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編創隨感

《藝術人生——紅樓夢再聚首》之四大方略

------再聚首的臺前幕後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15日 11:18


  題記:《紅樓夢再聚首》主題策劃節目是《藝術人生》創辦以來錄製嘉賓人數最多、時間最長、動用工作人員最多、通訊設備最多的一次錄像。對於《藝術人生》來説,它是一次艱巨的挑戰,也是一次創新的嘗試。目前錄製工作結束了,作為本期節目的導演,回過頭來看看和同事們一起走過的這半個多月苦思冥想的日子,我發現節目中的幾大方略是保證此次節目順利錄製的重要因素。

  選題 方略之一“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此節目選題説來話長,去年早些時候,我在提交給製片人王崢的一份《未來節目發展的建議》中就提出了擴大節目樣式的建議,“可以用特別節目的樣式重聚《渴望》、《紅樓夢》等劇組成員”。節目發展到第三年時,我們提出了“集體記憶”的概念,這時《紅樓夢》再次列入到我們的計劃日程。為此我們的導演馬寧還曾作了一些採訪,但由於種種原因最終都沒錄成。

  2003年的年底,隨著央視8套、12套的《紅樓夢》熱播,以及第一、第二名的高收視率,《紅樓夢》再一次引起了我們的注意。更加關注“熱點”的我們,敏銳地覺察到這一選題時機的成熟。

  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藝術人生》獨具慧眼的預測力和對選題的統籌性。


  可能很多媒體都沒有注意到,20年前的11月份誕生了中國電視劇史上的一個重大決定。原中央電視臺戴臨風老臺長頂著巨大的壓力最後拍板決定拍攝此劇。就是這個決定改變了近100人的人生命運。也正是在20年前的這個冬天,從全國各地匯聚來京的精英們,走近了“大觀園”,開始了長達近三年的學習、拍攝。

  尋人 方略之二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本期節目首先面臨的最大的難題就是“人”的問題,上哪去找這麼多人呢?一時間可愁壞了助理編導李婧琛和觀眾導演宋飛。節目策劃初期我們的找人戰略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因為線索不多,我們只能每天逐個地追問查找。從最初的8、9個人到後來的近100人,(最後到場參加錄製的有70人左右)真的是我們都沒有預料到的。有人對《藝術人生》能找到如此多的人感到驚訝。我想我們的秘訣就是“不怕吃苦,永不放棄”!


  找人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也有幾天沒有一點線索的,於是我們動用了媒體的力量。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尋找“寶釵”了。因為我們實在沒有這位神秘人物的任何線索了。網絡尋人一登出立刻就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關注。令我們沒有想到的是“得來全不費功夫”,尋人啟事發出的第二天,我們的製片人王崢在錄像的現場竟然接到了“寶釵”的電話。得知此信,我立刻就給她回了電話,生怕她再次“神秘失蹤”。原來她的朋友看見了網上的消息。轉告了她,然後她又通過別的渠道找到了我們的製片人王崢。

  最費勁尋找的人當屬“巧姐”了。當時我們僅有她20年前的地址,組裏的“找人專家”宋飛竟然找到了“巧姐”的老鄰居,但是很早以前此處就拆遷了,於是責編柏松又來到了派出所繼續查找,依然無線索。最後還是通過網絡的尋人啟事,找到了巧姐。

  錄製 策略之三 “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節目到了最後的錄製階段,我們的苦惱已由“人太少”變成了“人太多”!面對六七十位嘉賓,我們怎麼才能讓大家盡可能的保持一種新鮮感,將初次的見面保留在演播現場,這著實讓我們動了一番腦筋。在推翻了幾稿方案後,我們終於組合出了5組嘉賓,讓他們分不同的時間進入中央電視臺,並將其分別“藏”在不同的地點,由專人“看守”。面對《藝術人生》首次最龐大的嘉賓群,我們也採取了相應的“人海戰術”,動用了組內以及曾在組內工作實習過的朋友,甚至還調用了導演馬寧的學生一起協助。在《紅樓夢》劇組還沒聚會之前,《藝術人生》劇組裏卻先來了一次大聚會。

  錄製前夕,我們專門召開了詳細的工種會,讓每一位劇組人員都對所接待、引導的嘉賓,都要做到對其在劇中、生活中的情況瞭如指掌,並將了解到的最新情況和故事,及時提供給朱軍。這一方略的實行對提高節目的工作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道具 策略之四 “草船借箭”

  為了本期節目的道具我們曾“三進大觀園”向其“草船借箭”。在北京大觀園中我們找到了當年劇中的道具,如桌子椅子、林黛玉的藥罐子、賈寶玉的船、怡紅院裏的藏寶閣、皮畫等,於是這些個寶貝就隨之被“移植”到了《藝術人生》的演播現場。這些道具的運用為還原懷舊的氣氛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在大觀園還找到了和20年前和劇中的一模一樣的鸚鵡,本想將其也帶到現場作為“林黛玉”的“神秘嘉賓”,但最後因為種種原因還是沒能請到這位“貴賓”。文/李謙

(編輯:曉宇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