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農業頻道 > 鄉約 > 正文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鄉里鄉親

——永春和吳楠

CCTV.com  2007年12月13日 11:05  來源:  

  “一隻鏊子吆三根腿吆,一瓢糊糊四下裏捫,一把柴禾吆勻勻地燒吆,一張張煎餅送親人,一張張煎餅送親人呀。送親人解放軍,打敗張靈甫,驅散滿天雲。打敗張靈甫,驅散滿天雲……”。

  一首《沂蒙六姐妹煎餅讚歌》,細細地咂摸,仿佛能夠使人品味到沂蒙的特色食品煎餅那濃濃的米香,還有那些與煎餅有關的許許多多動人的故事。

  沂蒙六姐妹,山東省蒙陰縣野店鎮煙莊村人。在當年著名的孟良崮戰役和萊蕪戰役中,他們組織全村鄉親為部隊烙煎餅15萬斤,創下了日烙煎餅800多斤的記錄。籌集軍馬糧草3萬斤,洗軍衣8500件,做軍鞋500雙,為戰役的最終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從此,張玉梅、楊桂英、伊淑英、伊廷珍、龔珍蘭、公方蓮“六姐妹”的名字傳遍了四面八方。

  如今,在山東省蒙陰縣,提起“六姐妹”或是“煎餅”,總會使人聯想起當地的兩位能人:呂永春和吳楠夫婦。

  永春和吳楠做煎餅做出了門道。

  煎餅在沂蒙山有著悠久的歷史,是當地群眾喜愛的傳統食品。六姐妹煎餅是他們夫婦二人所在的蒙陰六姐妹食品有限公司的主打産品。他們聘請沂蒙六姐妹當中在世的五位大娘作技術指導,在原有加工煎餅的生産工藝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先後經過各種粗細糧配比後浸泡,用石磨磨糊、攤制烙熟、成型整理、包裝而成。煎餅光滑均勻、口感勁道、糧香可口、品種豐富、色彩各異。系列産品有香米煎餅、板栗煎餅、蕎麥煎餅、柿子煎餅、薺菜煎餅、野菜煎餅、南瓜煎餅等二十多個品種。他們的産品一箱6斤,一斤5塊錢,遠比饅頭要貴得多,然而市場需求卻十分火爆,全國各地來買的不少,本省的象濟南、臨沂、青島,外省的象東北、北京,還有一些南方城市。如今,他們的煎餅廠現有人員6、70人,帶動各個周邊鄉鎮2、300戶,每年能生産一百多萬斤煎餅。

  來蒙陰採訪永春和吳楠的時候,我無論如何想像不到,在我腦海中又硬又酸的煎餅,在這裡卻變了味道,攤煎餅能夠攤出一個如此紅火的産業。

  話要從頭説起。

  永春吳楠夫婦兩人是典型的女主外男主內,吳楠性格外向,能喝酒、説話快、聲音大、不拘小節,男同志的性格。小呂穩重厚道,處理問題用吳楠的話説有點不果斷,但是卻實心實意、中交、特別能幹。在企業裏,呂永春負責生産,吳楠則負責銷售和外交,兩人配合默契。一次小呂的一個很好的朋友因為投資的事兒向他們借錢,數額很大,呂永春很是猶豫,可對方催得很緊,甚至説不借給就斷交,小呂沒招了。吳楠去了,同人家進行溝通,讓他相信,自己的資金也不寬裕,他們之間沒有什麼大的衝突,同時他們仍然很在乎相互的友情。結果,一番談話過後,那位朋友理解了,相互之間的感情非但沒有受到影響,反而還更加接近了。

  在一次同他們吃飯説起同時落水先救誰的話題來,吳楠毫不猶豫地説:“對我來説,呂永春永遠是第一位的,在關鍵時刻就是孩子不要,我也要他”。小呂聽後在一旁憨笑,但看得出兩人的眼圈都是微微發紅,這是一對恩愛夫妻。

  吳楠是蒙陰縣桃虛鎮人,一九九二年,她從當地供銷社辭職,與丈夫呂永春在縣城開了一家春楠副食品商店。商海初試身手,便顯示了他們的經營才能,副食品商店的買賣十分紅火,經營思路也是逐漸開闊。他們發現很多商販擺攤賣煎餅,銷路很好。蒙陰曆來有加工煎餅的傳統,中央電視臺的“中華一絕”還曾對蒙陰煎餅進行過報道呢。經過考察,一九九七年十月,呂永春和吳楠在縣城再就業一條街租下三間房子,投資8000元辦起了蒙陰縣第一家初具規模的煎餅加工廠,開始攤煎餅創業。

  鏊子一轉,木耙一刮,一張薄得透亮、米香濃郁的煎餅就攤成了。從小生活在蒙陰縣東于來村的吳楠,和周圍的很多姐妹一樣,攤煎餅那可是看家的本事,不過這回建廠做煎餅,可不能一攤了事,要想讓煎餅成為暢銷的商品,該考慮的事還多著呢。永春和吳楠發現,蒙陰當地生産的煎餅,主要存在煎餅加工粗糙,營養配比單一,個性口感不明顯、包裝檔次低等缺點。另外就是缺乏響噹噹的品牌,形不成規模化生産。目標明確,前進才有方向。他們首先從改變煎餅品種單一,研製開發新品種上入手。他們將各種穀物粉碎、磨糊,進行發酵試驗。發酵是煎餅加工中的一道重要工序,單一穀物發酵時間容易掌握,多種穀物柔和在一起發酵時間卻不固定,時間過長,糊糊變酸,時間短了,穀物親和力低,不易上鏊,攤出的煎餅韌性差,口感一般。一次次試驗,一次次失敗,看著用拖拉機拉走的廢棄的半成品,永春和吳楠心中發酸,那不光是用錢買來的糧食,那也是夫妻倆數十天在灼熱的爐灶前付出的心血啊。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不斷的試驗探索,永春和吳楠先後研究出了高粱、枸杞、板栗、苦菜等十幾個新品種。而且採用不用發酵的工藝,去除了傳統煎餅中的酸味,散發的是濃濃的糧香。新産品一上市,就備受消費者青睞,這樣味道、口感、顏色,這樣品種的煎餅以前還真是沒吃過,沂蒙大山裏的各色山貨,如今都被溶進煎餅當中了。

  以前當地的煎餅都是散裝的,一是不便於攜帶,二是不衛生。永春和吳楠設計了一種食品色的包裝袋,容易被顧客接受,而且全部都是一斤裝的,適於三口之家,便於旅行攜帶。同時他們還申請了條形碼,這樣可以直接進超市,針對賓館飯店,他們還生産了一種60克的小包裝。

  “沂蒙六姐妹”是當年名震全國的支前模範,解放戰爭時期她們為解放軍攤煎餅的故事廣為流傳。也許是因為支援解放軍打勝仗的六姐妹與沂蒙的煎餅有著特殊的淵源吧,吳楠生産的煎餅便有了這麼個好聽的名字——六姐妹煎餅。永春和吳楠為他們的煎餅申請“六姐妹”的商標,一個是覺著攤煎餅在沂蒙山區是婦女從事的一種勞動,六姐妹這個牌子比較適合;再一個,“六姐妹”當時攤煎餅支前,用這個名字作商標能夠體現沂蒙人民的精神,是在給消費者提供一種放心食品。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沂蒙六姐妹”本身是一種無形資産,用這個名字作品牌會大大提高産品的知名度。

  如今,六姐妹當中健在的5位大娘,全是永春吳楠沂蒙六姐妹食品廠的名譽廠長。她們雖説都已年過古稀,可還要為發展當地經濟盡一份力,縣裏要舉辦個什麼大型活動,她們還拿著煎餅去作宣傳呢。採訪的時候“沂蒙六姐妹”的伊淑英大娘跟我説:“俺們都是廠長,辦廠子就是對國家有好處,現在的煎餅可好了,以前的煎餅很厚,一個有半斤,現在你看看多好”。吳楠對我説:“我聘她們為名譽廠長,對煎餅銷售有很好的宣傳價值,但也有壓力,我們的産品得為她們的名譽負責”。

  在沂蒙山區的城鎮鄉村,人們一日三餐的飯桌上總少不了煎餅,它色澤鮮亮、柔韌適口而且還營養豐富,它很象沂蒙人永遠製作不完、也品味不完的一件作品。在跟永春和吳楠兩口子閒聊的時候,他們跟我説了很多關於生産煎餅的思路和打算,比如對國外出口,打出“中國的口香糖”這樣的宣傳口號,還有如何讓普通的煎餅增加文化內涵,比如在煎餅上印上文章或報紙等等。而探討更多的是如何開拓市場,讓傳統的地方食品成為更多人喜愛的暢銷商品。

  近些年來,隨著旅遊熱的不斷升溫,一些地方的特色山水成了農民們搞旅遊項目、發家致富的寶貴資源。杏山溶洞同著名的旅遊區蒙山國家森林公園,都是蒙陰縣桃虛鎮的旅遊景點。這兩年,小小的溶洞生意也日漸紅火。要説溶洞的發現純屬偶然,1994年冬天,吳楠的老家蒙陰縣桃虛鎮杏山村村民李因國在處理院墻地基時挖出了一個洞口,他沿著洞口進去察看,結果發現了一個不小的溶洞,杏山溶洞由此被世人所知。溶洞在當地是獨一無二的景點,一亮相,很快由村裏接管,作為蒙山系列旅遊景點之一掛牌營業了。可是剛開始,村裏資金跟不上,洞內設施簡陋,管理也缺乏人手,溶洞只有一個看門的,沒過多久,溶洞內的鐘乳石便遭到了很嚴重的破壞,千百年形成的石筍被人砸掉、掰走。再加上沒有柏油路,相對偏遠,經營情況並不理想。

  幾年前,永春和吳楠也來溶洞逛過,這溶洞雖然經營不善,然而他們兩個卻是從中發現了商機。

  這兩年,蒙山國家森林公園旅遊生意火爆,一年當中平均下來每天的遊客量近千人。搞旅遊人多就是本錢。杏山溶洞作為旅遊項目在當地具有獨特性,經營好了,就可以沾上這蒙山系列旅遊項目之一的光。再有,永春和吳楠發現,溶洞裏的景致破壞嚴重,再這樣下去,用不了幾年,溶洞景點就會喪失殆盡。他們覺得,要是好好管理,投入資金進行開發,這溶洞的經營一定會很不錯。

  自打杏山溶洞由村裏接管,村民們也想著好好開發,可是由於受到資金的限制,很多想法卻是沒法實現。永春他們這兩年搞煎餅生産,效益不孬,手裏有了一定的資金,承包溶洞的想法很快得以實現。他們與杏山村簽訂了20年的承包合同,每年一萬多元的承包費。承包後,他們先投入6、7萬元修路,道路通暢,客流才會通暢。然後在溶洞口修建房屋,加強管理。在洞內對景點設施進行改造開發,常年請施工隊對溶洞進行進一步的深挖、拓寬。他們給原先的鐘乳景點加上彩色的射燈,起上形象、趣味的名字,石筍、石花千姿百態、玲瓏剔透,經他們一整理,這溶洞可更是別有洞天了。

  有了資金的投入,路越拓越寬,洞越挖越深。可要打譜子增加效益,卻不能坐等遊客上門。

  永春和吳楠開始打廣告。開發旅遊重要的一點是讓人了解,酒好還怕巷子深嘛。他們通過報紙電視宣傳杏山溶洞,在路口設置廣告牌,突出溶洞的特色。

  廣告是死的,人是活的。為了讓更多的人來參觀溶洞,永春和吳楠想到了出去拉人。他們有針對性地去找常年經營蒙山旅遊線的旅遊公司,向他們送去關於溶洞的宣傳材料,並且請他們來溶洞參觀。為了增加效益,他們把大部分的門票利潤讓給旅遊公司。這一招還真靈,很快,大批的遊客在旅遊公司導遊的帶領下上山參觀溶洞了。

  門票賣了,景點看了。永春和吳楠不想讓遊客白來。這開發旅遊,名聲好,名氣大,生意才能作得長久。他們要讓遊客把這“杏山溶洞”的招牌傳出去。他們想了一招兒,找人給溶洞拍了一個專題片,製成光盤,用來贈送,溶洞好看,那就帶回去給親朋好友也瞧瞧,也是一種宣傳呢。

  吳楠向我介紹,這送什麼人也有講究,光盤雖説成本不是很高,但要是人手一盤也是不好承受,再有,很多遊客是散客,來一次就不來了,要送光盤啊,就得送那些有頭有臉的,能夠經常帶親朋好友或是客戶過來參觀的。一位遊客拿著光盤對我説:“我拿光盤回去給家裏人看看,我家離這裡不算多遠,他們看好了,下次我領他們一塊兒來”。

  有專家來看過,杏山溶洞形成的時間有四億多年,地質的演化、時間的凝結,使得這些滴水鐘乳如泄如瀑、造型各異,那置身其中曲徑通幽的感覺,是杏山溶洞最大的賣點。杏山村的支部書記跟我説:“溶洞被承包後,有資金投入開發上去了,承包之後人家有責任心保護得好了,同時還有利於我們這裡第三産業的開發。你像我們村生産的一些農場品什麼的,以前出門銷售效益一般,現在,直接賣給遊客,往往是價格高還供不應求呢”。

  永春和吳楠想著下一步把溶洞的上方打開一個洞口,讓遊客能夠遊覽完溶洞,再到遠處的山上去參觀,一個是不用走回頭路了,再一個也能增加很多旅遊項目。好景致,是最佳的旅遊資源。永春他們洞裏“挖”錢,使人看到了把旅遊資源變成商品的眼光和精明。

  跟永春和吳楠交往很多年了,在他們的身上,有一股子沂蒙人特有的熱情和純樸。在創造和積累財富的同時,他們不忘眾鄉親,不斷擴大合作範圍。這些年,越來越多的沂蒙山區的百姓跟著他們走上了富路。從他們身上,我深深感受到了樂觀、積極、奉獻和不斷進取的沂蒙精神。

責編:鄉約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