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往期節目查詢

景德鎮《千年景德鎮》11月1日 

央視國際 2004年11月03日 14:45

  編導:王寶成 攝像:鄭斯寧

  在中國,有一種泥土燒成的器物與它的國家同名,在中國,有一個南方小鎮用一位皇帝的年號命名,是誰能有如此大的名號,又是誰能有如此的殊榮?這就是瓷器,就是景德鎮,一個千年窯火不熄的東方之城。

  景德鎮位於江西省東北部,西瀕鄱陽湖,北靠長江,面積5248平方公里。景德鎮與河南鳳仙、湖北漢口、廣東佛山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鎮”, 1982年成為中國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公元851年,一位阿拉伯商人曾向他的同胞這樣描述他見過的一件來自中國的奇妙物件:這是一個叫做瓷器的花瓶,它像玻璃瓶一樣透明。花瓶裏的水從瓶外面都能看見,但它竟然是用泥土製成的。

  沒有資料表明這件瓷器來自中國的哪座瓷窯,但是從唐宋年間,中國的瓷器就大量出口,成為繼絲綢、茶葉之後的大宗貿易商品。數百年後,那位阿拉伯商人的後代終於看到了來自中國的大批瓷器。而那些晶瑩潤白描畫著鮮艷青色圖案的花瓶和盤子,大多來自一個叫做景德鎮的地方。

  景德鎮燒瓷的歷史由來已久,史料上記載:新平冶陶,始於漢世。而新平,就是景德鎮最早的名字。這樣算起來,景德鎮生産陶瓷已經有兩千年之久了。

  唐代,當時改稱昌南的景德鎮出了兩位燒瓷匠人,他們把自己製作的瓷器千里迢迢運到長安,以求賣出個好價錢。他們的瓷器質地細膩,酷似美玉,人們紛紛購買。有好事者又把買來的瓷器進獻給皇帝,景德鎮的瓷器立刻受到了皇家的喜愛,從此,景德鎮開始為朝廷生産貢瓷。

  公元1004年,也就是宋朝景德元年,因為昌南鎮的制瓷工藝出色,朝廷就把宋真宗的年號賜給了這個南方的小鎮,從此這裡改稱景德。

  一千年後,一位生活在景德鎮的畫家,根據這段史實,創作了一幅瓷板畫。

  景德鎮人十分珍惜這份榮譽,講起這座小鎮的歷史,很多人開口就説:景德鎮的窯火有千年之久。這個千年的開始年份,就是公元1004年,中國歷史上的北宋景德元年。

  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北京定都,成立了橫跨歐亞的強大帝國——元。

  從長期的戰爭中走過來的元朝統治者,發現了宋朝皇帝十分喜愛的宮廷用品——瓷器。於是,這種泥和火共同産生的器物,也成了勇猛彪悍的蒙古人的新寵。但是,宋代北方著名的瓷窯,都在戰火中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只有偏隅江西交通閉塞的景德鎮,僥倖躲過了多年的戰爭,窯火依然常年不熄。

  從宋代開始,景德鎮獨創了一種叫做青白瓷的新品種,這種瓷器青中有白,白裏泛青,釉色像玉一樣潤澤有光,在溫潤的釉色下,刻花、印花的紋飾清晰可見。這種別有韻味的瓷器出現以後,立刻受到了朝廷的青睞和文人的追捧。

  在崇尚白色的元朝統治者眼裏,景德鎮燒制的青白瓷,就是上天賜予的珍寶,很快,立足未穩的元朝在景德鎮設立了浮梁瓷局,專門督促瓷器的生産。

  在浮梁瓷局的督導下,大批的陶瓷工匠來到景德鎮,北方陶窯的燒制技術也隨著南下的工匠傳到這裡,景德鎮的陶瓷燒得越來越白,瓷坯上的釉色漸漸變得像鵝蛋殼一樣的顏色,人們把這種瓷稱為卵白瓷。元朝的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常常定制這種白瓷,所以也有人稱它為樞府瓷。

  到元朝中期,景德鎮的白瓷燒制技術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尤其是高嶺土的發現和瓷石加高嶺土二元配方制胎法的廣泛使用,改善了瓷器的物理性能,使瓷器的燒制溫度達到了1300攝氏度以上,出現了世界陶瓷史上劃時代的高溫硬質瓷。

  也許是受到波斯人裝飾風格的影響,一種在素白色的坯體上描繪圖案的釉下彩技術,這時在景德鎮趨於成熟,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青花瓷。

  元朝時期中國的海外貿易逐漸擴大,景德鎮的青花瓷很快成為阿拉伯人喜愛的商品。他們發現這種來自中國的神妙之物完全不同於當地的陶器,它質地潔白細膩,上面裝飾著鮮艷的藍色花紋,輕輕一敲,就會發出銀器一樣的聲音。很快,這種青花瓷就成為那裏的蘇丹和貴族們陳列在宮室裏的奢侈品。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明王朝。這位當過和尚、出身貧寒的新皇帝,也對景德鎮的瓷器寵愛有加。明朝建國的第二年,景德鎮就設立了禦器廠,由朝廷委派督陶官並由國家投入資金,專門為皇室和朝廷大臣們燒制祭祀和生活用品。

  不惜人力,不惜工本,在滿足宮廷需要的前提下,景德鎮生産出當時世界上最精美的瓷器,景德鎮迎來了制瓷業的興盛時期。

  十五世紀初,三保太監鄭和攜帶大量絲綢和景德鎮燒制的瓷器,七次出使當時稱為西洋的南亞和西亞諸國,誘發了中國海外貿易的熱潮。

  當這些充滿異國情調的瓷器出現在還使用粗陶盤子吃飯的歐洲人面前時,無疑引起了上流社會狂熱的追捧。一時間,中國瓷器的價格甚至超過了黃金,被歐羅巴人稱為白色的金子。英格蘭人甚至用瓷器的稱呼來表示生産它們的未知國度——China。這時的中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它的富足與強大,與此時絲綢和瓷器的出口不無關係。

  在鄭和出使西洋一百年後,葡萄牙人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進入印度洋,開闢了歐洲通往東方的新航線。1513年,第一艘葡萄牙商船到達廣州,從此,景德鎮的瓷器隨著歐洲人的商船大量進入歐洲市場。

  漫長的海上運輸,遠遠不能滿足市場上的需求,歐洲各國開始研究中國瓷器的燒制秘方。1712年,一位叫昂特雷科萊的法國傳教士在寄往歐洲的長信中,詳細介紹了他所見到的景德鎮陶瓷的燒制工藝,特別是重要的制瓷原料高嶺土。五十年後,法國人率先燒制出與景德鎮相倣的硬質瓷器。

  現在,世界陶瓷業仍把制瓷的重要原料鋁硅酸鹽土稱為Kaolin。

  早在歐洲之前,景德鎮的制瓷技藝就已經傳到了朝鮮、日本和東南亞等國。

  作為一種水、土、火相融合的特殊工藝,陶瓷幾乎涉及人類生産和生活的各個方面,陶瓷的發明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民用電子工業到航天高技術領域,到處都能看到陶瓷的身影。

  公元1712年,當法國傳教士昂特雷科萊第一次踏上景德鎮的土地時,是這樣向他的朋友描述這個東方瓷都的:景德鎮處在山丘包圍的平原上,有兩條河從附近的山嶽裏流出來匯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公里多長的良港。從外面進港時首先看到各處裊裊上升的火焰和煙氣構成的城鎮輪廓,到了夜晚,它好像是被火焰包圍著的一座巨城。

  景德鎮是一座以單一手工業生産支撐起來的城市,不熄的窯火燃燒了十個世紀。瓷器是這座城市的靈魂,是這座城市的生命,沒有了陶瓷,也就沒有了景德鎮。學者們這樣描述景德鎮的城市歷史:因河建窯、因窯成市。景德鎮從來沒有過城墻。當中國大大小小的城市忙於修築城墻的時候,景德鎮卻敞開胸懷,把它的物産運往全國,行銷世界。


  這是景德鎮郊外一個名叫東埠的村子,漫步在東埠村的古街上,還能依稀感到景德鎮繁榮的過去。東埠位於出産高嶺土的麻蒼山下,開採後的瓷土經過粉碎製成一公斤重的不子,從這裡裝船運往下游的景德鎮。400多年前,這條河的兩岸還佈滿數不清的民間瓷窯,後來由於朝廷的禁令和原料的匱乏,這一帶的窯火才漸漸熄滅,部分陶工遷到景德鎮上。

  公元1369年,明朝政府以國家財力支持景德鎮瓷器生産,並且在鎮上的珠山一帶建立禦器廠,專門為朝廷燒制瓷器。祖祖輩輩以窯為生的景德鎮人,依然俯身在坯房裏,勞作在窯火旁,遍佈全鎮數不清的坯房和瓷窯,形成了景德鎮特殊的城市格局。

  離彭家弄不遠, 是一條叫做羅漢肚的里弄,不知道是不是這裡的房屋圍窯而建,墻壁因此出現了彎曲,像羅漢胖胖的肚子,人們才這樣稱呼它。

  老羅漢肚、劉家土弄、龍缸弄,單從這些街道的名稱上,就可以看出制瓷業對這座城市的影響。明朝中期,景德鎮的制瓷業完全擺脫了農業生産的附屬地位,成為分工明細的手工業行業。一位叫做陳淯的浮梁知縣曾在上書中説:“景德一鎮,業陶者在焉,貿陶者在焉,海內受陶之用,殖陶之利,舟車雲屯,商賈電騖,五方雜處,百貨俱陳,熙熙乎稱盛觀矣”。

  景德一鎮,業陶者在焉,貿陶者在焉,海內受陶之用,殖陶之利,舟車雲屯,商賈電騖,五方雜處,百貨俱陳,熙熙乎稱盛觀矣。

  景德鎮瓷業生産離不開水,流經鎮上的昌江,帶來了上遊的制瓷原料,又帶走燒好的瓷器。這些瓷器用木船裝載,順昌江而下,進鄱陽,入長江,行銷全中國。也有的在泉州和廣州再裝上海船,運往中東和歐洲。現在景德鎮的昌江兩岸,還能找到陳知縣那個“舟車雲屯”時代的碼頭。

  與此同時,英格蘭北部的曼徹斯特還只是被自耕農的土地包圍的幾個作坊,兩百年後它才成為英倫三島的紡織中心。燒瓷工業的迅猛發展,使景德鎮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工業化城市。

  公元1644年,清朝順治皇帝入關,承襲了明朝皇帝修建的紫禁城,也承襲了他們遠在江西的禦器廠。景德鎮的陶瓷業又進入了一個鼎盛時期,也就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執政的150年時間。這三位從關外走進中原的滿族皇帝,充滿了一個王朝勃勃的朝氣,他們對漢文化的崇敬,也表露在對景德鎮陶瓷的喜愛上。

  清朝把明朝的禦器廠改為禦窯廠,選派內務府官員駐廠督造,這時的制瓷技藝日益精湛,品種也更加豐富多彩。景德鎮的四大名瓷中的玲瓏瓷、粉彩瓷和高溫顏色釉,正是在這期間發展起來的。

  2003年,中國第一架載人航天器發射成功,景德鎮人無比自豪地説:跟隨楊立偉上天的,還有我們景德鎮造的呢!景德鎮飛上太空的産品,這次卻不是享譽世界的陶瓷,而是飛船上宇航員的座椅。從木質傳統的水車到生産尖端的産品,景德鎮僅僅用了三十年時間。

  景德鎮是一座移民城市,走在景德鎮的大街上,你能聽到不同的口音。南昌話、九江話、安徽話,都是景德鎮人交流的語言,而景德鎮古代所屬的浮梁縣人講的土語方言,景德鎮人反而聽得不大懂。

  清朝後期,景德鎮陶瓷生産受到外國洋瓷器的挑戰。由於社會動蕩和連年戰亂,景德鎮的陶瓷生産一落千丈,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政府為了拯救景德鎮的陶瓷工業,建起了採用先進生産技術的現代化工廠,成立了陶瓷研究機構,把幾個陶瓷高等技術學院安置在景德鎮,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景德鎮的陶瓷生産走向復蘇。

  現在,景德鎮的陶瓷工人佔工業人口的60%,陶瓷産品由單一的倣古陶瓷發展為日用陶瓷、美術陶瓷、工業用瓷、衛生陶瓷等系列陶瓷産品。今天的景德鎮,陶瓷技術不斷發展,新的陶瓷品種不斷涌現,陶瓷工業重新成為景德鎮的招牌産業。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為了改變景德鎮的單一工業模式,在坯房和瓷窯之外,又架構起現代化的新興工業體系。現在,景德鎮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工業體系,從民用電子産品到汽車、飛機,都能在景德鎮生産。

  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第一台無氟壓縮機在這條流水線上誕生。昌河汽車、華意冰箱、直-8、直-11直升機,已經成為景德鎮的名牌産品。

  千年歲月,日夜不熄的窯火曾經燒光了方圓幾百公里的森林,景德鎮人用了40年的時間,改變了沿襲十個世紀的燒窯工藝,用煤氣、石油液化氣和電取代了松柴,在砍光了的山上植樹造林,景德鎮又恢復了從前的山清水秀。

  中國曾有過點石成金的神話,那是生活還處於困境的人們對富裕的渴望。而一代又一代的景德鎮人,他們點土成金,把普通的泥土,變成貴比黃金的陶瓷。

  如果昂特雷科萊重返人世再來景德鎮的話,他將又看到一個明亮的不夜之城,那是由路燈、霓虹燈和五彩斑斕的廣場組成的城市夜景,映襯著今天景德鎮人創造的新的繁榮。

  景德鎮,千年窯火不熄的陶瓷之城。

(編輯:紅立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