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頻道 > 鄉約 > 正文

弱女子要扛綠色二人轉大旗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05日 13:08)

  編導:莊強

  出身軍旅的李雲傑對二人轉十分癡迷,在她眼裏二人轉儼如沒走出莊稼院的潑辣的鄉下妹子,未曾受到現代文明的熏染,具有如野馬脫韁般的狂放精神。組建自己的高水平劇團,在演出中杜絕葬口,讓健康二人轉綠色二人轉走出山海關,登上京城的大舞臺是她的願望。


  做“綠色二人轉”這個題目的想法由來已久,趙本山在央視的“叫停事件”,使二人轉成為被人關注的焦點:到底在田間地頭和舞臺上,口頭文化和登上大雅之堂的文化界限在哪兒?應該找人説説這門藝術,但李雲傑會成為《鄉約》的嘉賓是我一開始沒想到的,因為李雲傑既不是二人轉的表演名家,也不是研究二人轉的大家,她只是一個和中國評劇大劇院簽了一年演出合同的民營二人轉演出團體的負責人。當我走進她的內心才發現他對二人轉的那份摯愛是很多從事二人轉事業的人所不能比擬的。

  在長春拍攝李雲傑的小片時,使我驚詫于李雲傑夫婦的事業成功,酒店業、餐飲業、娛樂業等等,使我感覺到李雲傑無論如何都應該是一個養尊處優的女人,北京西羅園地下室的簡陋住房無論如何不應該屬於她。在那裏李雲傑和他的東北風二人轉藝術團包下了整個地下室,同吃同住同勞動,吃進去的真的都是苦!她圖得究竟是什麼?


  “圖得是大家的理解,我是這樣想作為一個民營企業,我們家在長春還有好多企業在做,但是我們把文化産業納入我們一個部分,現在我跟我們的演員處得已經好像如漆似膠分不開了,我覺得我只要做這一行,我到任何時候我丟不掉它,我們是在為了一個共同目的。我想您可能説是不是在説大話,其實不是在唱高調,我們真的是為了這個藝術走到一起來,而且我們要繼續做下去,作為我們民營企業,我現在可能是賺不到錢,沒關係,我只要説把這些事情做成了,我認為這就是我的成就感。”在節目中李雲傑這樣説。

  二人轉亦稱“蹦蹦”,是在東北地區喜聞樂見,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民間藝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長期以來深受東北群眾尤其是廣大農民的喜愛。它的唱本語言通俗易懂,幽默風趣,充滿生活氣息。最初的二人轉,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藝人在晚間演唱東北民歌小調(俗稱“小秧歌”),後來,隨著關內居民的增多,加上長期以來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豐富了二人轉的內涵。在原來的東北秧歌、東北民歌的基礎上,又吸收了蓮花落、東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驢皮影以及民間笑話等多種藝術形式逐漸演變而成。因此表演形式與唱腔非常豐富。在民間中流傳著 “寧舍一頓飯,不捨二人傳”的説法,可見“二人轉”在群眾中的影響之深。可以説,二人轉最能體現東北勞動人民對藝術美的追求。


  其實李雲傑一開始並不太喜歡二人轉,是她的丈夫使她愛上了這門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喜歡它並不一定要把它帶到全國,促使李雲傑把二人轉帶到北京的原因是二人轉的“臟口”。據了解,“二人轉”表演原來在東北農村地區比較盛行,2001年以後,在城市中演出“二人轉”的地方開始多了起來。隨著營業性演出場所的增多,競爭的加劇,為了吸引觀眾,一些帶有臟口髒話,黃色內容的不健康的二人轉出現了,而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相應的黃色內容則在不斷的增加,這種惡性循環,導致長春市的“黃色二人轉”現象愈演愈烈,在東北,二人轉幾乎成了“黃色”的代名詞。作為土生土長的東北人,李雲傑不相信庸俗就是二人轉的代名詞,健康綠色的二人轉一定會有市場,健康綠色才是二人轉本來的顏色。為二人轉正名的念頭使李雲傑扛起了綠色二人轉的大旗。

  真正在舞臺上杜絕臟口並不容易,招集來的演員無論年紀大小都會臟口,舞臺上演員的表演隨意而放縱,李雲傑就從二人轉的創作上下功夫,請來了高水平的創作隊伍,生産出了高質量的二人轉産品,管住了演員的颱風,綠色的東北風二人轉也在長春計較了好也叫了座,野心勃勃的李雲傑把目光自然而然的放到了北京:“我要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二人轉是綠色的”。於是位於南城的中國評劇大劇院從今年三月開始天天轉起了二人轉。


  傳統二人轉表演是一男一女,所謂一醜一旦,插科打諢,説唱一個完整的故事。但現在的二人轉已經向玩樂器、唱流行歌曲等多種形式轉變。李雲傑基於二人轉演出在東北的火爆和日前已經登陸廣州、上海等南方城市,並受到觀眾喜愛的現實,而信心倍增:“這幫演員天生就是幹這行的!二人轉演員不是後來培養的,有些幽默的本領就是天生的!在東北我們的票價也是一百,且場場都是爆滿,現買票都買不到,需要預訂。所以我們對北京的演出市場一點都不擔心!”

  採訪中,李雲傑幾次提到節目是經過文化局有關部門嚴格審查的,而且演員也不會即興地隨意增減變更節目。至於如何抓觀眾,他們將在“好玩”上下足功夫,比如一些形體上的絕活,男扮女搞笑的幽默等。屆時將有六組節目的演員輪番上陣,他們都是從小在舞臺上摸爬滾打和觀眾交流訓練有素的演員,在東北的夜總會裏都非常有名。

  但中國評劇大劇院的陳勝利經理心裏沒底,怕南城的觀眾消費低不來買票,原本打算五年的合約先簽了一年,每天晚上兩個多小時的演出,票價是100元,目前還打著六折。除了對南城消費能力擔心之外,最大的擔心還來自於二人轉本身,因為這種葷口對於東北農村的老百姓可能覺得是幽默的表達方式,而對於城市裏生活的人來講可能就過於直白粗糙了。但一個月之後他打消了顧慮 。

  熱鬧的舞蹈,高亢的唱腔和幽默的小品把昨晚的中國評劇大劇院攪得熱氣騰騰。吉林東北風二人轉藝術團在北京的首場演出座無虛席。平均年齡不到28歲的年輕演員們的表演讓觀眾看到了“説唱扮舞絕”的二人轉特色功夫。東北的“紅轉星”閻森和周玲夫婦、佟長江、姚軍、王曉飛等為觀眾展示了《聰明的傻子》、《豬八戒背媳婦》等膾炙人口的節目,“轉星”和年輕的演員各展絕技,贏得了不少觀眾的喝彩。


  看過東北風二人轉演出的觀眾都有一種感覺:二人轉儼如沒走出莊稼院的潑辣的鄉下妹子,未曾受到現代文明的熏染,具有如野馬脫韁般的狂放精神。生活于高樓林立的都市,尤其喜歡看看純天然的景觀;吃常了煎炒烹炸,更想要嘗上一口野味兒。二人轉演員在表演中,時而引吭高歌,時而狂歌浪舞,時而繪聲繪色地模倣,時而又像三五歲的孩子般天真戲耍。用二人轉演員自己的話説,要演就要盡情盡興,將“隨意性”推倒大狂大美的地步。“要愛就愛他個死去活來,要思就思他個神魂顛倒,要醉就醉他個天昏地暗,要折騰就折騰出個戲來,折騰出情趣,折騰出滿堂喝彩,將關東情感揮灑得淋漓盡致。”在快節奏的現代都市生活中,充滿鄉土氣的二人轉所具有的這種大喜大悲、大收大放的特點,顯然可以為那些緊張煩勞的都市人提供了一個復歸自然、肆無忌憚地釋放情感,發泄鬱積煩悶的特定時空。

  李雲傑知道自己的演員文化功底差,要抓住一切機會讓演員提高自己的業務和思想素質,3月26日,為了提高表演係學生的喜劇表演能力,東北風二人轉藝術團應中戲表演係之邀,與中戲表演係師生進行了兩個小時的交流活動,這也是中戲表演係課堂教學中首次邀請二人轉藝術團體進行表演交流。

  表演係教授關瀛介紹,學生們對喜劇風格表演把握上欠缺最多。其中,戲劇現場觀摩較少,是主要的原因之一。而關教授在多年前,曾看過一台趙本山演出的二人轉大戲,演員紮實的“説唱扮舞絕”加上與觀眾呼應的即興表演能力,所達到的喜劇效果給關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戲表演係學生們對二人轉的喜愛遠遠超過預期的設想,不但主要演員被紛紛點名要求加演,而且表演欲強烈的同學們頻頻學著演員的腔調接著下茬兒。中戲同學在交流階段詢問了這種即興適應能力的培養問題,演員有才回答:“我們沒有進過專業表演學府,舞臺就是我們的課堂,即興適應能力都是在舞臺上日積月累磨合鍛鍊出來的。”中戲學生們一致認為:儘管當天是與二人轉第一次如此近距離的親密接觸,演員們惟妙惟肖的模倣能力、各懷絕技的特色表演卻讓他們受益匪淺.


  由於宣傳得不夠,李雲傑的北京之行到現在還處於賠錢賺吆喝的階段,但倔強的李雲傑相信綠色二人轉會有市場:“什麼樣的演員,什麼樣的節目培養什麼樣的觀眾,反過來又説,北京這麼大的這麼一個城市,觀眾的欣賞水準也很高,什麼樣的觀眾又培養什麼樣的演員。我們會成功的!”

  二人轉不是陽春白雪,但它更不是低級庸俗。對民間二人轉演出市場進行規範管理,剔除其中糟粕,為“綠色”二人轉的生長培育一方沃土,是政府的職責,也是所有喜歡二人轉這門藝術的人們共同的責任。

  二人轉的發展歷史

  二人轉起源並流行于東三省,至盡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但由於清末的社會動蕩以及戰爭的緣故,文獻記載大多不全,長期以來僅是在民間的流傳,具體無從考證。

  有記載,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懷德縣八家子老爺廟(普濟寺)的廟會上就曾演出過蹦蹦戲。早期的二人轉沒有女演員,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二人轉”的叫法才得以流傳。四平、遼源、吉林、長春、鐵嶺等大、中城市,及西豐、榆樹、梨樹、德惠、雙遼、扶余、鎮賚等縣,相繼成立地方戲隊(演出二人轉)。一九五五年,女演員開始逐漸增多,二人轉的演出基本結束了男扮女裝的歷史。自此,男女開始分腔,演唱講求科學發聲方法。六十年代,“二人轉”的劇種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加強了編導工作,開拓了二人轉的新劇目,豐富了音樂伴奏,改進了服飾,充實了舞蹈美術,演員手持道具的種類有了發展變化。在內容上對古典劇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堅持剔除“紙級、庸俗、醜惡的表演”;發展“健康、幽默、風趣的優良傳統”。音樂唱腔要克服“單調、貧乏的傾向”;在表演上要求做到“唱的好聽,舞的優美,逗的風趣,扮的逼真,絕活精湛”,五功綜合,雅俗共賞。

  改革開放以後,“二人轉”曲牌又不斷出新,伴奏樂器增加了揚琴、琵琶等,並兼用武場鼓、鑼、鈸。演員手持道具又增加了花傘、紗巾、長綢。根據塑造人物的需要,服飾又得到相應的改進。舞臺演出運用燈光色彩的變幻,烘托戲劇情境,綜合藝術質量不斷提高。此間涌出了大量精彩曲目,如《馬前潑水》、《回杯記》、《包公斷後》、《包公賠情》、《西廂聽琴》、《雙比武》、《馮奎賣妻》、《水漫藍橋》等。這些作品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久演不衰。


  在新的世紀,遼寧省鐵嶺市民間藝術團的二人轉演員趙本山,立志要將二人轉這個在東北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地方戲發揚光大,使其再現輝煌。二○○一年,由趙本山發起組辦的“趙本山杯”二人轉大獎賽,為二人轉在新世紀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趙本山也在本次大獎賽中收了五位優秀的二人轉演員為徒,他們分別是翟波、王小寶、王小力、張小飛、唐鑒君,他們都出演了趙本山自導自演的十八集農村題材輕喜劇《劉老根》。隨著這部劇的熱播,在全國掀起了“東北二人轉熱”。劇裏二人轉演員的精彩表演,也使全國人民對二人轉這門民間藝術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相信由這些優秀的二人轉演員的努力創新、創作,會出現更多優秀的作品,將二人轉這種東北的藝術推向全國,使更多的人喜歡二人轉。據悉,《劉老根》將於二○○二年拍續集,拍攝地點是鐵嶺市的清河旅遊區。屆時會將更多的二人轉的精彩表演展示給廣大電視觀眾。

  二人轉的演出形式

  二人轉的演出形式,有“唱大車店”、“唱秧歌會”、“唱茶社”、“唱屯場”等多種,其中最常見的演出方式是“唱屯場”。每年秋後三大時節,挂鋤,冬閒,都有“唱屯場”,通常按以下順序表演:

  一、“打通”

  指秧歌鑼鼓的頭鼓,二鼓,三鼓來招引觀眾。

  二、“三場舞”

  丑角上場喊“要想賣,頭朝外,船家打漿劃過來”,以此引旦角上場,兩人共舞“三場舞”。

  三、“喊詩頭”

  “三場舞”後,旦角下場,丑角“起霸”接“喊詩頭”。“詩頭”類似戲曲的“自報家門”或“定場詩”,多數“詩頭”與正劇無關,只是為了靜場。

  四、“説口”


  旦角上場,與丑角“説口”。“説口”可分為零口、定口和套口。“零口”是演員見景生情,逢場做戲,現編現説的口語;“定口”是與劇情緊密相關的唸白,包括交代情節,人物對話;“套口”多為與劇情無關聯的民間故事及笑話。

  五、“唱小帽”

  這是正文前唱的民間小調。

  六、“唱正文”

  演員用唱、説、做、舞等各種手段來演示劇情。

  二人轉表演手段與表現方法

  二人轉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是二人化裝成一醜一旦的對唱形式,邊説邊唱,邊唱邊舞,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一種是一人且唱且舞,稱為單出頭;一種是演員以各種角色出現在舞臺上唱戲,這種形式稱“拉場戲”。

  對於演員的表現手法,有“四功一絕”之説。“四功”即唱、説、做、舞;“一絕”指用手絹、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動作。四功“唱”為首,講究味、字、句、板、調、勁;“説”指説口,以插科打渾為主;“做”講究以虛代實;而“舞”主要指“三場舞”。二人轉的“一絕”,以手絹花和扇花較為常見,這部分與東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別具一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風擺柳”,“仙人摘豆”,“金龍盤玉柱”,“黑虎出山”,“金鼠歸洞”,“纏頭裹腦”等高難動作。有的舞者雙手持手玉子,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兩塊,有“雙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輪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種打法。

  二人轉唱腔曲牌


  二人轉的音樂唱腔極為豐富,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之稱。其結構為曲牌聯綴體,積累的曲牌約有三百多支,比較常見的有五十六支,其中包括胡胡腔、喇叭牌子、紅柳子、抱板、三節板、文嗨嗨、武嗨嗨、大鼓調、大救駕、小翻車、哭糜子、大悲調、五字錦、壓巴生、靠山調等。

  二人轉的傳統曲目很多,計有三百多個。藝人有“四梁四柱”之説。“四梁”指的是大四套曲目,有《鋼鑒》、《清律》、《潯陽樓》和《鐵冠圖》。“四柱”指的是小四套曲目,有《西廂》、《蘭橋》、《陰魂陣》和《李翠蓮盤道》。這也是二人轉藝人的拿手曲目。此外,還有《雙鎖山》、《華容道》等。近幾十年來,又有大批的新創作曲目,如《豐收橋》、《接姑娘》、《柳春桃》等,均深受歡迎。

  

責編:肖闊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