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鄉約文稿III

四任縣官 精彩跨越

央視國際 2004年04月21日 16:02

  提要:

  一不靠公路,二不靠海岸,三不靠鐵路,四不靠邊境,一個窮縣,十餘年來走生態農業走出一條發展道路;蘭世琦1987任恭城縣委書記;張明沛1993年任恭城縣委書記;栗增林1998任恭城縣委書記;蔣洪2001至今任恭城縣委書記,四位縣官解讀恭城模式。鄉約,關注我們的生態家園,廣西恭城,領略跨越的精彩足跡。

  主持人:觀眾朋友你們好歡迎收看鄉約,看到我背後這樣的群山了嗎?也許您會猜到我在哪,桂林山水甲天下,我現在就在離桂林市不多遠的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十餘年來,曾經的老少邊窮縣在這裡實現了經濟的跨越和騰飛,今天我們呢我們在這裡相約幾位曾經在這裡工作過和現任的縣委書記,共同來講述一下這美麗的瑤族山寨如何變得美麗富裕的故事。

  主持人:這位就是蘭書記,你好,蘭書記

  蘭世琦:您好

  主持人:您老今年有多大歲數了?

  蘭世琦:今年67歲了

  主持人:67啦?在這裡當縣書記的時候是哪一年?

  蘭世琦:那年是1987年

  主持人:1987年?(對) 總共幹了多長時間?

  蘭世琦:幹了三年

  主持人:幹了三年?現在還經常有機會來咱們恭城嗎?

  蘭世奇:經常來,看看

  主持人:這的變化大不大?

  蘭世琦:大。這是群眾的努力啦。

  小片:

  恭城瑤族自治縣地處廣西東北部,是一個典型的山區縣,是廣西四十九個“老、少、邊、窮”縣之一。由於人口膨脹,農村能源匱乏,大山上的樹木就成了農戶索取燃料的對象,據有關數據顯示,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全縣每年的森林砍伐量超過生長量六萬立方米,從而導致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嚴重,境內山禿水盡,河溪斷流,災害頻繁,糧食連年減産,全縣有近十萬人口處在溫飽線以下。

  蘭世琦:這裡為什麼這樣窮,窮在什麼地方?主要是他們沒有找準,怎麼致富的門路沒找準。

  主持人:窮的根源主要在於沒有找準這個致富的門路?(對,沒找準門路)人都説新官上任三把火啊,你上任之後這第一把火是怎麼燒的?

  蘭世琦:第一把火就是燒這個種果

  主持人:種果兒?

  蘭世琦:種果,我調查研究以後,我覺得種水果是恭城的優勢。

  主持人:種水果兒?以前這地方有水果兒嗎?

  蘭世琦:少,零零星星地有一點,也不成什麼東西

  主持人:你剛上任是1987年,那個時候正是大江南北提倡無商不富,無工不富的時候,那個時候很多地方,很多人都在上工業項目,你怎麼會選擇種水果呢?

  蘭世琦:我考慮過的,要有什麼措施能使覆蓋的千家萬戶農民富起來,惟有種水果,

  主持人;惟有種水果,這麼肯定嗎?

  蘭世琦:這麼肯定。你要搞工業也是一部分,像我們鄰縣荔蒲縣,它搞工業搞的就是那一個鄉鎮,其它地方沒有哇。我們能致富90%的農民,搞工業,覆蓋的能有那麼寬嗎?不可能。

  主持人:你考慮沒考慮過,這個種水果見效慢的問題

  蘭世琦:對,我考慮過,我得幹幾年,起碼在三年內是沒有什麼成效。

  小片:

  在石頭縫裏種果樹。這樣的事兒,你可能沒有聽説過吧。但在恭城縣卻是有目共睹的現實。你看,在兩塊青石板中間的縫隙裏栽種這樣的果樹。不是一棵兩棵,而是漫山遍野。恭城縣有一個叫大嶺山的小村子,這裡石頭多土地少,一輩又一輩的大嶺山人全靠在石縫裏種點兒紅薯、玉米、高粱等山地雜糧裹。當縣裏提出大力發展林果業的號召時,這裡的人們仿佛看到了富裕的希望,紛紛上山拓荒撬石種桃樹,在青石板上建桃園,經過一年的努力,在這片青石上建起了二十多畝的桃園。有人計算過,他們每種一棵樹,要搬走一噸多重的石土,其艱難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主持人:人家都説這個“桃三杏四梨五年”,在你,任期不過是兩年,(三年)三年,那麼就是説,在挂果的時候,你可能已經不在這個地方了,(調走了)你可能到時候連個鮮果都嘗不上?

  蘭世琦:嘗不上。我考慮過,個人無所謂,對不對,只要過幾年後,群眾富起來了,我心甘情願。

  主持人:這個您説個人無所謂,我覺得倒真是無所謂,但是種水果,群眾能真的富起來嗎?

  蘭世琦:真的能富起來,我調查過,我看過,我參觀過一個地方,它種水果以後,千家萬戶種起來,它的這項收益,變成商品,它的收入就大了,他有東西賣了,以前農民沒有啊,以前不種水果,他自己就乾巴巴的一點稻子,吃糧是稻子,小孩子上學也是稻子,看病也是稻子,他沒有錢沒有水果,水果長起來了,他就有商品了,他就賣得出錢了,我考慮過,幾毛錢一斤,以前我算的是賣五角錢一斤,現在賣八角了,如果平均每人有一噸水果,就是一千元的純收入了。對不對啊,這個可以考慮了,現在來講三百塊錢,我番了幾番了?可以了吧?

  主持人:今天咱是看到水果的效益了,但當時的時候,你選擇種水果這條路,有人反對你嗎?

  蘭世琦:他有些部門反對,有些,我來的時候,特別是農業銀行,我們桂林地區有一個負責人,他講,老蘭在恭城種水果,將來這水果得倒下河去,你們聽他説,你們就得喝西北風。

  主持人:得倒到河裏去?

  蘭世琦:後來,他也制裁我了,把我們的農業貸款是550萬元,他為了卡我們,調起了500萬元去,還剩50萬元,他説,老蘭,我看著你喝西北風,我讓你下臺。我説我會下臺的,我無所謂,後來我把情況向地委彙報,向區黨委彙報,我説這樣的部門不支持農業,不支持生産,怎麼能當領導啊

  主持人:除了有關部門的領導反對你種水果以外,老百姓是怎麼看待的呢?

  蘭世琦:老百姓呢就懷疑,懷疑能吃嗎,我種稻子三四個月就可以收了,你這個要四年才可以收啊,他説。那我四年都給你害死咯,他怕。

  主持人:在咱們這麼大的恭城縣,這麼大力發展種水果,除了領導的反對和群眾的懷疑這外,還會遇到其它的困難嗎?

  蘭世琦:當時發展的資金有困難,種水果需要資金,群眾那時當時的溫飽還有些還沒有解決,縣裏我們要扶持大家,扶持就要貸款,貸款呢,他(農業銀行)把我的貸款額度調走了,怎麼辦呢?我就開幹部會,號召我們全縣的幹部群眾就是存款,集資存款,存到信用社去,不要到農行,存到信用社去,一下子,我們幾十萬人嗎,是不是,一人存十元,不得了,一人存一百元錢更不得了,幹部也去存,存好之後有資金了,就貸給大家,誰種水果我貸給誰,是不是,利息很少,扶持他上去,但怎樣提高水果品質,主要是肥料,要發展牲畜,搞沼氣,用沼氣,沼液去養水果,這樣品質就上來了。

  【小片】

  在種植與養殖的結合過程中,恭城人探索出了“一池帶四小的”庭院經濟模式,這種模式就是一個小沼氣池帶一個小豬圈、一個小果園、一個小魚塘、一個小菜園。養生豬、辦沼氣、種果樹成了恭城人建設生態農業的起點。

  主持人:那你剛來的時候,咱們恭城縣有多少水果?

  蘭世琦:剛來的時候有一萬多畝,産量也低

  主持人:你走的時候

  蘭世琦:發展到了十二萬多畝了,每年以四萬多畝的幅度上升。

  主持人:你經常會説,當幹部的要真正的為老百姓著想,你有沒有考慮到,你給下一任的縣委書記留下了十幾萬畝還沒有挂果的林子,你認為他呢應該怎麼樣開展工作?他會怎麼想?

  蘭世琦:接我班的是縣長,比較順利了,我們是老搭擋,我是書記,他是縣長,我們決策搞水果,大家一起決定的。我説,我調走了,這些果樹你要管好,不要勞民傷財,(讓他繼續念水果經)念水果經,你要把它搞下去,果樹長起來了,過幾年以後群眾就會富起來了。因為荔蒲縣的縣委書記是恭城人,我是荔蒲人,我就跟他講,從目前來看,恭城的工業搞不過荔蒲,但是五年以後,恭城人民絕對要比荔蒲富,我們可以打賭。

  小片:

  1990 年,蘭世琦調離恭城縣後,恭城人依然沿著老書記定的“一池帶四小”的生態農業建設路子走下去,大嶺山人在青石板上栽的紅花桃已果實纍纍。1993年,張明沛來到恭城任縣委書記。

  宣傳片

  主持人:好,觀眾朋友,在本期節目中,第二位接受我們採訪的是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廳廳長了張明沛。你好張廳長。您好,張廳長,張廳長,你呢也在咱們恭城幹過縣委書記,剛上任的時候,蘭書記栽種的果樹已經開始挂果了,那果子你嘗到了嗎?

  張明沛:嘗到了。

  主持人:剛開始品嘗到咱們恭城的果子時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能給我形容形容嗎?

  張:口味呢,總體還比較好,但是水分和糖分不太足,這樣吃起來口感還不算最佳,市場銷售就沒那麼好。

  主持人:當時銷售的情況怎麼樣呢?

  張:當時的話呢,我1993年到這裡來,到了11 12月份,還有60—70%的果挂在樹上,市場不暢銷,(沒賣出去) 有些人就説,水果太多了,不要種了,賣不出去呀,得到這個情況以後,我又跑到廣東,廣西與越南交界的地方去跑了一圈,得出的結果是相反的,不是水果多了而是水果少了,既然不是水果多了而水果少了,為什麼銷售不了呢?主要是品質不夠好,這樣的話呢要解決水果品質的問題,怎麼樣解決我們的水果問題呢?我找的了很多人説,就是我們的果銷售不好的原因就是農家肥太少,農家肥太少,加上我們的很多沼氣池呢有些的話沒有料,沒有料沼氣池裏的氣也不足,所以的話要大抓養殖業。所以我就得出一個結論抓好養殖業來推動我們的沼氣建設,搞好沼氣建設,來推動我們的水果發展,那麼呢你就提高了水果品質,提高效益。

  主持人:你剛開始上任的時候,咱們的水果養殖業是什麼樣子?

  張:我們養殖業的話呢我們大概的話在十萬頭一年的豬出欄,我們27萬多人口,所以按照過去講呢,要一人一豬,一畝一豬,我們相差很遠,還相差很遠,還是在0.3/0.4頭出欄,要達到一頭還差距很大。

  主持人:那你給我説説,怎麼樣把養殖業搞上去的?

  張:我們恭城的養豬條件很好,就是對養豬的認識不足,(認識不足)對,認識不足,所以,在抓經濟當中呢,有一些比較單純的思想,比如説,種果就單抓種果,辦沼氣就單抓沼氣,沒有作為良性循環的鏈條連起來把他搞好,怎麼樣發動群眾大養豬,找到了我們搞生態環境,生態建設搞得最好的恭城鎮江背村的龍基民,一個老農,他當時已經60,滿60歲了,他是一個什麼樣呢?他搞沼氣他養了豬以後,一年四季,除了冬天很冷時,氣少一點以外,氣都很足,很充足,然後他又搞了一個沼氣池,到氣溫高的時候,用沼氣池把氣儲存起來,好了,就用龍基民這個典型的戶來進行推動。

  主持人:養豬業,(養豬業的發展)我看,這個事還不像你説的這麼簡單,我聽説,你在推廣的過程中還專門跟一個鎮上的領導發了火,是不是?

  張:這個事情講來就很有意思了,我當時,搞了這個,推廣了龍基民的做法了以後呢,就在我們現在這個鎮鹼頭村,鹼是水鹼的鹼,鹼頭村,這個支部書記發動搞了一個千頭豬場,很漂亮的,我在這開了一個現場會,要他怎麼樣介紹,我們市裏鄉里,我們西嶺鄉的書記都來到這裡參觀,他説,張書記,你這個典型很好,我準備辦一個比它更好一點的,誒,我講這個典型很好,我就很讚賞這個書記的做法,但是回去了以後,過了一個月還沒動,我去看了四次,五次,後來我説這個話呢,我説書記阿,你要把工作搞好,不一定的講得好,關鍵在幹得好,(要落到實處)要把他落到實處才行呢,後來的話呢,我又去檢查了第五次,還沒動,(第五次還沒動)第五次還沒動,我就有點惱火了,然後的話呢我就找他來,書記沒找著,找著了那個鎮長,我就寫了一張條子,我説這個某某鎮長,這個這個月書記的工作由你代行,由他代行書記的工作,這個書記的話呢,就專門深入到底下去,把這個養豬場抓好起來,(給他一個的期限)給他一個的期限,我給他説了,限一個月把他辦好,5月12日你辦好了,我們在那裏開現場會,推廣你的典型經驗,(辦不好呢)辦不好呢,也在你那裏開現場會,推廣你的説大話的典型經驗。(掌聲)這下他都很著急了,第二天,把皮鞋脫下,換成解放鞋,把這個西裝領帶把它放下來了,換上便裝了,蹲在這裡扎紮實實幹了一個月

  主持人:這一個月怎麼樣?

  張:結果幹了一個非常好的千頭豬場。(成了一個正面典型)成了一個正面典型,養豬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了。爆發出來以後,接下來要解決辦豬場的三個關鍵問題。第一個是技術問題,第二個是資金的問題,第三個是大家共同的認識到底養豬有沒有錢賺的問題,所以我就給大家算,我們這個養這個豬啊,有時可能賺錢,有時也不一定賺錢,那麼,我們要就把它作為一個整體系統地來考慮,把它作為一個系統來考慮,怎麼樣考慮呢?我們養這個豬的話呢,你有時不賺錢,但是呢,你解決了,養這個豬場你解決了這個沼氣池缺原料的問題,那你解決了沼氣原料問題,就不需要買煤,不需要用電,不需要燒柴,所以從這裡面得出了效益,第二個效益的話呢,他養了豬以後,有了養豬的沼氣這個肥,放到我們的水果 蔬菜 水稻裏面,是最好的養料。所以這樣一搞呢,水果的産量提高了30%左右,水果的糖度提高了30%左右,水果的賣價也提高了20—30%左右。

  主持人:你剛來的時候有60—70%的果還挂在樹上,通過你這麼一做?

  張:這麼一搞,恭城的水果越多越好賣,(越多越好賣?)越多越好賣。因為是生態果。特別像我們的發達地區,群眾生活水平提高了,他要這個無公害的綠色食品,水果越來越好賣了,所以話呢就從大抓養殖業,第二個大抓沼氣建設,有了那麼多的料了,就大抓水果在會戰。

  主持人:你在這幹縣委書記幹了多少年?

  張;幹了三年,

  主持人:剛來的時候果樹面積有多少畝?

  張:十一二萬畝。

  主持人:你走的時候呢?

  張:接近30萬畝。

  主持人:你剛來的時候養豬有多少頭,

  張:有10萬頭左右,

  主持人:走的時候哪?

  張:有50萬頭左右,

  主持人:你使三十萬畝果品平均每斤售價提高了兩到三角毛左右。

  張:有一位老文藝工作者對我們的沙田柚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寫了一首詩,早聞恭城柚子甜,柚子碰頭又碰肩,第三句是,來到瑤山抱住吻,懸流口水到秋天。

  主持人:張廳長,在這我還想問你這麼一件事,我聽説,你在這幹縣委書記期間,剛幹的頭二年是默默無聞?上面的領導也很少下來,

  張:我們恭城交通不方便,又是少數民族的窮縣,地處邊遠山區,所以對這個地方關注的就少一點了。

  主持人:恭城模式是怎麼叫起來的?

  張:這是有一個偶然的機會了,這個秘密今天我給大家公佈了。當時,我們廣西搞了一個農村經濟發展的調查,怎麼樣抓好種養成,他們分南北兩個組,調查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因為恭城比較小,又沒有知名度,他們從我們恭城過,到栗木鎮,一個大鎮,他們的車出毛病了,辦公室打電話告訴我,張書記,自治區調查組到這裡來,車出毛病了在栗木鎮那裏,我説,還有什麼説,趕快派車把他們拉回來,把他們的車拖回我們縣城裏來,給他們修理,讓他們在這吃頓便飯,趕快把他的吃住安排好,把他們拉來後,我去看他們,陪他們吃了頓晚飯,天晚了,車也修不好了,肯定要住下來了,吃飯的時候,我問他們幹什麼,他們説,自治區派我們調查農村經濟發展,怎麼抓好種養,我們出來時間比較長了,對你們小縣就不一定調查了,得趕回去彙報了。好,誰知道,這一下傢伙,我説,這個調查是不是看一看我們恭城了,他説,你們有什麼特點,我就給他們説,我們恭城抓生態建設,抓沼氣,抓水果,抓養殖業,效果不錯的吧,後來,他們聽我介紹這後,説,這樣吧,今晚安安靜靜地住下來,明天上午去看半天,下午我們再走,看半天,就看到了一點半鐘,才回來,因為那天上午我開會,我就等他,等到中午一點半鐘還沒回來,這幫人就不懂肚子餓了,我在招待所等著,他們回來了,哎呀,越看越感到有味道,越看越感到有看頭,越看越感到有研究的價值,他們在吃飯的時候説,張書記,你再介紹一下,我又把這套情況給他們介紹一下,嘿,我們所調查的沒有像恭城這樣好哇,所以他們就提出來這是恭城模式。

  小片:

  “養殖+沼氣+種植”的三位一體,就是以沼氣為紐帶,把以養豬為重點的畜牧養殖業和以水果業為龍頭的種植業緊緊地連在一起,用豬糞尿生産沼氣,沼氣入室照明做飯,而沼液沼渣又是上好的有機肥,用以肥田,促進了種植業的發展。這種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模式,解決了可再生能源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難題,在當時的廣西稱為“恭城模式”。 1990年的任期倏忽而過,就在恭城模式大範圍推廣的時候,粟增林出任恭城縣委書記。

  主持人:你的上一任張明沛書記創出了恭城模式,對你來説要想實現新的跨越壓力不小吧?

  粟市長:恭城的生態農業經過十幾年的建設已在全區小有名氣,已經形成了恭模式,要想在這個基礎上要想做好工作壓力確實大。

  主持人:新官上任三把火,你一上任也會有三把火嗎?

  粟市長:我來到恭城後,的的確確還燒了三把火,一是改造,第二是擴張,第三是投入。

  主持人:改善是怎麼改造?

  粟市長:恭城三位一體的農業,首先還在沼氣建設上做文章,第一老一代的沼氣池産氣注,漏氣比較嚴重,再一個是供氣不均,在産氣多的時候,怎樣把氣儲存起來,産氣少的時候,空間小一點,沼氣照樣能夠使用,這樣我們就請區能源辦的專家,區內外大專院校的從事物理教育的教授,幫我們做出來一個儲存罐,氣多的時候,這個罐浮起來,空間大,氣少的時候壓下去,照樣能夠使用,解決了産氣少,供氣不均,漏氣的問題,老百姓非常喜歡。每一年改造沼氣池兩千座,幹了之後,老百姓非常擁護這個事,一年改造了三千多座。

  主持人:第一把火是改造,第二把火是擴張。

  粟市長:擴張,主要是量的擴張和質的提高,當時咱恭城的水果已經初具規模了。但要想把恭城做成一個大果園,一個大花園,肯定要在量上還要進行擴張。水果每一年要新種三萬畝,另外一個擴張就是沼氣池建設,我來的時候,沼氣池入戶率已達到50%左右,但仍然不夠,老百姓的需求非常強烈,咱們就寂每年新發展沼氣池三千處,我任期內就發展了一萬七千處,第三就是生豬的擴張,生豬是沼氣建設的一個龍頭,因為豬沼果,有豬才能有沼氣,養了豬,有糞便,才能給沼氣提供能源,

  主持人:第三把火怎麼燒?

  粟市長:第三把火就是投入,水果發展起來了,要找市場,要運出去,外面的老闆要走進來,咱們就加大力度修路,一是二級路,經過一年的努力修通了,第二,鄉鄉通柏油路,第三就是村村通公路,當時只九個村還沒有修通其它都通了路,第二個投入是電力的投入,我們縣國第一個農網改造的試點縣,第三個是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在恭城的蓮花鄉上了全國第一個果園滴罐,咱們南方與北方不一樣,北方是大平原,搞噴罐可以,咱們南方是山區丘陵,過去是靠柴油機,靠老百姓肩挑背馭,把滴罐搞上去後,果子質量提高不少,都變優質了。

  主持人:當時你搞的丘陵滴罐被稱為南方模式?

  粟市長:咱們水利部的領導下來檢查工作,很驚訝,想不到在恭這個地方,出現了一個這麼樣的一個項目,説,應是南方滴罐的一種模式,

  小片

  奠定基礎:從為解決農村的燃料問題,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人民想起了辦沼氣,以此,帶動了養殖業的發展,繼而促進了種植業的前進。逐步形成了帶有區域特色的生態農業模式。到2002年底,全縣沼氣池達到了四萬五千多座,沼氣入戶率達到73%,水果總産量接近二十八萬噸,初步建成了柑橙、月柿、沙田柚、紅花桃四大名特優水果生産生産基地,人均一噸多果!修路、架設電網、丘陵滴灌,恭城生態農業的基礎建設已經基本完成,好似為恭城插上了經濟騰飛的翅膀。2001年,蔣洪出任恭城縣委書記。

  主持人:2001年到這裡任職,這時你眼中的恭城你能做一個評價嗎?

  蔣洪:我剛到恭城時,對恭城的感覺就像外面的宣傳報道一樣,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效果很好,老百姓建的新房子很多,富裕起來了,水果漫山遍嶺,但是,往下以感覺,山上不夠綠,與我們鄰近的縣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二是,新房很多,有新房沒有新村,有新村沒有新貌,第三個是,原來的三體一體,種植業和養殖業用沼氣的鏈條把它連起來,可是市場發生了變化,養殖業在逐步地萎縮,第四個,在沼氣方面,1997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在恭城召開了一個現場會,恭城的經驗在全廣西推開了,但是,其它的地方基礎條件並不那麼好,發展的速度,創新的模式,有很多方面走在我們的前面。

  主持人:十多年來,咱們恭城的變化不小,石頭縫裏種果樹 恭城模式 南方模式 全國第一個農網改造試點縣,你工作的切入點在哪?

  蔣洪:首先把我們富裕生態家園建設作為我們的切入佔,突破口,通過富裕生態家園建設把我們的有新房沒有新村,有新村沒有新貌的問題把它解決,同時,沼氣建設要有所創新,把一家一戶的養殖業逐步向專業戶過度,那麼,集中供氣,一個村,一個戶建大沼氣池,解決一家一戶沼氣與養殖業的問題,同時通過富裕生態家園建設,結合我們的大生態,發展我們的生態旅遊。

  主持人:

  主持人:恭城的生態農業還有多大的發展空間哪?

  蔣洪:生態農業內部循環點還有很多,路子很寬,空間很大,我們的生態農業要逐步地向生態旅遊,生態城鎮,生態工業,所以這個路子還很長,空間還很大,

  小片:一組表現生態旅遊的畫面。無解説

  主持人:你談到了加工業和旅遊業,這兩項是不是我們過去在生態農業建設中的弱項,果品銷售方面表現的特別突出啊?

  蔣洪:第一,水果已經發展到30多萬畝了,你僅僅靠賣鮮果,千家萬戶直接對市場是很困難的,我們從2001年就提出加大對水果的加工力度,引進了我們國內的知名企業匯源集團, 這個企業到我們這裡兩期投資是三億元,按照它們設計能力,年加工鮮果八十萬噸,不僅解決了我們恭城縣消極果的銷售問題,而且帶動了我們周邊五個縣和周邊地區,甚至延伸湖南等三個省份,將近60萬農民受益。

  主持人:你曾對大家説過,“富裕生態家園”建設,是恭城縣生態農業由量變到質變的新跨躍,“富裕生態家園”是一個什麼樣的家園?

  蔣洪:第一個是生態的,這個用講了,我們用清潔能源,沼氣,我們的山上要全部綠起來的,我們的地面全部是水果,把它綠起來的,我們其它的衛生環境建設,也同樣是生態的。水果的品質也是生態的。

  主持人:你認為,恭城距離“富裕生態家園”的目標還有多遠?

  蔣洪

  小片

  經過長期量的擴張,恭城縣生態農業已具備了相當的規模,為了實現生態農業由量變到質變,恭城縣于2001年開始實施了以五改十化為標準的“富裕生態家園”工程建設。五改就是改水、改路、改房、改廚、改廁,十化是交通便利化、村屯綠化美化、住宅樓房化、廚房標準化、廁所衛生化、飲水無害化、生活用能沼氣化、養殖良種化、種植高效化。座座小樓或依山傍水,或掩映于香果綠葉間,像這樣的“富裕生態家園”在恭城縣已建成了九個。

  主持人:在你的任期內打算實什麼樣的目標?

  蔣洪:我們本屆到2007年。還四年時間,全年要達到50到期100個示範點,現有的點還要在現有的基礎上逐步提升。

  小片

  時值春日,恭城縣西嶺鄉桃花漫山,爭芳鬥艷。你聽,這桃花深處,絲竹齊鳴,歌聲優揚。第二屆恭城桃花節在濛濛的春雨中拉開了帷幕。

  主持人:剛剛落幕的恭城桃花節已經搞了第二屆了吧?投入不小吧?

  蔣洪:對,

  主持人:同前幾任抓實事的領導相比你這樣做擔心會有人説你嘩眾取寵嗎?

  蔣洪:我們恭城的地理位置不是很突出,那麼,通過舉辦桃花節,來提高恭城的知名度,去年,我們農産品的銷售,就是我們辦的月柿節,哪一年能像去年銷售速度這麼快,價格這麼高,我想你們採訪農民,他們都有從內心感受到辦這個節給他們帶來的直接效益。

  (觀眾掌聲轉場)

  主持人: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帶領咱老百姓快速步入富裕文明,這樣的官算是做了最好的主。我手裏有張名片,是中共恭城縣委書記蔣洪的,上面除印有職務、姓名和聯絡電話外,還印有:全國生態農業示範縣、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等恭城縣的一些殊榮。看得出蔣書記為今天的恭城感到自豪,富裕的生態家園,多美妙的名字啊,這是所有為恭城發展做出貢獻的人和所有恭城百姓共同的自豪。好,感謝收看今天的節目,咱們下周同一時間,再見!

  (站點維護:李晨虎)

(編輯:肖闊來源:CCTV.com)