棚戶人家搬進了新居。王文章和他的鄰居樊國賢也都陸續搬進了新家。拆遷中的政策規定:原來居住在棚戶區時每家的居住面積是多少,搬進新樓後新房的面積仍是多少,不用付一分錢。如果家庭人口多、有幾代人還允許擴大面積。凡是擴大面積都要付款,而且因為不同理由擴大的面積價格也是不一樣的。但所有價格都低於撫順市商品房的市場價格。

  據統計,過去棚戶區裏平均每10戶家庭中僅有1.34人有穩定的工作,下崗工人多。每年因貧困引發的離婚等社會問題明顯多於其他地區。大搬家後這些棘手的問題是怎樣解決的呢?我們發現在許多小區已經建成了各種各樣的再就業培訓中心,許多下崗工人在培訓中心掌握了新的謀生技能,重新找到了工作,增加了家庭的收入。

  幸福和快樂,瀰漫在這個昔日的棚戶區、今天的新樓群裏。在撫順市的居民們一張張燦爛的笑臉上,我們仿佛看到了撫順這個老工業城市的未來。

責編:紅立

1/1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