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陶藝狂人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24日 12:29 來源:CCTV.com

  本期節目播出時間:2006年4月1日21:52,重播時間:4月2日13:30,屆時敬請收看。

  陶藝狂人——邢良坤

  編導 王延勝  責編 王少華

  他説自己是上下五千年世界陶藝第一人

  他説他將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他有26件作品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有人真就為他的作品出價上億元

  他就是中國陶藝界的一個特殊的人物,提起他的名字圈裏人是又愛又恨,愛是因為他的作品充滿了反叛的張力,似乎總是讓人眼前一亮,恨,則是因為這個人説話太張狂,動不動就把世界第一的帽子往自己的身上扣,還四處宣揚要得諾貝爾獎,這個人出身貧寒,只念過五年書,沒有經過任何美術學院的專業訓練,但是十年來他卻創作了四萬多件陶藝作品,獲得了二十多項國家專利。他的作品被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首腦收藏。有二十六件作品還作為國寶永久的保存在了故宮博物院,這個人就是邢良坤。

  第一次聽説邢良坤是很偶然的一個機會。那次到山東濟寧外出採訪,當期的被採訪人説,他知道遼寧大連有一個“怪人”,“狂人”,説話狂的厲害,從不服人,可他也真有些本事,燒出來的陶藝作品竟然進了北京故宮博物院,等等。欄目製片人當即表態,這個人有故事!!隨即安排要我聯絡,這就是本期節目的開始。

  邢良坤1955年生於山東,長于大連,初中文化,下過鄉,當過鉗工、木工、電工、鈑金工、維修工,幹過個體:養花、賣花、弄盆景、做根雕,後來迷上了收藏,苦修十年,成了陶瓷藝術的收藏家、鑒賞家。1989年,邢良坤開始潛心研究陶藝,至今已取得“立體開片”、“網釉”、“紅天目”、“吊球”、“轉心瓶”等20項國際發明專利,獲得了吉尼斯“國家發明專利之最”證書。作品被北京故宮博物院、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等眾多國家的博物館收藏,據説,還被多國家地區的政要個人收藏。當然比這個更有名的是邢良坤的狂言,有人説他太愛吹,用東北話説,老邢那嘴沒個把門的,不管是幹活還是閒著,總有説的,吹得挺狂:

  他説,日本人做的陶,半小時就能看明白了,他做的陶,日本人卻研究也做不出來。

  他説,陶藝要突破,只能靠他邢良坤。

  他説,他做的陶,前人沒法達到,後人也不能超過。

  這些都成了在網上邢良坤的“語錄”,有點狂得沒邊了,似乎真得由他稱王稱霸。可如此狂的一個人,能配合我們的採訪嗎?恰好,一個同事的朋友認識邢良坤,我便拜託同事,先幫忙跟邢良坤聯絡一下,算是先跟他大聲招呼。幾天后,我給邢良坤打了電話,電話那端的邢良坤聽上去比想象的要好,很豪爽的感覺,當然,談起他的陶藝作品他在電話裏就已經滔滔不絕的説起來,正如傳言:老子天下第一。

  幾天后,我跟攝像便飛往了大連,一路上我都在想象,這個如此有爭議的人物究竟是怎樣的面容、神態。飛機到達大連已經是晚上九點多,半個小時後,我們到了邢良坤的茶樓,也是他的陶藝作品的展廳,可仍然沒有見到邢良坤。兩碗米飯、兩個菜,我們的晚飯已經準備好了,正放開吃飯,一個聲音響起在背後:“沒想到你們來得這麼晚,所以沒有等你們吃飯,出去忙別的事了”,嗓門又粗又大,扭頭一看,一個典型的北方漢子出現在我們面前,粗眉毛,小眼睛,短頭髮,黑黑的皮膚,一口方言,人長得挺有精神,但看不出年齡,雖然來之前已經知道他的年齡。於是,正式的採訪就在我們吃飯的時候開始了。

  “我的性格很粗野,一看就是傻大黑粗的人。可是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比我細。” 邢良坤侃起來是海闊天空,滔滔不絕。我們飯沒有吃完,一個小時已經聊進去了,當然,仍如傳言:他愛“吹牛”,從他的陶藝專利,到他的生活,小時候的生活,到日本到英國舉辦展覽,等等,説起自己的經歷,他聊得很興奮,可説到困難的時候,他的回答讓我們感覺很以外,(在此之前,我已經查了他的很多資料,知道他曾經因為燒陶藝作品,把幾百萬家産“揮霍一空”,連飯都吃不上,過得很苦)“從來沒有覺得有什麼困難,我覺得掙錢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還有比掙錢更容易的事嗎?”

  “那你失敗了怎麼辦?也不難嗎?”

  “我從來沒有説自己成功,現在也是,説我成功的是別人,我就是願意燒,燒出什麼就是什麼,有什麼難的?”

  似乎説到自己困難的時候,邢良坤並不習慣。但是我們還是了解了他從幼年到如今的生活:出生在山東,家裏實在是太窮了,剛出生,他就死裏逃生,因為剛出生的邢良坤只有兩斤半重,父親以為肯定養不活了,差點就給扔到豬圈裏,是兩個姐姐用小米粥喂活的。後來掙到了錢又開始收藏日本的古陶瓷,出了名後卻把收藏的作品捐給了博物館,開始燒制陶藝作品,幾百萬的家産就這樣被燒進去了,可他一直都沒有放棄。“有人説不撞南墻不回頭,我是撞了南墻也不回頭,就算是頭破血流也要撞過去,要不就死在南墻下,要是撞了南墻就回頭,就是叛徒。”邢良坤自己對自己的評價。

  隨後幾天裏,我與攝像一直跟著邢良坤,想抓取他最本色的一面,在“狂”的背後的另一個邢良坤:

  邢良坤説話很直白,是那種腦子裏想到的就説出來的人,比如“老婆是比不上自己的陶藝的”,可“不近女色是不對的”,而且有自己一套理論,也有自己的一套“準則”,連自己帶的燒陶藝的弟子也都必須是農村招來的沒有文化的女孩子“我沒有文化,要找一個大學生,我研究出來的那些專利不都成了他的了嗎?你小學沒畢業,人家是大學生,你説這個專利是誰的?我有嘴也説不清了,所以我是武大郎開店——個高的不要,就帶沒有文化的,而且還是一幫沒有文化的農村女孩子。”,據他的一個朋友説,曾經有記者採訪邢良坤有關“情人節”的話題,結果被他的理論説的問不下去了;

  邢良坤認為自己“就是聰明,幾億人加起來都沒我聰明,我的感謝我的父母!!”這一點或許很難讓人相信,但是我卻不能不承認他的努力,也許在他的心裏,這並不是刻意要去做的,他稱自己的娛樂就是做陶藝,就是創作陶藝作品。我甚至很難想象,邢良坤這樣的一個“粗人”“狂人”居然滴酒不沾,無論是什麼樣的場合中,可能這樣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幹他喜歡的事。雖然很有名了,可每天邢良坤仍然是早起晚睡,似乎永遠都精力過人,一天要燒三爐作品,從早晨五點到晚上十一點,他得不停的到窯爐去看,裝爐,開爐,都是他一個人幹,要知道再在我們在採訪他的過程中,經常晚上到半夜,第二天依然挺精神,一句話,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而且沒有出來的意思。我沒有刻意去美化邢良坤,或者我本身並不是很喜歡這樣的性格,可不能不佩服他。我想,幸虧邢良坤沒有上大學或者沒有經過專門的培訓或者藝術熏陶,很難想象如果他接受了所謂的專業的教育,還能不能出來這樣的一個人物,還能不能拿出這樣的作品;

  邢良坤幫助了很多人,包括很多老紅軍,他説,邢良坤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可他知道沒有這一幫人的出生入死,就沒有這樣的一個社會,就沒有他邢良坤。他拿出了很多錢幫助他們,沒有原因,也不需要報道,甚至在採訪中她都回避這樣的一些問題,他覺得,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覺得這些老人很可憐,而他懂得,要知恩圖報,就這麼簡單,我不能懷疑這樣的行為背後,他考慮的彙報,因為就在他窮的吃不上飯的時候,仍然拿出自己的錢幫助他們,“我的錢沒有了可以在掙,可他們已經沒有這樣的能力了”,他從來沒有想如何地去回報社會,因為只要説到當前的社會,他甚至出粗口大罵,可我們能感受到他的做法是出自一種純個人的意願,或者説,真正的個體身上一種憐憫之心,一種道德的考量,而這樣的一種憐憫在當前這樣的一個社會確實彌足珍貴。他還拿出100萬成立了自己的殘疾人基金,幫助那些幫助殘疾人的福利企業,目的是讓他們幫助更多的殘疾人,“我贊助這些企業,必須跟他們簽訂協議,他們拿我一分錢就要接受一個殘疾人,沒錯,這些殘疾人跟我沒什麼關係,可我就是可憐他們。”

  採訪的過程中,我常常在想邢良坤的世俗,他所有的表現就是一個“俗人”,甚至從説話到行動沒有一點高雅表現,喜歡錢,談女人,這樣的一個人在這個已經很世俗的社會中,顯得更加的世俗,可這樣一個俗人去似乎一點都不掩飾自己的“俗”,而且以此為驕傲。他稱自己是最富有的藝術家,他認為自己是最成功的藝術家,他可以把別人貶的一文不名,他對自己的行為誇誇其談,包括自己離婚多次,他都覺得自己很光榮。有人説她不知道天高地後,低速不堪,甚至有人用更刺耳的語言,他拒不接受。他的一個朋友説,邢良坤的小時候貧窮的經歷讓他刻骨銘心,那種被別人看不起的感覺一直在影響著他的生活。可能大多數對這种經歷都會回避,邢良坤也不例外,儘管他不願因承認,這樣的經歷會讓人自卑,而物極必反,正如有人説的:強烈的自備的盡頭就成了極端的自負,我私下裏會想邢良坤應該就屬於這樣的人。而這樣的性格,卻真正成就了他!!

  面對邢良坤,很多人會産生矛盾,佩服他的敢做敢為,佩服他的口無遮攔,佩服他的藝術成就,反過來,也看不慣他的張狂,看不慣他的世俗,看不慣他的自以為是,可他就是這樣的人。

  可採訪完邢良坤,我覺得,狂,就讓他狂一輩子!能創造出自己的東西,這就是他的資本,至於評説,那是別人的事,對於他的成就認同,那更是後人的事!我們説了,只是口舌之快,與邢良坤的口無遮攔一樣,隨著時間的流逝都消失無蹤,能留下來的才是“真貨”!再説,如果讓邢良坤閉上嘴,他還是邢良坤嗎?所幸,他沒有閉嘴,以後也不可能閉嘴!!

  本文采訪線索由央視七套《鄉約》欄目提供,詳細內容請登陸央視國際網站CCTV-7《鄉約》欄目查閱。

  注:CCTV-7《鄉約》欄目播出時間:每週六21:52分 重播時間:每週日13:30,節目時長45分鐘,無限精彩盡納其中,屆時敬請收看。 

責編:肖闊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