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飛天謎蹤(2007/06/13)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5日 13:34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一年以後兩尊飛天終於有了線索。

  提到飛天,大家通常想到的是久負盛名的敦煌壁畫。但是你知道嗎?在我國甘肅省的一座石窟裏,保存著一些較為難得的“高肉雕飛天”,並且這些飛天,也被國家列為了國寶級文物,保護了起來。但是我們今天的故事,卻是圍繞著兩尊飛天被盜來展開的。

  2000年的某一天,甘肅省肅南縣的金塔寺下面,一輛躍野吉普車艱難的行使著。這裡山路崎嶇,崇山峻嶺四面環繞,這輛車冒著這麼大的風險來這有什麼意圖嗎?第二天一早,管理處的人員發現這裡出了事,兩尊金塔寺的“高肉雕的飛天”被盜了。

  甘肅省肅南縣馬蹄寺石窟群文物管理所所長李曉賓: 有四個人 , 所以當時在深山裏特別是夜間, 他們作案是很猖獗的。金塔寺的飛天非常的優美,它是集浮雕和圓雕兩種雕塑技法結合而成,專家稱之為“高肉雕飛天”。


  金塔寺是甘肅省張掖地區馬蹄寺石窟群中的一部分。它位於祁連山境內臨松山西面的崇山峻嶺之中,石窟開鑿于大都麻河西岸的紅石崖上,距地面約60余米。現在的石崖留有較大的洞窟,一般稱東、西兩個洞窟。裏面是以中心柱為主體的開鑿形式,四面分三層開佛龕造像。每龕內各塑一佛,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這些憨態可掬,漫天飛舞的“高肉雕飛天”了。丟失的兩尊,一個是在中心塔柱的西側,一個是正面説法像的右上方。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員孫國璋: 飛天是這樣子,凡是有佛説法的場面基本都有飛天,哪怕沒有佛説法的地方凡是有佛教故事的這個場面,基本都有飛天。因為飛天在佛教裏頭作為 ,香音神 ,是作為神的一個 ,一種,就是在佛説法的時候,天上有撒鮮花的,奏樂的 。所以叫伎樂天所謂高肉雕呢,就是僅僅後邊沾著一點,整個形態已經都凸出來了。

  甘肅境內的金塔寺、馬蹄寺、千佛洞和武威天梯山石窟,是我國最早石窟的集散地,也曾是對我國石窟藝術和佛教文化産生過重大影響的河西石窟。而它的開創與五胡十六國時代的,北涼統治者沮渠蒙遜有著很大的關係。十六國紛爭時期,曾出現過幾個割據勢力,就是前涼、後涼、北涼和南涼“五涼”政權。當時北涼的統治者沮渠蒙遜非常推崇佛教,不僅組織大型的譯經活動,也把建造石窟作為弘揚佛教傳播的重要途徑。那麼,馬蹄寺石窟群就是當時具有影響力的北涼石窟寺之一。五胡十六國時期沮渠蒙遜曾治理北涼長達33年,這個時期他為了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其統治,不僅在境內大興佛事,並且對西域的許多名僧他都極為尊重,一些軍國大事都與他們商討,其中有一位西域的名僧鳩摩羅什在涼州留居長達17年之久。甚至這位熱心倡導推崇佛事的統治者,連自己的兒子也起名“菩提”。促使此時北涼的佛學達到了十六國時期的頂峰。而至今在當地馬蹄寺千佛洞一號窟保存的這尊大佛,相傳就是他為去世後的母親塑造的。

  甘肅省肅南縣馬蹄寺石窟群文物管理所所長所長李曉賓:

  北涼國王他母親去世以後,他為他母親以佛的化身塑造了一尊佛像,當地老百姓把千佛洞稱之為“娘親的寺院”。

  這尊佛像面目豐滿,細眉大眼,鼻梁高聳且直通額際。不難看出至今在千佛洞一號窟保存的這尊大佛,從人物的相貌和衣紋服飾的雕琢技法都與金塔寺保存的飛天有相同之處。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員孫國璋: 比如説 ,花冠,三個圓圈的花冠,還有瓔珞 ,就是項圈還有袒上身 披帛,還有裙子的製作方法,那都是早期的形象。所以金塔寺的飛天,就是北涼的飛天和敦煌北涼時期的飛天,基本是一致的 。

  早期飛天的造型是和印度與河西地區本土化的特徵相結合的。而我國石窟群的産生也是與印度的地形和氣候有著內在聯絡的,因為僧人傳經説法需要一定的場所,因此印度的僧侶就依山鑿洞,修建塔寺。那麼,位於祁連山境內的金塔寺也是依據這個道理而建造的。

  那麼,佛教是自西漢末年,由印度經新疆,沿我國的“絲綢之路”逐步向內地傳播的。而甘肅西部的五威、張掖、酒泉、敦煌等地,都處在黃河以西地區,被稱之為我國的河西走廊,因此,這裡在漢唐時期又是我國“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又是當時中土和西域僧人來往取經的通道。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員孫國璋:

  因為在古代佛教的經典不是用文字記錄下來的,是口口相傳的,即使後來佛教傳入我國,印度來的高僧也不是背著佛經來的,都是口述 ,塔是代表什麼塔是代表釋迦牟,尼釋迦牟尼死了以後起塔,塔就是埋葬釋迦牟尼的墳墓 。 中心柱就是塔。

  金塔寺石窟內的佈局都是中西塔柱式,每個面分三層開龕造像。

  其中下層:每龕內塑一佛。兩側各塑一菩薩或二弟子。龕兩側外影塑六身或八身飛天及小佛。而每面的中層開三個並列的圓拱龕,通常分別是苦修佛、脅侍菩薩和天王等。上層每面龕內則都是千佛和協侍菩薩等。而窟頂部分繪製的是大型飛天。此時的飛天或右袒或袒上身,下著大裙,雙足外露,是早期的壁畫中常見的飛天形象。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員孫國璋:

  這個四面的四個像,就是這樣:一個是説法,一個是禪定,一個是成道,一個是苦修 ,都是這個樣子的內容。沒有太大的動作變化,比較多的就是伎樂包括飛天在裏頭。

  飛天的造型是和佛教的傳入,以及塔寺的建造、繪畫的歷史相關聯的。無論敦煌的壁畫飛天還是金塔寺的雕塑立體飛天,又是與每個時代的雕塑和繪畫藝術相結合的。而這些形態各異、婀娜多姿的飛天,在佛教意義上是傳遞美好的使者,在石窟造像藝術的構圖中則起到活躍畫面的作用。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員孫國璋: 他是那樣的繪畫裏頭的叫經變畫,把佛經變成畫。造像那就是説根據佛經,因為所有的像都是根據佛經去塑造的。飛天就沒有具體的要求,那隨著你的想象去畫,畫得多動感多美都可以。你底下塑造的佛像和菩薩像 , 你天空呢,天空還要把它添滿嘛!所以整個藍色的天空基本都是它們的天下。

  一年以後兩尊飛天終於有了線索,原來是四個來自青海的盜竊犯事先觀察了地形,了解了這裡的管理情況,帶著事先準備好的趴體和兩盒鋼鋸,趁夜深人靜的時候下手盜走的。然而這些十六國時期的造像經過各朝各代的戰亂,以及各種各樣的災荒保存至今也實屬不易。那麼,它究竟珍貴在那裏,為何被稱之為國寶級的文物呢?仔細觀察飛天的神態,你會發現她的雕鑿技法的確有獨特之處,波浪紋或磨光高肉發髻,面容豐滿圓潤,雙眉細如彎月,兩眼大而細長,高高的鼻梁直通額際,姿態近似“U”字型,具有一種質樸、神秘又甜美的氣質。而繪畫技法,則是先用土紅色鉤出人物輪廓,然後再以奔放進見的墨線完成。同時在許多作品中還使用了西域的“暈染法”。這種中西合璧的繪畫技法在早期的雕塑中就已充分體現。並且這種質樸、憨態的美是這個時期飛天造型的典型特徵,也是她受專家青睞的重要因素。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員孫國璋:就是説不能像這個龍門雲崗,直接雕出佛像的整個紋飾。只是做成它的身體的基本的體型, 就是骨架吧 。 可以就是説就是做一個骨架,完了外頭再用泥土,把它塑造成你喜歡的那種藝術造型,完了再上彩。

  珍貴的飛天還原了,傳遞美好是她們的職能,而繼承和保護祖輩留下的文化遺産依然是每個人要做的。為了迎接她們的回歸,僧人舉行了隆重的佛教儀式;而這裡的管理人員邀請了全國著名的業內人士,按照原來的雕塑技法將他們重新恢復了原位。

責編:藝術品投資

1/1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