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農業頻道 > 鄉約 > 正文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火熱鄉村

——支部帶俺去致富

CCTV.com  2007年12月13日 11:24  來源:  

  我最初對於黨的認識,是緣自我周圍的黨員。他們總是以樸實的作風、切實的行動、紮實的作為,展示他們作為中國共産黨員的光輝本色。而對於黨員如何發揮作用的思考卻來自一次偶然的機會。2001年七一前夕,我們接到了一個急活,要求在三天內趕制一期“七一黨建特別節目”,在還沒有選題的情況下,那感覺真壓得人透不過氣來。


  幾個小時後,製片人程國華、記者曲展還有我就行駛在濟青高速公路上了。當我們趕往壽光市北部鹽鹼灘上的東地溝村時,卻迎頭碰上了一場非常大的暴雨。急活加暴雨真是急上加急,眼瞅著大雨一時間沒有停歇的意思,我們做好了冒雨拍攝的準備。雨傘加雨鞋不買都不行,因為在奔跑躲雨的時侯,我一腳下去,腳倒是拔出來了,可皮鞋卻深深地陷在泥窩窩裏,沒有打傘,就那麼冒著瓢潑大雨光著腳回到泥坑裏去扒翻滿是泥水的皮鞋,哈哈,那感覺沒法説,真慘吶!不過還有比我更慘的呢,那曲展也是健步如飛,鞋倒是沒掉,把自個兒給掉溝裏了,嗨,都是讓雨給趕的,好在大家都很尷尬,誰都沒來得及嘲笑對方。

  雨小一些的時侯,一身泥水的我們終於來到了侯鎮東地溝村。這裡看上去給人一種清爽寧靜的感覺,村子不大,但柏油馬路通到每家每戶,各家的房子雖説不上特別漂亮,卻整齊有序。這裡雜草不生,柴堆不見,棗樹成行,果實壓彎了樹梢,一看便知,當地人生活殷實富庶。東地溝一百二十戶人家,四百口人,八百畝耕地 ,2000年人均純收入四千六百元,集體積累四百多萬元。這鹽鹼灘上的小村,家家戶戶的日子真是滿紅火,你瞧那冰箱、彩電、暖氣、電話,戶戶都通著有線電視。用當地老百姓的話説:“都這樣”!

  一張照片泄漏了東地溝的過去。

  我拿著雨傘在東地溝的大街上出了這樣一段現場:“觀眾朋友,我手裏拿的這張照片是十幾年前在東地溝村拍的,照片上的地方看上去非常荒涼,這裡的村民告訴我,當時的東地溝村窮得叮噹響,這麼説吧,住的是小草房,喝的是溝裏滲出來的鹹水,吃的好的能吃上地瓜幹,連燒的柴都找不到,如今照片上的地方已成了大片的棗園,東地溝的變化是從村支書王平上任時開始的”。不錯,我們關於東地溝黨支部帶領大夥致富的故事也是從這個時侯開始講起。

  八十年代初的東地溝真的是太窮了。村子窮了,人氣也不旺,村支部癱瘓,支部書記這個差硬是找不出人來幹。那時候村裏全是鹽鹼地,春旱秋澇,種莊稼十年九不收。“種上一個收一個八”,意思是説種上一百斤只能收一百八十斤。村子窮,群眾心也不順,計劃生育整個兒亂了套,沒人管,那是因為管這事兒的人自己都管不了自己。群眾根本沒有那種依靠集體力量來幹事兒的想法。當時我問村支書王平:“王書記,當時沒有人願意幹這個村支書,你怎麼想來幹”?“一是領導安排,再一個我覺得東地溝不可能沒有出路,我就不信幹不出個樣來”。

  就憑這麼一股子勁兒,王平就那麼上任了。

  1982年,王平上任後幹的第一件事兒就是開了一個會,一個全部由黨員參加的會。我問王書記:“你上任後開的第一個黨員會是什麼內容”?“主要就是先糾正黨員自身的毛病,不要説歪風邪氣吧,反正都得給它先剎住,所有的黨員與支部形成一個拳頭,心往一處想,以前的事過去就過去了,賣私鹽也好,本人或者親戚計劃生育有問題也好,一刀切,全部剎住”。我記得很清楚,當時王平説這話的時候語氣鏗鏘有力,我分明感覺到,一個強有力的班子,一個打譜子領大夥幹點事兒的班子,就是從那一次黨員會中誕生了。

  在東地溝採訪時,我們恰好碰到了這樣一次黨員會,黃昏時分,村頭大喇叭傳出的聲音十分嘹亮:“大家注意了,晚上吃了飯,全體黨員兩個議事會的成員,再就是兩委會全體成員,七點半來村委辦公室開會啊”!在東地溝,象這樣的黨員群眾議事會,王平上任以來,每月都沒斷過。

  晚飯後,大家陸陸續續來到村委。一個個樸實的莊稼人臉上透著紅潤,在幾個200瓦燈泡的映照下,有人念開了報紙,王平端坐中央仔細傾聽。我插空詢問參加會議的老黨員:“王書記上任後不讓大家賣私鹽,這樣一來不就斷了大家的財路嗎?作為黨員不就吃虧了嗎”!“黨員&&才能管群眾 ”。“黨員&&是不是就意味著吃虧啊”?“吃虧在前頭,享受在後頭,關鍵是要有&&的”。還有人插話:“先從黨員開始,我們這些黨員都包著聯絡戶,你自己幹不好也沒法説別人”。

  正人先正己!很快一個能吃虧、肯吃虧、主動吃虧的黨支部在群眾中有了威信。這種威信是實實在在換來的,有了威信黨支部説話也就有了份量,而正氣也就這樣在東地溝慢慢地樹立了起來!很快,賣私鹽的沒有了 ,超生的沒有了,新的一屆黨支部成了大夥心中的主心骨,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大夥抱成一個團兒才是幹事兒的前提。很快,王平開始帶領眾鄉親邁出了甩開貧窮的第一步。

  鹽鹼地種莊稼不行,種棉花耐鹼抗旱,經濟效益還高。種棉花!王平這路子一齣可就碰上了釘子。一開始種棉花村民不認,他就號召全體黨員&&種,是黨員你就必須種!當時很多黨員心裏也犯嘀咕,不種麥子可就沒吃的了,棉花一旦出不來,再沒有麥子,可怎麼辦?黨員尋思不開,群眾更加想不通,有的人為了應付公事,就把坑挖得深點,把棉花種灑在底下,用土覆蓋,上面再種上麥子 ,到時候故意不讓棉花長出來。東地溝第一茬棉花出來的時候是在一九八三年,種棉花的戶畝收入五百多元錢,在那時可是非常可觀的數字啊,我年齡小印象不深,村裏的老人給我解釋説,那個時候幾毛錢也覺得了不起呢,五百元,沉甸甸的呀。效益好群眾才認識,一時間這棉花在東地溝算是種開了。

  發展經濟就要廣辟財源,東地溝最大的資源就是有一大片荒鹼澇洼地。1987年,東地溝村黨支部一班人馬帶領群眾發揚戰天鬥地的精神,在那裏開發鹽場,是黨員,還是黨員,帶領大家冒著零下十幾度的嚴寒一起上陣。吃住在工地上,一住不住地幹,一幹就是兩年!村裏當時參加建鹽場的人告訴我説:“建鹽場的時候從年初一就開始下手,早上不出太陽就開始幹,晚上沒有了太陽還在幹,那個場面是轟轟烈烈,當時挂著一面紅旗,旗桿都斷了好幾根,是風吹的”。“那個場面真是熱火朝天,大家都甘心情願吃住在一起,起早貪黑。因為是自己村的事情,建起來有益於大家,有益於自己,所以大家幹起來格外起勁,不管是冬天還是春天,管好地後,不管是男女老少有空就去幹”。可以想象,那情景會是怎樣一幅畫面啊?如今東地溝的鹽場已有六千多公畝,年産兩萬多噸粗鹽,這白花花的鹽粒子凝結了東地溝人致富的汗水,也給這一方百姓換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隨著體制改革的深入,東地溝的鹽場進行了承包。承包這樣一個鹽場,村裏集體收入一年在50萬元左右,村民也差不多收入這個錢,一年村裏給國家拿出稅收30萬元左右,效益真是夠可觀的。鹽場的建立還帶動了第三産業的發展,因為有了鹽場,村裏從此沒了閒人。到東地溝採訪是我生平頭一回見到鹽場,那鹽場真是一望無際,一個個方格子鏡子一般,旁邊的座座小山就是堆放的粗鹽。好奇又無知的我隨手抓了一把鹽粒子捻著,旁邊的王平趕快提醒:“小肖,抓完鹽一定要洗手,不然你的皮膚就會脫水”。多謝王書記,我呀,這算是又長了一回見識。

  在王平的家中,墻上挂著兩條鮮艷的披帶,上面的字跡非常醒目:“山東省植棉售棉大戶”。作為一項省裏的榮譽,可以想象王平當年披著它一定很風光,王平對我説,把它挂在這墻上,是為了提醒自己要對得起這份榮譽。我相信,這份榮譽現在也正激勵著他,帶領支部和全村老少爺們不斷應對市場的變化,發展東地溝的經濟。這幾年,由於市場的變化,曾經給東地溝人帶來巨大效益的棉花不再風光了,王平與支部成員就四處考察,了解市場,結合當地沒有水澆條件、鹽鹼嚴重的情況,他們最終看好了發展棗樹的項目。老輩的東地溝人也種過棗,要説種植管理是有經驗的,支部的黨員們一商量,覺得棗樹不大用人看管,産量效益都不錯,一下子就認準了這個事。採訪時東地溝人瞅著棗樹滔滔不絕:“種棗樹特別適合我們這的鹽鹼地,種棗樹的人工,也就是種蘋果樹的十分之一,肥料用量也就是種蘋果的五分之一”。“我們這棗樹起初是集體種的,集體購苗,群眾出義務工種起來,種出來後再以招標的形式承包給農戶”。

  棗樹種了一年,有些農戶沉不住氣了,覺得棗樹生長週期長,效益太慢,又有人覺得投標太貴,鬧開了情緒。這種情況下,黨支部動員黨員幹部按給農戶的承包價格把棗園承包了下來。支部那些習慣了吃虧、習慣了承擔風險的黨員面對我們的鏡頭説出的話很有水平:“黨員要以身作則,要起示範帶動作用。黨員不承擔風險,誰承擔風險,就是吃虧也得幹”。鹽鹼地種出來的棗含鉀量高,光澤好,又脆又甜,産量也很高,在市場上十分暢銷。2000年這裡的梨棗賣到八元到十五元一斤,冬棗二十到二十五元一斤,其它的象金絲小棗,從一元七八賣到三元五角,不到春節就全部賣光了,2000年光棗樹一項,東地溝人均就增加收入1500元左右。

  東地溝人手裏有錢了,有的人就想著享受享受,有點空閒就吃吃喝喝、撲克麻將,很多人慢慢變懶了。如何引導村民富而思源,富而思進,成了新時期黨支部的一件大事。

  東地溝村委大院裏有一間圖書室,每年東地溝村光是給村民訂閱各種報刊、雜誌就要花一萬多元。圖書室不算太大,也就二三十個平方吧,但是裏面報紙、雜誌琳瑯滿目。我去的那天晚上還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小小的圖書室裏卻擠滿了人。一位看書的小夥子對我説:“我們這的圖書館天天開著,只要有空的時候都來看”。圖書室存書不少,大夥兒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喜愛的圖書,一位中年婦女拿著一本《中共山東黨史大事記》看得津津有味,我滿是好奇地上前詢問:“為什麼看黨史方面的書呢?好象與咱們致富關係不大嘛?”人家大嫂回答説:“得看看黨的歷史,不能光看致富方面的,看看以前的歷史收穫挺大,現在生活好了,我們也要想到以前先烈們受的苦”。我問一位留著鬍子的小夥子:“你感覺這些法制報什麼的對你們有用嗎?”小夥子説:“有用,啟發很大!現在農民法律意識必須提高,你像經常要在外面打工什麼的,得學會保護自己,不多看點法律方面的書不行”。當然,圖書室裏最多的還數農業科技方面的書。如何搞好農業生産、如何發家致富?書架上的那些本本兒裏可是藏著一串串金鑰匙呢。一本叫《農家科學致富400法》的書,在一個中年漢子的手裏已經顯得相當陳舊了,他面對我們的鏡頭有些激動:“現在農村人相信科學、依靠科學,看這些科技方面的書,可以學習怎麼養殖還有科學致富的方法”。我問他:“能從這裡學到有用的知識嗎”?他指著旁邊的一個小夥子説:“他現在養山羊,他看養羊方面的書,你看,《庭院牛羊飼養技術》,能學到很多知識,怎麼飼養了怎麼管理了,還有關於一些病如何防治什麼的,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陪我們來圖書室採訪的王平書記忍不上前搭話兒:“不能説花一萬元錢買報刊雜誌,就能得十萬元效益,不能這樣簡單地算。看書學習的好處是無止境的,為什麼這樣説?學了科學知識指導農業生産,得了財富、創造了財富,這個沒數。學了法律知識、看了精神文明方面的書,少一個犯罪或者鄰居、婆媳之間少了一個打架的 ,這些都不是用錢能買到的”。書本不大,知識無價。圖書室挺小,在東地溝發揮的作用可不小呢。有了這些書本,很多人在其中找到了致富的好門路,有了這些書本,更多的人從中汲取了寶貴的精神食糧。東地溝的圖書室有多少本書、值多少錢要算算很容易,圖書室在東地溝發揮了多大作用卻是難以估量。對此我感受很深,我相信,多買一些書、多買一些好書,村裏就會多一些積極、健康、向上的思想,村民們就會多一些智慧、多一些知識、多一條財路。

  十幾年前,東地溝村經濟條件還不太好時,光棍特別多成了村裏的老大難問題。黨支部開會,大夥都覺得如果一個村光棍多,特別是成了老齡光棍,就會造成不安定,因此不管採用什麼方法,也得解決這個事兒。最後有人提議,只要有人給村裏的小夥子説上個媳婦,就獎勵三百塊錢。別説這招還挺管用,村裏村外的熱心人,由於這三百塊錢的緣故,牽線説媒的積極性更高了,很多光棍也因此説上了媳婦兒。現在在東地溝啊,你可再也找不到光棍兒了。

  解決群眾關心的生活問題是很重要,解決大家的思想問題更加重要。每月的黨員會上,黨支部都要詳細了解群眾近期的思想狀況,他們還經常挨家串門化解矛盾,很多不正之風就這樣被及時消滅在萌芽中。有那麼一段時間,經常有法輪功人員前來遊説,在很多人還不了解邪教組織真面目的情況下,村黨支部如何能夠做到是非分明呢?村支書王平有這麼一條杠杠:“最初咱也不知道它是邪教正教,但是一條,只要我了解不是上級政府黨委佈置的、提倡的,這些東西咱就不幹。如果它是正的,黨委政府為什麼不提倡?黨委政府提倡的支持的咱就去幹,其他歪道來的咱一律不幹”。一位村民深有感觸地對我説:“支部成員經常來家裏走訪,天天教育我們不能相信迷信,起初我們也搞不清楚,黨員們就反復給我們講道理,説那東西它根本不能給人解決實際問題,實實在在地搞生産才是正道,話給你説透了,我們的心裏也都亮堂了”。一切聽黨的話,一切按黨的要求辦,方向就不會出錯!把握方向,帶領大家走正道,東地溝黨支部的每一個黨員心中都緊繃著這根弦兒。

  在大家的努力下,東地溝的經濟搞上去了,村子的集體積累也在不斷地增加,要説有錢了,改善一下辦公條件也無可厚非。在東地溝的村委大院裏走上一走,我們了解到這寬敞明亮的辦公室卻是支部帶領大家購買材料,自己動手建造的。同包給建築隊相比,節省至少一半以上。看著那裏一排排裝飾一新的瓦房,看著村委大院前那漂亮的牌樓,我真佩服人家的手藝,同時,更對他們清正廉潔的作風肅然起敬。的確,對於東地溝的黨員們來説,威信就是從這一樁樁小事兒中乾出來的,王平對我説:“你得從小事做起,長了群眾也好,一般黨員也好,認為咱支部研究的事,絕對是實事求是、沒有虛假,時間長了就信你了”。聽聽吧,這就是一個基層黨支部書記的思想境界,取信於民,“信你”二字得來不易啊!

  這兩年,市場經濟的風風雨雨使東地溝人變得越來越精明了。在黨員幹部的示範園裏,我們總能看到很多叫不上名字的新品種。他們參加各種博覽會,上網了解市場,下一步還打算建恒溫庫、搞鮮棗的深加工呢。在東地溝我們感到,這裡的黨組織就像是農民心中的主心骨,這主心骨硬硬棒棒,咱莊稼漢的生産生活也就有了方向,有了奔頭。説實在的,日子窮不要緊,可走哪兒不能少了那種奔生活的精氣神。是啊,凝聚人心,凝聚人氣,倡導文明,發展經濟,從東地溝的黨員幹部身上,我們看到新一代農民正沿著黨指引的方向,朝著美好的新生活邁開大步。

責編:鄉約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