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農業頻道 > 鄉約 > 正文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鄉里鄉親

——抓個鷹來跟雞配對

CCTV.com  2007年12月13日 10:55  來源:  

  跟沂源縣的養蝎戶李懷光總是碰不上。1998年我們節目就開始報道他,當時李懷光這個名字炒得挺響。一個普通農民,養蝎子的過程中竟然動用了攝像機,自己把養蝎的全部過程給錄下來,再壓成VCD,凡是來買蝎種的他就送上一套光盤,生動形象。關於養殖技術這一塊兒,人家當時即便聽不太明白,只要回去一看錄像就清清楚楚了。農民自己買攝像機,直接用於農業生産和銷售,這在當時並不多見,雖然沒有親自去拍,但那個節目給的我印象卻非常深,李懷光的名字也就這麼記下了。

  一般的情況下,我們拍過的人物很少有再拍第二遍的,除非你又搞出什麼特別新的花樣、新的點子,這真的不容易,一個大山裏的普通農民,哪能三天兩頭就出新聞呀。可記得沒過多久,我們的節目中又出現了李懷光的名字,他養蝎子真的又搞出了新花招,蝎子一對兒一對兒地被他放在一次性的紙杯中,據説這樣做效果非常好呢。我當時就想,李懷光這小子還真行,不知道有沒有機會親自採訪他一下。

  李懷光瓜子兒臉,長的有點像毛主席,下巴上就差一個痣了,一見人笑瞇瞇的,甚至有些害羞的樣子。第一次見他是在山東電視臺的門口,他來我們臺裏作節目。見面那一刻的感覺有些不同:過去我們倆都是在電視上互相見過,可謂“仰慕已久”,這一次是相互見著“活的”了。懷光一見面就發出了邀請:“肖師傅,什麼時候到我那兒去坐坐啊”,這“肖師傅”三字,在我記憶裏,只有李懷光這麼叫,而且一直叫到現在。

  當時我就想,真想到你那沂源大山裏去看一看,只是不知道有沒有這樣的機會。匆匆忙忙地見面,匆匆忙忙地分手,過了一段時間,也是在一個匆匆忙忙的情況下,我跟淄博電視臺的記者耿海,真的坐車前去採訪住在大山深處的李懷光了。

  來找李懷光並不容易,給他拍節目也不容易。一個是路不好走,崎嶇不平的山道,坐在車上,能把人的五臟六腑給顛出來。臨近他村的那段盤山路,更是對駕駛技術和身體各部分結合的緊密程度的一種考驗。即便這樣,我聽説這段路還是李懷光花了好幾萬修的呢。再有,李懷光我們拍了好多遍,為了能給我們找到一個再次拍攝的理由,李懷光也是花了不少心思。

  一開始李懷光跟我們聯絡,我們根據他介紹的情況定了個選題,叫《李懷光抓雞》。聽説李懷光專門到山裏去抓野雞,自己還為此上了一個規模不算小的孵化廠。他瞅著眼下柴雞和柴雞蛋在市場上很吃香,他就想著抓它一部分純正的野雞,是山裏那種真正的滿山啄食、會飛的野雞,然後自個兒大規模的孵化,野雞賣價非同小可,大批純正的野雞苗更是個賺錢的好營生。這個題目不孬,我們沒來之前曾經設計,要到深山裏把李懷光怎樣抓野雞的生動細節好好表現一下,就象拍美國大片一樣,叢林裏,懷光遍山尋找、盡心設下圈套、耐心等待、抓獲後怎樣了解品種習性、怎樣將它擴大規模、走向市場,我們邊拍邊採訪,嘿,想想就很有意思。這個事兒不僅細節生動題材也好,它能反映當代農民品種意識和精明的市場意識。可是等了很久,一會説季節不好,一會説野雞有什麼問題,我這裡早就按照拍攝獲獎節目進行準備了,拖來拖去,最後説是由於在孵化方面的問題,放棄了抓野雞的想法。

  又過了一陣子,李懷光又傳過話來,野雞不抓了,他要上山抓鷹!他要去懸崖峭壁上抓一些鷹回來,鷹整天價在藍天翱翔,野味十足,肉質鮮美,他要把公鷹抓來跟自己家的母雞配對,想著配出一個從來沒見過的優良品種來。我不知道這事兒在理論上能行不能行,不過聽上去挺有意思,要是真的給他搗鼓出什麼新品種來,新聞價值還不小呢。我又開始幻想:跟著懷光,腰繫繩索,在陡峭的懸崖上攀登。抓鷹的驚險程度遠比抓野雞要高。兇狠的鷹會從高空俯衝與我們搏鬥,啄我一口沒事兒,可別把我的攝像機給弄山下去。就算是我們抓獲成功,拿回家去,翱翔的雄鷹能青睞咱家的母雞嗎?就算是雄鷹瞎了眼真的和老母雞作了夫妻,能下個啥蛋呢?

  哈哈,這片子鏡頭驚險離奇,故事情節跌宕起伏,能生産出足夠的注意力。可能是上山的繩索不好買,也可能是始終沒有選出能夠勾引雄鷹的母雞,反正是由於種種原因,李懷光還是沒有把這事兒給辦了,我們也就一直那麼惦記著;再往後,聽説李懷光跟酒廠聯絡,上了一種蝎子酒,是強身健體的好東西,蝎子酒古代人就開始喝了,不新鮮,而且商業宣傳色彩濃,這事兒我們很難報;又過了一段時間,沂源那邊傳過話來,説李懷光成功地繁殖出一種沂蒙金黃蝎來,這種蝎子飼養成本低,個頭兒大,通體金黃色,養殖效益很高,這回準了,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這個新品種發家致富,我們終於有機會拿著機器來見李懷光了。

  懷光人挺實在,見面就跟我交了實底兒:那些日子整天琢磨新點子,就是為了讓我們《鄉村欄目》來用新聞的形式給報道報道,為此投入的精力物力可是不小,抓野雞抓山鷹什麼的,都是其中的點子。只是想到跟做到,這中間差著老大一截子呢。後來懷光也挺不好意思,到底是給我們報了很多虛假信息,讓我們空歡喜了很多次,他就想不管費多大勁,也得沒事找個事兒來讓我們來一趟。就説生産蝎子酒吧,他就投了好幾萬,我就跟懷光説,有這錢到我們電視臺做廣告啊,能做很長時間呢。李懷光跟我説,廣告他也做,但做多少也不如你們做的新聞專題。他知道《鄉村季風》欄目是山東電視臺唯一的農村專欄節目,在農村的收視率很高;其次,他認為通過新聞或專題的形式進行宣傳報道效果好,人們看了之後信任程度比廣告要高得多。可新聞宣傳要講新聞性,同樣的新聞也不能反復報道,李懷光因此才煞費苦心創造新聞。抓老鷹跟雞配對兒的事兒,與其説是李懷光想的致富點子,不如説是李懷光用來創造新聞的由頭。這兩年,李懷光靠養蝎子發了家,他知道,同樣是養蝎子,各地效益截然不同,有的發家有的賠本。其實,蝎子本身未必有多大的差別,一個在於技術,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在於誰能讓自個兒的東西更有名!誰更有名,誰就更能贏得大家的信任,誰,就擁有更多的商機和市場!

  1971年,李懷光出生在沂蒙山腹地的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這裡土地貧瘠,幾十戶人家散居在十幾道山樑上,沒有一分水澆地,種地就是靠天吃飯;交通不便,離公路還有十幾裏,有一條連拖拉機都不能上的路。進進不去,出出不來,窮山窩子信息十分閉塞。初中畢業那年,李懷光16歲,血氣方剛又略顯稚嫩的他,發誓早晚有一天要走出這大山,徹底改變祖祖輩輩受苦受窮的狀況。從此這位山溝溝裏的毛頭小夥開始考察適合自己、適合山區發展的致富項目。

  那個時候村裏家家戶戶有果園,收成也不錯,可收成跟錢那是兩碼事,由於道路不暢,沒有客戶,運不出去,有的時候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水果爛掉,辛辛苦苦地忙活一年,到頭來也賺不了幾個錢。大山外面種果樹的地方多了,人家品種更先進、包裝更精美、交通更便利、服務更週到,誰會放著便宜不佔,翻山越嶺來這裡買水果啊?眼瞅著種果樹不行,他就去打工、作小販。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逛書店,看到幾本養蝎子的書,隨便拿來翻翻,誰承想越看越受啟發,搞蝎子養殖,受運輸限制少,自己住在山上,對野生蝎子本來就很熟悉,養上幾十斤蝎子就能頂十幾畝果園的收入呢。再有,蝎子是名貴的藥材,是出口創匯的好東西,長期以來,各地主要是依靠捕收野生蝎子作為商品蝎,但由於環境污染和過量的捕捉,這些年野生蝎子的數量是越來越少了。還有,蝎子日漸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上哪個飯店吃飯一般都有什麼“蝎子爬山”之類的菜肴,價錢可是沒有很低的。作為營養、保健藥材,人工養殖蝎子前景一定不錯,山裏人要發家,那是沒有比養蝎子再好的門路了呢。

  説幹就幹,李懷光回到家中,建起了一個20多平方米的養蝎池,一上手就投上蝎種2000多只。從沒養過蝎子的懷光掙錢心切,對養蝎子的難度估計不足:在山上沒人管都活得好好的,要是給它吃給它喝,那還不長的更快更好啊。可由於缺少養殖經驗,技術不對路,養蝎池單位蝎容量過大,結果細菌滋生,病毒交叉感染,蝎子成批死亡。眼瞅著蝎子就那麼大批大批地死掉了,懷光的心裏揪揪著,怎麼會這樣?怎麼會這樣?辛苦忙碌了一年,錢沒賺來,本錢卻是全搭進去了。本來做得好好的一個夢,就那麼破滅了,當時的難堪情景可想而知。兄長父母責備,鄉里鄉親恥笑,李懷光的心情真是壞到了極點。怎麼辦?從此消沉下去嗎?那這輩子就啥也不用指望了。不行!從小就有股子倔勁的李懷光認準養蝎這條路,非要走到底不可。他仔細思考,分析失敗的原因,覺得養蝎這條路還是大有幹頭,可要是重打鑼鼓另開張,卻真的是困難重重。第二年,他硬著頭皮借遍親朋好友,湊合了三千元錢。由於沒有存單作抵押,銀行不給貸款,只好用兩分錢的高利息借貸了四千元錢,一共籌集了七千元錢。這七千元錢拿在手裏,心裏是沉甸甸的,他清楚這筆錢的分量,如果再不成功,自己已經是沒有退路了呀。

  沉重的壓力變成了前進的動力。他走出山門拜師學藝,凡是山東省前幾年養過蝎子的地方,他幾乎全部跑遍了。可看的地方越多,失望卻是越多,因為他看的養殖戶幾乎全部是以失敗而告終。難道剛開始看的養蝎書上寫錯了?自己的一腔熱情白費了?李懷光沒有就此失去信心,他把從各地看來的養蝎子失敗的經驗教訓詳細地作了記錄,幾個月下來,光筆記就寫了十幾本,回到家後再仔細咀嚼。他還查閱了大量的有關科技資料、書籍,這書看得越多心裏覺著越透亮。通過反復研究,結合自己的實踐,他找出了養蝎子不成功的原因:第一,養殖方法不科學。池養或盆養,蝎子大多死在磚瓦下面,死蝎不容易被發現和及時清理,腐爛後病菌傳播速度快,感染範圍廣。第二,空氣不流暢,二氧化碳含量高,有害氣體多。第三,溫度濕度不好調控。蝎子是一種嬌貴的動物,濕度高了,容易滋生病菌,過於乾燥又不能脫皮,溫度高了容易蒸死,太低又不生長。

  病根兒找到了,並不意味著就萬事大吉,如何摸清蝎子的生長活動規律以便對症下藥,成了李懷光的當務之急。李懷光的家在山上住,對野生蝎的生活環境比較熟悉,他就想,蝎子本來沒有家養的,它們最適宜的環境應該是它們野生狀態下的環境。帶著這個思路,懷光便從野生蝎子的生活規律摸起。每到一處他都帶著乾濕溫度計,把溫濕度記錄下來。土壤的濕度沒辦法測量,他只好用手抓一把土,感覺一下,看土的鬆散程度。後來他逐漸發現,濕度高的地方蝎子多,特別是在小雨過後蝎子最多,説明這時的環境最適宜蝎子生活。慢慢地他又發現,蝎子白天很少出來活動,一般晚上才出來吃食、喝水和交配。於是他晚上帶上手電筒,到山上觀察蝎子的活動規律,並做詳細的記錄。為了摸清蝎子的生活規律,他有時能在山上熬上幾十個晝夜。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番晝伏夜出的觀察,懷光摸清了蝎子的一些基本生活規律,他總結出:蝎子是一種比較耐寒、耐熱的變溫動物,在零下五度到零上四十度之間均能生存,但更喜歡溫暖的環境,當溫度降到十度以下的時候便進入休眠狀態,停止生長髮育。摸清了這些,懷光心裏更有底兒了,他想如果有一種辦法,讓蝎子始終生活在最適宜的環境中,那養蝎就可能達到最好的效益。於是他開始摸索恒溫調控技術,為了保證恒溫,他借鑒了冬暖蔬菜大棚的構造特點,並將棚裏的地面改為水泥地面,地面下有火道,用木柴燒熱火道使地面升溫,這樣溫度升得慢降得也慢,地面溫度不涼不熱,適合蝎子的生長需要。為了更好地控制棚內的溫度,他用舊空調的電熱管配上溫度控制儀,自製了兩台恒溫控制器,進行輔助調溫,這樣蝎子晚上出來活動吃食多,生長速度快。

  大棚建好了,就等於是給蝎子提供了一個生存的大環境,懷光知道這還不夠,還要給蝎子一個適合起居活動的小環境。説白了,就是需要養殖設施的配套完善及更新。通過仔細觀察野生蝎的生長習性,模擬野生蝎的生長環境,李懷光改進了大棚的內部構造,徹底放棄了盆養、缸養、池養等養殖方法,改用巢格板、巢孔板建垛體的養殖方法。這種方法是用水泥和砂子,製成佈滿蝎窩的巢格板,由四塊巢格板組成一個四方垛體,再在四方垛體裏面加上土,澆上水,栽上花草。花草起到調節空氣、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的作用,同時能調節濕度。花草幹時,就往裏面澆水,土壤裏水分飽和後,水就通過水泥板,使蝎窩潮濕。如果垛體澆水過多,蝎子可以自己跑到巢孔比較乾燥的另一面。這種垛體還有一大優勢,就是佔地少,能充分利用空間。這樣蝎子也容易管理,一旦蝎子有了病,晚上出來活動時,一般回不到蝎窩內,大部分死在活動的場地上,每天察看蝎情時揀出來,通過高溫處理還不少賣錢。比較起以前的養殖方法,在死蝎子這一方面,就多賺了不少錢。

  整個養殖廠建好以後,李懷光就開始著手精心挑選種蝎試驗養殖。原先失敗的養殖戶經過多年的飼養,已經把野生蝎馴化成了圈養蝎。李懷光從十幾個養殖戶那裏精心挑選了一千隻孕蝎,儘管價格很高,他還是橫下心買了回來,改養到了自己設計的養殖場內,進行無冬眠養殖。他的養殖廠的溫度、濕度始終控制在自然條件下6-7月份的狀態,為了讓蝎子生活得更舒服些,李懷光真是操碎了心。伺候蝎子有些象養孩子,方方面面都得照顧到,冷了不行、熱了不行,餓了不行、飽了也不行,必須小心週到、認真仔細,才能滿足蝎子生長的需要。不知疲倦的李懷光又相繼攻克了衛生防疫、雜交改良等技術難題,辛苦歸辛苦,李懷光卻逐漸成了養蝎方面的行家裏手,掌握了一整套“溫室養蝎技術”,這使他當年便獲利四萬元。

  李懷光養蝎子致富的消息不脛而走,參觀者、求教者絡繹不絕。為了造福鄉鄰,他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整理成冊發給養蝎戶,還多次舉辦養殖培訓班。為了更好地推廣恒溫養蝎技術,1997年12月,他專門到青島購置了一套攝錄像設備,用整整一年的時間,自己動手,把養蝎全過程拍成30多盤錄像帶。1998年12月,他的 “沂蒙全蝎恒溫養殖講座”又刻成了VCD光盤,在養殖戶中廣為傳播。他還在全國開設了十幾個分場,帶動起了200多家養殖專業戶。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人何國輝慕名前來拜師學藝,李懷光熱情接待,毫不保留地將技術傳授給他。經過指導幫助,何國輝已發展起100平方米的養蝎大棚,放養種蝎幾萬隻,年獲利6萬多元,並在當地發展養蝎戶十幾家。哈爾濱市政府給他發來邀請函,請他去指導當地農民發展養蝎,懷光就毫無保留地前去傳授,哈爾濱的多家新聞媒體為此作了新聞報道,在當地引起轟動;浙江省周山群島的雷良憲,通過向李懷光學習養蝎技術,在當地發展養殖戶40多家,家家年創收都在萬元以上,浙江衛視對此還作了專題報道;在他的帶動下,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池上鎮東莊村發展養蝎戶11戶,放養量近10萬隻,成為遠近聞名的養蝎專業村。

  忙忙碌碌中,李懷光養蝎的名聲越來越大,各地的信件象雪片一樣飛來,李懷光對每一封來信都一一回復,對每一個電話都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對每一位登門求教者都熱情接待,隨到隨學,免費培訓。由於山村沒有旅館,外地求教者大部分都在他家裏吃住,李懷光從沒收過一分錢。對殘疾人、特困戶和下崗職工,他的資料、錄像帶、光盤更是特價優惠。他那股子認真熱情勁兒,鄉里鄉親説起來沒有不豎大拇哥的。懷光心裏有數,一封信、一個電話就是一份致富的渴望,就是對自己的一份信任。而從另一個方面來説,這也是自己的一個開闊眼界、打開銷路的機會。眾人拾柴火焰高嘛,要是自己大大咧咧地驕躁起來,這買賣肯定是兔子尾巴長不了。

  自己在發展,別人也在發展,這些年,養蝎致了富的李懷光始終在嘗試新的養殖方式。經過幾十次的催肥養殖試驗,他又一改過去群養的垛體養殖模式,改為單養,用一次性衛生杯養蝎。每個杯子裏放2至3條小蝎子,杯子就象花盆那樣底部有孔,杯子內放半杯土,土幹時噴水,水多時就會從底部漏出,濕度自然調節。養蝎場內再種上花草,調節空氣。這樣做使蝎子吃喝均勻,特別是蛻皮時,不受別的蝎子的干擾,避免互相殘殺;為了降低成本,形成良性循環,李懷光又增添了海狸鼠養殖,用海狸鼠的糞便和廢棄秸桿製成沼氣池,用沼氣代替原來的木材和電,控制棚內的溫度。這樣一年可節約燃料、電費3000-4000元,沼氣池內的廢料,可以用來肥田,生長的莊稼用來喂海狸鼠和黃粉蟲,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1999年,李懷光收入超過80000元。

  到了2000年,李懷光想著掙更多的錢了,可這生産規模、市場銷售不可能老是跳躍式發展,弄著弄著就很難再提高了。這就必須走出生産原始産品的局限,朝蝎子的精深加工上使勁兒,他就研究開發了全蝎罐頭、禮品蝎、商品蝎、藥用蝎等項目,還為東北的客戶提煉蝎毒。聽懷光介紹,提煉蝎毒的時候挺有意思,一個手拿著鑷子,鑷子上連上電線,另一個手也拿著電線,中間是十幾伏的電壓,夾起蝎子來電一下,蝎子一受刺激就排毒,一個人一天可以電上兩千多只,製成的幹蝎毒一克能賣好幾千呢。深加工,效益更高,走得更遠,風險更低,市場更廣,搞上了深加工,這養蝎子的活才叫上檔次了呢。

  2000年7月份,他參加青交會,跟很多外商進行洽談,除了現場進行商品蝎的交易外,不少外商被這位樸實的青年所吸引,表現出了濃厚的合作興趣。新加坡外商孫兆興,加拿大移民投資商務中心國際合作部部長馮翔,青島市政府農業辦公室主任王東,微山縣人民政府的有關領導,都曾多次和他聯絡。他們提出的意見和要求使李懷光在恒溫全蝎養殖及深加工方面思路大開,而合作開發的誘人前景更是令李懷光信心倍增。回家後,李懷光立刻購置了微機,連上互聯網,並在網上開設了自己的網頁。發佈信息、洽談業務,動動鼠標,敲敲鍵盤,他一開始還顯得有些生疏,慢慢兒的,他在一個新的世界裏走的地方越來越遠,認識的人越來越多,而在網上向他聯絡商品蝎、進行技術諮詢的人也是越來越多。嘿,互聯網這個東西可真好,賣蝎子、聯絡買賣,從今往後不一定非得出山了呢,網上就有一個大的不得了的市場。

  那一次到懷光家裏做客,心情十分愉快,在他家裏我品嘗到了他剛剛培育的沂蒙金黃全蝎,還有味道鮮美、純正的山雞蛋。懷光的家門口有一棵大樹,從遠處望過來十分顯眼,我坐在樹下,清新的山風徐徐吹過,極目遠眺,層巒疊嶂,好不愜意。我身旁就放著一盆金黃蝎,一不小心公雞跑來偷吃了不少。蝎子有毒,尾巴的毒刺十分厲害,可一物降一物,雞啄上一下,蝎子立刻就全身癱軟,成了雞的美味。這樣的場面我以前從來沒見過,坐在大山中那樣放鬆的感覺也與往常大不相同。我想,大山裏的生活真是新鮮又美好。可是過不了幾個小時,我的看法就全變了,因為懷光告訴我,他的小女兒才6、7歲,每天早上上學要翻過好幾座山,走40多分鐘呢。我的女兒跟她年齡差不多,自己到小區院裏玩我都不放心啊。要是養上了蝎子,那感受就更是大不相同,技術、辛苦、銷售是另一回事,三天兩頭讓蝎子蟄一般人就受不了,多的時候李懷光一天就讓蝎子給蟄上四五回,那滋味可真是夠受的。

  我在這裡呆上一天后,感受更深了。李懷光的鄉里鄉親,還有大山深處的很多很多莊稼漢,還遠不象他這樣寬裕。或許是因為還需努力,或許是因為運氣不好,或許是因為還沒有選對門路,風景如畫的大山何時才能成為咱山區農民享受生活的樂園呢?我雖然説不清具體的時間,不過我知道,懷光這樣的幹法就是給大夥兒開了個頭,一股子勁兒悶頭往前奔日子,前頭就會越來越亮堂,真的。

責編:鄉約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