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説者千鈞力 聞者始動衷(06年度工作總結)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11日 03:17 來源:

  2006年,須臾而過。這一年,《鄉約》成為中心收視率提升貢獻率最高的欄目;這一年,《鄉約》獲得了中心優秀欄目獎、節目一等獎、單期節目突破了中心十年來的收視記錄、欄目主持人獲得了全國金話筒獎提名、全國電視金鷹獎熒屏之星獎、央視網站月點擊量最高達到全央視第十名、製片人代表中心參加全國首屆電視欄目創新論壇、全國農業媒體高層論壇並做主題發言、出版專著《説出來不容易》、常規節目之餘成功舉辦了包括《七套農業節目開播十週年晚會》等十余場大型活動等等。這一年,《鄉約》經歷了創辦三年來,年平均收視率從0.14%、0.24%到0.38%的發展過程。

  一、恪守定位,務實求是──價值觀決定生存走勢。

  《鄉約》是一檔人物類訪談節目。尋找怎樣的人物?如何定位採訪視角?用怎樣的心態面對嘉賓?用怎樣的方式錶述話題等等,其結果可能會是大相徑庭。然而它卻關係到一個欄目在由欄目群所構成的農業節目宣傳體系中,是否全局在胸恪守分工,做到符合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符合政府指導農業工作的要求和中央電視臺頻道分工以及完善電視節目體系不斷發展壯大欄目品牌的要求。

  首先,我們選擇有三農背景的新聞人物作為基本的選題定位。那些以農村、農業、農民為背景承載著新聞的經歷和人生、各具特色的性格和命運、積極健康的理念與精神,鮮活生動、耐人尋味。作為人物訪談,娓娓道來的過程中記錄的是思想與人生,卻從一個個側面反應了時代深刻的變化。比如欄目曾經採訪過的“梁希森的新農村計劃”、“蒼蠅姑娘”、“討薪專家”,通過對跌宕起伏的人生細節進行的勾勒與講述,讓人在聆聽中體味到新時代中國農村所發生的變化。啟人心智、催人奮進。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傳播這些“有三農背景的新聞人物”、三農領域那些可愛的人生,以他們的真實生動的成功歷程,激勵農民鼓舞農民,在黨中央以及全社會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的大的時代背景下,具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我們選取健康與積極的視角努力營造快樂訪談。選擇這樣一種定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塑造欄目品格的需要。改革開放20多年來,在農村的廣闊天地每時每刻都涌現著新人、新事和新風尚。坎坷與經驗、問題和探索、悲情抑或快樂總是結伴而來,然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欄目不能求大求全,要找準方向有的放矢。走近《鄉約》的人生,我們更多的是看到了用樂觀的視角引導積極,用健康的心態感染大眾。其次是欄目風格的要求。作為央視惟一的對農大型戶外訪談節目,《鄉約》的採訪現場介乎于天地之間,原生態的交流還原了真實的鄉土氣息,給廣大老百姓開闢了一塊難得的話語平臺,也給廣大觀眾開闢了一個認識三農了解三農的窗口,這樣一種氛圍,欄目好似登門拜訪,快樂輕鬆、貼近隨意的風格自然符合“串門”之道。第三,根據自身特點確立的個性特徵。訪談節目是一檔主持人節目,本色質樸、樂觀積極,與農民相互交流沒有距離感,體現了一個欄目的個性特徵。而品格、風格、個性三類便可鑄成品牌。

  再有,欄目必鬚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務實的判斷。確定一個選題要考慮的不可回避的因素有很多:頻道與欄目定位、收視率、團隊素質、生存與經營、選題資源是否廣泛可持續、拍攝是否可執行並可充分調度各方支持、欄目所承載的政治引導公益職責、市場需求等,我們的價值觀不能簡單的建立在“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單一追求上,即便這是我們原本的職業理念。因此,《鄉約》在過去的一年裏把選題方向定位幾個部分:1、20%的“邊緣選題”。這個名稱未必準確,但它包括了我們對接收視率要求的一種真實選擇。比如:《家有蟒蛇》、《牌局大揭密》、《探秘地球自轉》、《瘋狂武癡》等,選題的獵奇性、新聞性使得我們更加容易生産注意力,任誰都不能回避收視率作為經營一個欄目的作用,只是我們沒有完全跑出欄目基本定位的底線,它同時也在一定時期提升了欄目的影響力,為我們更多地生産品質選題産生影響力打下基礎;2、20%的“品質選題”。這部分具有較高政策性、藝術性、具有較高品位的選題,比如《鐵面檢疫官李學花》、《梁希森的新農村計劃》、《討薪專家》、《一個人的抗戰》、《最後的華縣皮影》等,這些節目政策性強題材珍貴不易獲得,對於編導、攝像、編輯的要求更是非常之高,比較難以生産注意力,但卻能給欄目提升品質和美譽度;3、20%的“經營選題”。我們基本的生存考慮,現階段還不能完全放棄經營的要求;4、40%的“一般性選題”。符合定位、好拍、好找、有意思、有用處、有意義,我們把目光放在在市場經濟中那些沖浪高手,《牛蹄子的秘密》、《美女愛蟲》、《花癡大廚》、《麻花姑娘》、《臭名遠揚》等,那些在市場意識上具有引導、帶動作用的典型人物,最具貼近性指導性,只是我們更加注重體現人物的性格、情感、智慧、與眾不同的追求理念。

  二、如履薄冰,無私無畏──完善制度激活團隊持久創造力。

  一個團隊的健康成熟,似乎都會經歷敢管、會管、不管的螺旋式上升過程。不同的管理者管理方式不同,但目標卻一定相同:使團隊永遠處於最具執行力的狀態。對於《鄉約》來説,伴隨這個過程明顯的標誌是欄目各項制度的不斷健全。2005年,欄目建立了標準化、相對客觀的評價體系、首位晉陞末位淘汰、流水線分工作業、激勵機制等各項行之有效的制度,使得2006年的各項工作有了提升的保障,但這個工作註定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

  首先必須有人對問題負責。舉一個例子。《鄉約》欄目購買了不少辦公電腦,使用一年多後,經常出現問題,維修費用不斷增加,最關鍵的好像還不是錢的問題,關鍵在於公用的電腦沒有具體人為此負責,或者説不好負責,強調多次也不大管用。類似的事情還體現在前期設備當中,攝像機有些問題是人為使用過程中不夠愛護造成的,結果卻追查不到責任人。欄目用於照相的數碼相機壞的太快了,修了一次就花了800元,沒幾天又壞了,關鍵是使用過程中不夠愛護。我們把所有的辦公電腦和前期設備承包給一名懂計算機設備和前期設備的攝像,每月3000元,在簽訂承包合同前進行最後一次檢修,並讓技術部來簽字確認所有設備的狀況。簽字後,發生的所有問題,由承包人追查責任人、找技術部確認是否是人為造成,如果追查不到責任人又是人為造成,所有維修費用全部自行承擔。合同一簽,設備的問題沒有了,有人為設備負責了,欄目也不必為此操心了。關鍵的問題在於,把問題和利益與具體的責任人進行捆綁,便體現出了管理的作用。

  變化中不斷調整管理方式適應節目生産。《鄉約》最初建立的相對客觀的評價體系應用於欄目的選題會中,把製片人確定選題,變為欄目全體人員投票。它客觀公正,解脫了製片人的精力,同時這個過程與結果的循環中,又能使欄目全體從中得到選題標準的規範和教育。但慢慢地,背地裏出現拉選票的現象,是這套辦法不好嗎?是人員素質有問題嗎?有人提出廢除這套辦法。而我們沒有因噎廢食,積極嘗試完善,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欄目編委會制度,由正副製片人、兩位主編、攝像組長、責編、製片主任等成立編委會,就投票結果進行編委會層面的決議。慢慢地這套編委會制度,成了欄目各項大事的最高決策群。避免了拉選票的弊端,又為我們增添了新的管理手段。

  保持團隊每個人的“饑餓感”。欄目生産工作曾經前後期分開,欄目後期編輯最好的兩個人全面負責所有後期工作。第一,工作效率提高了;第二,編輯質量提高了;第三,相對十幾個人各自進行後期編輯來講,節目風格、包裝感覺更加統一。這種細化分工流水線作業曾使得欄目在一段時間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與質量,但後期缺少了前期如選題會投票一般的競爭與壓力,逐漸增加的安全感,不再加班了,也缺少了創新的動力。我們把後期人員變為5人,單期的製作費用幾乎翻了一倍,新增加了會做動畫、片頭、幹勁十足、整天睡機房那種的小夥子,前期編導選購,覺得哪個包裝的好找哪個,一個月只有四期節目,效率高質量好服務態度好的人可能絕不止一期,即便平均分配至少有一個人也是輪空的,製作者既有大幅度提高收入的可能又有沒有收入的危機感,一下子全都有了壓力激活了工作積極性,包裝水平得以大大提高。在這個競爭壓力很大的時代背景下,一個團隊如果沒有“狼群”那樣的生存智慧,很難不斷超越與發展。

  保持團隊“心存敬畏”。我們常常感慨人生充滿矛盾:當你一身肥肉、滿嘴假牙、胃口極差時,請你赴宴的人卻開始多了起來。很多欄目發展到一定程度便停滯不前了,原因何在?明明經驗有了、資源有了、成本低了、品牌大了,做一件事情相當於過去做好幾件事情,怎麼偏偏動彈不了了呢?團隊發展的第一瓶頸是領導者的軟弱。這其中有兩大問題,第一,作為團隊領導者是否真正還有繼續提高的要求;第二,他是否有勇氣以犧牲自己或他人利益為代價,解決團隊惰性。一個欄目做到三年,團隊如果不能保持開始創業時的艱苦奮鬥的精神、加班加點的業務氛圍、主動擦玻璃打掃衛生的集體意識、四處求爺爺告奶奶般地尋找機會危機感,沾染上了富貴病,缺少了積極性,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我去外地採訪,我判斷一個企業的興衰,先從去機場接我的司機身上看,如果是一個口無遮攔自由散漫的司機,這個企業的老闆可能剛剛一夜暴富,如果彬彬有禮週到敏銳,這個企業就很了不起了。一個團隊的元老,錯誤沒啥就是不再積極了,你怎麼辦?想辦嗎?在人生的道路上,智慧能夠解決很多問題,勇氣則解決智慧解決不了的問題。無私無畏!敢於面對團隊惰性,事業才可能更上一層樓。有幾位團隊的元老離開了欄目,並非不近人情。同幾十人開會仍然有人遲到相比,做大的企業幾百人一間辦公室鴉雀無聲。失去剛性嚴肅的要求與法則,團隊不能心存敬畏更加抱團,便沒有強大的執行力和承擔責任的能力。

  如履薄冰,正人先正己。制度讓想犯錯的人犯不了錯,文化讓有機會犯錯的人不願意犯錯。當我們要解決團隊惰性的時候,就會發現這其中最大的障礙是自身的惰性。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只不過領導者的優缺點都將被放大,“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喜歡打麻將的領導周圍可能很多麻友,喜歡釣魚的周圍是釣友,喜歡加班的周圍可能更多的是工作狂。我們管理的最有力的資本是自己的正直品質。一個團隊越發展,越需要我們自身更加完美。它會使得我們如履薄冰,要求每個細節沒有遺憾。以正直和樂觀滋生出的團隊文化,會讓其中的每個人感到過程中的快樂。

  任何一個團隊都需要人才,我們最喜歡的人才總會有一些相似的品質,比如,他業務水平高吸收快、工作樂此不疲服從管理、善於溝通樂於助人,團隊意識強正直樂觀、全力投入甚至不講條件。我們發現舉凡具有這些素質的人,最後都不同程度地獲得人生的成功。但是往往一個集體裏有一個甚至兩個這樣天生具備這種素質的人就很難得了,作為領導者,最希望的事情就是集體裏的所有人都具備這樣的素質。我們的事業不就成了嗎?全部都是這樣的人不大現實。但科學合理的管理辦法,會使得這樣的素質變成一種標準,以人們最樂於接受的方式,科學合理地普及給全團隊。而無私無畏的勇氣和魄力,會使得我們的發展渴望,變為一個個勇敢的決定,使我們能夠面對和解決看似溫和但卻致命的惰性,激活團隊持久的創造力。

  三、獨特品質,藍海戰略──尋求差異化的過程中建立高品質的標準化。

  美國有一個將近二十年的脫口秀欄目非常有名,演播室很豪華,擺得觀眾的椅子卻特別破舊。原來這個椅子是當時主持人做第一期節目的時候沒有錢,搬來臨時的椅子擱在那兒。這竟然成了欄目的符號。每次主持人出來有一個動作,突然要摔一下,原因是第一次主持人錄節目下臺階不太穩差一點摔一跤,他們便故意營造這個欄目獨特的符號在裏邊。個性化成分是需要欄目堅守和放大的。

  《鄉約》欄目具有哪些個性化成分呢?首先是形態與內容。《鄉約》是央視惟一的以約會具有三農背景的新聞人物為基本內容的大型戶外訪談節目。大部分的訪談節目都沒有離開演播室,春夏秋冬、地北天南,原生態的約會與交流,新聞人物的三農背景,是《鄉約》區別於其他欄目首要的個性化成分。

  其次是視角與形式。在各種文化商品中,人物類節目最難做,它首先要求製作者具有較好的專題本領,才有可能對人生細節進行細緻的勾勒與描述;它要求製作者還要具有相當的新聞素養,這樣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懂得人生細節所體現的內涵與意義,提煉出傳播主題而不是有聞必錄;它還要求製作者應當具備較為深厚的人生底蘊,才能營造出人文與情感的意境。人物類節目中最難做的是人物訪談節目,因為它必須通過主持人與被採訪嘉賓通過營造出的話語環境生産注意力,並不是所有的嘉賓都有很好的語言天賦的。人物訪談節目中最難做的是快樂訪談,讓人哭容易,讓人在故事中跟隨就稍難一些,而最不容易的是製造快樂。這些難處的疊加,增添了我們不可複製的獨特品質。

  再有就是語言與包裝,《鄉約》的語言風格重在體現輕鬆調侃細節,比如“50年間馬大爺和那位姑娘沒有見過面,由於那會沒有手機,當然,即便有手機沙漠深處恐怕也收不到信號。2005年,馬大爺有手機了,但電話那頭傳來的卻是“你的愛無法接通,請稍候再撥”。也不知咋的,一位73歲的老頭,熄滅50多年的愛情之火突然騰地一下子著了起來,這火一燒可不得了,這不,環塔克拉瑪幹沙漠汽車集結賽,選手報名徵集中。聞聽此訊,他駕駛自己那輛開了十年的夏利轎車來到了大賽報名處。”比如我們的魅力鄉約頒獎晚會的主持詞:“男:執著追夢造福鄉里那份辛苦別談了,傳播理念推動發展苦中有甜了,改變山鄉面貌書寫傳奇心裏不煩了,見賢思齊呀咱可得刻苦鑽研了。女:今天的晚會讓我徹底失眠了,獲獎嘉賓的精彩人生撥動我的心弦了,下面啊劉和剛要給我們帶來一首歡聚好時光我也不瞞了。男:對,咱們歡聚一堂,新的一年一往無前了”。還有我們的頒獎辭:“南鄉子。漫要説田園,女子不敢天下先?蒼蠅之微宇宙寬,驚艷,螺螄道場有奇傳。事事兩端看,支點雖小地球旋。運用之妙存乎心,翩翩,市場不只是兒男。”我曾跟大家説,要按照前年徐本禹那期感動中國的頒獎辭寫,我狀態好的時候也能寫出來,但即便寫出來,你也無法超越人家,我們寫別人寫不出來,或者沒有嘗試的寫法,才能凸現自己的特色。在常規節目策劃狀態,欄目要求編導每期節目不少於25個歇後語,要高度濃縮過程輕鬆調侃細節,要有知識點的延展,要有表演或模倣,開頭必須進行懸念式互動等等,這些都是在實踐中摸索的體現自己獨特風格的招兒,逐漸固定成標準化要求。而在包裝方面,我們更是廣開思路,比如每期節目要有一段體現人物情緒的MTV,每期節目要有動畫,有時甚至是拿來主義,見到其他欄目具有特色的包裝手段,第一時間複製過來,並且馬上形成我們的標準化要求。

  在複雜的節目環節中尋找可量化的元素,通過嚴謹的程序化管理,將節目特色實現標準化生産是一個欄目最終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中央電視臺二套《金土地希望週刊》把原有的節目形式改成類似《鄉約》的戶外訪談,《金土地》欄目的製片人也曾來欄目進行過交流,説明我們追求特色化的過程中開始體現成效。這一點讓我想起東方衛視,每天晚上最黃金的時間給劉儀偉講笑話、方宏進説新聞。兩個人一莊一諧,構成了東方衛視不可複製的特色。東方衛視也有一些欄目辦的不錯,比如我曾經看到的《律師視點》等等,但它跟《法制進行時》、《法制在線》、《今日説法》……,等等等等這些法制欄目相比,這樣的節目或許可以辦的很好,但註定很累,因為特色不夠獨特,投入産出比就會很大很大。也許,劉儀偉講笑話的欄目因為內容形式不具備可持續欣賞的緣故不會辦的時間太久,但即便如此,這個過程中它用低廉的成本、簡單的操作,為頻道勾勒了不可複製的特色,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人記住它。

  四、生産概念,有效放大──有效整合資源用1%撬動99%的市場。

  生産概念。流水線一般的常規節目生産過程中,我們開始接觸到一些可以使我們的品牌傳播更快影響更大並且可以使品牌升值的概念。概念是注意力經濟下的産物,我們“三度”,市場的新鮮度、社會學的高度和項目的關聯度。新鮮度是為了抓眼球,高度是為了發揮空間的增大,關聯度是為了提高回報率。能夠産生廣泛影響、獨立操作的新聞活動大型活動,是最能樹立一個平臺形象地位的有效素材。曾幾何時,我們在鳳凰衛視中不斷看到“鳳凰之旅”、“千禧之旅”、“直播朱鎔基講話”、 “直播911”、“米邱露薇的伊拉克現場報道”等等滾動式概念宣傳,而我們周圍的很多人或許並沒有機會在特定的時間看到這些概念的具體報道,但大部分人卻在這個頻道,看到了頻道對於這些概念最長時間、最密集的放大,它強化了我們對這個頻道的信任與尊敬,幾乎在最短的時間,樹立了鳳凰衛視在中國大陸的形象和地位。其實,它為我們提供了一些不需要什麼投入卻能很快見效的發展經驗:概念炒作。一個欄目的發展需要一些支撐:資金、影響力、承擔社會責任。我們面向市場進行對接去年搞了十一場大型活動。一開始是活動找我們,因為很多活動需要推介。比如《鄉約雲南曲靖──軍民共建新農村》、《鄉約花都青州》;然後我們找活動,我們也很需要找一些大的具有影響力的宣傳概念同時也滿足生存和發展,比如:《雲南石林縣慶五十年》、《鄉約中國百強縣第一名昆山》等;慢慢地我們開始創造活動,創造我們喜歡的有益於促進品牌壯大又能有效地跟影響力、經營對接,同時也是可以進行年度性積累的活動,比如《魅力鄉約十大魅力人物頒獎盛典》。

  選準渠道。所謂“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以良好的可共享的新聞資源為合作基礎,建立立體傳播網絡,將使得我們所建立的宣傳概念,迅速産生強大的社會影響力,這樣的“基礎建設”,在我們看來,在一個欄目的活動營銷中是非常重要的準備。《鄉約》自開播兩年多以來,完成了一個單一平臺、周播欄目與眾媒體建立立體傳播網絡的構建過程。全國15家國際空港、全國220列特快列車、央視國際網絡、新浪、搜狐、網易、中國電視報、讀者鄉村版、神州雜誌、世界雜誌、新聞人物週刊等長期或短期的互動與關照,使得我們所選擇的宣傳概念,能夠得以最為廣泛的迅速傳播。一個農業節目的周播欄目,在央視國際網站300多上網欄目中點擊量2006年7月曾經排名第十位,日點擊量超過十萬,與此不無關係。

  有效放大。5個人賣同樣一張餅,賣的價錢最高的人一定是其中概念炒作的高手。道理很簡單,我們找到一個可以提升品牌價值的概念,如果僅僅做一場晚會其價值就相當於一個餅,而這個概念如果被我們用全年的生産鏈和建立連接的網絡加以炒作,其價值就會數倍增長。如何使這種放大成為有效,首先是要同品牌的屬性保持一致。我們的活動營銷,應該在我們獨特的領域和形式內進行深度開掘。一個活動策劃再精妙,如果觀眾只記得了活動的有趣,而忘記了産品或服務本身,説明這個活動策劃是一大敗筆,所謂有效首先指的是活動必須能夠助推品牌。其次,我們的大型活動必須通過組合為産品注入新的內涵、方式與體驗,從而可以創造新的價值。現在除了新聞聯播和焦點訪談之外,特別有影響的節目以及欄目,基本上就是1%的節目,那麼還有99%可能還沒有參與,我們如何激活99%的空間,這是在品牌營銷方面需要重點考慮的。在可以重疊、重復傳播的具有公信力的概念基礎上,以最為獨特的方式激活1%背後所匯集的社會資源,聯動最為廣泛的推廣渠道作為杠桿,便有可能撬動99%。在這樣的新的增長需要新的理論的時代,我們聽説了“水平營銷”和“藍海戰略”這樣的關鍵詞,而這些關鍵詞的背後是要突破舊有的商業思想,創新出新的市場空間,沿著這樣的一條路,成功的媒體一路絕塵。

  真正完全靠品牌的力量,又能獲得一種良性成長過程的活動並不是很多。如果這樣的活動有的話,哪怕剛開始寂寞一點也沒有關係,只要大家認同你的這個價值觀,自然會成長起來。也許再過五年,可能中國評選出來的人物,比如説感動中國和經濟年度人物,也可能會成為國際其他媒體所關注和報道的對象吧,這是我們這些活動真正獲得話語權、公信力的體現。所謂大樹底下好乘涼,我們經過了沒頭蒼蠅般,積累探索的過程,已好似蓄勢待發,開始培育服務於自己品牌壯大的欄目獨有的具有廣泛影響力潛質的大型活動了。

  五、品牌耕耘,拒絕短視──建立服務於使命與發展的戰略構想。

  三年《鄉約》的節骨眼上,我們不能不構想今後的發展思路。春風和暢,又是一年,春節前夕在即將結束的2007年第一季度中,《鄉約》欄目在七套所有欄目的綜合排名達到第一名,平均收視率達到0.7%,未來兩年,我們可否在保持定位的前提下,踐行出0.1%、0.2%、0.3%、0.4%直到0.5%的發展軌跡呢?

  首先要不斷謀求新的發展思路。曾幾何時,《鄉約》欄目是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第一個超越原有形態定位利用長假期間承辦大型活動的欄目,在中心的節目集群中有效地發揮了鯰魚效應,探索出欄目催生活動,活動帶動品牌的許多有益經驗。新的一年,我們將在打通評獎渠道、建立長期穩定的媒體聯盟、對接高端品牌、全力推廣運營一至兩項品牌活動等方面進行嘗試與探索。比如打通評獎方式:作為全國影響力最大的權威農業節目集群,一直以來,農影中心是脫離全國廣電系統政府獎評比之外的。中國新聞獎、中國電視獎、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中國新聞名專欄、范長江新聞獎、韜奮新聞獎、中國播音與主持作品獎等等等等,而農業節目由於貼近國計民生,從評獎的角度來説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而我們也儲備了相當的實力,或許應該在這方面再多做些努力吧。如果打通這樣的通道,不僅對中心業務發展是一個極好的促進,獎項的積累同時也意味著話語權的積累,更意味著我們有資格在業內與高手同臺競技。

  不斷進行隊伍建設提高團隊素質。要保持團隊具備持續的標桿學習能力、持續的調整能力、持續的憂患意識,無疑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實現自我約束規範操作、安全理性準確及時、浚疏管理務實求效、走向市場穩健提高的發展過程,必須時時刻刻保持如履薄冰的危機感。鷹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它一生的年齡可達七十歲,要活那麼長的壽命,它在四十歲時必須做出困難並重要的決定。這時,它的喙變得又長又彎,幾乎碰到胸脯,它的爪子開始老化,無法有效的捕捉獵物,它的羽毛長得又濃又厚,翅膀變得十分沉重,使飛翔十分吃力,此時的鷹只有兩種選擇,要麼等死,要麼經過一個十分痛苦的更新過程,150天漫長的蛻變。它必須很努力地飛到山頂,在懸崖上築巢,並停留在那裏不得飛翔,鷹首先用它的喙擊打岩石,直到其完全脫落,然後靜靜地等待新的喙長出來,鷹會用新長出來的喙把老化的指甲一根根拔掉,鮮血一滴滴灑落,當新的指甲長出來後,鷹便用新的指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根拔掉,5個月後新的羽毛長出來了,鷹重新開始飛翔,重新度過30年的歲月。欄目發展過程中,有很多重要的環節類似于鷹之重生,必須使每一個人做到心存敬畏認真對待,才會使團隊始終處於紮實的積累狀態中。

  三年鄉約鄉音鄉情,百多人物幾多共鳴。相識相知春秋南北,相聚相悅共話生平。作為傳播理念、精神與價值觀的人物訪談欄目,《鄉約》為廣大電視觀眾展示了當今中國農民或有三農背景的新聞人物的一組群像,新聞講求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這樣一個按照符合市場需求、標準化生産電視文化商品的要求,構架、找尋、勾勒與潤色的過程,“天若有情天亦老”,註定伴隨著不斷的自我否定與更新。恰如欄目出版的那本書的名字:説出來不容易!意味著這樣的探索,在今後還將是一個不斷持續的過程。

責編:肖闊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