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撫順《尋找大清龍脈》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5月12日 14:35 來源:CCTV.com

  編導:哈 敏 攝像:孔萬杭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説早已風靡全球的華人世界,《鹿鼎記》是金庸的最後一部武俠小説,因而受到眾多金庸迷的關注和青睞。小説講了一個尋找大清寶藏的故事,最後獲得藏寶圖的主人公韋小寶發現,寶藏在關外的大清龍脈所在地——鹿鼎山。金庸的小説常常有史實為依據,那麼大清的龍脈在不在關外?關外到底有沒有鹿鼎山和寶藏呢?

  春寒料峭的三月,我們《走遍中國》攝製組走進了關外,試圖去尋找傳説中的大清龍脈和寶藏。我們眼前的這個縣城叫新賓滿族自治縣,(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位於遼寧省的撫順市,在這裡流傳著許多有關大清龍脈的傳説。

  村民們説的永陵鎮位於新賓縣城以西20公里處,(新賓縣 清永陵)這裡正是大清皇室的祖陵——清永陵的所在地。在清永陵的陵園裏,埋葬著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遠祖、曾祖、祖父、父親和他的伯父、叔父。清王朝在關外有三座皇陵,由於清永陵輩分最大,從而被稱為關外第一陵。佟達是撫順市一位清史研究學者。

  然而,似龍狀的山脈到處都是,東北巍峨的長白山脈就像一條巨龍。那麼,到底哪才是大清真正的龍脈所在地呢?在今天的新賓縣城,我們發現了許多以“興京”命名的賓館、街道、學校和店舖,據了解,新賓的前身就叫興京。為什麼一個小小的縣城要以“京”來命名呢?

  眼前這座雕像上叱吒的勇士,就是大清王朝的締造者和奠基人努爾哈赤。雕像坐落在離清永陵以東八公里的蘇子河邊,雕像的背後就是當年被稱作興京的赫圖阿拉城,(新賓縣 赫圖阿拉城)當地人習慣叫它為老城。“赫圖阿拉”是滿語,它的意思是山崗、橫崗,赫圖阿拉城也就是橫崗上的城。390年前,已經58歲的努爾哈赤,就是在這裡黃袍夾身登基稱汗,瞄準了北京大明皇帝的寶座。赫圖阿拉城雖然簡陋,不像北京城那麼規模宏大,金碧輝煌,但是作為都城的要素卻一應具備。

  努爾哈赤不僅在這裡修都城,在赫圖阿拉城,他創建了軍政合一、兵民一體的八旗制度,還創制了滿文。終於有一天,在北京故宮那座豪華的金鑾殿上尋歡作樂的大明萬曆皇帝,(明 萬曆皇帝)感受到了來自關外的那股殺氣。

  李榮發是新賓縣的一位清史研究學者告訴我們,在新賓縣境內,他一共發現這樣被人工挖過壕溝的山就有十幾座,而且這些山無一例外的有一個相同的名字——龍頭山。 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城建都後,開始南征北戰,掠城佔地。明王朝看到靠斬斷龍脈仍壓不住努爾哈赤的鐵騎,於是派出了重兵圍剿。決戰在離赫圖阿拉城以西80公里外的薩爾滸村展開了。

  我們眼前這片煙波浩渺的碧水叫大伙房水庫,薩爾滸古戰場已被淹沒在庫水之中。李榮發告訴我們,當年大戰的時間就在這樣的季節,我們決定進入庫區尋找淹沒的古戰場。雖然三月已經開春,但東北漫長的冬季使庫區的大部分湖面仍結著厚厚的冰。

  五天五夜的生死決戰,努爾哈赤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明王朝從此由主動進攻變為被動防禦。於是努爾哈赤率領他的八旗子弟,從這座地處長白山余脈的都城,像猛虎下山一樣撲向遼沈平原,進逼山海關,最終他的子孫們坐上了北京紫禁城的龍座。

  這是我們在永陵鎮拍攝到的一場滿族婚禮。在喜慶的日子裏,我們仍能在當地看到滿漢全席的原生態——八碟八碗。據説,薩爾滸大戰勝利後,努爾哈赤就是用八碟八碗犒勞他的八旗將士們的。採訪中,一些上了年紀的村民告訴我們,當年明朝派人到東北來斷了99條龍脈,卻惟獨漏了一條龍,這就是今天清永陵後面的坐山——啟運山。坐山是風水的根基,是龍脈的象徵。據説啟運山是一條懸龍,努爾哈赤正是得了這條懸龍的保祐,最後他的子孫們才得的天下。

  金庸在《鹿鼎記》中告訴讀者,大清龍脈的所在地叫鹿鼎山。而我們眼前這座曾保祐努爾哈赤和他的子孫們打下江山的龍脈,卻有一個吉祥的名字,啟運山。

  1644年,清世祖入關,在北京坐穩江山後的大清皇帝不忘祖宗,從康熙到道光的150年間,先後有四位皇帝九次來永陵祭祖。為了保護這片龍興之地,清廷把龍脈的保護範圍擴展到了整個遼寧省範圍。

  在《盛京典製備考》中,我們找到了清朝龍脈保護範圍的詳細記載,以及龍脈保護地圖,為了保護龍脈不被侵犯和破壞,清王朝在關外專門修築了一條長達3000多公里的柳條邊墻。據史料記載,柳條邊不像長城採取築墻的方式,而是挖壕溝。壕溝一般寬八尺深八尺。從壕溝裏取出的泥土在溝上再堆成高三尺的土堆,然後在土堆上每隔五尺栽三棵柳樹,柳樹和柳樹之間用繩連接,就形成了柳樹的墻,史稱柳條邊。在柳條邊保護圈內,清廷派重兵保護,不得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和生産。這使得遼寧一帶的社會發展陷於停滯,出現了城敗地荒,人煙蕭疏的淒涼景象。李榮發帶我們來到了一個柳條邊的城門遺址——興京邊門。

  這是離清永陵不遠的撫順市,這裡因盛産煤炭而聞名於世,有“煤都”之稱。但為了怕挖破風水,斷了龍脈,清朝歷代皇帝多次下令嚴禁開採。在《撫順礦區志》中,我們找到了這樣的記載:乾隆皇帝曾規定,“雖有煤筋,永行嚴禁。”道光皇帝重申,“興京、撫順所屬界山廠,一概禁止,不準開採。”光緒皇帝也明確規定,“無礙三陵(昭陵、福陵、永陵)龍脈者,方準開採,有礙者一概封禁。”

  清王朝一系列嚴密的保護措施,使這片龍興之地更增添了一份神秘,難道這裡真有傳説中的寶藏?

  積雪未化的永陵在三月的陽光下,顯得一片莊嚴和吉祥。為了保護祖陵,歷代清朝皇帝對永陵先後進行了二十八次大規模的擴建和修繕。在一座座清皇陵被後人打開後,(清東陵)出土的一件件稀世寶藏,也使人們對這座關外的第一陵——永陵多了許多期待。在永陵的寶城內一共有五個土墳,一個衣冠冢。李榮發告訴我們,其中的兩個土墳曾經被打開過,他參與了當時的發掘。

  《鹿鼎記》在結尾時,已獲得藏寶圖的韋小寶,並未去打開那足以推翻清王朝的寶藏,給讀者留下了一個懸念。面對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産的清永陵,我們希望這個懸念永遠的能留存下去。

  或許是一種巧合,雖然歷朝清代皇帝怕挖斷龍脈,而禁止對撫順煤炭的採掘,但迫於國力衰竭,還是于1901年下發了開採令。十年後,大清王朝就永遠退出了歷史舞臺。

  另一種巧合,(努爾哈赤像)300年前,大清江山由努爾哈赤在此奠基;300年後,(溥儀)又以末代皇帝溥儀被關進撫順戰犯管理所而告終。從啟運山到戰犯管理所,一個歷史的句號從這裡劃起,劃圓了整個中國,又沉甸甸地落回了這片土地。清王朝在撫順開始啟運,又在撫順歸結,用了近300年,歷史才畫了一個圈。

責編:紅立

1/1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